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报纸以文字与图像为主要结构,其版面设计带来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符号学中最有生命力的论点之一,符号的双轴关系同样也适用于研究报纸的版面语言。双轴关系的实际运用,能够确立报纸的版面风格;而“展面”与“刺点”理论的运用,可以构建报纸版面的视觉中心,引导与激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应用符号学中的双轴关系理论,并结合报纸版面的具体案例,来解读当前报纸版面的普遍性与风格化问题,以期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报纸;版面设计;符号学;双轴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13-04
报纸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其表意的符号属性自不必多言。对报纸而言,除了关注作为个体的新闻文本外,更不能忽略文本所依附的载体——报纸新闻版面。报纸新闻版面是“把新闻内容与版面设计联系起来的整体”,?譹?訛是读者对报纸外观、风格的直接感知。任何符号文本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报纸版面亦不例外。报纸版面语言,是建立在“报纸新闻版面”基础上,“以版面构成要素为媒介,通过各种编辑手段,构建对稿件价值意义的表达评价体系”。?譺?訛因此,报纸要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只能凭借报纸版面,故而报纸版面语言成为报纸风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版面的语言形式具有其相对固定的、统一的版面模式,但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却可以有着丰富的变化,不同版本语言的运用可以帮助报纸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比如《人民日报》的版面布局给读者以结构简洁、大方的感觉,《中国青年报》的版面给读者以活泼、生动的感受。报纸版面作为重要的符号文本,它是如何通过什么样的编码过程实现报纸风格的形成,而吸引读者关注的呢?本文试图通过对符号双轴关系的探讨和“展面”与“刺点”理论的运用,对这一问题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解答。
一、通过符号双轴关系,确定报纸版面风格
“符号文本有两个展开向度,即组合轴与聚合轴。”?譻?訛组合关系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指一些符号元素通过组合,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文本”的方式。聚合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它是“凭记忆而组合的潜藏的系列”。?譼?訛经过学界的不断讨论与研究,符号的组合、聚合关系多以“聚合轴”与“组合轴”的术语固定下来,尤其以20世纪50年代雅柯布森提出的实现“比较与选择功能的选择轴”及“邻接粘合功能的组合轴”所著称。聚合轴的组成,是符号文本的每个成分背后所有可比较,从而有可能被选择(有可能代替)的各种成分。聚合轴上的成分,不仅是可能进入符号发出者的选择的成分,也是符号解释者体会到的本来有可能被选择的成分。
符号文本的双轴操作,存在于任何的表意活动中。比如写作者在写文章时的“遣词造句”、导演在拍电影时的“取景与剪辑”、编导在电视直播時的“画面调度”等等。因此,只要是符号表意活动,就绝对不可能避过双轴关系的操作环节。一般来说,通过符号的双轴操作,可以影响符号文本的表现风格。因此,将版面视为一种文本,即作为符号组合的结果进行探讨,是确定版面意识的前提。
不同报纸版面文本背后的聚合段不一样,甚至同一报纸版面文本的每个成分背后的聚合段也不一样。可是万变不离其宗,报纸版面组合轴无外乎是字符、图片、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所构成,它们通过版面布局(如版面大小、稿件配置、字体运用、图文配合)等步骤,对版面文本的形成起到组织架构的作用。报纸版面的传播效果,比起单篇报道来,它所传达的信息可以有更丰富的内涵,有时候甚至可以比单篇报道相加带来更多的信息。因此在具体的报纸版面编辑过程中,我们会进一步对组版的元素包括图片、文字、色彩、标题、线条和留白等进行比较、筛选,而这一环节,就是从聚合轴上进行符号操作的过程。
在版面中,图像、文字、标题等信息元素,以单一的符号形式存在,它们必须集合起来才能发挥传播功能。对于色彩、线条和留白等这些视觉元素来说,本身并没有承载信息意义的功能,但是通过组合轴的结合,在表现新闻内容、引导阅读视线、构建视觉识别这一过程中,却能充分地发挥着指示符号的作用。因此,在报纸版面的编辑过程中,只有组合轴与聚合轴相互配合,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编辑们的意图定点,构建起报纸版面文本的符号意义,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以2017年1月3日《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的头版来说(见图1、图2)。从版面整体来看,两张报纸的相似度极高,比如二者均采用了“井”字型排版格式,均以《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作为文字部分的头版头条,均在视觉中心位置采用图片报道的方式,均以实心直线条为区隔……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二者的区别,比如《人民日报》的配图较少,且以红色调为主,多显热烈、端庄;而《中国青年报》的图片数量较多、图片尺寸各异、色块运用较多、字形丰富,变化丰富。因此,两张报纸的风格也从二者的区别之中诞生,而这一区别正是退居于报纸版面背后的聚合轴操作的结果。
一个报纸版面的生成,是包括编辑、记者、美工等在内的多人合作的产物,甚至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舆论引导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报纸作为传播文本中大众较为熟知的一类,其携带着的符号发送者的意图意义亟待读者予以解读。《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我国第一大报,其“版面是国家政治风云的晴雨表,整体风格必须相对保持稳定,这也是国家政局稳定、人心稳定的必然要求”。?譽?訛因此,《中国青年报》的版面较为活泼,《人民日报》较为严谨端庄,也是符号发出者意图意义使然。
不同的文本对于“组合”还是“聚合”的偏向各有侧重。当文本操作偏向组合关系之时,文本风格具有转喻功能,比如纪录片;当文本操作偏向聚合关系之时,文本多具有隐喻功能,比如艺术。由于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报纸版面语言作为构成新闻文本的符码,亦成为了反映事实性的文本类型,因而是具有转喻性、偏向组合的。读者在接触到报纸之时,其实并感受不到报纸版面聚合轴背后的操作过程,只能将版面上呈现出的文本信息作为了解新闻信息、感知报纸风格的依据。一则新闻的价值、一张报纸的风格能够被读者所接受,其实是对报纸版面组合轴上各个元素叠加结果的认可和理解。 二、通过有意为之的“刺点”设置,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罗兰·巴特在其著作《明室——摄影纵横谈》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张反映尼加拉瓜起义的新闻图片中,在充满瓦砾的十字路口上,两个头戴钢盔的士兵和两位身着黑袍的修女交叉而过。这两个身份毫无关联的人物被捕捉到同一幅摄影图片中,却产生了震撼、别致的表意效果,在引发观看者进行思考的同时,也促使罗兰·巴特提出了“刺点”与“展面”的概念。?譾?訛
“刺点”是文化“正常性”的断裂,是日常状态的破坏。?譿?訛所以,“刺点”经常以文本中一个具有震撼力的细节、一个出其不意的局部等形式出现,是符号发出者向符号接收者人为设置的理解障碍,以引导符号接受者获得出其不意、若有所思的释意过程。“展面”则“正常”得多,它是文本中可以被大多数人所直接理解的信息和意义,它没有什么新奇指出,不会使符号接受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刺激,是“中间的情感”。正如红花还需绿叶配,“刺点”与“展面”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样的一组概念,有了“展面”常规性的衬托,才能凸显“刺点”的冲突与震撼;有了“刺点”偶尔的出现,才能避免“展面”的平庸倦怠。
从诞生之初单调的新闻报纸,到19世纪中后期彩色平面印刷新技术的出现, 再到20世纪以后对报纸语言“视觉化”的关注等等,无不是对报纸版面语言的日益丰富。“恰如其中符号学表意的机理所示,在看似静态的文本的背后,我们可以触摸到时代语境、相关背景以及约定俗成所综合凝聚的象征、隐喻等符号化脉动,而这正是新闻表意的独特之处,亦是新闻符号生成的佐证。”?讀?訛
伴随着版面文本“展面”的延伸,读者的读报能力和理解习惯日益提高,丰富的报纸版面语言也能够被读者所认可和理解。但一个版面如何推陈出新,从庞杂的报纸版面中脱颖而出呢?此时就需要利用“刺点”来吸引读者眼球。
根据冯月季的观点,符号文本的“刺点”可以通过“偶然为之和有意制造”?讁?訛所获得。但是不同于新闻的突发性,报纸版面的最终呈现,必定是经过编辑部对新闻稿件层层把关、对设计元素精心筛选、对页面布局环环配合的人为结果,每一个环节都有符号发出者进行符号编码的参与,因此,报纸版面的“刺点”必定是通过新闻策划与设计的“有意制造”。
我国的党政机关报因其办报宗旨的特性,其新闻内容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公信力与权威感,因此备受读者的关注与喜爱。但与此同时,也会因其长期不变的版面设计、严肃正式的排版风格,使得年轻读者略感枯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网络用语的日益常态化、大众化,致使新闻媒体的话语风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数据强化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线性叙述的危机。在互联网时代,重构文化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輥?輮?訛
作为最典型的传统新闻媒体,报纸则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与迎接新媒体文化带来的冲击。在报纸版面语言的运用上,应该充分整合双轴关系上的各种元素,主动突破现有 “展面”的拘囿,增加“刺点”的设计与运用。一则能够适应新媒体语言文化带来的冲击与变革,寻求一条更长远的发展途径;二则能够一改党政机关报“严肃”“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激发起年轻读者对于纸质媒体的阅读兴趣,培养年轻读者的读报习惯。
为应对网络语言文化带来的冲击,《人民日报》在聚合轴上通过对文字元素上的设置,人为地制造了“刺点”,带头做出了版面语言变革的示范。《人民日报 》2010年11月10日的头版头条,以3200多字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江苏省在文化变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配以“改革攻坚迸发动力 政策创新激发活力 厚积薄发释放能力——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标题。网络词汇“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在当时引起了全国网民和读者的“围观”,“给力”一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日后几天各大地级市的报纸新闻标题当中。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在聚合轴的选择过程中,没有淘汰掉当时的网络流行词汇——“给力”,而是人为让其成为报纸版面文本中的“刺点”,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态的”的举措,是极其出其不意的。
如果《人民日报》当期在聚合轴的选择中没有使用“给力”一词而是用“建设”、“成为”等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那么该则报道或许就会是“展面”层次上的中规中矩,不会在当时引起那么大的影响和轰动。《人民日报》凭借对文字“刺点”的制造,让年轻读者感受到了报纸媒体在新闻内容和报道风格上的新变化,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报纸媒体的风格形象,“刺点”的解释意义得到实现;报纸版面编辑利用“刺点”成功地实现了传播目的,进一步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符号发出者的意图意义也得到了实现。“给力”刺点的制造,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市场角度出发,无疑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由于文化类型的極大丰富和读图时代的到来,使报纸版面语言的聚合轴拓宽。为了追求“新闻可视化”的效果,各大报纸的版面都在求美的道路上你追我赶,试图通过对图片、图表、漫画等各种元素的堆叠来制造“刺点”,吸引读者目光。但是当新闻报纸版面都在进行如此追求之时,其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都“图文并茂”了,都“美观”了。探究这种版面语言的变革,其实质不是“刺点”的有意为之,而只是“展面”的拓宽,是千篇一律的同质化。但对意图意义的模糊,故意隐藏深层次的意蕴,刺激符号接受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各种方式的解读,亦是“刺点”的功能体现。
以2015年9月4日《解放日报》要闻1~4版来说(见图3),该版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举行的阅兵式为报道主题,这是无需符号发出者与读者之间进行过多思考即可感受到的,因此成为文化“展面”。同时,通过巧妙安置“岸舰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新闻照片,将在第一版和第四版下半部分报纸版面的打通,实现了报纸组合轴新的尝试,是报纸版面的非常规的“断裂”。而在聚合轴的选择上,“岸舰导弹方队”照片在空中护旗方队、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徒步方队、装备方队等数十个分列式队伍中脱颖而出,虽未有过多的文字介绍,但是对其意图意义的揣摩就可谓是见仁见智了,有的读者可以感受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有的读者可以感受到和平正义……因此,该版面通过“展面”和“刺点”的配合,整体呈现平静和谐、出恢弘庄重之感,也因此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报纸版面类)。
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活动中,《解放日报》2017年7月31日 1~4版(见图4)效仿9·3阅兵时的版面设计,“陆上作战群”大底图的设计,不仅在版面语言的聚合轴上成为新的“刺点”,而且在意义解读层面,如果读者细细探究下来,不仅可以感受到此次“沙场阅兵”场地的变化,同时还可以理解到此次野战化、实战化阅兵的与众不同,获得“这是突破以往阅兵式展面常规的一次展示”的认知。因此,对于报纸版面“刺点”的制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视觉冲击这一形式论的关注,更应该突破文化常规,从情感共鸣、价值取向等角度进行“刺点”的设置,通过对引导读者揣摩思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是版面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报纸版面作为一个完整的符号文本,有着丰富的语言符号和表现方式。在理论层面,符号学视野下的新闻报纸版面文本的研究有着较大的潜力;在实践层面,在具体的新闻版面编辑过程中,应当对意图表意过程有深入了解,并通过对组合轴与聚合轴关系的熟练把握,争取在文化、思想、价值等层面对“展面”与“刺点”的安排设置做进一步的突破,以实现报纸的传播效果及社会影响力的升华。只有通过版面中“刺点”与“展面”的相互配合,才可以为读者人为搭建起一个有吸引力版面节奏,让读者想读、易读、易理解。
[关键词]报纸;版面设计;符号学;双轴关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13-04
报纸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其表意的符号属性自不必多言。对报纸而言,除了关注作为个体的新闻文本外,更不能忽略文本所依附的载体——报纸新闻版面。报纸新闻版面是“把新闻内容与版面设计联系起来的整体”,?譹?訛是读者对报纸外观、风格的直接感知。任何符号文本都有其独特的语言规则,报纸版面亦不例外。报纸版面语言,是建立在“报纸新闻版面”基础上,“以版面构成要素为媒介,通过各种编辑手段,构建对稿件价值意义的表达评价体系”。?譺?訛因此,报纸要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只能凭借报纸版面,故而报纸版面语言成为报纸风格形成的关键所在。
版面的语言形式具有其相对固定的、统一的版面模式,但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却可以有着丰富的变化,不同版本语言的运用可以帮助报纸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比如《人民日报》的版面布局给读者以结构简洁、大方的感觉,《中国青年报》的版面给读者以活泼、生动的感受。报纸版面作为重要的符号文本,它是如何通过什么样的编码过程实现报纸风格的形成,而吸引读者关注的呢?本文试图通过对符号双轴关系的探讨和“展面”与“刺点”理论的运用,对这一问题进行某种程度上的解答。
一、通过符号双轴关系,确定报纸版面风格
“符号文本有两个展开向度,即组合轴与聚合轴。”?譻?訛组合关系理解起来比较容易,是指一些符号元素通过组合,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文本”的方式。聚合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它是“凭记忆而组合的潜藏的系列”。?譼?訛经过学界的不断讨论与研究,符号的组合、聚合关系多以“聚合轴”与“组合轴”的术语固定下来,尤其以20世纪50年代雅柯布森提出的实现“比较与选择功能的选择轴”及“邻接粘合功能的组合轴”所著称。聚合轴的组成,是符号文本的每个成分背后所有可比较,从而有可能被选择(有可能代替)的各种成分。聚合轴上的成分,不仅是可能进入符号发出者的选择的成分,也是符号解释者体会到的本来有可能被选择的成分。
符号文本的双轴操作,存在于任何的表意活动中。比如写作者在写文章时的“遣词造句”、导演在拍电影时的“取景与剪辑”、编导在电视直播時的“画面调度”等等。因此,只要是符号表意活动,就绝对不可能避过双轴关系的操作环节。一般来说,通过符号的双轴操作,可以影响符号文本的表现风格。因此,将版面视为一种文本,即作为符号组合的结果进行探讨,是确定版面意识的前提。
不同报纸版面文本背后的聚合段不一样,甚至同一报纸版面文本的每个成分背后的聚合段也不一样。可是万变不离其宗,报纸版面组合轴无外乎是字符、图片、线条、色彩等基本元素所构成,它们通过版面布局(如版面大小、稿件配置、字体运用、图文配合)等步骤,对版面文本的形成起到组织架构的作用。报纸版面的传播效果,比起单篇报道来,它所传达的信息可以有更丰富的内涵,有时候甚至可以比单篇报道相加带来更多的信息。因此在具体的报纸版面编辑过程中,我们会进一步对组版的元素包括图片、文字、色彩、标题、线条和留白等进行比较、筛选,而这一环节,就是从聚合轴上进行符号操作的过程。
在版面中,图像、文字、标题等信息元素,以单一的符号形式存在,它们必须集合起来才能发挥传播功能。对于色彩、线条和留白等这些视觉元素来说,本身并没有承载信息意义的功能,但是通过组合轴的结合,在表现新闻内容、引导阅读视线、构建视觉识别这一过程中,却能充分地发挥着指示符号的作用。因此,在报纸版面的编辑过程中,只有组合轴与聚合轴相互配合,才能准确地表达出编辑们的意图定点,构建起报纸版面文本的符号意义,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
以2017年1月3日《人民日报》与《中国青年报》的头版来说(见图1、图2)。从版面整体来看,两张报纸的相似度极高,比如二者均采用了“井”字型排版格式,均以《历史的选择,人民的期待》作为文字部分的头版头条,均在视觉中心位置采用图片报道的方式,均以实心直线条为区隔……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二者的区别,比如《人民日报》的配图较少,且以红色调为主,多显热烈、端庄;而《中国青年报》的图片数量较多、图片尺寸各异、色块运用较多、字形丰富,变化丰富。因此,两张报纸的风格也从二者的区别之中诞生,而这一区别正是退居于报纸版面背后的聚合轴操作的结果。
一个报纸版面的生成,是包括编辑、记者、美工等在内的多人合作的产物,甚至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舆论引导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报纸作为传播文本中大众较为熟知的一类,其携带着的符号发送者的意图意义亟待读者予以解读。《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我国第一大报,其“版面是国家政治风云的晴雨表,整体风格必须相对保持稳定,这也是国家政局稳定、人心稳定的必然要求”。?譽?訛因此,《中国青年报》的版面较为活泼,《人民日报》较为严谨端庄,也是符号发出者意图意义使然。
不同的文本对于“组合”还是“聚合”的偏向各有侧重。当文本操作偏向组合关系之时,文本风格具有转喻功能,比如纪录片;当文本操作偏向聚合关系之时,文本多具有隐喻功能,比如艺术。由于新闻是对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报纸版面语言作为构成新闻文本的符码,亦成为了反映事实性的文本类型,因而是具有转喻性、偏向组合的。读者在接触到报纸之时,其实并感受不到报纸版面聚合轴背后的操作过程,只能将版面上呈现出的文本信息作为了解新闻信息、感知报纸风格的依据。一则新闻的价值、一张报纸的风格能够被读者所接受,其实是对报纸版面组合轴上各个元素叠加结果的认可和理解。 二、通过有意为之的“刺点”设置,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罗兰·巴特在其著作《明室——摄影纵横谈》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张反映尼加拉瓜起义的新闻图片中,在充满瓦砾的十字路口上,两个头戴钢盔的士兵和两位身着黑袍的修女交叉而过。这两个身份毫无关联的人物被捕捉到同一幅摄影图片中,却产生了震撼、别致的表意效果,在引发观看者进行思考的同时,也促使罗兰·巴特提出了“刺点”与“展面”的概念。?譾?訛
“刺点”是文化“正常性”的断裂,是日常状态的破坏。?譿?訛所以,“刺点”经常以文本中一个具有震撼力的细节、一个出其不意的局部等形式出现,是符号发出者向符号接收者人为设置的理解障碍,以引导符号接受者获得出其不意、若有所思的释意过程。“展面”则“正常”得多,它是文本中可以被大多数人所直接理解的信息和意义,它没有什么新奇指出,不会使符号接受者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刺激,是“中间的情感”。正如红花还需绿叶配,“刺点”与“展面”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这样的一组概念,有了“展面”常规性的衬托,才能凸显“刺点”的冲突与震撼;有了“刺点”偶尔的出现,才能避免“展面”的平庸倦怠。
从诞生之初单调的新闻报纸,到19世纪中后期彩色平面印刷新技术的出现, 再到20世纪以后对报纸语言“视觉化”的关注等等,无不是对报纸版面语言的日益丰富。“恰如其中符号学表意的机理所示,在看似静态的文本的背后,我们可以触摸到时代语境、相关背景以及约定俗成所综合凝聚的象征、隐喻等符号化脉动,而这正是新闻表意的独特之处,亦是新闻符号生成的佐证。”?讀?訛
伴随着版面文本“展面”的延伸,读者的读报能力和理解习惯日益提高,丰富的报纸版面语言也能够被读者所认可和理解。但一个版面如何推陈出新,从庞杂的报纸版面中脱颖而出呢?此时就需要利用“刺点”来吸引读者眼球。
根据冯月季的观点,符号文本的“刺点”可以通过“偶然为之和有意制造”?讁?訛所获得。但是不同于新闻的突发性,报纸版面的最终呈现,必定是经过编辑部对新闻稿件层层把关、对设计元素精心筛选、对页面布局环环配合的人为结果,每一个环节都有符号发出者进行符号编码的参与,因此,报纸版面的“刺点”必定是通过新闻策划与设计的“有意制造”。
我国的党政机关报因其办报宗旨的特性,其新闻内容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公信力与权威感,因此备受读者的关注与喜爱。但与此同时,也会因其长期不变的版面设计、严肃正式的排版风格,使得年轻读者略感枯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阅读兴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网络用语的日益常态化、大众化,致使新闻媒体的话语风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大数据强化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线性叙述的危机。在互联网时代,重构文化共同体显得尤为重要。”?輥?輮?訛
作为最典型的传统新闻媒体,报纸则更应该紧跟时代的潮流,以积极的姿态面对与迎接新媒体文化带来的冲击。在报纸版面语言的运用上,应该充分整合双轴关系上的各种元素,主动突破现有 “展面”的拘囿,增加“刺点”的设计与运用。一则能够适应新媒体语言文化带来的冲击与变革,寻求一条更长远的发展途径;二则能够一改党政机关报“严肃”“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激发起年轻读者对于纸质媒体的阅读兴趣,培养年轻读者的读报习惯。
为应对网络语言文化带来的冲击,《人民日报》在聚合轴上通过对文字元素上的设置,人为地制造了“刺点”,带头做出了版面语言变革的示范。《人民日报 》2010年11月10日的头版头条,以3200多字的篇幅,全面介绍了江苏省在文化变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配以“改革攻坚迸发动力 政策创新激发活力 厚积薄发释放能力——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标题。网络词汇“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在当时引起了全国网民和读者的“围观”,“给力”一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日后几天各大地级市的报纸新闻标题当中。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在聚合轴的选择过程中,没有淘汰掉当时的网络流行词汇——“给力”,而是人为让其成为报纸版面文本中的“刺点”,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态的”的举措,是极其出其不意的。
如果《人民日报》当期在聚合轴的选择中没有使用“给力”一词而是用“建设”、“成为”等意思相近的词语替换,那么该则报道或许就会是“展面”层次上的中规中矩,不会在当时引起那么大的影响和轰动。《人民日报》凭借对文字“刺点”的制造,让年轻读者感受到了报纸媒体在新闻内容和报道风格上的新变化,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报纸媒体的风格形象,“刺点”的解释意义得到实现;报纸版面编辑利用“刺点”成功地实现了传播目的,进一步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符号发出者的意图意义也得到了实现。“给力”刺点的制造,无论是从文化角度还是市场角度出发,无疑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由于文化类型的極大丰富和读图时代的到来,使报纸版面语言的聚合轴拓宽。为了追求“新闻可视化”的效果,各大报纸的版面都在求美的道路上你追我赶,试图通过对图片、图表、漫画等各种元素的堆叠来制造“刺点”,吸引读者目光。但是当新闻报纸版面都在进行如此追求之时,其造成的结果必然是——都“图文并茂”了,都“美观”了。探究这种版面语言的变革,其实质不是“刺点”的有意为之,而只是“展面”的拓宽,是千篇一律的同质化。但对意图意义的模糊,故意隐藏深层次的意蕴,刺激符号接受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各种方式的解读,亦是“刺点”的功能体现。
以2015年9月4日《解放日报》要闻1~4版来说(见图3),该版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所举行的阅兵式为报道主题,这是无需符号发出者与读者之间进行过多思考即可感受到的,因此成为文化“展面”。同时,通过巧妙安置“岸舰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的新闻照片,将在第一版和第四版下半部分报纸版面的打通,实现了报纸组合轴新的尝试,是报纸版面的非常规的“断裂”。而在聚合轴的选择上,“岸舰导弹方队”照片在空中护旗方队、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徒步方队、装备方队等数十个分列式队伍中脱颖而出,虽未有过多的文字介绍,但是对其意图意义的揣摩就可谓是见仁见智了,有的读者可以感受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有的读者可以感受到和平正义……因此,该版面通过“展面”和“刺点”的配合,整体呈现平静和谐、出恢弘庄重之感,也因此荣获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报纸版面类)。
在今年刚刚结束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活动中,《解放日报》2017年7月31日 1~4版(见图4)效仿9·3阅兵时的版面设计,“陆上作战群”大底图的设计,不仅在版面语言的聚合轴上成为新的“刺点”,而且在意义解读层面,如果读者细细探究下来,不仅可以感受到此次“沙场阅兵”场地的变化,同时还可以理解到此次野战化、实战化阅兵的与众不同,获得“这是突破以往阅兵式展面常规的一次展示”的认知。因此,对于报纸版面“刺点”的制造,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视觉冲击这一形式论的关注,更应该突破文化常规,从情感共鸣、价值取向等角度进行“刺点”的设置,通过对引导读者揣摩思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是版面语言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结语
综上所述,报纸版面作为一个完整的符号文本,有着丰富的语言符号和表现方式。在理论层面,符号学视野下的新闻报纸版面文本的研究有着较大的潜力;在实践层面,在具体的新闻版面编辑过程中,应当对意图表意过程有深入了解,并通过对组合轴与聚合轴关系的熟练把握,争取在文化、思想、价值等层面对“展面”与“刺点”的安排设置做进一步的突破,以实现报纸的传播效果及社会影响力的升华。只有通过版面中“刺点”与“展面”的相互配合,才可以为读者人为搭建起一个有吸引力版面节奏,让读者想读、易读、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