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冬季来临的千里冰封的松花江畔,每一年都有一场盛大的渔猎狂欢,年迈渔把头祭湖醒网的经文在寒风中飘颂,查干渔夫们一系列的渔猎动作流畅而优美,汗水在冰湖上空凝华蒸腾,直至万尾鲜鱼涌出“玉门”,那场面就如同一锅沸腾的水,与大地在碰撞出热烈的声音后瞬间升腾在古老的冰原上。
白色乡村
未出发前便已听说,吉林查干湖传统冬捕已流传千年,自辽代以来,历代辽国皇帝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在此举行“头鱼宴”。因着凿冰捕鱼的渔猎活动全由非机械动力完成,“查干湖冬捕”也被誉为最后的渔猎部落创造的世界奇观。
为了一睹这一世界奇观,我们从温暖湿润的南方飞跃了大半个中国的版图,到达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世界。这里已然见不到半点绿色,从天空到大地四处白茫茫一片,这里才下午3点半的光景,太阳已变成火红夺目的圆球,悬挂在山那边,凛冽的冷空气夹杂着雪花飘过脸颊,所有的一切都让一个南方人兴奋不已。
从松原火车站出来之后,我们叫了辆车,风风火火地直奔查干湖渔场。在那里,渔民们早已蓄势以待,等待着一年一度的祭湖醒网仪式,为了讨个好兆头,以便顺顺利利地迎接头捕。车沿着查干湖上厚厚冰面上既有的轨道行驶,一路畅通无阻,白色的世界里偶尔飘过几棵光秃秃的树,几辆车风驰电掣般飞过,向渔场的方向驶去。
渔场并不大,几十年前驻扎下来的冬捕生产队如今成了小小村落,村中的主干道早已汇聚了四面八方的人,点亮了喜庆的红灯笼,两旁的小店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颇有过节的气氛,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等待着年终的喜悦和收获。
我们在渔场的农家住下,农家的大爷七十多岁,中等个头,头戴狗皮帽子,反穿着皮袄,手里拿着一个大烟袋,黑里透红的脸庞上流露出一种东北人“风吹雨打都不怕”的刚毅性格,听闻他也曾是冬捕的二把头,便围着他打探冬捕的消息。
提起冬捕,大爷的脸上立刻浮现出骄傲的笑容,他说他从16岁就开始当渔工,从拉套、走勾、打镩、跟网,直到当到二把头,而全程负责捕鱼以及指挥的渔把头可得有“两把刷子”。“一个好的鱼把头在冰上一走,就知道鱼在哪,它就在里边也喘气,小气泡一个一个在那,你还得看鱼动弹不动弹,小鱼泡要是在里边逛,证明这鱼没走。”
大爷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有点收不住,我们也在他的话语中欣喜地憧憬明后天的冬捕的盛大场面。
祭湖醒网
冬捕的前夕便是祭湖醒网仪式,仪式安排在上午10点的光景,离渔场不远的冰面上早已围出一片空旷的场地,一切准备就绪,而场地周围已经里三层外三层被远道而来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天空中飘着小雪花,冰面上的寒气从脚底飕飕闯入,却都按耐不住所有人激动的心情。
许久过后,震天的锣鼓,轰鸣的法号骤然响起,吹着海螺或牛角号的喇嘛、数十名族人的首领、手托哈达的蒙古族少女、数十名同样装扮的渔把头以及舞者们,刹是威武地进入祭湖醒网的场地。
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 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之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转三圈并诵经。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
之后,渔把头接过一名喇嘛从供桌上端来的酒,手托酒碗,跪冰洞前,高喊:“查干湖冬捕的大网醒好了,开始祭湖了!一祭万世不老的苍天!再祭赐予我们生命的大地!三祭养育我们的查干湖!”
几名蒙古族姑娘闻声走到冰雪敖包前,将手中的哈达系绕在敖包上的松柏枝上;其他蒙古族青年则将糖块、牛奶撒向天空;喇嘛把酒和供品倒入冰洞中,随后所有人围着冰雪敖包转三圈。
祭完湖后,渔把头手里拿着“抄捞子”,在已经凿好的那眼冰洞里搅了几下,使劲往上一提,从湖里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胖头鱼来,那鱼在空中不断地扭动,落在冰面上又上跳下蹦。
捕完这“开湖头鱼”,身穿蒙古族服装的姑娘每人手托一只装有奶干、炒米的托盘走到列队的渔工面前,渔把头递给渔工每人一碗,让他们在开捕前饱餐一顿。五分钟后,渔把头又高喊:“拿酒来,喝壮行酒了!”
蒙古族姑娘用托盘分别托着6个空碗,抱着四个酒坛,走到渔把头和渔工面前,为渔工们斟酒。
渔把头高喊:“弟兄们,好酒助咱打好鱼了,干!”
渔工们把酒一饮而尽。
渔把头再喊:“进湖、收红网、鸣喜炮、出发了!”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冬捕在喇嘛的诵经声中、在查玛舞的跳动中开始了。
鱼山出湖
祭湖醒网仪式之后至春节来临之前,都是查干湖上的冬捕时间。选址、凿冰、穿杆、下网、起网、捞鱼,冬捕的工序繁琐而复杂,所以每支查干湖冬捕的的团队由五十多人组成,头领就是“渔把头”,一天下来大家能打到多少鱼,全靠渔把头对下网点址的考量。在偌大的冰面上选址捕鱼,查干湖成为众多渔把头经验与智慧的较量场。
东北冬季日落时间早,下网等待时间长,所以往往是早晨四五点钟的光景,渔民家就已经亮起灯忙碌起来,渔工们吃过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着一点点白酒御寒后,就准备出发上冰湖了。
待我们赶到冬捕的地点,距离渔民们出发早已过了五六个小时,日头逐渐浓烈起来,围观的人们也越来越多,当马儿转动着绞盘将渔网慢慢拉到出口附近时,也就意味着一天中最震撼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随着渔把头有力的号子声,马匹拉动着出网轮,一张张千余米长的大网从“玉门”似的冰洞缓缓拉出,两旁的渔工手持挠钩严阵以待,出鱼口的人头攒动,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等待着鱼跃冰面那一刻的到来。
不知谁喊了声“出来了!”一条十几公斤重的“胖头”嗖地一下窜出水面,紧跟着,一条又一条的胖头鱼、鲤鱼、鲫鱼、草鱼争相跃出冰洞,你拥我挤欢蹦乱跳,转眼之间就在湖面上堆起了一个个“鱼垛子”,而洞口肥大的魚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外冒,跌落在冰面上扑腾乱舞。
看着这样壮观的出鱼场面,在寒风中等待了大半天的人们激动起来了,不顾脚下的积水,整齐光鲜的衣服,纷纷欢跳着奔向出鱼口,争先抱起大鱼合影,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空气好像也随之沸腾起来。
等人们挑走了自个满意的大个儿鲜鱼,渔工们再将剩下的鱼入库清理完毕,夕阳已渐渐羞红了脸,冬捕队又开始拖着长长的身影寻找第二天的下网点……
白色乡村
未出发前便已听说,吉林查干湖传统冬捕已流传千年,自辽代以来,历代辽国皇帝都到查干湖“巡幸”和“渔猎”,在此举行“头鱼宴”。因着凿冰捕鱼的渔猎活动全由非机械动力完成,“查干湖冬捕”也被誉为最后的渔猎部落创造的世界奇观。
为了一睹这一世界奇观,我们从温暖湿润的南方飞跃了大半个中国的版图,到达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世界。这里已然见不到半点绿色,从天空到大地四处白茫茫一片,这里才下午3点半的光景,太阳已变成火红夺目的圆球,悬挂在山那边,凛冽的冷空气夹杂着雪花飘过脸颊,所有的一切都让一个南方人兴奋不已。
从松原火车站出来之后,我们叫了辆车,风风火火地直奔查干湖渔场。在那里,渔民们早已蓄势以待,等待着一年一度的祭湖醒网仪式,为了讨个好兆头,以便顺顺利利地迎接头捕。车沿着查干湖上厚厚冰面上既有的轨道行驶,一路畅通无阻,白色的世界里偶尔飘过几棵光秃秃的树,几辆车风驰电掣般飞过,向渔场的方向驶去。
渔场并不大,几十年前驻扎下来的冬捕生产队如今成了小小村落,村中的主干道早已汇聚了四面八方的人,点亮了喜庆的红灯笼,两旁的小店里熙熙攘攘,人来人往,颇有过节的气氛,所有人都在等待着,等待着年终的喜悦和收获。
我们在渔场的农家住下,农家的大爷七十多岁,中等个头,头戴狗皮帽子,反穿着皮袄,手里拿着一个大烟袋,黑里透红的脸庞上流露出一种东北人“风吹雨打都不怕”的刚毅性格,听闻他也曾是冬捕的二把头,便围着他打探冬捕的消息。
提起冬捕,大爷的脸上立刻浮现出骄傲的笑容,他说他从16岁就开始当渔工,从拉套、走勾、打镩、跟网,直到当到二把头,而全程负责捕鱼以及指挥的渔把头可得有“两把刷子”。“一个好的鱼把头在冰上一走,就知道鱼在哪,它就在里边也喘气,小气泡一个一个在那,你还得看鱼动弹不动弹,小鱼泡要是在里边逛,证明这鱼没走。”
大爷的话匣子一打开就有点收不住,我们也在他的话语中欣喜地憧憬明后天的冬捕的盛大场面。
祭湖醒网
冬捕的前夕便是祭湖醒网仪式,仪式安排在上午10点的光景,离渔场不远的冰面上早已围出一片空旷的场地,一切准备就绪,而场地周围已经里三层外三层被远道而来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通,天空中飘着小雪花,冰面上的寒气从脚底飕飕闯入,却都按耐不住所有人激动的心情。
许久过后,震天的锣鼓,轰鸣的法号骤然响起,吹着海螺或牛角号的喇嘛、数十名族人的首领、手托哈达的蒙古族少女、数十名同样装扮的渔把头以及舞者们,刹是威武地进入祭湖醒网的场地。
喇嘛将怀抱的供品逐个递给渔把头, 渔把头按次序将供品摆放在供桌上,然后将九炷香分别插在三个香炉内点燃,之后率众喇嘛按顺时针方向绕供桌、冰洞和冰雪敖包转三圈并诵经。之后渔把头站到场地中间端起酒碗,双手举过头,开始朗诵祭湖词。
之后,渔把头接过一名喇嘛从供桌上端来的酒,手托酒碗,跪冰洞前,高喊:“查干湖冬捕的大网醒好了,开始祭湖了!一祭万世不老的苍天!再祭赐予我们生命的大地!三祭养育我们的查干湖!”
几名蒙古族姑娘闻声走到冰雪敖包前,将手中的哈达系绕在敖包上的松柏枝上;其他蒙古族青年则将糖块、牛奶撒向天空;喇嘛把酒和供品倒入冰洞中,随后所有人围着冰雪敖包转三圈。
祭完湖后,渔把头手里拿着“抄捞子”,在已经凿好的那眼冰洞里搅了几下,使劲往上一提,从湖里捞出了一条活蹦乱跳的胖头鱼来,那鱼在空中不断地扭动,落在冰面上又上跳下蹦。
捕完这“开湖头鱼”,身穿蒙古族服装的姑娘每人手托一只装有奶干、炒米的托盘走到列队的渔工面前,渔把头递给渔工每人一碗,让他们在开捕前饱餐一顿。五分钟后,渔把头又高喊:“拿酒来,喝壮行酒了!”
蒙古族姑娘用托盘分别托着6个空碗,抱着四个酒坛,走到渔把头和渔工面前,为渔工们斟酒。
渔把头高喊:“弟兄们,好酒助咱打好鱼了,干!”
渔工们把酒一饮而尽。
渔把头再喊:“进湖、收红网、鸣喜炮、出发了!”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冬捕在喇嘛的诵经声中、在查玛舞的跳动中开始了。
鱼山出湖
祭湖醒网仪式之后至春节来临之前,都是查干湖上的冬捕时间。选址、凿冰、穿杆、下网、起网、捞鱼,冬捕的工序繁琐而复杂,所以每支查干湖冬捕的的团队由五十多人组成,头领就是“渔把头”,一天下来大家能打到多少鱼,全靠渔把头对下网点址的考量。在偌大的冰面上选址捕鱼,查干湖成为众多渔把头经验与智慧的较量场。
东北冬季日落时间早,下网等待时间长,所以往往是早晨四五点钟的光景,渔民家就已经亮起灯忙碌起来,渔工们吃过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着一点点白酒御寒后,就准备出发上冰湖了。
待我们赶到冬捕的地点,距离渔民们出发早已过了五六个小时,日头逐渐浓烈起来,围观的人们也越来越多,当马儿转动着绞盘将渔网慢慢拉到出口附近时,也就意味着一天中最震撼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随着渔把头有力的号子声,马匹拉动着出网轮,一张张千余米长的大网从“玉门”似的冰洞缓缓拉出,两旁的渔工手持挠钩严阵以待,出鱼口的人头攒动,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睁大眼睛,等待着鱼跃冰面那一刻的到来。
不知谁喊了声“出来了!”一条十几公斤重的“胖头”嗖地一下窜出水面,紧跟着,一条又一条的胖头鱼、鲤鱼、鲫鱼、草鱼争相跃出冰洞,你拥我挤欢蹦乱跳,转眼之间就在湖面上堆起了一个个“鱼垛子”,而洞口肥大的魚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外冒,跌落在冰面上扑腾乱舞。
看着这样壮观的出鱼场面,在寒风中等待了大半天的人们激动起来了,不顾脚下的积水,整齐光鲜的衣服,纷纷欢跳着奔向出鱼口,争先抱起大鱼合影,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空气好像也随之沸腾起来。
等人们挑走了自个满意的大个儿鲜鱼,渔工们再将剩下的鱼入库清理完毕,夕阳已渐渐羞红了脸,冬捕队又开始拖着长长的身影寻找第二天的下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