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40-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08—01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
更新教育观念,走出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误区
对于研究性学习,人们在认识上有很多误区,大多数人认为,中学时期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最佳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研究性学习不应在这一时期进行;学校条件不足,执行时有困难,甚至会影响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学生会不会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否过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乃至高考会不会影响等等。
其实,这些误区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教师一样,能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进而构建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科知识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学科教学比较封闭,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较少,传授的知识往往是死的,有时是过时的,这导致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而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主动求知为过程,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动手、学会创新为内容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应提前做一些课题研究,这对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这样去认识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发现,它不仅不会影响学科教学,反而会弥补学科教学的局限和不足,极大地促进学科教学的质量。
提高科研素质,指导学生研究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由于教师已习惯于“课本”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就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准备,才能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进而灵活地指导学生学习。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的知识很广泛,但兴趣仍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先决条件,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指导学生学习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重视规律和方法,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去实践。
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
教师应关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因为,学生可能在一些想法、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尝试,付出了劳动和代价,但没有得出成果。所以,我们要注重学生独特的观察、独立的思考、大胆的想象、主动研究问题的过程。当然,得到具有创意、蕴含科学知识的成果就更好。研究性学习应提倡多样化,问题、设计方案、制作方法、知识运用均可多样。学生自主、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差异。探索方法、知识运用力求创新。教师要善于指导,避免将学生直接引向结论,平等协作,注重科学规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科学研究活动,所以要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于学科教学和现实生活,服务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几个步骤
选择课题。研究性课题可从学科的疑点、难点中找,从学生身边找,从各种资料、媒体中找,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能力,避免过高过大。
以小组为单位来制订方案。分析、分解课题涉及的相关知识,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分析资料,实施课题。创设研究条件,创设实验平台,按方案严格实施,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综合结论,写出报告,展示成果。研究活动结束后应写出规范而实事求是的报告,以便于总结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活动提供思路和方法。
总之,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校实际的课题资料库,指导学生检索、查阅、获取资料。观察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特征,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
〔中图分类号〕 G40-0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0(A)—0008—01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突出问题。
更新教育观念,走出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误区
对于研究性学习,人们在认识上有很多误区,大多数人认为,中学时期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最佳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研究性学习不应在这一时期进行;学校条件不足,执行时有困难,甚至会影响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学生会不会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否过高,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乃至高考会不会影响等等。
其实,这些误区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而产生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与教师一样,能通过图书、互联网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进而构建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科知识教学以传授书本知识、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学科教学比较封闭,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较少,传授的知识往往是死的,有时是过时的,这导致学生的各种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而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引导、以学生主动求知为过程,以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动手、学会创新为内容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应提前做一些课题研究,这对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这样去认识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发现,它不仅不会影响学科教学,反而会弥补学科教学的局限和不足,极大地促进学科教学的质量。
提高科研素质,指导学生研究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由于教师已习惯于“课本”教学,研究性学习对于教师就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学习和准备,才能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进而灵活地指导学生学习。信息化时代,学生接触的知识很广泛,但兴趣仍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先决条件,放手让学生去思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指导学生学习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重视规律和方法,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去实践。
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
教师应关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因为,学生可能在一些想法、研究方法上进行了尝试,付出了劳动和代价,但没有得出成果。所以,我们要注重学生独特的观察、独立的思考、大胆的想象、主动研究问题的过程。当然,得到具有创意、蕴含科学知识的成果就更好。研究性学习应提倡多样化,问题、设计方案、制作方法、知识运用均可多样。学生自主、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差异。探索方法、知识运用力求创新。教师要善于指导,避免将学生直接引向结论,平等协作,注重科学规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科学研究活动,所以要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于学科教学和现实生活,服务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几个步骤
选择课题。研究性课题可从学科的疑点、难点中找,从学生身边找,从各种资料、媒体中找,紧密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实际能力,避免过高过大。
以小组为单位来制订方案。分析、分解课题涉及的相关知识,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分析资料,实施课题。创设研究条件,创设实验平台,按方案严格实施,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综合结论,写出报告,展示成果。研究活动结束后应写出规范而实事求是的报告,以便于总结经验,为以后的研究活动提供思路和方法。
总之,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校实际的课题资料库,指导学生检索、查阅、获取资料。观察每个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特征,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帮助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