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成为了第一生产力。因此,注重创新成为至关重要的事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应如此。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在推进新课改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合理渗透创新,以使语文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高中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13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086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人才需求标准和培养观有了新的变化,使得中国教育进入了改革深化期。创新作为新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高中学科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由此可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刻不容缓。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往往成为新时期教师亟待夯实的基本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推进新课改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合理渗透创新的积极元素,是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审慎思索的难题。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数年,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勇于创新、热衷实践,感触颇深。下面,笔者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打开兴趣之门,为创新建桥铺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确实不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引燃,那么离教学成功也就不远了。但从长期的经验来看,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通过认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必须依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相互切换,交替发力才能实现。而学生兴趣的“井喷”,必然会带来学生思维创新和课堂学习形式的创新,对加力推动学生与教师的课堂活动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系列著名学说和施教理论虽然历经两千余年的“风化”,但历久弥坚,依然保持着其独有的风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重要论述曾经在教育学界引起学术振动。其大体的含义是,一个人要想保持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就必须要调整好情绪节奏,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将各感知器官全部打开,引发学生学习思维的迅捷活动,从而催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高动态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时下的新课标理念实现科学对接,为教学思维的创新和教学行为的创造填注新的动力,以教学大纲为行动指针,大张旗鼓地进行课堂升级和结构调整,轻启学生的兴趣之门,以学生兴趣催生和培育为重要牵引力量,建创新之桥,铺创新之路,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格局不断推陈出新。
二、优化方法模式,渐进式渗透创新元素
在高中语文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模式贯穿课堂始终,常常是教师声嘶力竭,学生昏昏欲睡,教与学两张皮的境况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新课改推行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托,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入手,开创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不仅教师教学的规律意识增强了,教学面貌发生了些许变化,师生课堂活动的契合度也提高了,教学创新的氛围更浓厚了。重新审视高中语文传统教法,大体轮廓还是清晰可辨的,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时,无外乎五大模块,即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含义、中心主旨、写作手法等。这是长期的语文传统教法形成的基本套路,与新时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系不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审时度势,从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出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教学改革的底色,加大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更新、优化,还高中语文课改一片崭新的天空。
1.创设宽泛、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提供适宜的“适度”。课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平台,学生的主体性不言而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必须为学生的整个活动负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中心观念、权威意识深入人心。在新课改背景下,面对朋友式教学关系,很多教师担心这种关系会使教师的威信一败涂地,管不住学生,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事实上,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已不可避免。在全国很多地方,也进行了大量相关的实验,所谓的混乱微不足道,但高中语文课堂却因为创新的持续渗透,而旧貌换新颜。实践出真知,高中语文教师应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把教室搬到学生心间,诱导学生在创新思维的沃土中开动脑筋,鼓励其大胆动手、动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泛和谐的课堂氛围,提示学生从创新中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全面“引燃”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胆魄。创设合理的问题是创新的关键所在。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思维所指,学生的创新就没有方向感。因此,教师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大工夫。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在这方面达到理想效果,必须把握以下三点:首先,问题提出的目的性要清晰,要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全局相契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态。其次,问题设计思路应简单明了,切忌“一山九转”,搞得学生晕头转向。难度上也要注意节制,设疑不可要求过高,当然,也不能太低。再次,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滋长亮点,确保全程兴趣高昂,切不可枯燥乏味,限于过程性的固化动作。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对于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创新始终作为一条基准红线贯穿始终,在多次的思想解放和艰苦实践中,创新的作用方向引领作用和强劲拉动作用愈发凸显。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借助创新元素进化和发展。创新教育的课堂指导性是推进语文整体改革的重要抓手,对夯实学生的创新思维理念,落实素质教育新时期人才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持久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城.浅议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之道[J].读与写,2014(12).
[2] 严复山.刍议高中语文的课改新思路[J].西部教育论坛,2014(10).
关键词:创新;高中语文;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8-013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8.086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人才需求标准和培养观有了新的变化,使得中国教育进入了改革深化期。创新作为新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的重要推动力量,在高中学科教学改革中不可或缺。由此可见,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刻不容缓。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往往成为新时期教师亟待夯实的基本能力。高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推进新课改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合理渗透创新的积极元素,是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审慎思索的难题。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数年,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勇于创新、热衷实践,感触颇深。下面,笔者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打开兴趣之门,为创新建桥铺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确实不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借助多种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引燃,那么离教学成功也就不远了。但从长期的经验来看,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通过认真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必须依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相互切换,交替发力才能实现。而学生兴趣的“井喷”,必然会带来学生思维创新和课堂学习形式的创新,对加力推动学生与教师的课堂活动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系列著名学说和施教理论虽然历经两千余年的“风化”,但历久弥坚,依然保持着其独有的风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重要论述曾经在教育学界引起学术振动。其大体的含义是,一个人要想保持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就必须要调整好情绪节奏,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将各感知器官全部打开,引发学生学习思维的迅捷活动,从而催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高动态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汲取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时下的新课标理念实现科学对接,为教学思维的创新和教学行为的创造填注新的动力,以教学大纲为行动指针,大张旗鼓地进行课堂升级和结构调整,轻启学生的兴趣之门,以学生兴趣催生和培育为重要牵引力量,建创新之桥,铺创新之路,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格局不断推陈出新。
二、优化方法模式,渐进式渗透创新元素
在高中语文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模式贯穿课堂始终,常常是教师声嘶力竭,学生昏昏欲睡,教与学两张皮的境况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新课改推行以来,广大语文教师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托,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入手,开创性地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不仅教师教学的规律意识增强了,教学面貌发生了些许变化,师生课堂活动的契合度也提高了,教学创新的氛围更浓厚了。重新审视高中语文传统教法,大体轮廓还是清晰可辨的,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时,无外乎五大模块,即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含义、中心主旨、写作手法等。这是长期的语文传统教法形成的基本套路,与新时期的创新能力培养关系不大。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审时度势,从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出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教学改革的底色,加大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更新、优化,还高中语文课改一片崭新的天空。
1.创设宽泛、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创新提供适宜的“适度”。课堂是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重要平台,学生的主体性不言而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必须为学生的整个活动负责。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中心观念、权威意识深入人心。在新课改背景下,面对朋友式教学关系,很多教师担心这种关系会使教师的威信一败涂地,管不住学生,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事实上,在教学中融入创新元素已不可避免。在全国很多地方,也进行了大量相关的实验,所谓的混乱微不足道,但高中语文课堂却因为创新的持续渗透,而旧貌换新颜。实践出真知,高中语文教师应在不断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把教室搬到学生心间,诱导学生在创新思维的沃土中开动脑筋,鼓励其大胆动手、动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泛和谐的课堂氛围,提示学生从创新中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或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2.全面“引燃”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胆魄。创设合理的问题是创新的关键所在。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思维所指,学生的创新就没有方向感。因此,教师要在问题的设计上下大工夫。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在这方面达到理想效果,必须把握以下三点:首先,问题提出的目的性要清晰,要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全局相契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状态。其次,问题设计思路应简单明了,切忌“一山九转”,搞得学生晕头转向。难度上也要注意节制,设疑不可要求过高,当然,也不能太低。再次,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滋长亮点,确保全程兴趣高昂,切不可枯燥乏味,限于过程性的固化动作。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对于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创新始终作为一条基准红线贯穿始终,在多次的思想解放和艰苦实践中,创新的作用方向引领作用和强劲拉动作用愈发凸显。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借助创新元素进化和发展。创新教育的课堂指导性是推进语文整体改革的重要抓手,对夯实学生的创新思维理念,落实素质教育新时期人才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持久的长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城.浅议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之道[J].读与写,2014(12).
[2] 严复山.刍议高中语文的课改新思路[J].西部教育论坛,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