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设计

来源 :科教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wblj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双边互动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基本环节和重要手段。课堂提问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一、课堂提问设计应具有激趣性
  课堂提问中,同样的问题,不同提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平铺直叙会显得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欲望和课堂氛围,设计有一定趣味性和悬念的问题,能够吊起小学生的“胃口”,使之处于“愤”“悱”状态,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结合教学内容编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分月饼”的故事:中秋节晚上,幼儿园阿姨拿出三块大小一样的月饼分给三个宝宝,阿姨先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块,分给甲宝宝一块,宝宝乙连忙说:“一块太少了,我要两块!”阿姨笑眯眯的把第二块月饼平均分成四块,分给宝宝乙两块;宝宝丙见阿姨满足了宝宝乙的要求,抢着说:“我要3块!”于是,阿姨又把第三块月饼平均分成6块,分给宝宝丙3块。三个宝宝都认为阿姨满足了他们的要求,高高兴兴吃起了月饼。故事讲到这里,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哪个宝宝分到的月饼多呢?”学生们个个兴趣浓厚,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宝宝丙分得多,有的说宝宝乙分得多,“到底哪个宝宝分得多?”老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张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圆形纸片分组操作分一分。经过操作与观察得到“三个宝宝分得一样多”的结论,进而提问:“那个聪明的阿姨是用什么方法来满足小宝宝们的要求,而且又分得这样公平呢?你们想知道吗?”,引出新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情境。
  二、课堂提问设计应具有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6-(3+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6又忘了减少1,得5+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这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对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的学习应设计若干“台阶”,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三、课堂提问设计应具有巧妙思考性
  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对课堂的提问作了精心设计,甚至连让哪个学生回答、学生回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有所准备,但是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交互式的动态过程,因而在问答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老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事情也是常见现象,这就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学活动。提问要特别注意把握好时机。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圆能拼成近似长方形原因。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的图形。教师提出:①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 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又会怎么样呢?②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③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2πr/2)×r=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课堂提问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所谓提问启发性,就是指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诱惑力,而答案又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得到的,必须通自己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得。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先通过学生方格计算三个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每三角形的底、高与它的面积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学生提出猜想“三角形的面积=底X高÷2”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怎样验“猜想”,你有方法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有逆向思维,且都不出学生知识经的范围。这样的提问,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出来,这个过才能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启发性提问”不仅仅是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提出一些一般老师不易发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思维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因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设计这一环节,巧妙设计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总之,课堂提问设计,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解疑者、组织者,要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精心设计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起重要作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引导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其他文献
【摘 要】: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集体相对稳定的集体心理状态,建立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体育教学 创新 兴趣培养    1、诱发学生锻炼兴趣是创新氛围的动力  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感觉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并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激发和动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
期刊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
期刊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新教材内容编排的特点:  1、教学内容具有真实性   教学内容的真实性是进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因而,教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到中学生所关注的人、事件和事物,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话题内容,如讨论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谈论个人的嗜好等;提供符合真实生活的输入信息,如采访谈话或记录,咨询书信,实用表格等;激发学生参与真实语言活动的动机,如列举学生们不同家规,引发学生谈
期刊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核心。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老师要树立起培
期刊
【摘 要】:本文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结合体育教学实际,就体育学习中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阐述,并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尝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寻求有效地发展手段。  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自身优势。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观察、操作、合作的体验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文学素养的定义和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文学素养的实践经验。同时又讲解了如何因材施教,培养文学素养和说明了语文教育的现状。  浅谈 中小学 语文教育 文学素养 培养    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教学开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开始注重“文学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等个性化素质教育,“文学素养”进一步引起了
期刊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中学英语教学将从偏重单句理解和偏重语法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新教材把情感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强调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全的人格,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英语产生了强烈的学
期刊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与创造力有着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重要环节。  在数学教学中,我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  一、发散性提问  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发散性提问可以直接激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这种提问追求的目的不是单一的答案,而是尽可能多、尽可能
期刊
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也叫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不依常规、寻变求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化,促使人们思维活跃,不呆板、僵化。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一、改变“单一思考模式”,
期刊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以下几点:  一、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唤起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很多情况下,学生缺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