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具体影响。
关键词:收入分配;消费
中图分类号:F27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146-02
2010年以来,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收入分配差距引发的社会多层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作为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的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文章从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来分析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对于其消费倾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低于经济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低于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低于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0%,比1992年下降11.3个百分点。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也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2002年的0.85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0.56,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2002年的0.85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0.71。(中国网)另外,据国家统计局测算,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基尼系数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2003年达到0.46,2007年则为0.48,2008年基尼系数为0.65。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
居民可支配收入简单的说就是指在家庭总收入中,除去一切必要花费之外,居民可随意支配的部分。总体上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由公式可以看出,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工资和社会保障支出有着密切的联系。依据收入法计算:1993—2007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68%增至14.81%,增加3.13个百分点,企业资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增加6.62个百分点;而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49.49%降低至39.74%,降幅达9.75个百分点(贾康,2010)。居民劳动报酬的降低必然导致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2季度我国居民的平均每人季可支配收入为9757元。平均每人季总收入10699元,居民的平均每人季可支配收入约占均每人季总收入的91.2%。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1.2个百分点,但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见表一)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第一产业相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幅度来说仍有差距,这也说明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一般占GDP的30%-50%,而中国2008年的这一比例仅为7.5%,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并不高。以上可以看出,在居民工资水平较低和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较低。
表一: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1-2季度)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注2:该表为初步核算数据。
国家统计局网站——季度数据统计
(二)城乡收人差距对比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个人收入仍有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大体上在3.3:1这样的水平上,(中国网) 农民的收入还比较低。所以,农村的发展没有跟上是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较高预防性储蓄动机
中国居民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进入21世纪以来,居民的储蓄总额并没有明显的降低,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对于储蓄,大部分普通民众对于理财方面仍抱审慎态度,尤其受经济危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于理财持犹豫态度。随着房价、教育、医疗等支出费用的不断增加,居民对于自己的预期性支出变得越来越谨慎,增加储蓄也就成了应对未来不断增加的不可预测性支出的可靠的手段。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必须为子女的教育、婚育等负责任的大家长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产生了尽早未雨绸缪的想法,进而增加了对这种支出的必要储蓄。从2000年至2008年,我国的居民储蓄总额不断增加,到2008年达到217885.4亿元。(见表二)在我国,有高达69%的人感觉储蓄不足最没有保障,有65%的人储蓄目的是为了让家人过更舒适的生活。(外汇通)
(四)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明显
我国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增长过快,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
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是:证券业、金融业和航空运输业。这些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全国的5.9倍、3.0倍和2.6倍。2010年10月份北京市公布的工资指导价显示,不少垄断行业人员的工资明显高于其他普通行业。如金融业每年的平均人工成本高达189084元,人寿保险为216893元,金融信托与管理是178960元,电力供应行业达146457元,电信为141928元,邮政业也有118276元。而普通行业人员年薪大多在几万元,甚至不少行业每年只有两三万元。(京华时报)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垄断行业出现的高薪酬现象加剧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趋势,使之成为收入分配改革中的重点关注环节。
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原因
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次分配不合理
收入分配包含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即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即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即第三次分配。我国在初次分配上虽然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在分配过程中仍存在分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二)城乡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和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国家在建国初期乃至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富裕,在政策上向城市倾斜,希望少数人先富起来,对农产品、土地价格、农民工资实行价格剪刀差,这使得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原料基地及廉价劳动力供应场所。除此之外还对广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实行户籍管理制度。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积累直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进入新世纪,社会保障越来越成为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偏低,固态化问题还依然存在,职工的社会保障不能随着受保障主体的流动而流动,保障基金不能随着人走而流动。据人社部有关部门统计,临时就业和灵活就业成为目前中国新增就业的重要形式。临时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占40%-45%,这一群体的社保覆盖面仅占一半左右,另一半没有社保支撑的其就业处于不稳定状态。
(四)经济差异发展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就存在资源初始占有、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劳动者素质、地区政策倾斜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地区之间由于经济、科技、人才、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基础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差异导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必将产生循环因果效应而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五)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完善,与分配相关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我国一些行业的垄断地位还没有被打破,对垄断行业的收人还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对高收人调节不足,一些人在此问题上钻法律空子。
三、收入分配差距对于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全球储蓄与消费”论坛上表示“收入差距的拉大是消费水平下降很重要的因素”。我国目前低收入及中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80%,中等收入者仅占15%,最高和最低收入两大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达33倍,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被少数富人所拥有。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导致各阶层消费水平的不一致,从而导致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其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商品生产倾向于高消费领域
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早已被实践证明。但在我们思考如何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照顾到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消费能力,特别是“在生产中获得足够的消费资金以便与消费产品相交换的能力”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
(二)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人们越是富有,储蓄能力越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当国民总收入一定时,收入差距过大,就会使总消费水平下降,经济增长就会受到限制。在现实中可以看到,由于市场供需结构的矛盾,高收入者购买力过剩,其收入无意转化为现实购买,潜在需求不能变为现实需求,而低收入者强烈的消费倾向却受到实际收入过低的束缚,出现了想买东西没有钱,有钱的却不想买东西的现象,过大的收入差距最终会导致市场上商品的实际需求小于实际供给,造成市场疲软,经济乏力。由于收入差距的不合理存在促使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而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降低对于经济的增长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不同群体的消费倾向变化
1、以高收入阶层为对象的消费热点难以持续。
对高收入者而言,由于收入水平较高,高收入阶层有充足的购买力去消费名车豪宅之类的奢侈品,但由于其消费欲望会很快饱和,因此他们的消费率将会不断降低,这意味着他们的消费需求增长缺乏后劲。
2、低收入阶层的悲观预期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认为,积累的增加来自于储蓄的增加,从而与消费发生关系。过于迅速的储蓄和资本积累将伴随着私人消费的下降,这会导致需求不足。
3、中等收入阶层的特殊性
与其他两个阶层相比,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收入具有特殊性。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的高消费率,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福利基础上的。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不仅收入低,而且要支付各种改革成本,未来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使他们进行“预防性储蓄”;尤其是在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约束,因此,在各个阶段上的大额刚性支出到来之前,他们也得为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储蓄。
综上所述,消费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分配比重,鼓励发展城乡中间阶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和支付的保障机制,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消费者群体,产生可持续消费需求的基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颖.论当今社会分配中个人收入差距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10.
[2]李姝瑾.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及其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6.
[3]杨天宇.收入再分配政策对我国社会各阶层居民消费的扩张效应[J].学习与探索.2007,6.144.
[4]巫文强.中国经济失衡根源在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的缺陷——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0.6:1-9.
[5]曾国安,洪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多维解读[J].江汉论坛.2010.6:5-9.
关键词:收入分配;消费
中图分类号:F27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146-02
2010年以来,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收入分配差距引发的社会多层次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作为对国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推动作用的居民消费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现实并未从根本上发生转变。文章从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来分析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对于其消费倾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低于经济增长,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低于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低于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0%,比1992年下降11.3个百分点。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总体也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2002年的0.85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0.56,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由2002年的0.85逐步下降到2008年的0.71。(中国网)另外,据国家统计局测算,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基尼系数则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2003年达到0.46,2007年则为0.48,2008年基尼系数为0.65。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
居民可支配收入简单的说就是指在家庭总收入中,除去一切必要花费之外,居民可随意支配的部分。总体上看,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由公式可以看出,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居民工资和社会保障支出有着密切的联系。依据收入法计算:1993—2007年,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68%增至14.81%,增加3.13个百分点,企业资本收益由38.83%增至45.45%,增加6.62个百分点;而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由49.49%降低至39.74%,降幅达9.75个百分点(贾康,2010)。居民劳动报酬的降低必然导致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1-2季度我国居民的平均每人季可支配收入为9757元。平均每人季总收入10699元,居民的平均每人季可支配收入约占均每人季总收入的91.2%。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1.2个百分点,但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见表一)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第一产业相对于第二、三产业的增长幅度来说仍有差距,这也说明农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低于其他行业。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一般占GDP的30%-50%,而中国2008年的这一比例仅为7.5%,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并不高。以上可以看出,在居民工资水平较低和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较低。
表一:国内生产总值(2010年1-2季度)
注1: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注2:该表为初步核算数据。
国家统计局网站——季度数据统计
(二)城乡收人差距对比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经济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个人收入仍有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的纯收入大体上在3.3:1这样的水平上,(中国网) 农民的收入还比较低。所以,农村的发展没有跟上是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较高预防性储蓄动机
中国居民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进入21世纪以来,居民的储蓄总额并没有明显的降低,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对于储蓄,大部分普通民众对于理财方面仍抱审慎态度,尤其受经济危机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对于理财持犹豫态度。随着房价、教育、医疗等支出费用的不断增加,居民对于自己的预期性支出变得越来越谨慎,增加储蓄也就成了应对未来不断增加的不可预测性支出的可靠的手段。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必须为子女的教育、婚育等负责任的大家长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产生了尽早未雨绸缪的想法,进而增加了对这种支出的必要储蓄。从2000年至2008年,我国的居民储蓄总额不断增加,到2008年达到217885.4亿元。(见表二)在我国,有高达69%的人感觉储蓄不足最没有保障,有65%的人储蓄目的是为了让家人过更舒适的生活。(外汇通)
(四)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明显
我国垄断行业个人收入增长过快,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
来源:中国统计局网站
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是:证券业、金融业和航空运输业。这些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是全国的5.9倍、3.0倍和2.6倍。2010年10月份北京市公布的工资指导价显示,不少垄断行业人员的工资明显高于其他普通行业。如金融业每年的平均人工成本高达189084元,人寿保险为216893元,金融信托与管理是178960元,电力供应行业达146457元,电信为141928元,邮政业也有118276元。而普通行业人员年薪大多在几万元,甚至不少行业每年只有两三万元。(京华时报)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垄断行业出现的高薪酬现象加剧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趋势,使之成为收入分配改革中的重点关注环节。
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形成原因
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次分配不合理
收入分配包含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即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即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即第三次分配。我国在初次分配上虽然注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在分配过程中仍存在分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二)城乡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和不平等的利益分配格局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国家在建国初期乃至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少数人带动多数人富裕,在政策上向城市倾斜,希望少数人先富起来,对农产品、土地价格、农民工资实行价格剪刀差,这使得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原料基地及廉价劳动力供应场所。除此之外还对广大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实行户籍管理制度。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积累直接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进入新世纪,社会保障越来越成为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覆盖面比较窄,保障水平偏低,固态化问题还依然存在,职工的社会保障不能随着受保障主体的流动而流动,保障基金不能随着人走而流动。据人社部有关部门统计,临时就业和灵活就业成为目前中国新增就业的重要形式。临时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占40%-45%,这一群体的社保覆盖面仅占一半左右,另一半没有社保支撑的其就业处于不稳定状态。
(四)经济差异发展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由于改革开放之初就存在资源初始占有、区位优势、经济基础、劳动者素质、地区政策倾斜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地区之间由于经济、科技、人才、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基础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差异导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必将产生循环因果效应而进一步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
(五)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法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不够完善,与分配相关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我国一些行业的垄断地位还没有被打破,对垄断行业的收人还缺乏必要的监控手段,对高收人调节不足,一些人在此问题上钻法律空子。
三、收入分配差距对于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全球储蓄与消费”论坛上表示“收入差距的拉大是消费水平下降很重要的因素”。我国目前低收入及中低收入者占总人口的80%,中等收入者仅占15%,最高和最低收入两大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达33倍,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国民收入和社会财富被少数富人所拥有。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导致各阶层消费水平的不一致,从而导致我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其具体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商品生产倾向于高消费领域
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这早已被实践证明。但在我们思考如何扩大内需,减少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时,我们更应该看到生产领域与消费领域的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照顾到每一个人的需要和消费能力,特别是“在生产中获得足够的消费资金以便与消费产品相交换的能力”这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根本所在。
(二)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
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认为,人们越是富有,储蓄能力越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越低。当国民总收入一定时,收入差距过大,就会使总消费水平下降,经济增长就会受到限制。在现实中可以看到,由于市场供需结构的矛盾,高收入者购买力过剩,其收入无意转化为现实购买,潜在需求不能变为现实需求,而低收入者强烈的消费倾向却受到实际收入过低的束缚,出现了想买东西没有钱,有钱的却不想买东西的现象,过大的收入差距最终会导致市场上商品的实际需求小于实际供给,造成市场疲软,经济乏力。由于收入差距的不合理存在促使社会平均消费倾向降低,而社会平均消费倾向的降低对于经济的增长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不同群体的消费倾向变化
1、以高收入阶层为对象的消费热点难以持续。
对高收入者而言,由于收入水平较高,高收入阶层有充足的购买力去消费名车豪宅之类的奢侈品,但由于其消费欲望会很快饱和,因此他们的消费率将会不断降低,这意味着他们的消费需求增长缺乏后劲。
2、低收入阶层的悲观预期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认为,积累的增加来自于储蓄的增加,从而与消费发生关系。过于迅速的储蓄和资本积累将伴随着私人消费的下降,这会导致需求不足。
3、中等收入阶层的特殊性
与其他两个阶层相比,我国的中等收入阶层收入具有特殊性。发达国家中等收入者的高消费率,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福利基础上的。而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不仅收入低,而且要支付各种改革成本,未来收入和支出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使他们进行“预防性储蓄”;尤其是在我国消费信贷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条件下,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约束,因此,在各个阶段上的大额刚性支出到来之前,他们也得为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储蓄。
综上所述,消费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因此,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分配比重,鼓励发展城乡中间阶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的增长机制和支付的保障机制,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消费者群体,产生可持续消费需求的基础,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杨颖.论当今社会分配中个人收入差距问题[J].法制与社会.2009,10.
[2]李姝瑾.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原因及其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6.
[3]杨天宇.收入再分配政策对我国社会各阶层居民消费的扩张效应[J].学习与探索.2007,6.144.
[4]巫文强.中国经济失衡根源在于国民经济初次分配制度的缺陷——基于人的发展经济学视角[J].改革与战略.2010.6:1-9.
[5]曾国安,洪丽.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多维解读[J].江汉论坛.201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