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3月12日,中国著名雕塑家、美术教育家曾竹韶在北京逝世,享年104岁。这位新中国雕塑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创作出了一大批在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雕塑作品,包括北京中山公园内的《孙中山立像》、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蔡元培先生铜像》、蒲松龄纪念馆的《蒲松龄纪念像》等等。然而,在所有代表作品中,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虎门销烟》,无疑在这位老先生的艺术生涯中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9年,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日,中国政协会议通过了在首都的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北京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征选纪念碑设计方案,并委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承担纪念碑碑身的造型设计。
纪念碑设计筹备初期,身在北京的诗人艾青便通过信件,将天安门广场要建一座大型纪念碑的消息告诉了远在重庆的曾竹韶。在信中,艾青提到纪念碑的碑座上需要雕塑十余块浮雕,希望曾竹韶也能来参与。时年44岁的曾竹韶当时正在重庆大学的建筑系担任教授,接到信后,曾竹韶十分欣喜,他深知这次机会的难得,于是立即动身赶往北京。这段经历在曾竹韶于1960年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经过》文章中有一过描述:“高兴的是我能够有机会参加有伟大意义的浮雕创作工作;忧虑的是自己的革命经历尚浅,创作经验也很不够。”
曾竹韶在进入纪念碑雕塑组的时候,浮雕的内容还没有确定。当时对浮雕上是否出现领袖人物,曾有过不小的争议,后来中央提了意见,觉得要在纪念碑上表现出人民战争的历史。最终,纪念碑汉白玉上的浮雕确立由“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 抗日战争游击战”、“渡江战役”八个场景作为主题内容, 分别委派给刘开渠、曾竹韶、滑田友、萧传玖、傅天仇、张松鹤、王丙照、王临乙这八位在当时造诣顶尖的雕塑家。
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虎门销烟》的创作任务指派给了曾竹韶。曾竹韶为了在作品中表现出理想的中国革命历史风貌,专门跟着历史学家范文澜学了两个多月的中国革命史。1953年春天,曾竹韶正式开始了“虎门销烟”的创作。“虎门销烟”所展现的是1839年6月3日到25日,清政府任命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率领广州官兵和民众,在虎门将收缴的两百多万斤非法入境的鸦片集中销毁的壮烈场面。在历史上,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向全世界表达反帝、反侵略的坚定立场和伟大行动。
曾竹韶认为,要反映虎门销烟的历史场景,浮雕一定要再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情境。而中国传统雕塑这种写意的表现方式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参考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作品后,曾竹韶决定用欧洲雕塑写实的方法来表现虎门销烟的主题。由于在欧洲学了十年的雕塑,曾竹韶对欧洲雕塑非常熟悉。
在这些浮雕中,所有的浮雕和花纹都必须要先经过泥塑的创作,然后再以泥塑为参照进行雕刻。在做人体泥塑的时候,曾竹韶为了让人物更逼真,特意找来了一些战士来充当模特儿,为达到艺术效果,战士们需要脱掉衣服。有的战士同意脱衣服,有的战士却为此难为情,说什么也得穿条短裤。第一次创作,曾竹韶做了相当于浮雕十分之一大小的泥塑,其中有十几个人物,而林则徐作为中心人物,把他安排在高处,带领广大官兵和民众查禁和焚烧鸦片。为广泛听取群众和多方面的意见,曾竹韶这第一稿的模型同其他几位雕塑家的作品被一同放在了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公开展示,。
对强调林则徐形象的这幅虎门销烟,有不少人指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应该突出“人民”这一主题,而林则徐却在其中占用了过多的篇幅。根据群众的广泛意见,曾竹韶在做第二稿石膏模型时,对林则徐的部分进行了删改,只保留了十几位农民的形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公示和修改,经过十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原大小这4稿的模型之后,“虎门销烟”的第五稿最终定稿出炉。此时,日历已经翻到了1958年。今天我们看到的“虎门销烟”的浮雕,就是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后的第五稿。
在3月12日之前,当初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浮雕的作者们,除曾竹韶都已相继离世,这些艺术家都是曾经在雕塑界叱咤风云的大师级人物,曾竹韶的驾鹤西去,正式宣告了当时的那一群现代雕塑开拓者们完整载入了民族的史册。
1949年,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日,中国政协会议通过了在首都的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北京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征选纪念碑设计方案,并委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承担纪念碑碑身的造型设计。
纪念碑设计筹备初期,身在北京的诗人艾青便通过信件,将天安门广场要建一座大型纪念碑的消息告诉了远在重庆的曾竹韶。在信中,艾青提到纪念碑的碑座上需要雕塑十余块浮雕,希望曾竹韶也能来参与。时年44岁的曾竹韶当时正在重庆大学的建筑系担任教授,接到信后,曾竹韶十分欣喜,他深知这次机会的难得,于是立即动身赶往北京。这段经历在曾竹韶于1960年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经过》文章中有一过描述:“高兴的是我能够有机会参加有伟大意义的浮雕创作工作;忧虑的是自己的革命经历尚浅,创作经验也很不够。”
曾竹韶在进入纪念碑雕塑组的时候,浮雕的内容还没有确定。当时对浮雕上是否出现领袖人物,曾有过不小的争议,后来中央提了意见,觉得要在纪念碑上表现出人民战争的历史。最终,纪念碑汉白玉上的浮雕确立由“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 抗日战争游击战”、“渡江战役”八个场景作为主题内容, 分别委派给刘开渠、曾竹韶、滑田友、萧传玖、傅天仇、张松鹤、王丙照、王临乙这八位在当时造诣顶尖的雕塑家。
纪念碑的第一块浮雕《虎门销烟》的创作任务指派给了曾竹韶。曾竹韶为了在作品中表现出理想的中国革命历史风貌,专门跟着历史学家范文澜学了两个多月的中国革命史。1953年春天,曾竹韶正式开始了“虎门销烟”的创作。“虎门销烟”所展现的是1839年6月3日到25日,清政府任命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率领广州官兵和民众,在虎门将收缴的两百多万斤非法入境的鸦片集中销毁的壮烈场面。在历史上,这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向全世界表达反帝、反侵略的坚定立场和伟大行动。
曾竹韶认为,要反映虎门销烟的历史场景,浮雕一定要再现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情境。而中国传统雕塑这种写意的表现方式上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参考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作品后,曾竹韶决定用欧洲雕塑写实的方法来表现虎门销烟的主题。由于在欧洲学了十年的雕塑,曾竹韶对欧洲雕塑非常熟悉。
在这些浮雕中,所有的浮雕和花纹都必须要先经过泥塑的创作,然后再以泥塑为参照进行雕刻。在做人体泥塑的时候,曾竹韶为了让人物更逼真,特意找来了一些战士来充当模特儿,为达到艺术效果,战士们需要脱掉衣服。有的战士同意脱衣服,有的战士却为此难为情,说什么也得穿条短裤。第一次创作,曾竹韶做了相当于浮雕十分之一大小的泥塑,其中有十几个人物,而林则徐作为中心人物,把他安排在高处,带领广大官兵和民众查禁和焚烧鸦片。为广泛听取群众和多方面的意见,曾竹韶这第一稿的模型同其他几位雕塑家的作品被一同放在了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公开展示,。
对强调林则徐形象的这幅虎门销烟,有不少人指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应该突出“人民”这一主题,而林则徐却在其中占用了过多的篇幅。根据群众的广泛意见,曾竹韶在做第二稿石膏模型时,对林则徐的部分进行了删改,只保留了十几位农民的形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公示和修改,经过十分之一、四分之一、二分之一、原大小这4稿的模型之后,“虎门销烟”的第五稿最终定稿出炉。此时,日历已经翻到了1958年。今天我们看到的“虎门销烟”的浮雕,就是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后的第五稿。
在3月12日之前,当初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浮雕的作者们,除曾竹韶都已相继离世,这些艺术家都是曾经在雕塑界叱咤风云的大师级人物,曾竹韶的驾鹤西去,正式宣告了当时的那一群现代雕塑开拓者们完整载入了民族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