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次来邹城来讲《孟子》,意义非凡,因为我们回到了孟子的故里,在孟子故里来讲《孟子》,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让孟子回家。
由此我想到了《孟子》中的一章,当时孟子游说诸侯,宣传仁政、王道的主张失败,不得已离开齐国,回到自己的故里(也就是今天邹城),他和弟子充虞之间有一段对话。充虞问:“老师,你看上去似乎不高兴。可是之前您不是教导我们要不怨天,不尤人吗?”孟子答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孟子有一个想法,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定有闻名于世的贤人出现。可是从周朝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从时间上说,已经超过了;从时势而论,也该有圣贤出现了。可是我的主张为什么行不通呢?那么我只能说,老天大概还不想让天下得到平治,如果想让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有什么不愉快呢?孟子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告别了当时的政治舞台,回到了自己的故里,教授子弟,著书立说,编写我们今天看到的《孟子》一书。
每当读到这一章时,我都特别有感触。当一个人带着理想走入社会时,他往往是坚定、充满信心的。可是当理想遭到挫败,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能保持坚定的信念,我想,也只有孟子了。
那么,孟子的这种信念来自哪里呢?那是因为孟子坚信一点:政治必须要符合人性,符合人性的政治才是最有前途的政治,仁政、王道较之暴政、霸道是符合人性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所以最终一定会实现。现在无法实现,只能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若到来,必定是仁政、王道的时代。
我们今天读《孟子》,脑海里会有一个鲜活的孟子形象: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而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孟子则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他是迂阔、不切实际的。所以理想与现实是有反差的,当你坚守理想的时候,你很难被人们理解。固然,我們可以说孟子对人性的复杂性缺乏反省,对历史的看法也未免过于乐观,但孟子至少有一点是对的,真正的理想是需要坚守的。在坚守一百多年后,孟子的思想已在士人中广为流传,成为其批判暴政、为民请命的精神动力;而在坚守了一千多年后,孟子的思想终于成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孟子》一书也由子书上升为经书。至少在人们的观念中,王道战胜了霸道,仁政战胜了暴政。即便有残暴的君王如朱元璋之流想借助权力挑战孟子的地位,也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所以理想在于坚守,只要它符合人性,符合天道,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即使暂时无法实现也不必怨天尤人,如果天下要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两千年前孟子所坚守的仁政、王道,像一座灯塔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7年4月26日)
由此我想到了《孟子》中的一章,当时孟子游说诸侯,宣传仁政、王道的主张失败,不得已离开齐国,回到自己的故里(也就是今天邹城),他和弟子充虞之间有一段对话。充虞问:“老师,你看上去似乎不高兴。可是之前您不是教导我们要不怨天,不尤人吗?”孟子答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孟子有一个想法,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定有闻名于世的贤人出现。可是从周朝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从时间上说,已经超过了;从时势而论,也该有圣贤出现了。可是我的主张为什么行不通呢?那么我只能说,老天大概还不想让天下得到平治,如果想让天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我有什么不愉快呢?孟子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念,告别了当时的政治舞台,回到了自己的故里,教授子弟,著书立说,编写我们今天看到的《孟子》一书。
每当读到这一章时,我都特别有感触。当一个人带着理想走入社会时,他往往是坚定、充满信心的。可是当理想遭到挫败,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能保持坚定的信念,我想,也只有孟子了。
那么,孟子的这种信念来自哪里呢?那是因为孟子坚信一点:政治必须要符合人性,符合人性的政治才是最有前途的政治,仁政、王道较之暴政、霸道是符合人性的,是符合历史发展的,所以最终一定会实现。现在无法实现,只能说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若到来,必定是仁政、王道的时代。
我们今天读《孟子》,脑海里会有一个鲜活的孟子形象: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而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孟子则是“迂远而阔于事情”,他是迂阔、不切实际的。所以理想与现实是有反差的,当你坚守理想的时候,你很难被人们理解。固然,我們可以说孟子对人性的复杂性缺乏反省,对历史的看法也未免过于乐观,但孟子至少有一点是对的,真正的理想是需要坚守的。在坚守一百多年后,孟子的思想已在士人中广为流传,成为其批判暴政、为民请命的精神动力;而在坚守了一千多年后,孟子的思想终于成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孟子》一书也由子书上升为经书。至少在人们的观念中,王道战胜了霸道,仁政战胜了暴政。即便有残暴的君王如朱元璋之流想借助权力挑战孟子的地位,也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
所以理想在于坚守,只要它符合人性,符合天道,顺应了历史的发展,即使暂时无法实现也不必怨天尤人,如果天下要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两千年前孟子所坚守的仁政、王道,像一座灯塔为我们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2017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