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高等建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shen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浙江理工大学2008年度研究生教育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YJG-Z08008)
  作者简介:顾越桦(1976-),女,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部研究生培养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探索了包括有针对性地确定参加“双盲”评审的学位论文,实行追加评审和复审制度,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审要求等一系列措施,以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同时,在推行有关措施的实践基础上,对将来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的完善作了进一步思考。
  
  关键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盲审不变
  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33-04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以下简称“盲审”)是指将隐去研究生及其导师姓名和相关信息的学位论文送往其他高校的同行专家进行评阅,学位论文评阅意见返回时不公开评审专家的姓名,在学位论文评阅中做到研究生及其导师和评审专家双方互不知晓。当前研究生培养单位为有效保障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在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普遍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制度,以尽可能客观地评审学位论文,以期帮助和提高研究生及其导师的学位论文质量意识。为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工作,浙江理工大学研究生部已连续多年对全校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在申请答辩前实行“双盲”评审,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现行“双盲”评审措施的不足之处,就此对“双盲”评审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研究并完善有关措施。
  一、现行“双盲”评审措施的积极性和不利性
   (一)有关积极性的分析
   1.促使研究生和导师进一步注重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实行全部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有利于提高评阅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能较为有效地排除评审中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督促研究生和导师在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提高重视程度,认真做好学位论文。近年来,学校学位论文质量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省教育厅每年组织的全省各高校学位论文抽检中,均名列前茅。
   2.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在没有非学术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大多数评审专家会对送审论文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提出看法和建议。同时,评审专家通常对该学科专业和研究领域有深入研究,他们的评阅意见和结果往往可信度较高,有利于学位论文的后续修改和完善,对研究生和导师来说是一种有益的学术交流和学习方式。
   3.为有关培养管理工作提供参照依据
   研究生管理部门通过对历年评审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中的普遍问题和不同学科专业中存在的不同问题,从而在培养管理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研究落实有关管理措施,提高培养管理工作的成效。
  (二)有关不利性的分析
   1.工作量和经济成本大幅增加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的扩大,每年授予学位人数在不断增加,同时“双盲”评审是学位论文答辩前一个重要的质量保障环节,因此,相应地研究生管理部门每年邮寄送审论文的工作量和开展评审工作的经济成本随之大幅增加。
   2.部分评审结果不尽合理
   由于受评审专家学术观点认识、评审时间和工作量、评审态度,以及管理部门选择评审专家的科学性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评审会出现少部分不合情理的现象。比如:有的学位论文不同专家评审意见差别较大,有的评审结论的好差与实际不符,影响了“双盲”评审工作的成效。
   从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措施的积极意义看,实行“双盲”评审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强化学术意识、规范学术道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双盲”评审实践中反映出的一些不足之处,说明有必要研究完善现行“双盲”评审工作,做到在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既能提高“双盲”评审工作效率,又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有效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从2009年下学期开始改革了原来推行的全部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的制度,在考虑既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减少繁杂工作量的基础上,作了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的实践
  探索。
  二、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实践的有关内容
   (一)有针对性地确定参加“双盲”评审的学位论文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开展全面“双盲”评审的工作量和经济成本的压力也不断增加。同时,通过对多年开展全面“双盲”评审工作实践的总结分析,研究生管理部门对全校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状况已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基于对上述两种情况的分析,改革了全面“双盲”评审制度,除所有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参加“双盲”评审外,研究生管理部门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情况和历年“双盲”评审成绩记录,把应届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分为必须参加盲审、重点抽检和随机抽检三类,重点抽检比率一般要高于随机抽检比率,具体比率在每年的盲审实施方案中进行确定。划分三类参审方式的主要依据为:(1)学科专业历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成绩。例如,某一学科专业前一届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一次通过率在学校排名偏后的本次所有毕业生的学位论文属于必须参加盲审,前一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盲审一次通过率在学校排名居中的本次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属于重点抽检。(2)学科专业的培养水平。例如,新增列学位点的第一届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参加盲审,新增学位点的第二届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属于重点抽检。(3)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的水平。例如,连续两届研究生学位论文均出现一次盲审没有通过的情况,其导师所指导的所有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参加盲审,在前一届研究生学位论文出现一次盲审没有通过的情况,其导师所指导的学位论文属于重点抽检。(4)学位论文的撰写时间。例如,申请提前或延期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参加盲审。(5)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学习表现。例如,在学术活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预答辩等培养环节中不能顺利通过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必须参加盲审。(6)抽检概率。凡连续两年没有抽检到学位论文盲审的导师所指导的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至少有一篇要参加盲审。
  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制定了划分参审方式依据后,把不属于必须参加盲审和重点抽检范围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列为随机抽检名单,在送“双盲”评审当天同时公布随机抽检和重点抽检名单中被抽取的研究生姓名,从而有效地避免过早公布抽中研究生姓名而使有些未抽中盲审的研究生产生不再认真撰写学位论文的意识。这种有针对性地确定参加“双盲”评审学位论文的改革措施试行后,全校师生普遍认为虽然减少了送审论文的总数,但是并没有放松对学位论文撰写工作的管理。“双盲”评审对学位论文质量继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二)实行追加评审和复审制度
   在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的具体实践中,常会出现两种较普遍的有异议的情况。一种是不同专家对同一份学位论文评分差距悬殊现象,另一种是研究生及其导师不认同“双盲”评审结果,认为专家评阅存在偏差。出现这两种情况有多种原因,如不同评审专家有时主观评审标准不一致,各评审专家对论文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差异,评审专家有时因评审工作量较大而力不从心等,这些因素均会直接影响到论文评审的科学性。
   针对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中出现的有异议情况,采取了追加评审和复审的制度。(1)追加评审制度。对于同一份学位论文出现不同评审专家评分存在显著差距的情况,研究生管理部门对该学位论文进行追加评审。实行追加评审可以对一定范围内存在显著差距的评分进行较为理性的判断,获得较为合理的评审意见。(2)复审制度。对于研究生及其导师不认同“双盲”评审结果的情况,研究生管理部门允许研究生按规定程序提出复审。首先由研究生向学院学位分委员会申请复审,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再组织有关专家对该学位论文及其盲审意见进行评议,如果不认同其盲审结果,则同意该研究生向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提出复审。同时,研究生管理部门要求向学校提出复审的时间期限为研究生收到盲审结果后的一周之内,这样尽可能避免研究生有宽松的时间来修改学位论文,以保证复审的科学性。建立复审机制有利于保证“双盲”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规范性,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三)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审要求
   为保证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意见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多年开展“双盲”评审的工作经验总结,对评审意见的表述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要求评审专家给出的评阅意见包括文字评价和指标评分。文字评价有利于评审专家全面评价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指出学位论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从而使学位论文作者对自己的学位论文有具体认识和改进方向。指标评价可促使评审专家细致评定学位论文的各主要方面,有利于送审单位和学位论文作者对学位论文进行横向比较和分析研究。
   为进一步保证评审意见的客观公正性,对评阅意见书中文字评价和指标评分都分别进行了规范和细化。在文字评价部分,要求评审专家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包括选题意义、文献资料的掌握、研究方法的使用、论文创新成果内容、写作规范化和逻辑性等要点作评价,尽可能地避免出现文字评价过于笼统和模糊的情况。在指标评分部分,从选题与综述、研究方法、写作水平、成果创新性等方面设计一级指标,并根据不同一级指标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分别加上不同的权重系数,再在各一级指标下设计二级指标。这种细化的评价指标有利于专家在评审时有据可依,作出细致、合理的评定,从而对学位论文作者撰写和修改论文进行方向性指导。有规范地开展定性和定量评价评审相结合的实践表明,该举措不仅可以引导评审专家书写评审意见,而且有利于学位论文作者做好论文的后续修改工作。
  在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的有关措施后,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减轻了繁杂的送审工作量,另一方面努力做到保证“双盲”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得到了研究生和导师的普遍认可。
  三、完善研究生“双盲”评审工作的思考
   (一)探索学位论文的网上评阅
  当前,多数研究生培养单位采用邮寄学位论文的方式开展送审工作,这样无论是全体学位论文参加盲审,还是有重点地抽取学位论文进行送审,都不可避免一定量的人力、物力和评审周期。基于这种现状,目前已有高校开始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支持,开始研究并试行学位论文的网上评阅。学位论文网上评阅研究的操作思路是送审单位将学位论文电子文档通过网络方式传递给评阅专家,评阅专家在规定时间内直接将评审结果通过网络提交给送审单位,或者送审单位将学位论文电子文档通过网络方式上传给评阅专家所在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再由对方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学位论文下传给有关评阅专家,评阅专家评审完后将评阅结果提交给所在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然后评阅专家所在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统一向送审单位上传评阅结果。在网上评阅系统开发完善后,通过网络传递方式开展学位论文的“双盲”评审工作,必然有利于节省大量的繁杂的事务工作,减少经济成本的支出,并且可以及时采集有关评审数据,对评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做好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工作。
  (二)健全对评审专家的选聘工作
  目前,学位论文送审到评审单位后,通常由该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根据论文研究方向选聘有关评审专家进行评审,不少送审单位一般不直接参与评审专家的选择。其实评审专家作为评阅的主体,选聘合适的评审专家更有利于获取更为客观和准确的评审意见。随着“双盲”评审工作的深入开展,一些研究生培养单位已开始探索建立评审专家库,委托有关单位根据学科专业或研究方向聘请相关专家进入本单位评审专家库,编制送审专家库的自动选择系统,在此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评审专家的多次评阅意见进行连续分析,做到了解各位专家评审结果的合理性,建立相应的监督检查机制,从而有利于学位论文送审专家的不断优化选择,进一步完善专家库,提高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的成效。
   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是一项需要多角度持续研究完善的工作,通过认真研究和开展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加强学位论文的质量管理,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水平,以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苏日娜.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的实践与反思——以TJ大学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27,37.
  [2]陈建俞,唐国瑶.我院博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现状与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8):692-694.
  [3]张德勤,龚道华,杨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网上评阅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34-37.
  Perfecting double blind assessment of postgraduates’ dissertation
  GU Yue-huaa, LU Ai-huab,c
  
  (a. Divis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b. Office of Party Committee; c. President Office, Zhe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P. R. China)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dissertati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units universally implemented double blind evaluation system. Implement measures included how to determine dissertations to be double blind assessed, adopting additional evaluation and review system, and us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At the same time, how to perfect double blind assessment of postgraduates’ dissertation was researched based on the practice.
  Keywords: postgraduate dissertation; quality control; double blind assessment
  (编辑 梁远华)
  
其他文献
编者按:科学文化传播是一个正在兴起的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学术领域,科学文化传播不仅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普及科学文化思想、科学文化方法和科学文化精神,其最终目的是提升公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更好地培养适应和驾驭未来的人才,使科学文化发展服从于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研究与普及的有机结合是国家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必要机制,学术期刊承载着传播科学文化研究成果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神圣职责。本刊开辟“科学
期刊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研究工程建设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文章根据作者参加首届“广联达杯”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的实战经验和毕业实习现场管理的实践,针对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使用的由广联达公司开发的模拟沙盘的缺陷提出改进方案。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沙盘缺陷;课堂教学;CDIO模式  中图分类号:TU;G6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
期刊
摘要:杨廷宝和路易斯·康是两位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执业的建筑师。他们的人生历程折射出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内涵,他们的成功显示出文化素养对于建筑师的重要作用。建筑师应该由“艺术家”转变为“文化人”,开阔认识建筑的新视野。  关键词:文化比较;建筑艺术;文化人;人生哲学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2-0001-05
期刊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文章对混凝土结构系列课程现有的分散性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整合与修订,构建了模块化、层次化、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对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作了探索。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TU37;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
期刊
摘要:在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数值仿真技术为力学教学提供多样化的手段。通过力学授课过程中将数值仿真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实践结果表明:数值仿真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工程实践的平台,为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数值仿真  中图分类号:TU4;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2-0137-
期刊
摘要:为适应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文章通过举办各界专家座谈会探讨毕业设计题目的广度和深度,在建立各类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依靠“实习观察—案例教学—设计讨论”立体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专业特色,保证毕业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毕业设计;专业特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通过对全国6个地区700名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揭示了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7个特征因素,并对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学科类别新生代大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优化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2-0140-06
期刊
作者简介:梁金栋(1972-),男,扬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基础力学教学,(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  直觉力在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逻辑推理,忽视了直觉思维的培养,为此,文章阐述了直觉力在科研与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正确认识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两者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思路,从教学、练习、实验及后
期刊
摘要:在现今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外国建筑史作为建筑系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更新和发展,与时俱进。完善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改进其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课程,将学习和应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综合思考能力,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笔者通过实际教学,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探索总结出来,例如平行横向对比、多元化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性环节等,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外国建筑史;教
期刊
摘要:根据水文与水利计算课程的特点,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了在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手段、课程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思路和具体方案,以期通过对该课程改革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关键词:水文与水利计算;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V13;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