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新教材的特点,针对以“引导、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成效以及对教师新角色的转变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新教材;引导;生疑;讨论
新教材适应了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特点,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来充实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生命等融合和贯通,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教材中强调学生要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的。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查阅和收集信息、阅读、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具体的学习活动,达到转变学习方式,同时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在上述新教材教法的特点上,都是要求促使学生通过积极应用和大胆尝试来参与学习。要使学生有学习体验,必须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设计问题形式,展开学生讨论。学生在参与和尝试的同时,获得教师提示性指导,使学生轻松获得知识。下面就以如何“引导、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观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引导观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首先由教师演示或学生动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引导实验观察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现象,即教师依据观察目的,确立观察重点,有针对性观察,防止学生观察遗漏,找不出实验的目的。
通过实验的观察记录,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疑问,带领学生透视现象,分析本质,共同讨论,得出结论。结论不是教师给出的,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教师要改变角色,充当学生的角色,“点击”学生困惑的地方,不怕厌烦地多方而引导。如燃烧条件的学习:学生由教师演示观察到;①热水中的白磷熔化(要引导,否则学生不易发现)但不能燃烧;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薄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现象,也不燃烧。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空气中的白磷却燃烧呢?其主要条件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同在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呢?师生讨论:空气中的白磷和空气中的红磷,其着火点不同,于是得出燃烧发生的两个条件。
继续引导学生推论:①白磷能否保存在空气中?为什么?②若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是否会燃烧?为什么?这样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指导感性实验,通过两次飞跃,既得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引导生疑、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绝不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而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生产的实际出发。提出与新课有紧密关系,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生疑,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动脑。且教师适当提供线索和方案,并注意学生的神态,及时反馈和补偿,最终靠学生动脑思考、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如学完二氧化碳性质后,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些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放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更潮湿?”学生讨论时,易误入歧途的是认为炭火盆放热,加热蒸发而使墙壁快些干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产物二氧化碳的角度,联系二氧化碳性质加以分析,最后能较好的解决问题。又如讨论:“为什么在晒盐时,食盐晶体析出,而氯化镁、氯化钙却大部分流在水中?”教师带动学生一起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讨论后得到共识,形成符合要求的两个原因:①氯化镁、氯化钙的溶解度比食盐大;②在海水中氯化镁、氯化钙含量较食盐少。这样学生在生疑、释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层层引导、步步深化——螺旋式思考讨论
“螺旋式思考讨论”即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难点,设计若干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践到理论,由浅入深的相互衔接,层层深化的系列问题。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层层解剖,达到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如讲到盐酸的检验时,教师提出一组思考题:①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有什么现象?②盐酸中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会有什么现象?③在一杯无色液体中,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这杯溶液就是盐酸吗?④如何证明一杯溶液就是盐酸?通过上述引导和讨论,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能较好掌握盐酸的性质及其检验。
四、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性课堂小结
采取讨论型课堂小结,富有新鲜感,既能使学生巩固、加深和掌握课本的主要知识点,又可使知识更加条理化。讲完盐酸的性质后,让学生讨论“治疗胃酸过多的方法。”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几乎把所有盐酸的性质都用上了,学生只知道只要消耗了胃中的酸,就可以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教师因势利导,归纳评价,使学生找出合理方案。
以上阐述的是以“引导、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种主要方法。在实验中,力图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传授真理”的旧的教学模式,坚决阻绝“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倡导人性化的真理,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认识实践获得结论。这样,对所获取的知识在认识上更加充分,在理解上更深刻,在掌握上更牢固,因此获取的知识也最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引导、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问题环境,以此来启动学习。但是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教学。问题情境要有真实性,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联系要紧密。教师要在新课改中对教师角色的自我确认,在这里面,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要保证必要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关照学生。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正确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特长,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心情。同时教师的评价应尽量运用鼓励性语言,从优点上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另外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如同学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甚至学生评价教师等,并且在評价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见解。
总之以“引导、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实现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的课程生态环境下与学生的合作,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出新的智慧。
关键词:新教材;引导;生疑;讨论
新教材适应了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特点,用先进的化学科学知识来充实化学教材,加强了化学与人们关心的课题如材料、能源、生命等融合和贯通,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新教材中强调学生要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的。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查阅和收集信息、阅读、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具体的学习活动,达到转变学习方式,同时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在上述新教材教法的特点上,都是要求促使学生通过积极应用和大胆尝试来参与学习。要使学生有学习体验,必须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设计问题形式,展开学生讨论。学生在参与和尝试的同时,获得教师提示性指导,使学生轻松获得知识。下面就以如何“引导、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观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引导观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方法。首先由教师演示或学生动手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引导实验观察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现象,即教师依据观察目的,确立观察重点,有针对性观察,防止学生观察遗漏,找不出实验的目的。
通过实验的观察记录,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出疑问,带领学生透视现象,分析本质,共同讨论,得出结论。结论不是教师给出的,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教师要改变角色,充当学生的角色,“点击”学生困惑的地方,不怕厌烦地多方而引导。如燃烧条件的学习:学生由教师演示观察到;①热水中的白磷熔化(要引导,否则学生不易发现)但不能燃烧;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生成大量白烟。薄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现象,也不燃烧。
教师引导学生质疑:①为什么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而空气中的白磷却燃烧呢?其主要条件有什么不同?②为什么同在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而白磷燃烧呢?师生讨论:空气中的白磷和空气中的红磷,其着火点不同,于是得出燃烧发生的两个条件。
继续引导学生推论:①白磷能否保存在空气中?为什么?②若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是否会燃烧?为什么?这样学生对燃烧的条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指导感性实验,通过两次飞跃,既得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引导生疑、共同讨论、解决问题
新课程倡导的绝不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的,而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生产的实际出发。提出与新课有紧密关系,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生疑,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动脑。且教师适当提供线索和方案,并注意学生的神态,及时反馈和补偿,最终靠学生动脑思考、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如学完二氧化碳性质后,讨论“为了使用石灰浆抹的墙壁快些干燥,为什么常在室内放炭火盆?为什么开始放炭火盆时,墙壁反而更潮湿?”学生讨论时,易误入歧途的是认为炭火盆放热,加热蒸发而使墙壁快些干燥。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产物二氧化碳的角度,联系二氧化碳性质加以分析,最后能较好的解决问题。又如讨论:“为什么在晒盐时,食盐晶体析出,而氯化镁、氯化钙却大部分流在水中?”教师带动学生一起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讨论后得到共识,形成符合要求的两个原因:①氯化镁、氯化钙的溶解度比食盐大;②在海水中氯化镁、氯化钙含量较食盐少。这样学生在生疑、释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感受,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层层引导、步步深化——螺旋式思考讨论
“螺旋式思考讨论”即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难点,设计若干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由实践到理论,由浅入深的相互衔接,层层深化的系列问题。通过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层层解剖,达到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如讲到盐酸的检验时,教师提出一组思考题:①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有什么现象?②盐酸中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会有什么现象?③在一杯无色液体中,滴入硝酸银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这杯溶液就是盐酸吗?④如何证明一杯溶液就是盐酸?通过上述引导和讨论,课堂气氛积极活跃,能较好掌握盐酸的性质及其检验。
四、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性课堂小结
采取讨论型课堂小结,富有新鲜感,既能使学生巩固、加深和掌握课本的主要知识点,又可使知识更加条理化。讲完盐酸的性质后,让学生讨论“治疗胃酸过多的方法。”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几乎把所有盐酸的性质都用上了,学生只知道只要消耗了胃中的酸,就可以达到治疗胃病的目的。教师因势利导,归纳评价,使学生找出合理方案。
以上阐述的是以“引导、讨论”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种主要方法。在实验中,力图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传授真理”的旧的教学模式,坚决阻绝“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倡导人性化的真理,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在教师指导下,经过学生的认识实践获得结论。这样,对所获取的知识在认识上更加充分,在理解上更深刻,在掌握上更牢固,因此获取的知识也最真实。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引导、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问题环境,以此来启动学习。但是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教学。问题情境要有真实性,与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联系要紧密。教师要在新课改中对教师角色的自我确认,在这里面,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既要保证必要的权威,又以一种伙伴的态度关照学生。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对学生的见解给予正确的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特长,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心情。同时教师的评价应尽量运用鼓励性语言,从优点上加以引导,肯定他们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另外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如同学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甚至学生评价教师等,并且在評价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见解。
总之以“引导、讨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实现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的课程生态环境下与学生的合作,让课堂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创出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