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古文的教学总是习惯于逐个字词的解释,虽然这注重了基础字词的理解,但只是执着于字词的理解又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有时甚至是一些机械、无效的重复。一篇原本非常优秀的散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却忽视散文整体的鉴赏和把握,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老师形成了过多的依赖,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树立学生在鉴赏探究方面的信心,增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粤教版教材选修二唐宋散文第三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作者把景物描绘得诗情画意、趣味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思念和邀请,表达了作者寄情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篇作品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重点突出鉴赏精练、准确而又富于特征性的语言,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然,醉情山水,厌恶官场,意欲归隐的感情,并结合佛教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探究文章的思想特色。
乐感——清新朗润
全文共187字,文字凝练、质朴,在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中间也杂以散句,在整饬中又富有变化,“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前四个四字句,二二式,节奏优美,再出现一个三字句“步仄径”,是一二式,改变了前面的句式,避免了枯燥之感,而最后“临清流也”这四个字是一三式,尤其是“清流”可读慢一些,仿佛是涓涓细流在溪中流淌,音韵和谐,格调清新,错落有致。中间写景的两个主要段落几乎全用四字短句,而且基本上都是二二式,节奏感非常强烈。有些上下两句,不仅字数大同,句法相称,还讲究平仄相对,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通过自己揣摩,特别注意中间两段,划出节奏,如: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把阅读情绪积极调动起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诗人醉情山水的感觉。
诗情——清幽隽永
文章是王维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后写给裴迪的一封信,清幽隽永,极富诗情,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写寒夜山中见闻,追念昔游之乐,邀约裴迪明春同来山中。“笔意超好,情趣盎然,和他的自然风景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亦有诗,在句法上因为四字句的运用,宛如一篇四言古体诗。在内容上,既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岁末寒冬之夜朦胧可见、清晰可闻的景物,又凭过往的经验想像了来年动人的春光山色,意境优美,如一首山水诗。
让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让学生根据本文进行诗歌创作,先让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然后根据原文改写成一首近体诗。
学生学过不少的近体诗,但真正尝试创作却鲜有机会,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有限,特别是在韵律方面,但在具体操作中,学生的兴致很高,跃跃欲试,纷纷尝试用他们稚嫩的笔触写下一首首“歪诗”,结果,竟然发现其中也有一些不错的作品:
山中寄友(陈冠伦)
腊月山色伴涟漪,寒山远火独自辉。
夜深寂静闻犬吠,聊簌思君忆曩昔。
蓝田春望(黎炜裕)
草木蔓发遍辋川,轻鲦跃水戏清潭。
朝雊起舞鸣麦陇,白鸥矫翼绕春山。
可以看出,很多诗句中学生只是添加和修改了一些字,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作。但因为在创作之前必须先读懂文章,这样让学生带着写作目的的自主解读课文,比起机械的讲解,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为深刻,而且这种诗文转换、以写促读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写景散文和近体诗的认识,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因为写诗过程中的字词推敲,也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禅意——清逸空灵
本文就是王维晚年隐居期间创作的,文渗禅意,有明净空灵之感。第一段“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一句,隐隐透露出独游寂寞的心境。第二段所描绘的辋川景色,虽宁静闲适、清爽秀丽,若是仔细品读,不仅仅冬夜之景的“寒山远火”“深巷寒犬”“村墟夜舂”及山寺间寥落的钟声给人以寥廓清寒之感,水与月的氤氲相映、单调的舂米与佛寺疏疏断断的夜钟相间,也渗透出一份超尘脱俗的空灵与禅意,加上作者独自夜游,让人感悟到一种孤寂、清冷的韵味。整篇文章总体上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似无一点人间俗气,充满禅意,这种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进入了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体现。
佛教思想也是一门艺术,博大精深,让学生体会佛教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希望借助对王维思想的探究,更深刻地了解王维,把握王维作品的特点,开拓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维认知领域。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粤教版教材选修二唐宋散文第三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作者把景物描绘得诗情画意、趣味盎然,既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让美景与朋友分享,同时也暗含着对朋友的思念和邀请,表达了作者寄情闲适山水之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这篇作品的教学,笔者认为应该重点突出鉴赏精练、准确而又富于特征性的语言,抓住景物描绘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自然,醉情山水,厌恶官场,意欲归隐的感情,并结合佛教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探究文章的思想特色。
乐感——清新朗润
全文共187字,文字凝练、质朴,在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中间也杂以散句,在整饬中又富有变化,“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前四个四字句,二二式,节奏优美,再出现一个三字句“步仄径”,是一二式,改变了前面的句式,避免了枯燥之感,而最后“临清流也”这四个字是一三式,尤其是“清流”可读慢一些,仿佛是涓涓细流在溪中流淌,音韵和谐,格调清新,错落有致。中间写景的两个主要段落几乎全用四字短句,而且基本上都是二二式,节奏感非常强烈。有些上下两句,不仅字数大同,句法相称,还讲究平仄相对,读来琅琅上口,回味无穷。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通过自己揣摩,特别注意中间两段,划出节奏,如: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把阅读情绪积极调动起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诗人醉情山水的感觉。
诗情——清幽隽永
文章是王维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后写给裴迪的一封信,清幽隽永,极富诗情,与其山水诗的风格相近。写寒夜山中见闻,追念昔游之乐,邀约裴迪明春同来山中。“笔意超好,情趣盎然,和他的自然风景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亦有诗,在句法上因为四字句的运用,宛如一篇四言古体诗。在内容上,既绘声绘色地描绘出岁末寒冬之夜朦胧可见、清晰可闻的景物,又凭过往的经验想像了来年动人的春光山色,意境优美,如一首山水诗。
让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基础知识”,“尝试进行诗歌的创作”。在教学中,我大胆尝试让学生根据本文进行诗歌创作,先让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然后根据原文改写成一首近体诗。
学生学过不少的近体诗,但真正尝试创作却鲜有机会,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有限,特别是在韵律方面,但在具体操作中,学生的兴致很高,跃跃欲试,纷纷尝试用他们稚嫩的笔触写下一首首“歪诗”,结果,竟然发现其中也有一些不错的作品:
山中寄友(陈冠伦)
腊月山色伴涟漪,寒山远火独自辉。
夜深寂静闻犬吠,聊簌思君忆曩昔。
蓝田春望(黎炜裕)
草木蔓发遍辋川,轻鲦跃水戏清潭。
朝雊起舞鸣麦陇,白鸥矫翼绕春山。
可以看出,很多诗句中学生只是添加和修改了一些字,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创作。但因为在创作之前必须先读懂文章,这样让学生带着写作目的的自主解读课文,比起机械的讲解,学生对课文的印象更为深刻,而且这种诗文转换、以写促读的方式,增加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写景散文和近体诗的认识,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因为写诗过程中的字词推敲,也训练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禅意——清逸空灵
本文就是王维晚年隐居期间创作的,文渗禅意,有明净空灵之感。第一段“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一句,隐隐透露出独游寂寞的心境。第二段所描绘的辋川景色,虽宁静闲适、清爽秀丽,若是仔细品读,不仅仅冬夜之景的“寒山远火”“深巷寒犬”“村墟夜舂”及山寺间寥落的钟声给人以寥廓清寒之感,水与月的氤氲相映、单调的舂米与佛寺疏疏断断的夜钟相间,也渗透出一份超尘脱俗的空灵与禅意,加上作者独自夜游,让人感悟到一种孤寂、清冷的韵味。整篇文章总体上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似无一点人间俗气,充满禅意,这种山水意境已超出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进入了一种宗教的境界,这正是王维佛学修养的体现。
佛教思想也是一门艺术,博大精深,让学生体会佛教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是希望借助对王维思想的探究,更深刻地了解王维,把握王维作品的特点,开拓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思维认知领域。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象贤中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