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菊科是一个大“科”,成员众多。生态入侵植物中菊科闹得挺凶,我听说过的就有紫茎泽兰,一枝黄花,三裂叶豚草、薇甘菊黄顶菊假臭草、豚草、飞机草、假苍耳等。
前四种我早就见过。其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算紫茎泽兰,最先是在云南景东无量山的盘山公路上。那里人烟稀少,但窄窄的小路两侧已经被它占满。
不过,在我的印象中,紫茎泽兰对中国北方影响不大,在北方的野外我甚至从未见到过这种植物。也许是因为这里较冷,它们过不了冬。真正威胁中国北方生态的要算来自南美洲的黄顶菊(F18vena bidentls)。2006年时有报道称河北省7个地市发现黄顶菊,“发生面积约30万亩,侵入农田5万亩”。一株黄顶菊大概能开1200多朵花,每朵花能结出上百粒种子。因此如果一株黄顶菊完成一次开花,结籽,就能产十几万粒种子。
一时间,黄顶菊造成了一定的恐慌。报道称,北京专家专程赴河北考察,部署监测工作,并在北京全市普查黄顶菊。“今年留下一株,明年可能就是上万株!”后来,有一次石家庄市民张先生称他居住的小区生长着一种植物看上去像生态杀手黄顶菊,但后经专家鉴定只是没有危害的辣子草。
2008年10月11日,我在保定河北大学新校区,巧遇了大名鼎鼎的黄顶菊。
那天下午,我提前来到漂亮的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楼前,拿着相机在校园荒地上习惯性地拍些植物,突然见到一株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叶对生,叶上三条脉十分清晰,头状花序上的黄花正在开放。凭我的一点点植物知识,断定是菊科植物。在周围仔细找了一下,植株并不算多,不超过10株。回北京后才查到它竟然就是黄顶菊。那天拍摄时,相机恰好装上了土制的GPS,校园中黄项菊出现的准确坐标为:东经115度33.36分,北纬38度52.91分。依着它的习性,估计用不了多久,北京也会见到这种入侵物种。
黄顶菊是如何传到中国的7目前尚不清楚。有一份资料中说:“不能排除因国内学者在合作研究过程中为了取样方便而引种,试验结束后由于疏于管理而使之逃逸,建立了野外种群的可能。”如果是这样的话,相关科学家就要权衡一下,是不是得不偿失?
(责任编辑 刘俊)
前四种我早就见过。其中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算紫茎泽兰,最先是在云南景东无量山的盘山公路上。那里人烟稀少,但窄窄的小路两侧已经被它占满。
不过,在我的印象中,紫茎泽兰对中国北方影响不大,在北方的野外我甚至从未见到过这种植物。也许是因为这里较冷,它们过不了冬。真正威胁中国北方生态的要算来自南美洲的黄顶菊(F18vena bidentls)。2006年时有报道称河北省7个地市发现黄顶菊,“发生面积约30万亩,侵入农田5万亩”。一株黄顶菊大概能开1200多朵花,每朵花能结出上百粒种子。因此如果一株黄顶菊完成一次开花,结籽,就能产十几万粒种子。
一时间,黄顶菊造成了一定的恐慌。报道称,北京专家专程赴河北考察,部署监测工作,并在北京全市普查黄顶菊。“今年留下一株,明年可能就是上万株!”后来,有一次石家庄市民张先生称他居住的小区生长着一种植物看上去像生态杀手黄顶菊,但后经专家鉴定只是没有危害的辣子草。
2008年10月11日,我在保定河北大学新校区,巧遇了大名鼎鼎的黄顶菊。
那天下午,我提前来到漂亮的新闻传播学院教学楼前,拿着相机在校园荒地上习惯性地拍些植物,突然见到一株从来没有见过的植物叶对生,叶上三条脉十分清晰,头状花序上的黄花正在开放。凭我的一点点植物知识,断定是菊科植物。在周围仔细找了一下,植株并不算多,不超过10株。回北京后才查到它竟然就是黄顶菊。那天拍摄时,相机恰好装上了土制的GPS,校园中黄项菊出现的准确坐标为:东经115度33.36分,北纬38度52.91分。依着它的习性,估计用不了多久,北京也会见到这种入侵物种。
黄顶菊是如何传到中国的7目前尚不清楚。有一份资料中说:“不能排除因国内学者在合作研究过程中为了取样方便而引种,试验结束后由于疏于管理而使之逃逸,建立了野外种群的可能。”如果是这样的话,相关科学家就要权衡一下,是不是得不偿失?
(责任编辑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