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低段年级小学习作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入手,以呼和浩特市山水小学为倒,分析了以呼和浩特市山水小学为倒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着重研究了其中作文课部分,希望借此能为呼和浩特市山水小学中年级习作课教学水平的提升尽一份应用的力量。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
习作教学
中段年级【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5962(2012)08(a)-0143-01
1
家庭因素
1.1
家长教育层次差异大,导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家长来源较为复杂,有的是由农民转变来的城里人,有的是外来务工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还有一些家长大偏执的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在父母面前不管对错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父母的管教,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他们的教育简单加粗暴,打骂孩子更是大打三六九小骂天天有。也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作文成绩分数是多少,不允许子女自己的爱好,不许他们看课外书,认为孩子只管学习分数高就行;还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忙,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只顾着自己挣钱。在学生的教育上投入精力不足。缺乏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1.2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使用混乱,不易统一教学
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学生自小生活在相对闭塞的乡村,从小习惯了用本地话来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而这种语言和普通话又有很大的差异,以致在表达中形成了定势;另外,家长对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远远落后,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学生因素
2.1
习作内容呆板,少有童趣
中段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共同发育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情感不再是低年级儿童的简单的认识世界,接受世界,而逐渐发展成经过独立思考过的,拥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理解性的感知世界。因此,“新课改”对这一时期的学生习作有明确的规定,习作难度和深度都要有所提高。能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个时期的学生习作可能笔触相对稚嫩,但习作内容,本应是最具有童真童趣的。但是笔者阅读大量学生发现,山水小学的学生习作,普遍充斥着大量的虚假内容和套用词汇,呈现出呆板式的,公文式的特点。
2.2
习作结构模式化,鲜有突破
小学生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都是先从模仿开始,然后到达一个自己创作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有效指导,学生的习作就会走向模式化,出现抄袭现象。当代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习作模版。学生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也滋生了孩子懒惰的情绪,学生往往会选择直接摘抄范文中的某一段落作为自己的内容,严重的甚至整篇的抄袭。
3
教师因素
习作教学的瓶颈,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教师引导不当,教学不力所致。反观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有种种弊端和禁锢。主要问题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命题课本化
在笔者调查中发现,学生之所以对习作抱有厌倦态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布置习作题目过于依赖课本和教材参考资料。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XXX给我的启示》。可以写自然,事物,人物等一切给你以启迪的事物。本身是选题极为丰富的命题。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身边的事例,写好这篇说明文。但是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的指导下,让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尽量参考课文中,大自然给我的启示。最终使得孩子们的文章多为“蚂蚁搬家给我的启示”“青蛙的眼睛给我的启示”等等科技气息较重的习作。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由于学校和家庭自身物质条件的限制,本身难以接触到科技类的实践,因此,习作中充斥着虚假的编纂,这并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容易让孩子产生对习作的应付情绪。
3.2 教师训练模糊化
习作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果的。更多的是教师经过多年的悉心培养,才能使学生掌握到成文的能力。而如今的习作教学困难,其中一个瓶颈就出在这一环节上。忽视学生在语言基础部分的训练。教师在习作课上教给学生们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如何深化主题,如何突出中心等写作技巧。但却忽视了学生语言基础的训练。笔者发现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孩子,语言构成本身十分复杂,而教师在这方面又没有十分有效的指导。因此,学生常常将口语和书面语混为一谈。文章中经常会出现平时的口语语言。如若不加以细心纠正与指导,则不利于学生规范文章语言。成为学生写作的一大阻碍,
3.3 教师评价模式化
小学作文评价历来是一个分数或等级加批语。学生对自己作文的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不能具体地、正确地认识,导致盲目性。第惠多斯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特别需要适当的帮助和鼓舞。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学作文评价存在着不少误区。作文不仅评价方式单一,而且对作文的要求过严、过高,使学生对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感。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胡适语文教学观评析[J].教育研究,1989.3.68-35.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
习作教学
中段年级【中图分类号】G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5962(2012)08(a)-0143-01
1
家庭因素
1.1
家长教育层次差异大,导致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家长来源较为复杂,有的是由农民转变来的城里人,有的是外来务工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还有一些家长大偏执的认为孩子永远是孩子在父母面前不管对错必须无条件的服从父母的管教,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他们的教育简单加粗暴,打骂孩子更是大打三六九小骂天天有。也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作文成绩分数是多少,不允许子女自己的爱好,不许他们看课外书,认为孩子只管学习分数高就行;还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忙,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不管;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只顾着自己挣钱。在学生的教育上投入精力不足。缺乏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1.2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使用混乱,不易统一教学
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学生自小生活在相对闭塞的乡村,从小习惯了用本地话来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而这种语言和普通话又有很大的差异,以致在表达中形成了定势;另外,家长对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远远落后,更多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学生因素
2.1
习作内容呆板,少有童趣
中段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共同发育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情感不再是低年级儿童的简单的认识世界,接受世界,而逐渐发展成经过独立思考过的,拥有自己个性特色的理解性的感知世界。因此,“新课改”对这一时期的学生习作有明确的规定,习作难度和深度都要有所提高。能够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个时期的学生习作可能笔触相对稚嫩,但习作内容,本应是最具有童真童趣的。但是笔者阅读大量学生发现,山水小学的学生习作,普遍充斥着大量的虚假内容和套用词汇,呈现出呆板式的,公文式的特点。
2.2
习作结构模式化,鲜有突破
小学生学习写作的一般规律都是先从模仿开始,然后到达一个自己创作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有效指导,学生的习作就会走向模式化,出现抄袭现象。当代的网络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习作模版。学生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也滋生了孩子懒惰的情绪,学生往往会选择直接摘抄范文中的某一段落作为自己的内容,严重的甚至整篇的抄袭。
3
教师因素
习作教学的瓶颈,不仅仅是学生单方面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教师引导不当,教学不力所致。反观我们的教学,不难发现有种种弊端和禁锢。主要问题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3.1 教师命题课本化
在笔者调查中发现,学生之所以对习作抱有厌倦态度,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布置习作题目过于依赖课本和教材参考资料。
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XXX给我的启示》。可以写自然,事物,人物等一切给你以启迪的事物。本身是选题极为丰富的命题。孩子们可以通过自己身边的事例,写好这篇说明文。但是笔者作为指导教师,在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大自然有新的发现,在语文学习上有新的收获”的指导下,让孩子们在写作文时,尽量参考课文中,大自然给我的启示。最终使得孩子们的文章多为“蚂蚁搬家给我的启示”“青蛙的眼睛给我的启示”等等科技气息较重的习作。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们,由于学校和家庭自身物质条件的限制,本身难以接触到科技类的实践,因此,习作中充斥着虚假的编纂,这并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习作兴趣,容易让孩子产生对习作的应付情绪。
3.2 教师训练模糊化
习作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果的。更多的是教师经过多年的悉心培养,才能使学生掌握到成文的能力。而如今的习作教学困难,其中一个瓶颈就出在这一环节上。忽视学生在语言基础部分的训练。教师在习作课上教给学生们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如何深化主题,如何突出中心等写作技巧。但却忽视了学生语言基础的训练。笔者发现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孩子,语言构成本身十分复杂,而教师在这方面又没有十分有效的指导。因此,学生常常将口语和书面语混为一谈。文章中经常会出现平时的口语语言。如若不加以细心纠正与指导,则不利于学生规范文章语言。成为学生写作的一大阻碍,
3.3 教师评价模式化
小学作文评价历来是一个分数或等级加批语。学生对自己作文的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不能具体地、正确地认识,导致盲目性。第惠多斯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作文一旦完成,特别需要适当的帮助和鼓舞。长期以来,传统的小学作文评价存在着不少误区。作文不仅评价方式单一,而且对作文的要求过严、过高,使学生对作文产生高不可攀的畏惧感。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胡适语文教学观评析[J].教育研究,1989.3.6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