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拓展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在网络聊天过程中,网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语言。“呵呵”便是其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话语含义最丰富的应答词之一。以网络聊天拟声应答词“呵呵”为考察对象,追溯它的历史起源,分析它的语用功能,以期提高人们对网络时尚话语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呵呵;历史根源;语用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前的口耳相传、书信交流到今天的短信、QQ、MSN、人人等,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数秒之内将信息传于异时、达于异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网络交流是一种非面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极大地弱化了副语言。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手势语、体态语和表情等无法成为沟通中的辅助和参考,网络交流基本上是一种纯语言符号的交流。会话人只能通过书面语交流信息,而不能通过重音、语调等辅助手段传情达意。从语用学的角度说,会话的特定情境基本体现在会话的上下文中,而不受场所、时间等其他因素的限制。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感叹词、语气词以及一些拟声词的功能得到放大甚至是多样化。在网络会话中,呵呵、哈哈、嘿嘿、嘻嘻等这些词被人们用来表达感情。本文尝试对网络会话中的“呵呵”一词进行考察,追寻它的历史根源,分析它的语用功能,期望能够对会话有更深刻地理解。
一、“呵呵”的词源学考察
“呵呵”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便派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裳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指笑声了。后赵乃揭族所建,因此“呵呵”多被认为是流行于胡人之间的一种形容笑声的拟声词。当然,此时“呵呵”的意义表达很简单,很直接,而且基本都是口头使用。
入唐后,唐王室本来就有胡人血统,加之采取兼容并蓄的国策,遂成就了辉煌的大唐盛世,“呵呵”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传入了中原。《全唐诗》中“呵呵”有三: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韦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韦庄《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呵呵”由此被载入“史册”。
对于“呵呵”,闻一多也与其渊源不浅。他平常上课说话时就很喜欢夹杂“呵呵”之声。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从山东大学的一间教室前走过,无意中看到黑板上有一首新诗,这样写到: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足见其对“呵呵”的喜用程度。
在现代网络社会,“呵呵”的风靡是这样开始的:“呵呵”最初出现在聊天软件腾讯QQ。在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网聊时,不少人发言必带“呵呵”,也有聊天没有话题时以“呵呵”作为回应的现象。在网聊时发“呵呵”的人一度被调侃为气喘。其后百度“魔兽世界吧”中出现了:《当优雅的在键盘上打出“呵呵”的时候,脸上不但没有笑,并且心里想的是去你MLGB的!》一贴,引起多人呼应,在回帖时多报以“呵呵”二字。至此,“呵呵”一词便正式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
无论前人因何使用“呵呵”,如何使用“呵呵”,其使用频率当然都无法和今天的QQ和MSN聊天相提并论。不得不承认,是现代网络聊天工具的发明使“呵呵”的意义功能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
二、“呵呵”在网络应答中的语用功能
“呵呵”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给予的解释是:象声词,形容笑声,例如呵呵大笑。主要的语法功能是独立成句或者做状语。在传统口语或者书面交际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表达本意,即笑声,表达出欢喜满意的心情。
(一)表达语气
“呵呵”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用来表达说话的语气,即说话时的种种感情色彩的表达。例如:
①A: 今天你的心情看起来不错呦。 B:呵呵,同乐!
②A:怎么形容他呢,呃……长得比较有创意吧。 B:呵呵,你真有趣!
③A:谢谢哈。 B:不客气,呵呵。
④A:真的没有,难道我还骗你不成? B:呵呵。
大部分情况下,“呵呵”所表现的都是较为轻松、愉快、随意的语气。如①的“呵呵”表达了B对节日祝福的感谢之意,带着真挚友好的语气。②中B是被A的幽默逗乐了,用“呵呵”来表示轻松欢快的语气。③是礼貌的客套话,可能双方关系还有些疏远,B用“呵呵”来体现亲切友好的语气。④中B对A的话不以为然,“呵呵”是一种冷笑、无奈、不认可的语气。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呵呵”表达的语气非常丰富。与此相比,网络会话中的其它拟声应答词所表达的语气则相对单一。原因在于,“呵呵”是个弱情绪语气词,可以给人们很多想象和揣测的空间,衍生出多种含义来。不像“哈哈”、“吼吼”等是说话人对外界刺激比较强烈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二)应答功能
1.积极应答:表示赞同、认可或同意,伴随着亲切友好
所谓应答是指这里的“呵呵”是对他人的一种反馈和回应,表示听话人接收到了说话人的信息,并且认同对方的观点。
“呵呵”作为积极应答时,是一种赞同、认可、同意的态度,显示出应答者的亲切友好。如果引发语表示的是某种请求、邀请或咨询时,用“呵呵”表示答应接受的态度。如果引发语表示某个观点、建议或意见时,“呵呵”表示支持同意的态度。
⑤A:那麻烦你跑一趟了。 B:不客气,呵呵。
⑥A: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B:呵呵,健康最重要!
例⑤“呵呵”是对A的请求的欣然接受,⑥是对A观点的认可和赞同。若不用“呵呵”说明说话人处在平常情绪中说的,会令人觉得口气有些生硬,多了“呵呵”后就显示出应答者积极回复,亲切友好的态度。 2.消极应答:
2.1轻微的否定,隐含不赞同的态度
否定应答表达的是一种不喜欢不认可的态度,这样的回复一出,往往会引发对方的不满情绪或者是矛盾。“否定应答中的断然回复和拒绝带有生硬的口气,‘呵呵’可以用对此有一定的掩饰和补救以减少断然否定或断然拒绝带来的生硬,它是一种语言策略,以此建立互相尊重的沟通关系,避免那些不满和尴尬的产生,使对话有一个理想和谐的交际氛围。”
⑦A:周末一起出去玩吧? B:不去了,我要学习,呵呵。
例⑦中若是B不加上“呵呵”未免显得太生硬了,有可能引起A不高兴的情绪。加上“呵呵”后,语气显得真诚多了。
2.2不置可否、委婉回避,有时也带有冷笑、嘲讽的味道
“呵呵”在相互应答的同时,还能表明态度,但有一定的含糊性,如果要明确表态,往往需要追加话语。
⑧A: 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你做得不对。 B: 呵呵。
例⑧中B的“呵呵”委婉地回避了A的责问,对A所说不以予评价,同时也使A弄不清楚B的反应。
从语用角度说,⑧中的“呵呵”所带的信息缺乏实质性内容,属于“零信息”。回话人不想回答问话人的问题,但是为了让会话继续下去,并且遵守礼貌的原则,回话人选择了“呵呵”这种婉转地表达方式。这种情况在网络聊天中最为常见,对于一些敏感以及不便言说的话题,交际某一方通过“呵呵”来表达委婉地拒绝,同时又不失礼貌。
2.3缓和气氛,避免僵局
网络交谈过程中,会不经意间导致尴尬和难堪的局面出现,这时我们使用“呵呵”可以缓和紧张的交际氛围,避免继续交谈的尴尬,起到了调和人际的作用。
⑨A: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为什么。 B:呵呵,理解。
⑩A:你查户口的啊! B:随便问问,呵呵。
例⑩中B觉得自己之前问的问题让A产生了负面的情绪,为了打消A的不愉快,B通过“呵呵”来安抚A的情绪,缓和尴尬的气氛。⑩中B是在冒犯了别人之后用“呵呵”来消除对方的不满情绪,避免继续交流的尴尬。
2.4无意义,以示存在或表接收信息
有的“呵呵”只表示一种停顿,没有具体的语义,有没有它,对于会话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A:你是老师吧? B:我?呵呵,不是。
在中,去掉呵呵跟保留呵呵,语义上没有太大差别。
在网络交际中,一方的交流比较主动,另一方则比较被动。被动的那一方会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打字慢之类的原因,就通过“呵呵”来快速应答,以示并没有离开,对方可以继续。
A:晕,上海投毒案你不知道? A:最近网上很火
A: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 B:呵呵
也有的“呵呵”,只是想示意自己在线,并没有其他话语意义。
A: 有人在吗? B: 呵呵。
2.5话语连接功能,停顿思考
在交流过程中,说话人往往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传输自己要表达的全部信息,会经常会出现信息阻塞的情况。说话人要处理想和说、思维和语速之间的矛盾,反映在言语交际中就可能插入一些没有概念意义的“话语标记”。如:“呃……”、“也就是说”之类的。反映在网络聊天中,常会无意识地插入“呵呵”之类的语气词,将无计划的零散的话语单位编制起来衔接话语,如:
A: 不顺眼?
B: 不好解释,呵呵,只是一种感觉,呵呵,很奇怪。
上面例子中的“呵呵”就相当于话语中的垫字,这给思维组织下一话语提供一定的时间,而不至使键入过程中断。“呵呵”在网络会话中已然成为万能词汇,使用它成为了人们的习惯。而且“呵呵”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不与其他词连用,也不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而且能够单独成句,所以在信息接收传送过程中是很好的停顿标志。
“网络聊天实质上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面对众多无话可说的情形,众多网友没有选择一言不发,直接闪人,而是用‘呵呵’来回复,根本原因是受到‘会话礼貌原则’的制约。”在和谐愉快的交流中,人们的共同对话总是遵循礼貌的原则,使用的语言都不会具有侵犯使听话者感觉不舒服。我们在对话中使用“呵呵”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是在礼貌原则的制约下采用的一种委婉地语言形式。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众多网友都能看到有关网络聊天中“呵呵”含义的讨论,再结合我们网上聊天时自身的体会,我们预测,“呵呵”在网络聊天时的含义会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当然,随着“呵呵”网络聊天含义的普及,相信网友们在看到对方回复“呵呵”时,也会知趣地转移话题或结束聊天,避免更多的“无话可说带来的尴尬。
三 、对待“呵呵”的正确态度
以“呵呵”为代表的网络聊天拟声应答词隶属青春流行话语体系,它植根于大众文化,以信息技术为土壤,在人们的日常沟通交流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审美视野冷静地分析,这类流行语虽“美”却带“刺”,这是一种带有狂欢性质和娱乐功能的交流武器,是智慧与庸俗并举的文化现象。我们既不能说流行语言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灿烂文明变得庸俗不堪,也不能说这样一种文化拯救了日渐边缘化的精英文化。因此,对于“呵呵”这类的流行语我们依然将其界定为一把双刃剑。
礼貌的言语行为能够有效降低人们在交际中产生的潜在矛盾,是社交中重要的调节方式。而“呵呵”一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应该批判地看待。
(一)从正面的礼貌策略来看
“呵呵”一词,拟声的是说话者的笑声,展现的是说话者乐观的态度,在交际中能够给人们传达一种说话者很乐观的形象,容易营造轻松愉快的交谈氛围。并且给人信任理解的感觉,容易使对话不受拘束,可以给人以倾诉的机会。
(二)从负面的礼貌策略来看
“呵呵”让人觉得敷衍,总有一种闪烁其词的留有余地的感觉。好像说话者在回避答案,模糊地拒绝,又或者是说话者故意说一半话,吞吞吐吐,让人猜测。因此,如果“呵呵”一词使用得不恰当,易使对话的两人产生隔阂,有疏远之感。使原本亲密的人也无法真正倾吐心声。
其实,无论是网络用语还是现实用语,它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和沟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利用网络用语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石季龙载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卜源、苏新春.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以“呵呵”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4]邵丽娟.呵呵,你真的笑了吗?[J].语文建设.2010(1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卓培部】
关键词:呵呵;历史根源;语用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前的口耳相传、书信交流到今天的短信、QQ、MSN、人人等,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在数秒之内将信息传于异时、达于异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网络交流是一种非面对面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极大地弱化了副语言。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手势语、体态语和表情等无法成为沟通中的辅助和参考,网络交流基本上是一种纯语言符号的交流。会话人只能通过书面语交流信息,而不能通过重音、语调等辅助手段传情达意。从语用学的角度说,会话的特定情境基本体现在会话的上下文中,而不受场所、时间等其他因素的限制。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感叹词、语气词以及一些拟声词的功能得到放大甚至是多样化。在网络会话中,呵呵、哈哈、嘿嘿、嘻嘻等这些词被人们用来表达感情。本文尝试对网络会话中的“呵呵”一词进行考察,追寻它的历史根源,分析它的语用功能,期望能够对会话有更深刻地理解。
一、“呵呵”的词源学考察
“呵呵”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便派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裳看尸,大笑而去”。既然是“大笑而去”,“呵呵”当然就是指笑声了。后赵乃揭族所建,因此“呵呵”多被认为是流行于胡人之间的一种形容笑声的拟声词。当然,此时“呵呵”的意义表达很简单,很直接,而且基本都是口头使用。
入唐后,唐王室本来就有胡人血统,加之采取兼容并蓄的国策,遂成就了辉煌的大唐盛世,“呵呵”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传入了中原。《全唐诗》中“呵呵”有三: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五十六》:“含笑乐呵呵,啼哭受殃抉。”;韦庄《天仙子》:“醺醺酒气麝兰和,惊睡觉,笑呵呵,长笑人生能几何。”;韦庄《菩萨蛮》:“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呵呵”由此被载入“史册”。
对于“呵呵”,闻一多也与其渊源不浅。他平常上课说话时就很喜欢夹杂“呵呵”之声。一次,梁实秋和闻一多从山东大学的一间教室前走过,无意中看到黑板上有一首新诗,这样写到:闻一多,闻一多,你一个月拿四百多,一堂课五十分钟,禁得住你呵几呵?足见其对“呵呵”的喜用程度。
在现代网络社会,“呵呵”的风靡是这样开始的:“呵呵”最初出现在聊天软件腾讯QQ。在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网聊时,不少人发言必带“呵呵”,也有聊天没有话题时以“呵呵”作为回应的现象。在网聊时发“呵呵”的人一度被调侃为气喘。其后百度“魔兽世界吧”中出现了:《当优雅的在键盘上打出“呵呵”的时候,脸上不但没有笑,并且心里想的是去你MLGB的!》一贴,引起多人呼应,在回帖时多报以“呵呵”二字。至此,“呵呵”一词便正式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
无论前人因何使用“呵呵”,如何使用“呵呵”,其使用频率当然都无法和今天的QQ和MSN聊天相提并论。不得不承认,是现代网络聊天工具的发明使“呵呵”的意义功能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
二、“呵呵”在网络应答中的语用功能
“呵呵”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给予的解释是:象声词,形容笑声,例如呵呵大笑。主要的语法功能是独立成句或者做状语。在传统口语或者书面交际中,绝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表达本意,即笑声,表达出欢喜满意的心情。
(一)表达语气
“呵呵”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用来表达说话的语气,即说话时的种种感情色彩的表达。例如:
①A: 今天你的心情看起来不错呦。 B:呵呵,同乐!
②A:怎么形容他呢,呃……长得比较有创意吧。 B:呵呵,你真有趣!
③A:谢谢哈。 B:不客气,呵呵。
④A:真的没有,难道我还骗你不成? B:呵呵。
大部分情况下,“呵呵”所表现的都是较为轻松、愉快、随意的语气。如①的“呵呵”表达了B对节日祝福的感谢之意,带着真挚友好的语气。②中B是被A的幽默逗乐了,用“呵呵”来表示轻松欢快的语气。③是礼貌的客套话,可能双方关系还有些疏远,B用“呵呵”来体现亲切友好的语气。④中B对A的话不以为然,“呵呵”是一种冷笑、无奈、不认可的语气。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呵呵”表达的语气非常丰富。与此相比,网络会话中的其它拟声应答词所表达的语气则相对单一。原因在于,“呵呵”是个弱情绪语气词,可以给人们很多想象和揣测的空间,衍生出多种含义来。不像“哈哈”、“吼吼”等是说话人对外界刺激比较强烈的情绪和心理反应。
(二)应答功能
1.积极应答:表示赞同、认可或同意,伴随着亲切友好
所谓应答是指这里的“呵呵”是对他人的一种反馈和回应,表示听话人接收到了说话人的信息,并且认同对方的观点。
“呵呵”作为积极应答时,是一种赞同、认可、同意的态度,显示出应答者的亲切友好。如果引发语表示的是某种请求、邀请或咨询时,用“呵呵”表示答应接受的态度。如果引发语表示某个观点、建议或意见时,“呵呵”表示支持同意的态度。
⑤A:那麻烦你跑一趟了。 B:不客气,呵呵。
⑥A: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啊! B:呵呵,健康最重要!
例⑤“呵呵”是对A的请求的欣然接受,⑥是对A观点的认可和赞同。若不用“呵呵”说明说话人处在平常情绪中说的,会令人觉得口气有些生硬,多了“呵呵”后就显示出应答者积极回复,亲切友好的态度。 2.消极应答:
2.1轻微的否定,隐含不赞同的态度
否定应答表达的是一种不喜欢不认可的态度,这样的回复一出,往往会引发对方的不满情绪或者是矛盾。“否定应答中的断然回复和拒绝带有生硬的口气,‘呵呵’可以用对此有一定的掩饰和补救以减少断然否定或断然拒绝带来的生硬,它是一种语言策略,以此建立互相尊重的沟通关系,避免那些不满和尴尬的产生,使对话有一个理想和谐的交际氛围。”
⑦A:周末一起出去玩吧? B:不去了,我要学习,呵呵。
例⑦中若是B不加上“呵呵”未免显得太生硬了,有可能引起A不高兴的情绪。加上“呵呵”后,语气显得真诚多了。
2.2不置可否、委婉回避,有时也带有冷笑、嘲讽的味道
“呵呵”在相互应答的同时,还能表明态度,但有一定的含糊性,如果要明确表态,往往需要追加话语。
⑧A: 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你做得不对。 B: 呵呵。
例⑧中B的“呵呵”委婉地回避了A的责问,对A所说不以予评价,同时也使A弄不清楚B的反应。
从语用角度说,⑧中的“呵呵”所带的信息缺乏实质性内容,属于“零信息”。回话人不想回答问话人的问题,但是为了让会话继续下去,并且遵守礼貌的原则,回话人选择了“呵呵”这种婉转地表达方式。这种情况在网络聊天中最为常见,对于一些敏感以及不便言说的话题,交际某一方通过“呵呵”来表达委婉地拒绝,同时又不失礼貌。
2.3缓和气氛,避免僵局
网络交谈过程中,会不经意间导致尴尬和难堪的局面出现,这时我们使用“呵呵”可以缓和紧张的交际氛围,避免继续交谈的尴尬,起到了调和人际的作用。
⑨A: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为什么。 B:呵呵,理解。
⑩A:你查户口的啊! B:随便问问,呵呵。
例⑩中B觉得自己之前问的问题让A产生了负面的情绪,为了打消A的不愉快,B通过“呵呵”来安抚A的情绪,缓和尴尬的气氛。⑩中B是在冒犯了别人之后用“呵呵”来消除对方的不满情绪,避免继续交流的尴尬。
2.4无意义,以示存在或表接收信息
有的“呵呵”只表示一种停顿,没有具体的语义,有没有它,对于会话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A:你是老师吧? B:我?呵呵,不是。
在中,去掉呵呵跟保留呵呵,语义上没有太大差别。
在网络交际中,一方的交流比较主动,另一方则比较被动。被动的那一方会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或者打字慢之类的原因,就通过“呵呵”来快速应答,以示并没有离开,对方可以继续。
A:晕,上海投毒案你不知道? A:最近网上很火
A:大家都在讨论这件事。 B:呵呵
也有的“呵呵”,只是想示意自己在线,并没有其他话语意义。
A: 有人在吗? B: 呵呵。
2.5话语连接功能,停顿思考
在交流过程中,说话人往往很难完全确切地、百分之百地传输自己要表达的全部信息,会经常会出现信息阻塞的情况。说话人要处理想和说、思维和语速之间的矛盾,反映在言语交际中就可能插入一些没有概念意义的“话语标记”。如:“呃……”、“也就是说”之类的。反映在网络聊天中,常会无意识地插入“呵呵”之类的语气词,将无计划的零散的话语单位编制起来衔接话语,如:
A: 不顺眼?
B: 不好解释,呵呵,只是一种感觉,呵呵,很奇怪。
上面例子中的“呵呵”就相当于话语中的垫字,这给思维组织下一话语提供一定的时间,而不至使键入过程中断。“呵呵”在网络会话中已然成为万能词汇,使用它成为了人们的习惯。而且“呵呵”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通常不与其他词连用,也不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而且能够单独成句,所以在信息接收传送过程中是很好的停顿标志。
“网络聊天实质上也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面对众多无话可说的情形,众多网友没有选择一言不发,直接闪人,而是用‘呵呵’来回复,根本原因是受到‘会话礼貌原则’的制约。”在和谐愉快的交流中,人们的共同对话总是遵循礼貌的原则,使用的语言都不会具有侵犯使听话者感觉不舒服。我们在对话中使用“呵呵”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是在礼貌原则的制约下采用的一种委婉地语言形式。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众多网友都能看到有关网络聊天中“呵呵”含义的讨论,再结合我们网上聊天时自身的体会,我们预测,“呵呵”在网络聊天时的含义会逐渐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当然,随着“呵呵”网络聊天含义的普及,相信网友们在看到对方回复“呵呵”时,也会知趣地转移话题或结束聊天,避免更多的“无话可说带来的尴尬。
三 、对待“呵呵”的正确态度
以“呵呵”为代表的网络聊天拟声应答词隶属青春流行话语体系,它植根于大众文化,以信息技术为土壤,在人们的日常沟通交流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审美视野冷静地分析,这类流行语虽“美”却带“刺”,这是一种带有狂欢性质和娱乐功能的交流武器,是智慧与庸俗并举的文化现象。我们既不能说流行语言使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灿烂文明变得庸俗不堪,也不能说这样一种文化拯救了日渐边缘化的精英文化。因此,对于“呵呵”这类的流行语我们依然将其界定为一把双刃剑。
礼貌的言语行为能够有效降低人们在交际中产生的潜在矛盾,是社交中重要的调节方式。而“呵呵”一词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应该批判地看待。
(一)从正面的礼貌策略来看
“呵呵”一词,拟声的是说话者的笑声,展现的是说话者乐观的态度,在交际中能够给人们传达一种说话者很乐观的形象,容易营造轻松愉快的交谈氛围。并且给人信任理解的感觉,容易使对话不受拘束,可以给人以倾诉的机会。
(二)从负面的礼貌策略来看
“呵呵”让人觉得敷衍,总有一种闪烁其词的留有余地的感觉。好像说话者在回避答案,模糊地拒绝,又或者是说话者故意说一半话,吞吞吐吐,让人猜测。因此,如果“呵呵”一词使用得不恰当,易使对话的两人产生隔阂,有疏远之感。使原本亲密的人也无法真正倾吐心声。
其实,无论是网络用语还是现实用语,它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和沟通。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利用网络用语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石季龙载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卜源、苏新春.网络聊天中的拟声应答词——以“呵呵”为例[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4]邵丽娟.呵呵,你真的笑了吗?[J].语文建设.2010(12)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卓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