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论述了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科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能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听得懂,有自己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科学,而且“会学”科学,会提出问题、争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情一些探索,并有所收获。
一、借助实验创设情境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离不开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它能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安排灵活多变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在教五年级下册《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平底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在烧瓶上(注意热水不能太烫,不然烧瓶容易受热不均而破裂),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及生活中的“趣味实验”等设置教学情境。这样创设情境,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借助名人故事创设情境
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发明等事例是情境教学的良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如教《水的浮力》时,讲阿基米德从浴桶水溢出来的启发而找到皇冠中的秘密,由此发现了物体的沉浮规律的故事;教《机械钟摆》时,讲伽利略从教堂里的钟摆中发现了钟摆摆动一次的时间只由摆绳的长短来决定,不但跟摆动幅度的大小无关,而且跟石头的轻重也无关,由此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的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三、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设置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并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先出示一杯水,马铃薯放入水中浮起来了。再出示另一杯透明无色的液体,让学生猜马铃薯在这杯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很多学生根据刚才的结果都说是沉的。这时我请一名同学试试,马铃薯浮起来了。为什么刚才是沉,现在是浮?问题出在哪?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液体有“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怎样让马铃薯浮起来,学生就会根据提供的材料积极地实验。这样,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生活知识、经验动手操作,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借助想象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习科学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份。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例如教学《我们先看到了根》一课研究根的作用时,学生通过“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观察发现试管中的水量一直在减少,我就启发学生思考试管中的水哪去了?由此指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这些水是被植物的根吸收的,那么植物的根吸收的水份会被运往什么地方?植物体又是靠什么来运输水分的呢?学生自然会想象出植物体是靠茎来运输水分,而且茎里面应该有许多小管子,水才会被运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这样巧妙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联,而学生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有亲身经历。在课堂上,教师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情境会使学生爆发出思想的火花。例如,教学《探索雷电中的秘密》一课时,可提问:夏天下大雨时,看到闪电不久就听到雷声,请说说闪电、打雷是同时发生的还是非同时发生的?讲到《砖瓦和陶器、瓷器》时,可提问:我们生活中造房子用的砖瓦和吃饭用的碗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利用这些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无限的遐想,进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和追求。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
关键词:科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教学设计的重心放在能为学生创设合适的学习环境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都能听得懂,有自己的观察、分析和判断,有自己的见解。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科学,而且“会学”科学,会提出问题、争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如何创设一个优质的情境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情一些探索,并有所收获。
一、借助实验创设情境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离不开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它能把学生带入一个五彩斑斓、妙趣横生的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安排灵活多变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动力,主动探索。例如在教五年级下册《气体的热胀冷缩》时,我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即把一个带有玻璃管的瓶塞塞到装有少量冷水的平底烧瓶口上,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热水浇在烧瓶上(注意热水不能太烫,不然烧瓶容易受热不均而破裂),烧瓶内的冷水便会立即从玻璃管口喷出。学生被这一新奇的现象吸引住,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达到了最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及生活中的“趣味实验”等设置教学情境。这样创设情境,既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借助名人故事创设情境
科学教材中一些著名的实验、发现发明等事例是情境教学的良好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授课内容穿插讲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借助故事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感悟道理。如教《水的浮力》时,讲阿基米德从浴桶水溢出来的启发而找到皇冠中的秘密,由此发现了物体的沉浮规律的故事;教《机械钟摆》时,讲伽利略从教堂里的钟摆中发现了钟摆摆动一次的时间只由摆绳的长短来决定,不但跟摆动幅度的大小无关,而且跟石头的轻重也无关,由此发现了单摆的等时性……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的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三、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设置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并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的核心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设计的问题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先出示一杯水,马铃薯放入水中浮起来了。再出示另一杯透明无色的液体,让学生猜马铃薯在这杯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很多学生根据刚才的结果都说是沉的。这时我请一名同学试试,马铃薯浮起来了。为什么刚才是沉,现在是浮?问题出在哪?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液体有“问题”。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怎样让马铃薯浮起来,学生就会根据提供的材料积极地实验。这样,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生活知识、经验动手操作,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借助想象创设情境
爱因斯坦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习科学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丰富灵活的想象力是构筑知识的重要成份。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设置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去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意识。例如教学《我们先看到了根》一课研究根的作用时,学生通过“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的实验观察发现试管中的水量一直在减少,我就启发学生思考试管中的水哪去了?由此指导学生进一步想象:如果这些水是被植物的根吸收的,那么植物的根吸收的水份会被运往什么地方?植物体又是靠什么来运输水分的呢?学生自然会想象出植物体是靠茎来运输水分,而且茎里面应该有许多小管子,水才会被运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这样巧妙设置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去想象,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联,而学生对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有亲身经历。在课堂上,教师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情境会使学生爆发出思想的火花。例如,教学《探索雷电中的秘密》一课时,可提问:夏天下大雨时,看到闪电不久就听到雷声,请说说闪电、打雷是同时发生的还是非同时发生的?讲到《砖瓦和陶器、瓷器》时,可提问:我们生活中造房子用的砖瓦和吃饭用的碗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利用这些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实际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无限的遐想,进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和追求。
总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途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