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李白墓园。园内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青莲书院、十咏亭、盆景园等景点,年接待游客30万人。
后人熟知的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做诗,喜交友,是浪漫、潇洒、不羁的代表。
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时,其墓地位于龙山,小得让人觉得寒酸。55年后,李白之墓才被移到龙山对面的大青山。李白老年的落魄,与其仕途不顺、在帝位之争中站错队而被发配夜郎有关。
籍贯不明断了科考路
李白24岁时,便离开故乡(四川江油)而踏上远游的征途,称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云游期间,李白结识了孟浩然等友人,留下了不少令人叫绝的诗作。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才华横溢的李白从未参加科举考试。是怕自己考不上?还是不想走仕途?
杨采华是汉诗学会理事,著有《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等书。对于李白为何没有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杨采华的研究结果是:李白的“黑户”身份断了他的科考之路。
对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人认为是西域碎叶城(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也有人说在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李白的籍贯不能确定,又无牒谱资料可查,他家潜居广汉不能冒籍也不能附籍。杨采华表示:“用今天的话说,李白一家人是‘黑户口’。在开元、天宝年间,没有户籍的人是不能参与科考、不能从军的。”唐玄宗曾颁布《禁客许附贯敕》说:“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明者,然后依列,不得于所附贯便求申送。如有此色(这类问题),所由州县,即便催科,不得递相容许。”这道皇帝诏书,既杜绝了地方上许多附籍贯的考生,还扼制了地方官员徇私枉法之道。可这诏书也有不足之处,它将李白这样有才华而没有籍贯或籍贯不明的有志青年,拒之科考大门之外。于是,李白纵有生花之笔、经天纬地之才,也不能进入科考大门博取功名。
李白从24岁开始四处游历,到被召进翰林院,经过了10多年。为了走上仕途,他开始结交权贵。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诗。李白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在元丹丘、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帮助下,李白第一次进翰林院成为翰林供奉。
两入翰林院均未久待
“第一次进入翰林院仅过去一年多,李白便出走了。”杨采华说。
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秋,李白负气出走翰林院。到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再入翰林院,李白整整10年没有进入长安。他的诗句“十年罢西笑”及“一去已十年,今来复盈旬”,便是证据。
不过,李白再入翰林院并未久待。李白一开始颇得玄宗信任,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后来,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自昏秽。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白最终在天宝初年从翰林院被“放逐归山”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李白醉草诗文时,让杨贵妃“捧砚”,让太监高力士“脱靴”,因而引发报复。不过,杨采华认为,李白实际上是得罪了当时的右相李林甫。
《资治通鉴·唐纪》称:“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初春,李白写了《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后不久,自己也被放逐归山,离开了翰林院。
陷入帝位之争被流放夜郎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避居庐山。这场唐朝的内乱原本没李白什么事儿,但怪就怪他的名气太大了。唐玄宗在马嵬坡遭到兵变,被逼无奈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此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入蜀,李亨则在灵武自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打着靖难的旗号,招兵买马,挥师东下,其实是趁机扩大地盘,也想借乱世当皇帝。永王李璘出师东巡之时,得知李白隐居庐山,遂数次下达聘书,李白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在永王东巡时,李白写下《永王东巡歌》11首。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狱。
永王败北后,右相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詩求救,驻扎在浔阳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崔涣为“永王事件”牵连的人开脱罪名,却得罪了同僚和下属,被罢去右相之职,并被贬为太守。接替崔涣办理“永王事件”的官员李峘,将已结案件推翻重审,并重新拘捕已经释放的人员。宋若思让李白先藏起来,不久,藏在潜山县司空原旧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
(据《北京晚报》)
后人熟知的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做诗,喜交友,是浪漫、潇洒、不羁的代表。
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时,其墓地位于龙山,小得让人觉得寒酸。55年后,李白之墓才被移到龙山对面的大青山。李白老年的落魄,与其仕途不顺、在帝位之争中站错队而被发配夜郎有关。
籍贯不明断了科考路
李白24岁时,便离开故乡(四川江油)而踏上远游的征途,称做“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云游期间,李白结识了孟浩然等友人,留下了不少令人叫绝的诗作。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才华横溢的李白从未参加科举考试。是怕自己考不上?还是不想走仕途?
杨采华是汉诗学会理事,著有《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等书。对于李白为何没有通过科举走上仕途,杨采华的研究结果是:李白的“黑户”身份断了他的科考之路。
对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人认为是西域碎叶城(位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也有人说在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李白的籍贯不能确定,又无牒谱资料可查,他家潜居广汉不能冒籍也不能附籍。杨采华表示:“用今天的话说,李白一家人是‘黑户口’。在开元、天宝年间,没有户籍的人是不能参与科考、不能从军的。”唐玄宗曾颁布《禁客许附贯敕》说:“诸州贡举,皆于本贯籍分明者,然后依列,不得于所附贯便求申送。如有此色(这类问题),所由州县,即便催科,不得递相容许。”这道皇帝诏书,既杜绝了地方上许多附籍贯的考生,还扼制了地方官员徇私枉法之道。可这诏书也有不足之处,它将李白这样有才华而没有籍贯或籍贯不明的有志青年,拒之科考大门之外。于是,李白纵有生花之笔、经天纬地之才,也不能进入科考大门博取功名。
李白从24岁开始四处游历,到被召进翰林院,经过了10多年。为了走上仕途,他开始结交权贵。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诗。李白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在元丹丘、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帮助下,李白第一次进翰林院成为翰林供奉。
两入翰林院均未久待
“第一次进入翰林院仅过去一年多,李白便出走了。”杨采华说。
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秋,李白负气出走翰林院。到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再入翰林院,李白整整10年没有进入长安。他的诗句“十年罢西笑”及“一去已十年,今来复盈旬”,便是证据。
不过,李白再入翰林院并未久待。李白一开始颇得玄宗信任,玄宗于宫中行乐,李白奉诏作《官中行乐词》,赐宫锦袍。后来,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开始纵酒以自昏秽。宫中人恨之,谗谤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白最终在天宝初年从翰林院被“放逐归山”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李白醉草诗文时,让杨贵妃“捧砚”,让太监高力士“脱靴”,因而引发报复。不过,杨采华认为,李白实际上是得罪了当时的右相李林甫。
《资治通鉴·唐纪》称:“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初春,李白写了《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后不久,自己也被放逐归山,离开了翰林院。
陷入帝位之争被流放夜郎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避居庐山。这场唐朝的内乱原本没李白什么事儿,但怪就怪他的名气太大了。唐玄宗在马嵬坡遭到兵变,被逼无奈杀了杨国忠与杨贵妃。此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玄宗入蜀,李亨则在灵武自即帝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璘打着靖难的旗号,招兵买马,挥师东下,其实是趁机扩大地盘,也想借乱世当皇帝。永王李璘出师东巡之时,得知李白隐居庐山,遂数次下达聘书,李白几经犹豫,终于决定下山入其幕府。在永王东巡时,李白写下《永王东巡歌》11首。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狱。
永王败北后,右相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詩求救,驻扎在浔阳的中丞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崔涣为“永王事件”牵连的人开脱罪名,却得罪了同僚和下属,被罢去右相之职,并被贬为太守。接替崔涣办理“永王事件”的官员李峘,将已结案件推翻重审,并重新拘捕已经释放的人员。宋若思让李白先藏起来,不久,藏在潜山县司空原旧居的李白被逮捕,后被判流放夜郎。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