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游戏教学 小学数学 三依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75-02
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他们的学习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完成。所以,许多数学教师总是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种理念下,游戏教学也就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青睐。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时,总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经过观察与实践,发现有许多教师在采用游戏教学时,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游戏的组织形式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上安排游戏时机把握不好等。因此,要想让游戏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我们就要做到“三依据”。
一、游戏内容要依据教学内容安排
在数学教学时,我们要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我们所采用的一切教学手段与方法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都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游戏教学也不例外。游戏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游戏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让学生可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感知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的游戏随意性很大,把游戏的功能只局限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将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严重割裂开来,从游戏内容中看不到教学内容的影子。这样的游戏教学只能给学生带来欢乐,却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时,课前,一位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当然,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都是不一样的,如甲和乙是好朋友,丙和丁是好朋友。在游戏中,教师就问学生:甲是乙的好朋友,那么乙是甲的好朋友吗?能不能单独说甲是好朋友等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领悟倒数不能单个出现,让学生理解了什么叫“互为”。此时,再进行新课教学,学生就会很自然地理解倒数的含义了。而另外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节课时,安排的互动游戏是让学生用俏皮话来介绍一下自己,虽然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也都笑哈哈的,但它却与倒数一点联系都没有,所以效果非常不理想。这种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教学方法,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最初目的,也体现不了游戏教学的真实价值。
二、游戏形式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整个小学数学学习分成两个学段,第一学段是1~3年级,第二学段是4~6年级。之所以把它分成两个学段,是因为每一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它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游戏教学也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组织不同形式的游戏,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我们的游戏有趣,才能乐于投入到游戏当中来。如果我们采用的游戏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那么也就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些教师在外学习回来之后,也在自己班级中按所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来组织教学,但总感觉效果就是没有人家教学效果好,人家在课堂上组织的数学游戏学生都非常投入,一到自己班级组织同样的数学游戏,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与教师的组织驾驭能力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别的教师安排的数学游戏是依据自己所教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的,而自己班级的学生无论是从知识经验水平还是年龄特征都与人家班级都不一样,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时,一定要先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构建游戏形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能被2、3、5整除的数》时,一位教师在巩固阶段安排10名学生分别在背后粘上0~9十个数字,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让其他学生说一说能被2、3、5中的哪一个数整除。由于学生组成的数字比较小,只是两位数或者三位数,其他学生也都能很快地说出答案,兴趣也非常高。但另一位教师在外面学习完这一节课后,也让学生来玩这个游戏,不过他没有做具体要求,结果有的学生组成了五位数或六位数,这样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口算比较困难,他们一下子就感觉这种游戏没有意思了。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时,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来组织,这样才能让游戏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游戏参与要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数学游戏虽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安排的时间不合理,学生的参与面不广,那么就会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甚至还会影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安排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时,我们要选择好时机,要依据课堂的需要来安排。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一位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想让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取得快而准的效果,特意安排了一个计算游戏:把班级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选4名学生进行接力计算,看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准。其他学生全部做啦啦队员。虽然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但是仔细一看,只有16名学生得到了计算训练,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看客。这样的游戏教学实际上意义不大。如果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让每一组的学生都参与接力计算,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巩固与提高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游戏教学,如何让我们的游戏教学能适应所有的学生,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去实践与思考,让游戏教学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编 林 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075-02
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他们的学习往往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完成。所以,许多数学教师总是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教学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这种理念下,游戏教学也就被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所青睐。游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学习,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是,在现实教学中,一部分数学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时,总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经过观察与实践,发现有许多教师在采用游戏教学时,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现象比较严重,游戏的组织形式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课堂上安排游戏时机把握不好等。因此,要想让游戏教学更好地服务于数学课堂,我们就要做到“三依据”。
一、游戏内容要依据教学内容安排
在数学教学时,我们要把握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我们所采用的一切教学手段与方法都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都是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游戏教学也不例外。游戏的安排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游戏内容要与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让学生可以在做游戏的过程中感知课堂将要学习的内容。但是,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安排的游戏随意性很大,把游戏的功能只局限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将游戏内容与教学内容严重割裂开来,从游戏内容中看不到教学内容的影子。这样的游戏教学只能给学生带来欢乐,却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时,课前,一位教师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让班上的每一个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当然,每一个同学的好朋友都是不一样的,如甲和乙是好朋友,丙和丁是好朋友。在游戏中,教师就问学生:甲是乙的好朋友,那么乙是甲的好朋友吗?能不能单独说甲是好朋友等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领悟倒数不能单个出现,让学生理解了什么叫“互为”。此时,再进行新课教学,学生就会很自然地理解倒数的含义了。而另外一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节课时,安排的互动游戏是让学生用俏皮话来介绍一下自己,虽然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也都笑哈哈的,但它却与倒数一点联系都没有,所以效果非常不理想。这种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教学方法,失去了游戏教学的最初目的,也体现不了游戏教学的真实价值。
二、游戏形式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整个小学数学学习分成两个学段,第一学段是1~3年级,第二学段是4~6年级。之所以把它分成两个学段,是因为每一学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它需要我们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游戏教学也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组织不同形式的游戏,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我们的游戏有趣,才能乐于投入到游戏当中来。如果我们采用的游戏脱离了学生的年龄特征,那么也就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一些教师在外学习回来之后,也在自己班级中按所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来组织教学,但总感觉效果就是没有人家教学效果好,人家在课堂上组织的数学游戏学生都非常投入,一到自己班级组织同样的数学游戏,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与教师的组织驾驭能力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别的教师安排的数学游戏是依据自己所教学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组织的,而自己班级的学生无论是从知识经验水平还是年龄特征都与人家班级都不一样,自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时,一定要先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构建游戏形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能被2、3、5整除的数》时,一位教师在巩固阶段安排10名学生分别在背后粘上0~9十个数字,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成一个两位数或三位数,让其他学生说一说能被2、3、5中的哪一个数整除。由于学生组成的数字比较小,只是两位数或者三位数,其他学生也都能很快地说出答案,兴趣也非常高。但另一位教师在外面学习完这一节课后,也让学生来玩这个游戏,不过他没有做具体要求,结果有的学生组成了五位数或六位数,这样对于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把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口算比较困难,他们一下子就感觉这种游戏没有意思了。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时,我们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来组织,这样才能让游戏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游戏参与要依据课堂教学的需要
数学游戏虽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我们安排的时间不合理,学生的参与面不广,那么就会给人一种画蛇添足的感觉,甚至还会影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安排学生进行数学游戏时,我们要选择好时机,要依据课堂的需要来安排。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一位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想让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取得快而准的效果,特意安排了一个计算游戏:把班级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选4名学生进行接力计算,看看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准。其他学生全部做啦啦队员。虽然课堂看起来热闹非凡,但是仔细一看,只有16名学生得到了计算训练,而其他学生只是一个看客。这样的游戏教学实际上意义不大。如果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让每一组的学生都参与接力计算,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得到巩固与提高了。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游戏教学,如何让我们的游戏教学能适应所有的学生,需要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去实践与思考,让游戏教学成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