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古诗课堂中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因素加以整合,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使其对古诗从节奏、内涵、意境等有更为深入的领悟与把握,从而形成一种大语文观的视野,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与社会发展。本文以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为例,浅谈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古诗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诗意
小学生的古诗素养相对较浅,其对于古诗的理解也相对简单,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来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感知古诗大意,进而提升古典文化素养。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导入环节,教师播放关于杜甫的小视频《千秋诗圣》,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诗人晚年,适逢安史之乱,原本繁华热闹的长安城,遭遇叛军入侵,累累白骨暴露于荒野之外,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声。此时,诗人逃亡在外已有八年,作为一个饱经丧乱而又忧心天下的爱国诗人,杜甫度日如年,思乡难归。突然,外面传来了官军胜利的喜讯,诗人久郁的内心一下子涌来了惊喜之流,于是他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么,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学生迅速找出来,“喜”字最能体现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喜”程度怎么样?不一般的欢喜,诗中以“喜欲狂”来将这种欢喜非常的心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诗人为什么而“喜”?为了国家战乱即将过去,“剑外忽传收蓟北”,战乱即将平息,国家安定有望,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诗人也可以不再继续颠沛流离的逃亡人生,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胸怀社稷、忧心天下的爱国诗人。
二、反复朗读,把握古诗节奏
与现代诗或散文相比,古代诗歌最明显的特征是形式上讲究句式整齐,音节上注重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的表现欲望较强,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小组内分工朗读,或小组之间朗读比赛,以丰富朗读的形式,使学生真正深入到古诗的音节、停顿、韵脚等要素,从而营造书香课堂,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给特殊字词标注音节,汉语的读音与意义相连,如“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子”应该读作上声,意为“妻子和儿女”,而不能读作轻声,以免将“妻子”误作“男子的配偶”来解释。此外,要想读对节奏,还应该按照诗歌内容表达来给诗句划分停顿。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还要学生结合古诗内容,饱含深情地读,声情并茂地还原诗歌的情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为什么而流眼泪?是喜讯突然到来的惊喜,要读出喜极而涕的感情。妻子的愁云消散,而自己也“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要读出狂喜万分的激动情感。此时此刻,诗人却思绪飞到了远处,他想着纵酒高歌,结伴青春同归故乡,这里要读出情致高昂的语气来。
三、品读字词,深入体味蕴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由此看来,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注重字词的品读,既是字词积累的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入体味古诗蕴涵的需要,更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學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古诗的字眼,以锤炼语言,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师的点拨中,学生对“忽”字等字词加以品读,从中感受古诗言意层面的蕴涵,“忽”写喜讯传来之突然,而“初”则表明诗人对官军平乱的期盼已久,“泪满裳”是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之深。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古诗的蕴涵加深了理解:以过去之愁,写今日之喜,形成对照,于是古诗就有了漫长的时间跨度;以妻子之愁,是虚写,写自己之喜,是实写,虚实结合,于是古诗就有了强烈的艺术虚构。小学生对古诗蕴涵的理解多以感性为主,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其品读字词,既为字词运用的积累,也为人文素养的内化,体现了语文古诗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展开想象,训练口语表达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对古诗的情节或意境等进行加工与创作,并要尝试着将自己的思想内化,以训练口语表达,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设你是杜甫,此时你身在梓州,却心归故乡,你的心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这一路上,你的见闻感受是什么,试着去描述?杜诗有一大特色,便是诗人善于将主观感受体现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尽管本诗的情感是喜于言表,诗人的还乡想象与实景描绘相统一,句句递进,将诗中的“喜”推向了极致。学生通过想象一路见闻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或是战乱流离带给人民的苦难,或是思乡之苦归乡之切。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展开想象,一方面锻炼了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了学生对古诗的个性化解读。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小学(311800)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诗意
小学生的古诗素养相对较浅,其对于古诗的理解也相对简单,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情特点与学生的心理规律,来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感知古诗大意,进而提升古典文化素养。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导入环节,教师播放关于杜甫的小视频《千秋诗圣》,让学生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诗人晚年,适逢安史之乱,原本繁华热闹的长安城,遭遇叛军入侵,累累白骨暴露于荒野之外,千里之内听不到鸡鸣声。此时,诗人逃亡在外已有八年,作为一个饱经丧乱而又忧心天下的爱国诗人,杜甫度日如年,思乡难归。突然,外面传来了官军胜利的喜讯,诗人久郁的内心一下子涌来了惊喜之流,于是他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么,诗人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呢?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学生迅速找出来,“喜”字最能体现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情。“喜”程度怎么样?不一般的欢喜,诗中以“喜欲狂”来将这种欢喜非常的心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诗人为什么而“喜”?为了国家战乱即将过去,“剑外忽传收蓟北”,战乱即将平息,国家安定有望,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诗人也可以不再继续颠沛流离的逃亡人生,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胸怀社稷、忧心天下的爱国诗人。
二、反复朗读,把握古诗节奏
与现代诗或散文相比,古代诗歌最明显的特征是形式上讲究句式整齐,音节上注重平仄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小学生的表现欲望较强,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小组内分工朗读,或小组之间朗读比赛,以丰富朗读的形式,使学生真正深入到古诗的音节、停顿、韵脚等要素,从而营造书香课堂,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给特殊字词标注音节,汉语的读音与意义相连,如“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子”应该读作上声,意为“妻子和儿女”,而不能读作轻声,以免将“妻子”误作“男子的配偶”来解释。此外,要想读对节奏,还应该按照诗歌内容表达来给诗句划分停顿。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还要学生结合古诗内容,饱含深情地读,声情并茂地还原诗歌的情境。“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诗人为什么而流眼泪?是喜讯突然到来的惊喜,要读出喜极而涕的感情。妻子的愁云消散,而自己也“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里要读出狂喜万分的激动情感。此时此刻,诗人却思绪飞到了远处,他想着纵酒高歌,结伴青春同归故乡,这里要读出情致高昂的语气来。
三、品读字词,深入体味蕴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由此看来,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注重字词的品读,既是字词积累的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深入体味古诗蕴涵的需要,更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需要。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學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古诗的字眼,以锤炼语言,提高对古诗的审美鉴赏能力。在教师的点拨中,学生对“忽”字等字词加以品读,从中感受古诗言意层面的蕴涵,“忽”写喜讯传来之突然,而“初”则表明诗人对官军平乱的期盼已久,“泪满裳”是对家国命运的关切之深。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对古诗的蕴涵加深了理解:以过去之愁,写今日之喜,形成对照,于是古诗就有了漫长的时间跨度;以妻子之愁,是虚写,写自己之喜,是实写,虚实结合,于是古诗就有了强烈的艺术虚构。小学生对古诗蕴涵的理解多以感性为主,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其品读字词,既为字词运用的积累,也为人文素养的内化,体现了语文古诗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展开想象,训练口语表达
小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对古诗的情节或意境等进行加工与创作,并要尝试着将自己的思想内化,以训练口语表达,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假设你是杜甫,此时你身在梓州,却心归故乡,你的心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这一路上,你的见闻感受是什么,试着去描述?杜诗有一大特色,便是诗人善于将主观感受体现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尽管本诗的情感是喜于言表,诗人的还乡想象与实景描绘相统一,句句递进,将诗中的“喜”推向了极致。学生通过想象一路见闻感受,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或是战乱流离带给人民的苦难,或是思乡之苦归乡之切。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展开想象,一方面锻炼了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推动了学生对古诗的个性化解读。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小学(31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