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模式、困境及路径选择

来源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juanjuan82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资源是区域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工艺文化、民间建筑文化、民间服饰文化、民间节庆文化、民间山水文化等是罗城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发展文化产业链为主线、培育文化市场为目标、创造文化精品为关键、发展文化旅游业为依托是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制定合理完善的文化政策、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加大文化队伍培养力度是完善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仫佬族; 文化资源; 文化产业; 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3)04-0022-04
  National Cultural Resource Industries: Development Pattern, Plight and Path Choice
  ——Take Guangxi Mulao as An Example
  SU Hui1 , ZHONG Ho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China; 2.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546300,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resourc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regional soft power. The folk arts and crafts, folk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stume culture, folk festival culture, folk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Luocheng Mulao cultural resourc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as the main line, cultivate the cultural market as the goal, it is essential to create a culture of quality as the key,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ultural resources. There are some path choices: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facilities, formulating reasonable and perfect cultural policy, establishing diversified financing channels, strengthening cultural team training.
  Key words: Mulao; cultural resources; cultural industries; national culture
  一、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概况
  (一)民间工艺文化
  仫佬族的民间工艺文化可谓独具特色。首屈一指的是他们的编织文化,编织主要分为竹编和草编,竹编的竹器主要有泥箕、竹篮、箩筐、竹帽等;草编的有草帽、草鞋、草龙、麻绳、草揽、草墩等。在仫佬族民间有一句这样的农谚:“晴天要打雨天柴,雨天要做晴天鞋。”这句话的意思是晴天的时候要多打柴草,下雨天的时候就有柴草可烧,下雨天出不了门,就在家多编织些草鞋,晴天便可以穿着去做工。[1]仫佬族的煤砂罐工艺技术也是一大亮点。仫佬族人无论是烧饭、煮菜、泡菜还是烧茶都喜欢用煤砂罐。制作煤砂罐是把未燃烧完全的二炭洗净、舂粉、过筛,把煤粉与白泥和在一起舂匀,制成坯,然后晾干、煅烧、过釉而成。此外,仫佬族人也擅长刺绣,刺绣工艺品有绣花鞋、丝绣童帽、背带芯、腰带、接亲包和花边围裙等。在仫佬族中可以找到不少心灵手巧的妇女,她们把各种花草虫鱼、秀丽风景等精美的图案绣到鞋面、帽子、围裙、背带上面。这些刺绣工艺品由于绣工精美,寓意吉祥,颇受人们喜爱。
  (二)民间传统建筑文化
  仫佬族是一个聚族而居的民族,有血缘关系,同姓、同宗的人往往同住在一个屯子里,相邻的几个、十几个屯子组成一个群落,许多村落至今保存着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群。仫佬族传统建筑多为砖墙、瓦顶、矮楼建筑。砖墙有泥砖火砖之别,瓦有青瓦红瓦之分。仫佬族人居室内外有别,前厅左右两厢房称为“厅房”,分别居住家中的男女长者,后厅左右两厢房称为“花房”,分别居住男女后辈。大厅中门隔墙上方内置祖先神龛,设香火牌位以供节日祭祀用。神龛下面摆有三层桌几,上层为长条儿(俗称香几桌),上摆茶具、酒壶和古董等。其上方空壁挂座钟,贴字画,挂照片镜框或镜屏等。中层是高方桌(八仙桌),供过年节及宴请宾客亲友进餐用。下层是矮方桌,是家人日常就餐用。大厅两旁靠墙还各摆一张约两米长的长条方凳,供家人或客人使用。仫佬族房屋的每一个部位做工别具一格,房屋室内四周通常被粉刷得油光瓦亮。不仅如此,大门墙壁上和堂屋顶端、墙角通常绘有各类人物、花卉、风景、虫鱼等精美图案。
  (三)民间服饰文化
  仫佬族人衣着简约大方,新中国成立前无论男女都穿自织自染的青色土布,关于这点史书早有记载,据清代谢启昆的《广西通志·蛮夷》记载:“宜山姆佬(仫佬)即獠人,服色尚青。”这种“青布”是用村民自种的棉花,收回晒干后,经过轧籽、弹绒、搓布、纺纱、上浆、牵纱、入扣、上机、梭织等一系列工序制作而成。仫佬族男人都穿青色琵琶襟无领上衣(仫佬族人称之为“布刻”),在仫佬族只有富豪乡绅或者是功成名就的人方可穿有领上衣或长衫。仫佬族妇女多穿大襟上衣、长裤,青年妇女扎长辫,冬寒戴“抹额”(仫佬族称之为“勒子”或“头勒”)。中老年妇女挽发髻,戴青布头巾,腰系青色围裙。仫佬族妇女特别喜欢穿戴用白银和玉石制作的装饰品,例如银针、银钗、银环、银簪、玉簪、玉镯等饰物。仫佬族老年人戴硬檐平顶“碗帽”,小孩则戴无顶或封顶绒绣花帽,前沿饰以银质或铜质的小佛像、小铃铛。随着社会发展,仫佬族人民的服饰大为改观,逐渐趋于艳丽,尤其是女士服装,在颜色的选择上已经不仅仅是青色,还有蓝、红、粉等颜色,但依然保留有传统服饰的样子,独具一格又不失浓郁的仫佬族特色。   (四)民间节庆文化
  仫佬族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节日文化。仫佬族的节日文化具有很强的农业生产意识,许多节日往往与生产季节有密切关系。如立春的“开土迎春节”,这个节日的意义在于组织全民行动起来,不误春耕,积极融入农业生产。又如四月初八“牛诞节”,这时正是春耕大忙刚结束,耕牛辛苦了一个季节,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耕牛,让牛休息,让牛吃上新鲜的草。
  仫佬族有许许多多的节日,其中最具有仫佬族特色的要属依饭节、走坡节。依饭节是仫佬族人们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称“喜乐愿”“敬依饭公爷”“祖先愿”,意思是为祖先还愿,是仫佬族祭祖、祭神及庆丰收、保人畜平安的传统节日。[2]走坡节又称“后生节”,这是仫佬族男女青年社交活动的节日,节日定在每年春节期间和八月中秋节前后,在“走坡节”这天,男女青年以唱歌的形式传情达意,寻找意中人。在仫佬族的各村各寨都有固定的走坡地点,一般选在大山场,大草坪,或者是树下、溪边,男女双方对歌结束时,还要唱“惜别歌”、“相约歌”,并互赠信物。仫佬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节庆文化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民间山水文化
  罗城仫佬族地处九万大山南麓,山清水秀,风物含情,民间一直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罗城山水甲桂林”的说法。仫佬族有令人心醉神迷的八景:丹凤衔书、龙潭晚照、黄泥瀑布、乐登仙迹、西江印月、中寨鸳鸯、南峰烟雨、北岭覆钟。[3]天河还有“九曲龙江、吾溪夜月、北陵钟秀、渔村唱晚、圣水三潮、榜山题名、凤岭晴霞、偕乐仙侗”等天河八景。西部怀群镇的剑江一带群峰林立,有如雄鸡报晓、孔雀开屏、鸳鸯戏水、虎啸龙吟,可谓千姿百态。宝坛乡鱼西、平英一带还覆盖着30亩原始森林,森林里古树老藤、奇花异草,让人美不胜收。坐落在小长安的水上相思林,碧水清波,山鸟啾啾,溪水潺潺,引来了四方游客,当漫步在幽静的相思林,拾起一颗红豆放入手心,你便能体会到王维那“此物最相思”的深邃意境。仫佬族优质的山水文化定会为其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模式
  (一)以发展文化产业链为主线
  文化产业链是一个关于文化产业中围绕文化产品而展开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概念。[4]文化产业链的构建可以说是文化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效益的内在驱动力。文化产业链特别强调开发核心产品,并以此带动衍生产品发展,注重形成一个上下关联,左右并进的局面。罗城仫佬族应该重点利用好节庆文化,通过组织举办仫佬族依饭节、三姐桃花节、野生毛葡萄文化节等系列节日,促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把民俗节日文化和美丽的自然风光、罗城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相结合。同时,把仫佬族丰富的文学作品作为主要核心产品,带动发展影视产业、戏剧表演、舞蹈音乐、休闲娱乐等衍生产品。仫佬族具有丰富的文学作品,不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民间神话,内容鳞次栉比,仫佬族有许多文学作品获得过国家级奖,如《红水河畔三月三》、《琴心集》、《乡下人》、《被雨淋湿的河》、《仫佬族文学史》等,这些文学作品为仫佬族音乐、舞蹈、影视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为围绕文学作品发展和核心的产业链打造埋下了伏笔。仫佬族在探寻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以文化产业链的打造为主线,把主要的、突出的文化资源作为主要资源进行开发,同时带动相关衍生产品的发展。
  (二)以培育文化市场为目标
  文化市场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活动以商品的形式进行交换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5]文化市场的崛起不仅可以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仫佬族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资源本身并非产品,只有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并注入现代气息,增加文化的附加值,培育文化市场才能盘活文化资源。目前,仫佬族已初步形成网络文化、娱乐表演、电影音乐、出版物、文化艺术培训等综合发展的文化市场,文化市场的培育有了一定的进展。例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文艺人才培训、组织艺术团队完成各种演出110多场。又如,组织编辑出版《奇秀罗城》外宣画册和录制《仫佬族的歌》光碟,制作一部反映李德山英雄事迹的电视纪录片《铁血赞歌》和一部展现韦一平先进事迹的纪录片《在群众前面》等。但仫佬族所形成的文化市场是低水平的文化市场,丰富的文化资源也只是“低端资源”。仫佬族应以培育文化市场为目标,注重突出地域特色资源,并把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相互结合,重点扶持文化旅游业、出版业、娱乐业,通过举办展览、节日庆典、艺术表演、文化周等形式繁荣文化市场。同时,还要在文化市场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文化市场监督,净化文化市场,推动仫佬族文化市场有序、繁荣的发展。
  (三)以创造文化精品为关键
  文化精品可以说是文化的精髓所在,代表着文化的繁荣,可以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文化软实力。罗城仫佬族必须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文化精品,把文化精品建设作为文化资源发展模式的一大关键。一是挖掘一批具有仫佬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例如,获得第八届广西剧展小品艺术展演桂花奖铜奖的《唢呐欢歌》,获广场舞大赛河池赛区一等奖的《山歌好比春江水》;二是打造于成龙廉政文化品牌,罗城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初仕之地,可以以于成龙初仕罗城、廉政为官做题材,组织创编各种电视题剧目,同时还可以把在建的于成龙公园、于成龙廉政文化博物馆作为打造廉政文化精品的基地。三是以罗城荣获“全区文学创作强县”为契机,推动文学精品的繁荣,提高全县文学创作整体实力,以依饭文化、廉政文化、旅游文化、民俗节庆文化、乡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为依托,加大精品创作力度,积极争创“文学精品先进县”。仫佬族打造文化精品需面对广大群众,贴近生活,尊重历史,用新的表现手法、新的传播方式、新的文化理念推动文化精品工程的建设。   (四)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为依托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国家大力支持鼓励的绿色经济产业,也是广大仫佬族人民近年来不断受惠的增值产业。自1996年罗城旅游局成立后,罗城的旅游业已初步形成规模,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开发形成了稳定的旅游路线,配备了一定的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也得到提升。仫佬族在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三个方面:展示仫佬族特有的民俗风情旅游特色;剑江风光、崖宜风光、古天门奇观等自然风光旅游特色;于成龙公园、古民居古村落、仫佬族博物馆、县文化馆等人文旅游特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仫佬族各大产业的发展,使得仫佬族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明显提高。今年一季度,全县共接待国内游客10.0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180万元,接待入境游客510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20.06万美元,有力地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开发。[6]
  三、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困境
  (一)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设有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团、电影公司、仫佬族博物馆、民族剧院、民族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机构和场所,但由于仫佬族经济不发达,财力不足,政府扶持不到位等因素,致使仫佬族文化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体系不够规范,文化设施管理出现“乏力”等问题。例如,仫佬族各乡镇虽然都建有文化站和图书馆,但建立起来的图书室、戏台和篮球场等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需求,并不能充分为民所用,平时很多村屯的青年老人们都喜欢唱山歌,但是大部分村屯都没有演出场所。又如,文化馆本该是群众学习文化、加强交流的地方,但是仫佬族文化馆数量少,文化艺术团队排练、办公的地方设备简陋、场地狭小。仫佬族文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制约着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不利于其优厚的文化资源开发。
  (二)文化政策引导不给力
  近年来,罗城为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例如,县委“1661”工作思路、《仫佬族文化品牌项目及其创建工作方案通知》、《自治县党委办公室、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做好我市第四批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推荐选拔工作的通知》等,这些政策文件涉及扶持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但仫佬族的文化政策很多工作只是处于探索时期,与仫佬族丰富的文化资源相比,这些政策的制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政策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扶持力度不够,政策的针对性不强,缺乏稳定性,目前,罗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政策。另一方面,在文化事业管理、法治建设方面存在政策真空,致使很多文化事业的发展无章可循,无法可依。政策的真空使得文化资源的开发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三)文化资金投入呈“贫血”状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文化资金的投入紧密相连,可以说文化资金的投入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种“造血”的角色。罗城在文化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一度呈“贫血”状态,一些乡镇不但没有安排文化站的工作经费,还挤占了上级拨给各乡镇的文化经费,致使文化工作出现“无米下锅”的状态。不仅如此,由于文化投入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广播站设备陈旧、落后。同时,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因为没有经费开发,使得景色白白浪费。一些传统的非物质遗产也由于资金缺乏无法得到顺利挖掘和整理,如:少数民歌山歌、民族戏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统民俗风情等,有相当部分面临失传。仫佬族文化资金投入的“贫血”状态,使得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同时致使其特色文化资源开发面临严重的困境。
  (四)文化人才资源缺乏
  文化人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是一把“利器”,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与文化人才息息相关。罗城仫佬族文化人才资源缺乏,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从专业管理人才的角度来看,懂文化、有能力、会经营的人才非常缺乏。多数基层站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没有文化专长,工作能力不强,很多人在文化活动中,没有能够很好地履行职能,有些文化员专职不能专干,被作为其他人员派出包村、包队或长时间抽调从事其他工作,有的文化员是兼职,并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文化工作。第二,从文化传承人的角度来看,许多民间艺术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例如,仫佬族刺绣很漂亮,但在民间已经很少有人做刺绣了,懂得刺绣的基本上只剩下老年人,年轻人很少有懂的。这两方面人才的缺失使得文化资源的开发“捉襟见窘”。
  四、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模式的具体路径
  (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
  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是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平台,仫佬族必须全力抓好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覆盖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文艺人才培训、送戏下乡等十大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为群众免费提供科技、致富知识,助农创业增收,基本建成县、乡(镇)、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规划设计和开工建设仫佬族生态博物馆,立项规划建设一座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数字化影院。仫佬族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当中,并且把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建设的重中之重,以此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满足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开发的需求。
  (二)制定合理完善的文化政策
  文化政策是调控和引导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罗城仫佬族应尽快制定、落实和完善特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政策,包括对特色文化资源评估、开发的政策,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效益的相关政策。制定合理的文化市场发展政策,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加大开发农村特色文化市 场。制定带动文化资源项目开发的政策,包括财政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投资融资政策、人才政策等。制定打造特色文化精品的政策,研制开发一批具有本民族特色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在制定各项政策的过程中,必须结合罗城仫佬族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民族文化、民族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政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推动文化资源有效开发的强大动力。   (三)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开发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首先要解决好金融问题。针对仫佬族在投融资方面的局限性,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扶持特色文化的发展。一是降低投资准入标准,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向文化事业领域流动,并鼓励非国有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文化事业圈内,通过全面整合、优化文化资源,进一步释放文化资源开发的潜力。二是设立专项文化资源发展基金,帮助相关文化事业的发展,例如建立文学艺术发展基金、精品旅游文化基金、文化产业基金、节庆文化基金等,以此做到有目的、有对象地确保文化资源的开发在经费上不成问题。三是尝试一些新的融资方法,例如给以中小文化企业贷款优惠,健全信贷奖励制度。总之,罗城仫佬族在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上可以针对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采取融资方式,扩宽投融资渠道。
  (四)加大文化队伍培养力度
  在仫佬族,不乏文学艺术、医学、经商等优秀人才,但掌握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民俗学、社会管理等专业的人才并不多。仫佬族在文化事业建设方面,必须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力度,从理论素养、业务本领、作风习惯等方面全面提升文化队伍建设。根据社会环境和文化建设的不同需要,优化队伍结构,严格挑选用人,认真推广健全乡(镇)文化站录用文化员的做法,全身心构造出一支政治强、作风硬、文化水平高的文化骨干。加强对文化馆和图书馆业务人员的培训,使其成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同时,还要做好文化传承人培养工作,相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在年轻一代中举办培训班,进行手工刺绣、编织、唱山歌、仫佬剧表演等方面的培训,充分发挥农村各类“土专家”“田秀才”这些乡土人才的作用,让他们在培养传承人上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潘琦.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18.
  [2]卢献匾.广西民族工作和民族问题研究报告[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2:320-322.
  [3]李德洙.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39.
  [4]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4.
  [5]郭涛,徐冲.文化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文化建设,2012,(3):42.
  [6]谢顺珩.罗城旅游业迎来发展春天[EB/OL].新华网,(2013-05-02)[2013-05-30].http://www.gx.xinhuanet.com/2013-05/02/ c_115615602.htm.
  [7]于栗,周鸿,廖明君.广西特色文化发展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8]黄新宇.湖南特色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9]吴国富.仫佬族特殊需求研究报告[R].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3.
  [10]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湖北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 路与对策[J].文化,2007,(8).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其他文献
摘要: 在《代议制政府》中,约翰·密尔一方面强调政治过程的有效运转有赖于公民品质的支撑,尤其民主制度对于公民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政治参与本身就是培育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径。《代议制政府》中的各种制度设计和安排都可以从培育公民精神的角度来理解。从公民教育这一角度,密尔为民主制度做出了更加有力的辩护,而对于公民精神的强调则是构成其整体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 约翰·密尔; 政治参与;
期刊
摘 要: 现代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的逻辑起点是有限政府假设,政府行使公共权力要以对公共利益的保障为前提。在现实中,政府的职能设定与转变会受到多种动力因素主导,而非单纯出于对公共权力的依赖。在社区公共服务领域,政府的职责与功能正在从传统的管制定位向服务定位的方向转变。以北京市社区体育服务管理为例,政府职能在社区公共服务领域中所发生的转变行为有其内在及外在的进行动力因素,促进政府在社区管理创新过程中应
期刊
摘要: 马克斯·韦伯提出的理性官僚制理论适应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官僚制组织成为西方社会的基本组织形态。中国在秦朝时期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其行政组织体系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规则和运作过程,具备现代官僚制组织的某些特征。但是,中国传统官僚制度是建立在以家长制形式组织起来的家族制度基础之上的,与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现代理性官僚制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对二者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比
期刊
摘要: 当前北京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一低一高”的特点,即“整体水平低、整体需求高”。经济收入与结余相对较低,闲暇时间与工作强度不对称,社交网络较为单一,社会参与成效不明显,因而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升。丰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应以政府部门为先导,做好“转方式、强服务”的基础工作;以基层团组织为依托,打造“全覆盖、重参与”的工作格局;以社区为阵地,加强“共分享
期刊
摘 要: 目前在我国要防治腐败,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关键是要构建三位一体的腐败防治防线,即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从根本上使人不想腐败;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体制上使人不能腐败;强化监督机制,从力度上使人不敢腐败。新形势下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以教育引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以制度保障,完善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以监督约束,强化反腐倡廉监督机制”。  关键词: 腐败; 反腐倡廉; 廉政文化
期刊
摘 要: 政治发展和民主转型是政党制度化研究的主流范式。两种范式及其研究路径都无视政党制度化在国家治理体系变迁中的意义。国家治理视角下的政党制度化研究,旨在寻求政党研究在比较政治学中的“回归”。变革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制度化过程表明:政党制度化是解释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变迁动力、路径和走向的关键变量。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体制的法制化、组织和价值基础的双重理性化和政策治理网络的优化,实现了中国国家治理体
期刊
摘 要: 文化创意产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并在很多国家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这种迅猛发展之势,引起了广大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从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源自于个人的创造力和天分,人才在其中的作用尤为明显。文化创意人才的研究,既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发掘,又能通过人的能动性获得经济价值。  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研究; 述评  中图分类号: C961
期刊
摘 要: 在新公共管理思想的影响之下,将市场绩效纳入公部门管理的方式已成为改革潮流。台湾公立医院的改革工作,也是围绕这个核心思想来进行的。台北市立联合医院的成立,是将台北市的十家公立医院进行合并,成为一家台湾规模最大的公立医院,旨在通过层级的治理模式,强调公部门监管的角色,利用资源整合互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绩效的目标,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同时加强公立医院的品质和竞争力。从台北市立联合医院的改革经
期刊
摘 要: 乡镇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经济合作组织是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的主体,构成了现有的农村民主治理结构,但同时也存在着民主选举受干扰、组织间关系不清晰、功能发挥不到位等问题。以农户行为动机为基础,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出发研究,发现出现问题的原因是现有机制存在着“激励不兼容”,如激励村民参与选举的因素和约束参选者公平竞选的因素失灵,激励村干部不当利用权力的因素增多而权力约束机制失灵,激励村干部配
期刊
摘要: 2009年,我国汶川灾后对口支援实施以来,有关其长效化运作的问题受到学界关注。作为一种应急性对口支援机制,汶川灾后对口支援运作还存在启动动力不足、运行过程不稳、退出环节缺失等局限。援建期满后,汶川灾后对口支援须摆脱短期效应的困境,重新理清思路和调整布局,走符合应急性对口支援机制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区域合作之路。  关键词: 应急性; 对口支援; 长效化; 区域合作  中图分类号: F03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