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尤其是工业发展对京津冀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地之间的工业转移成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区位商的测算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工业的专业化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工业转移路径提出了建议:工业转移与城市功能定位相一致;工业转移与培育京津冀战略性产业链相一致;完善实现京津冀工业转移的体制机制与市场环境。
【关键词】京津冀 工业转移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被多次提出,但由于行政区划分割和各自利益考虑,合作难以持续,一体化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2014年2月,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作为重要国家战略出台以来,三地之间的联系开始真正紧密起来,协同发展步入正轨。
工业一直以来都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天津和河北,工业的分工与协作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对京津冀地区的功能定位及三地“十二五”规划布局,三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首都经济的定位是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其工业产业必然向外转移。而津冀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之与北京紧邻的区位优势,承接北京转移的工业产业是必然之举。但是,津冀两地工业产业结构发展及布局的不合理,不仅阻碍各自的经济发展,对于两地合理承接外转产业也将是一种障碍。北京应该向外转移哪些产业?北京向外转移哪种产业应该转移到哪个地区?哪种产业应该如何展开区域合作?这些问题都应该建立在京津冀三地自身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清晰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混乱的相互争夺与盲目的丢弃。若三个地区依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工业的错位发展和协作发展,无疑对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地区工业专业化水平分析
地区产业专业化是指某一地区的生产要素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从而少数产业部门贡献了该地区总增加值(或总就业)的大部分。它可以看成是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若这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程度很高,则认为该地区的专业化特征明显。由于地区专业化具有多重均衡和不稳定性特征,其度量具有复杂性。归纳起来,衡量区域专业化的指标有多种,如区位商、产业集中度指标、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泰勒指数等。本文采用区位商指标进行衡量,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专业化部门,说明该产业产品除了满足区域内消费,还可以向外输出,产业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专业化部门分析。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2)、《天津市统计年鉴》(2012)、《河北省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计算得到京津冀工业分行业的区位商,对京津冀工业专业化进行分析,判断出三个地区工业的专业化部门,并以此作为其工业发展方向的判断依据。
表1 2012年京津冀工业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
可以看出,三地工业分行业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中,北京有12个,天津有13个,河北有9个,三地的工业呈现出天津—河北—北京的梯度态势。其中京津冀地区均是专业化部门的行业有: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除此之外,津冀地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也是专业化部门。
工业产值份额分析。2012年工业产值比重排在前八位的行业分别为:北京—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天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河北—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通过比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均排在三地前8位是: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此外,津冀两地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两地工业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
不难看出,北京的优势产业集中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业;天津的优势产业集中在设备制造和现代制造业;河北的则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京津冀在工业上具有合作基础,但三地专业化部门重合率高。进一步讲,京津冀在优势产业重合度高,尤其是津冀两地在多个重复行业都具有比较优势,比重较高的前八位中有七个行业重合。京冀产业梯度大于津冀产业梯度,津冀存在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因此,三地间工业产业转移重点在京冀间。
京津冀工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津冀工业产业结构趋同。天津和河北都是以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无论是区位条件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很多相似点,很大程度上存在建设中重复布局、地区工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两地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际内部某种程度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体系,部分专业化部门技术含量低,专业化仅停留在产品的专业化上。天津和河北之间的工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各自为政”,协调性差,专业化部门重复严重。由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天津工业的专业化部门与河北的专业化部门有多个均是重复的,而且工业中的重点行业结构十分相似,差异性很低。
长期以来,津冀两个地区在工业产业发展上竞争大于合作,受行政区划分割影响十分严重,并且缺乏完善的区域组织保障系统。而且区域性观念淡薄,合作意识缺乏,津冀在工业上合作的项目少之又少,联系度很低。从整个区域角度来看,津冀两地在工业发展上布局混乱,工业产业结构高度雷同不利于北京外转产业的合理布局,延缓了区域经济整合与经济协同发展进程。 工业转移以北京利益为先。北京对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虹吸作用,经过多年发展,资源过度集中,形成严重的城市病。目前,北京开始大规模地向外转移部分产业,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飙升等问题。河北和天津近邻北京,无疑成为承接北京转移产业的首选之地。但是,北京向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更多的是以北京的利益进行优先考虑的,对周边地区的利益照顾不足。从目前已经形成的产业转移来看,北京向河北和天津转移的工业多为传统的制造业和资源密消耗型产业,集中在钢铁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等,产业转移呈现以污染性产业为主、承接地区边缘化等特征。对于河北和天津的经济发展来说,这些产业的转移只是在短期内快速拉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但是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北京在疏解非核心功能产业的过程中,向河北转移的多为资源消耗型产业,对本地的资源与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之前转移的首都钢铁公司炼钢厂、北京焦化厂等,以及近期计划向邯郸武安市迁移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向沧州黄骅转移的北汽旗下汽车制造厂,向邯郸成安县、鸡泽县转移的北京锻铸造产业、向石家庄行唐县转移的家具产业等。在转移的过程过中,“总部在北京,生产到河北”已经成为北京企业外迁的共识。多个企业的外迁以“研究+基地”的模式展开,也就是企业的总部和研发部分仍留在北京,而前往河北地区的多为生产基地。并且,河北在承接过程中缺乏创新,多是被动的承接,依然依靠传统生产方式,资源大量被消耗,对于河北来说,这将产生巨大的资源负担。
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雾霾、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虽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必然结果以外,更多的是却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忽略所致。对于作为承接地的河北来说,河北省的环境问题是环境与经济的博弈,是河北和京津的博弈。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理好工业在梯度转移过程中的选择问题成为河北省破解环境问题的关键。
京津冀专业化部门产业链缺失。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不可能孤立存在,必定与其他企业发生联系,共同形成产业链。长三角和珠三角快速发展的经验之一就是产业链拉动经济联动,形成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还不完善,在工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专业化部门产业链缺失的现象。制造业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特殊的地位,三地制造业产品结构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但是却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仅存在的几条产业链发展也十分薄弱。北京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能力,科研力量居全国之首,但是北京转让出去的研发成果,绝大部分并没有转让到津冀两地;天津和河北在制造业发展上又以本地区为重点,搞本地配套工程,这样一来,京津冀自成体系的后果便是专业化部门产业链的缺失。
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京津冀工业转移路径
工业转移与城市功能定位相一致。通过上面对京津冀工业专业化的分析,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工业间的合作是有基础的,但是在工业产业转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京津冀工业产业的转移既要考虑到三省市已有的产业基础,也需要结合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使得京津冀间的工业产业转移实现合理性、科学性、可持续性。
第一,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所以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非首都核心功能向外疏解,将一些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低端部门向外转移。北京主要发展符合其功能定位的高效益、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打造世界级的城市。
第二,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天津的现代制造业很发达,所以在承接北京向外转移的产业时,要与其优势产业相符合,主要集中在现代制造业,并且充分发挥港口城市的优势,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加强对外的交流,打造成北方的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第三,河北经济发展水平与京津两地存在明显的差距,但是河北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因而河北省在发展时主要还是应该作为京津高新产业的研发转化和加工配套基地。在接受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兼顾服务京津和发展自己的双重角色。在发展工业时,注意与天津的错位发展,发展河北的比较优势产业,在竞争中寻求与天津的合作。
工业转移与培育京津冀战略性产业链相一致。京津冀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积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在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一系列的合作。目前,京津冀地区积极构建战略性产业链,在合作中寻求共赢。在此过程中,工业转移必须与京津冀战略性产业链的培育保持一致性,在产业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的选择上不能相违背。工业转移可以作为京津冀战略性产业链培育的一个环节,在保持步调一致性的前提下,以工业转移为手段,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从而推动产业链的构建。对于河北省来说,在承接北京外转的产业时,要找准定位,对于所要承接的工业产业要有所选择,兼顾到地区战略性产业链的构建。
完善实现京津冀工业转移的体制机制与市场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间工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利实现工业转移关键是突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分工明确统一的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京津冀三个省级行政区划中有两个直辖市,北京还作为全国的首都,相比其他城市群,该区域内的情况较为复杂。突破行政区划利益分割是完善京津冀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各个行政主体既要跨行政区划消除分割,又要在行政区划内行事,突破行政阻力。这就要求京津冀各地政府做到以大局为重,“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工业转移过程中形成制度化的体制机制。
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京津冀工业转移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经济壁垒,区域统一市场难以形成。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因此,实现京津冀工业转移,必须在完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逐步消除地方经济壁垒,积极努力寻求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
结语
京津冀之间的工业转移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的三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需要成立职能科学的三地产业协调委员会、三地污染联合防治委员会,来共同解决产业转移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规模经济的协调以及产业对接在人才、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问题。还有诸如产业链上下游如何衔接?如何避免区域内产业恶性竞争?与区域外产业的合作与竞争?如何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如何推动产业内不同公司的并购重组及资金支持?三地已有和新建园区如何实现产业对接等问题,尚需要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大学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责编 / 张晓
【关键词】京津冀 工业转移 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被多次提出,但由于行政区划分割和各自利益考虑,合作难以持续,一体化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2014年2月,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作为重要国家战略出台以来,三地之间的联系开始真正紧密起来,协同发展步入正轨。
工业一直以来都是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天津和河北,工业的分工与协作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国家对京津冀地区的功能定位及三地“十二五”规划布局,三地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首都经济的定位是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其工业产业必然向外转移。而津冀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之与北京紧邻的区位优势,承接北京转移的工业产业是必然之举。但是,津冀两地工业产业结构发展及布局的不合理,不仅阻碍各自的经济发展,对于两地合理承接外转产业也将是一种障碍。北京应该向外转移哪些产业?北京向外转移哪种产业应该转移到哪个地区?哪种产业应该如何展开区域合作?这些问题都应该建立在京津冀三地自身工业产业发展与布局清晰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混乱的相互争夺与盲目的丢弃。若三个地区依自身比较优势实现工业的错位发展和协作发展,无疑对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津冀地区工业专业化水平分析
地区产业专业化是指某一地区的生产要素集中配置在某些产业部门从而少数产业部门贡献了该地区总增加值(或总就业)的大部分。它可以看成是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若这些产业在特定地区的集中程度很高,则认为该地区的专业化特征明显。由于地区专业化具有多重均衡和不稳定性特征,其度量具有复杂性。归纳起来,衡量区域专业化的指标有多种,如区位商、产业集中度指标、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泰勒指数等。本文采用区位商指标进行衡量,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专业化部门,说明该产业产品除了满足区域内消费,还可以向外输出,产业专业化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专业化部门分析。根据《北京市统计年鉴》(2012)、《天津市统计年鉴》(2012)、《河北省统计年鉴》(2012)中的数据,计算得到京津冀工业分行业的区位商,对京津冀工业专业化进行分析,判断出三个地区工业的专业化部门,并以此作为其工业发展方向的判断依据。
表1 2012年京津冀工业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
可以看出,三地工业分行业区位商大于1的行业中,北京有12个,天津有13个,河北有9个,三地的工业呈现出天津—河北—北京的梯度态势。其中京津冀地区均是专业化部门的行业有:食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除此之外,津冀地区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行业也是专业化部门。
工业产值份额分析。2012年工业产值比重排在前八位的行业分别为:北京—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皮毛、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天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河北—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通过比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均排在三地前8位是: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此外,津冀两地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在两地工业产业中所占比重较高。
不难看出,北京的优势产业集中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制造业;天津的优势产业集中在设备制造和现代制造业;河北的则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京津冀在工业上具有合作基础,但三地专业化部门重合率高。进一步讲,京津冀在优势产业重合度高,尤其是津冀两地在多个重复行业都具有比较优势,比重较高的前八位中有七个行业重合。京冀产业梯度大于津冀产业梯度,津冀存在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因此,三地间工业产业转移重点在京冀间。
京津冀工业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津冀工业产业结构趋同。天津和河北都是以工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无论是区位条件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很多相似点,很大程度上存在建设中重复布局、地区工业结构趋同的现象。两地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际内部某种程度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体系,部分专业化部门技术含量低,专业化仅停留在产品的专业化上。天津和河北之间的工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各自为政”,协调性差,专业化部门重复严重。由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天津工业的专业化部门与河北的专业化部门有多个均是重复的,而且工业中的重点行业结构十分相似,差异性很低。
长期以来,津冀两个地区在工业产业发展上竞争大于合作,受行政区划分割影响十分严重,并且缺乏完善的区域组织保障系统。而且区域性观念淡薄,合作意识缺乏,津冀在工业上合作的项目少之又少,联系度很低。从整个区域角度来看,津冀两地在工业发展上布局混乱,工业产业结构高度雷同不利于北京外转产业的合理布局,延缓了区域经济整合与经济协同发展进程。 工业转移以北京利益为先。北京对周边地区具有明显的虹吸作用,经过多年发展,资源过度集中,形成严重的城市病。目前,北京开始大规模地向外转移部分产业,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房价飙升等问题。河北和天津近邻北京,无疑成为承接北京转移产业的首选之地。但是,北京向周边地区的产业转移更多的是以北京的利益进行优先考虑的,对周边地区的利益照顾不足。从目前已经形成的产业转移来看,北京向河北和天津转移的工业多为传统的制造业和资源密消耗型产业,集中在钢铁业、纺织业、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等,产业转移呈现以污染性产业为主、承接地区边缘化等特征。对于河北和天津的经济发展来说,这些产业的转移只是在短期内快速拉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但是长期来看,并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北京在疏解非核心功能产业的过程中,向河北转移的多为资源消耗型产业,对本地的资源与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之前转移的首都钢铁公司炼钢厂、北京焦化厂等,以及近期计划向邯郸武安市迁移的北京凌云建材化工有限公司、向沧州黄骅转移的北汽旗下汽车制造厂,向邯郸成安县、鸡泽县转移的北京锻铸造产业、向石家庄行唐县转移的家具产业等。在转移的过程过中,“总部在北京,生产到河北”已经成为北京企业外迁的共识。多个企业的外迁以“研究+基地”的模式展开,也就是企业的总部和研发部分仍留在北京,而前往河北地区的多为生产基地。并且,河北在承接过程中缺乏创新,多是被动的承接,依然依靠传统生产方式,资源大量被消耗,对于河北来说,这将产生巨大的资源负担。
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雾霾、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虽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必然结果以外,更多的是却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忽略所致。对于作为承接地的河北来说,河北省的环境问题是环境与经济的博弈,是河北和京津的博弈。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理好工业在梯度转移过程中的选择问题成为河北省破解环境问题的关键。
京津冀专业化部门产业链缺失。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今天,一个企业不可能孤立存在,必定与其他企业发生联系,共同形成产业链。长三角和珠三角快速发展的经验之一就是产业链拉动经济联动,形成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程度还不完善,在工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专业化部门产业链缺失的现象。制造业作为京津冀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特殊的地位,三地制造业产品结构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但是却没有形成明显的产业链,仅存在的几条产业链发展也十分薄弱。北京具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能力,科研力量居全国之首,但是北京转让出去的研发成果,绝大部分并没有转让到津冀两地;天津和河北在制造业发展上又以本地区为重点,搞本地配套工程,这样一来,京津冀自成体系的后果便是专业化部门产业链的缺失。
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京津冀工业转移路径
工业转移与城市功能定位相一致。通过上面对京津冀工业专业化的分析,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区工业间的合作是有基础的,但是在工业产业转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京津冀工业产业的转移既要考虑到三省市已有的产业基础,也需要结合地区的城市功能定位,使得京津冀间的工业产业转移实现合理性、科学性、可持续性。
第一,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所以北京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非首都核心功能向外疏解,将一些低效益、低附加值的低端部门向外转移。北京主要发展符合其功能定位的高效益、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打造世界级的城市。
第二,天津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北方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天津的现代制造业很发达,所以在承接北京向外转移的产业时,要与其优势产业相符合,主要集中在现代制造业,并且充分发挥港口城市的优势,积极发展国际贸易,加强对外的交流,打造成北方的经济中心、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第三,河北经济发展水平与京津两地存在明显的差距,但是河北省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因而河北省在发展时主要还是应该作为京津高新产业的研发转化和加工配套基地。在接受京津产业转移过程中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兼顾服务京津和发展自己的双重角色。在发展工业时,注意与天津的错位发展,发展河北的比较优势产业,在竞争中寻求与天津的合作。
工业转移与培育京津冀战略性产业链相一致。京津冀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机,积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在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展开一系列的合作。目前,京津冀地区积极构建战略性产业链,在合作中寻求共赢。在此过程中,工业转移必须与京津冀战略性产业链的培育保持一致性,在产业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的选择上不能相违背。工业转移可以作为京津冀战略性产业链培育的一个环节,在保持步调一致性的前提下,以工业转移为手段,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从而推动产业链的构建。对于河北省来说,在承接北京外转的产业时,要找准定位,对于所要承接的工业产业要有所选择,兼顾到地区战略性产业链的构建。
完善实现京津冀工业转移的体制机制与市场环境。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间工业转移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顺利实现工业转移关键是突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分工明确统一的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京津冀三个省级行政区划中有两个直辖市,北京还作为全国的首都,相比其他城市群,该区域内的情况较为复杂。突破行政区划利益分割是完善京津冀体制机制的重要环节,各个行政主体既要跨行政区划消除分割,又要在行政区划内行事,突破行政阻力。这就要求京津冀各地政府做到以大局为重,“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工业转移过程中形成制度化的体制机制。
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京津冀工业转移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经济壁垒,区域统一市场难以形成。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阻碍。因此,实现京津冀工业转移,必须在完善市场环境上下功夫,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逐步消除地方经济壁垒,积极努力寻求建立区域统一大市场。
结语
京津冀之间的工业转移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的三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需要成立职能科学的三地产业协调委员会、三地污染联合防治委员会,来共同解决产业转移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与规模经济的协调以及产业对接在人才、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问题。还有诸如产业链上下游如何衔接?如何避免区域内产业恶性竞争?与区域外产业的合作与竞争?如何在产业转移中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如何推动产业内不同公司的并购重组及资金支持?三地已有和新建园区如何实现产业对接等问题,尚需要专家学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大学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责编 / 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