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化学教学为例,结合比喻运用的基本法则和教学案例,论速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化学 比喻 运用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09.041
一、对比喻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化学知识,保证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羞。教师授课时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对于某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的介绍或对于某一关键性问题的理解阐释,尽管费尽周折反复讲解,但学生依旧无法理解,使教学陷入困境。经验表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生硬、机械。为了改变化学教学中的上述情况,增强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案例,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比喻,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授课效果。
比喻即英文“metaphor”一词,它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carryingacross”,即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借助于两种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为中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从创造的角度看,是创造者通过感觉、知觉、联想与想象,认识到两个事物的相似点,并选择一定的语言形式将其表达出来;从理解、欣赏的角度看,则是人们借助表达事物相似点的语言形式,通过联想、想象以及积累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本体和喻体在菜方面的相似,在脑海中想象出丰富生动的画面,从而获得语言艺术的审美享受。针对化学学科概念性强,基本理论深奥且抽象,逻辑推理严密。学生难以接受等特点,为了避免单纯授课理论知识过程中的枯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运用比喻授课就自然成为讲述化学理论的有效表达方式。通过学生早已熟悉的事物,讲述学生很难理解的化学原理,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同时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更为透彻,印象更加深刻,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比喻应遵循的基本法则
(一)明理形象化
运用比喻开展化学教学,使用的比喻应能把道理清楚地表示出来,使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前进,扩大知识面。例如,学习“元素”和“原子”概念,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集合体,只分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是个体,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在讲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可用人来作比喻,把元素比作人种,把原子比作人。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以及“棕种人”。我们可以说几个人,几个哪种人,而不能说几个人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可以说几个原子,几个什么原子,而不能讲几个元素。通过比喻让学生明白“元素”和“原子”的区别,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
(二)启迪思维,触类旁通
使用的比喻不仅要把道理明白地说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更深的思考,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AgNO3和cu(NO3)2O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什么?这考查的是混合盐溶液中金属离子被置换出来的先后顺序,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但学生仅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很难直接判断出反应的先后,这时可以打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动物世界中,凶猛的百兽之王老虎(相当于锌),能很容易把行动敏捷的狐狸(相当于铜)还是温顺的小兔子(相当于银)赶走,并且强占他们的地盘呢?寥寥几句就能使原本很茫然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可以依据同一原理,解决类似的问题。
(三)比喻有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有效的启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从学生生理和心里来看。一节课学生能够保持25分钟左右的注意力,25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就进入分散期,思维能力下降。教师变化课堂的教学方式,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并且贴近生活实际的比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到知识中有兴趣,兴趣中有知识。比喻源于生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对神秘的化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催化剂是初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学生会认为物质既然参加了化学反应,怎么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呢?为了解开学生的疑惑,可以把化学反应比作学生喜欢玩的电脑游戏,拥有各种独特癖好的玩家就好像其中的各种反应物,而出售武器和设备的商人们,就好像催化剂,将整个游戏中玩家与玩家,玩家与游戏系统之间的互动进行提速。但是商人们本身不参加这场游戏。
三、比喻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案例
(一)比喻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理解事物的角度和感知事物的能力是不同的。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巧妙的比喻,将所学知识变虚为实,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理论浅显化,呆板问题生动化,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跑道比喻成电子层,很明显跑内圈消耗的能量少,省力;而跑外圈消耗能量多,费力。能力小的低年级同学总是想在内圈跑,但内圈人满了,就只能往稍微外点的跑道上。用形象的语言联系核外电子具有的能量不同因而运动的区域不同,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深奥的微观世界与浅显的宏观物质运动联系起来,可以初步建立核外电子运动形式的概念,难理解的问题即刻迎刃而解。
(二)比喻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使神秘的化学生活化
在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有这样的思考题,“量取9mL水,是用10mL的量筒,还是用25 mL的量筒?”初三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不能用25 mL来量取,在分析原因时,可以打个比方:要打死一只苍蝇,是用大炮好,还是用苍蝇拍好?学生会马上回答说当然是苍蝇拍,用大炮就大材小用了。这时可进一步分析原因,大炮太大了,对苍蝇“不屑一顾”,从而推出25mL量筒较10mL的量筒刻度大,误差也大,不宜去量取9 mL水。
将离子键和化学键的形成过程比喻成两家人结亲,将电子比喻成孩子。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相当于女儿出嫁,孩子转移出去了,原本陌生的两户人家有了联系,结成了亲家,关系变得密切了。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像认干爹,孩子成了两家人共有的孩子,两家的关系也紧密起来了。
(三)比喻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以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高中化学讲分子极性这个难点时,如怎样能够使学生理解“二氧化碳这个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的问题时,用“跷跷板”事例比喻。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原子比作跷跷板的中心支点,两个氧原子比作两个坐在跷跷板两端的人,人到支点的距离各比作碳氧双键,当两个人的质量相等,人到支点的距离相等,跷跷板保持平衡,不偏向任何一方,成对称图形。二氧化碳分子中碳氧双键虽然是极性键,但是碳原子位于两个氧原子中间,成180。角,是对称结构,属于非极性分子。又如,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经常会出现:2NaOH+CuCl2=Cu(OH)2↓+2Na—cl,为什么不能写成:“Cu(OHh+2NaCl=2NaOH+CuCl3?”可用特定的形象比喻:水可以自然地从高出流向低处,不可自然地从低处流向高处。
总之,具体形象的比喻手法,可以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教学艺术,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反复推敲,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作者简介】谢微(1984-),女,广西梧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8级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化学 比喻 运用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0.09.041
一、对比喻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认识
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促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化学知识,保证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研究发现,许多学生对化学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羞。教师授课时常遇到这样的情景:对于某一较为抽象的概念的介绍或对于某一关键性问题的理解阐释,尽管费尽周折反复讲解,但学生依旧无法理解,使教学陷入困境。经验表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生硬、机械。为了改变化学教学中的上述情况,增强教学效果,笔者结合教学案例,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比喻,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授课效果。
比喻即英文“metaphor”一词,它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carryingacross”,即通过打比方的方法,借助于两种以上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为中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从创造的角度看,是创造者通过感觉、知觉、联想与想象,认识到两个事物的相似点,并选择一定的语言形式将其表达出来;从理解、欣赏的角度看,则是人们借助表达事物相似点的语言形式,通过联想、想象以及积累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本体和喻体在菜方面的相似,在脑海中想象出丰富生动的画面,从而获得语言艺术的审美享受。针对化学学科概念性强,基本理论深奥且抽象,逻辑推理严密。学生难以接受等特点,为了避免单纯授课理论知识过程中的枯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运用比喻授课就自然成为讲述化学理论的有效表达方式。通过学生早已熟悉的事物,讲述学生很难理解的化学原理,能使学生豁然开朗,同时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更为透彻,印象更加深刻,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
二、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比喻应遵循的基本法则
(一)明理形象化
运用比喻开展化学教学,使用的比喻应能把道理清楚地表示出来,使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未知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使学生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前进,扩大知识面。例如,学习“元素”和“原子”概念,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集合体,只分种类,不讲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意义。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是个体,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在讲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可用人来作比喻,把元素比作人种,把原子比作人。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以及“棕种人”。我们可以说几个人,几个哪种人,而不能说几个人类。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可以说几个原子,几个什么原子,而不能讲几个元素。通过比喻让学生明白“元素”和“原子”的区别,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概念。
(二)启迪思维,触类旁通
使用的比喻不仅要把道理明白地说出来。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更深的思考,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AgNO3和cu(NO3)2O的混合液中,加入过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什么?这考查的是混合盐溶液中金属离子被置换出来的先后顺序,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但学生仅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很难直接判断出反应的先后,这时可以打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动物世界中,凶猛的百兽之王老虎(相当于锌),能很容易把行动敏捷的狐狸(相当于铜)还是温顺的小兔子(相当于银)赶走,并且强占他们的地盘呢?寥寥几句就能使原本很茫然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掌握操作技能。学生可以依据同一原理,解决类似的问题。
(三)比喻有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可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有效的启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和困苦,保证旺盛的精力和敏捷的思维。从学生生理和心里来看。一节课学生能够保持25分钟左右的注意力,25分钟后学生的注意力就进入分散期,思维能力下降。教师变化课堂的教学方式,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并且贴近生活实际的比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感到知识中有兴趣,兴趣中有知识。比喻源于生活,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让学生对神秘的化学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催化剂是初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学生会认为物质既然参加了化学反应,怎么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呢?为了解开学生的疑惑,可以把化学反应比作学生喜欢玩的电脑游戏,拥有各种独特癖好的玩家就好像其中的各种反应物,而出售武器和设备的商人们,就好像催化剂,将整个游戏中玩家与玩家,玩家与游戏系统之间的互动进行提速。但是商人们本身不参加这场游戏。
三、比喻在化学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案例
(一)比喻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使深奥的理论浅显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理解事物的角度和感知事物的能力是不同的。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对有相似特点的事物通过巧妙的比喻,将所学知识变虚为实,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理论浅显化,呆板问题生动化,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跑道比喻成电子层,很明显跑内圈消耗的能量少,省力;而跑外圈消耗能量多,费力。能力小的低年级同学总是想在内圈跑,但内圈人满了,就只能往稍微外点的跑道上。用形象的语言联系核外电子具有的能量不同因而运动的区域不同,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深奥的微观世界与浅显的宏观物质运动联系起来,可以初步建立核外电子运动形式的概念,难理解的问题即刻迎刃而解。
(二)比喻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使神秘的化学生活化
在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有这样的思考题,“量取9mL水,是用10mL的量筒,还是用25 mL的量筒?”初三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不能用25 mL来量取,在分析原因时,可以打个比方:要打死一只苍蝇,是用大炮好,还是用苍蝇拍好?学生会马上回答说当然是苍蝇拍,用大炮就大材小用了。这时可进一步分析原因,大炮太大了,对苍蝇“不屑一顾”,从而推出25mL量筒较10mL的量筒刻度大,误差也大,不宜去量取9 mL水。
将离子键和化学键的形成过程比喻成两家人结亲,将电子比喻成孩子。离子键的形成过程相当于女儿出嫁,孩子转移出去了,原本陌生的两户人家有了联系,结成了亲家,关系变得密切了。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像认干爹,孩子成了两家人共有的孩子,两家的关系也紧密起来了。
(三)比喻在化学教学中运用以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高中化学讲分子极性这个难点时,如怎样能够使学生理解“二氧化碳这个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的问题时,用“跷跷板”事例比喻。二氧化碳分子中的碳原子比作跷跷板的中心支点,两个氧原子比作两个坐在跷跷板两端的人,人到支点的距离各比作碳氧双键,当两个人的质量相等,人到支点的距离相等,跷跷板保持平衡,不偏向任何一方,成对称图形。二氧化碳分子中碳氧双键虽然是极性键,但是碳原子位于两个氧原子中间,成180。角,是对称结构,属于非极性分子。又如,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难点,经常会出现:2NaOH+CuCl2=Cu(OH)2↓+2Na—cl,为什么不能写成:“Cu(OHh+2NaCl=2NaOH+CuCl3?”可用特定的形象比喻:水可以自然地从高出流向低处,不可自然地从低处流向高处。
总之,具体形象的比喻手法,可以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化学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教学艺术,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反复推敲,不断提高,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作者简介】谢微(1984-),女,广西梧州人,广西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08级化学工艺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