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月的远东,青松白雪,春寒料峭。第三次“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媒体定期交流”在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如期举行。2011年,中俄区域媒体交流开启“破冰之旅”;2012年,俄罗斯远东媒体首次回访。今年,两地媒体再次握手,远东地区吹起了来自中国的和煦春风。此次活动围绕如何加强中俄媒体合作等实质性话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交流,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中国驻哈巴总领事李文信指出:“当前中俄关系发展是基础最牢、互信最高、地区和国际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中俄区域媒体交流已举办三届,而且越来越成熟,对于加强友邻国家相互间的了解与互信,媒体的作用尤为重要。”
以资源整合推动信息落地,营造良好周边舆论环境
随着中俄元首频繁会晤和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从主流来看,远东媒体和民众看好中国道路和中俄关系,越来越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重大政策走向,也越来越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俄罗斯人在中国经商、留学及人身安全等现实问题。俄方媒体对我国信息需求量的迅速增长,以及对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既反映出远东地区对中国的看法趋于理性,又折射出他们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而另一方面,远东地区涉华舆论并非风平浪静,一些杂音并未因中俄关系的发展而沉寂,随着越境捕鱼、非法采伐等事件的发生,“中国能源掠夺”、“中国殖民远东”等负面舆论不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远东居民对中国的误信和误判。目前,我国对俄远东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且信息量不足,加强双方媒体交流合作既符合中俄关系发展的大局利益,也满足俄媒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应以我国周边战略和理念为指导,借助俄罗斯当地传媒,加强对远东地区的信息输出和热点舆论引导,积极宣传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对外政策,以及“亲、诚、惠、容”的理念,讲述好中俄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营造平等互信、互利合作的周边舆论环境。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对俄媒体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多方合作关系,形成对俄宣传协作体。这种跨省横向组团交流的方式,能够整合对俄信息传播渠道,明确信息发布“出口”。通过建立沟通机制以及定期互换稿件等方式,东北地区媒体信息资源得以共享,进而有效扩大了对俄传播的“信息源”。另一方面,我们在对俄信息落地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突破。黑龙江电视台分别与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驻哈巴和海参崴分公司商定,每周向俄方传送《你好,俄罗斯》俄语节目,每日传送反映中国及黑龙江经济、文化及百姓生活的中文节目,经俄方编辑后播出。此外,东北网、《黑龙江经济报》、《黑龙江日报》、《伙伴》杂志、《图们江报》、满洲里俄语新闻中心都与俄媒达成了不同程度的信息互换与交流合作意向。
以媒体交流促进经贸合作,打造对俄经贸桥头堡
黑龙江既是中央周边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随着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沿边开发和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俄经贸转型升级已成为亟需推进的重要产业之一。媒体既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传播者,也是两国经贸合作的参与者。围绕周边总体战略布局,与俄通社-塔斯社、国际文传电讯社、《俄罗斯报》等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对“中俄博览会”等重大经贸展会以及在俄投资项目的宣传推介,提高“龙江声音”在俄罗斯主流社会的影响力;发挥龙江地缘和人文优势,加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涉华舆情的收集研判,为对俄合作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此外,以中俄区域媒体交流为抓手,协调组织两国合作媒体,及时互换经贸信息,积极为龙江对俄沿边开发开放和经贸合作转型升级牵线搭台。
在此次媒体的交流与采访之中,我们将黑龙江沿边开发开放和对俄经贸转型升级巧妙地融入进去,引起了俄罗斯媒体及民众的浓厚兴趣。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远东分公司总经理什维德琴科表示:“通过与中方的技术合作,我们将在2014年‘中俄博览会’期间,组织较大规模的采编队伍,首次对这一展会进行现场转播。”东北网、《伙伴》杂志、《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经济报》、满洲里俄语新闻中心还分别与海参崴的“中国旅游网”达成了旅游信息和广告互换意向,计划共同开发黑龙江和俄罗斯远东的旅游市场。
以实际行动践行诚信理念,展示中国友善形象
国家形象是全民合影,需要全民塑造,媒体人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作用更是不可小觑。在本次中俄媒体交流中,中方代表团始终坚持平等互信、互惠互利的原则,从与俄方认真洽谈合作项目,到与远东人文大学的师生们进行对话交流,媒体代表的一言一行,既践行了“亲、诚、惠、容”的理念,又展示了中国媒体人亲和友善、严谨务实的形象,赢得了俄方官员及媒体的赞誉。俄罗斯远东媒体相继以“媒体架桥梁 邻居胜远亲”“阿穆尔河洪水之灾促进中俄两国记者亲密合作”“俄罗斯媒体与中国媒体共同探讨合作前景”“中国+俄罗斯=媒体人的友谊”等为题进行了深度报道。《远东经贸》杂志总编日罗金娜说:“这几天我看到了太多关于此次活动的报道,很想对你们进行一次采访,同时也希望这样的活动下一次能先在海参崴举办。”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远东分公司总经理什维德琴科说:“没想到这次活动实实在在地建立了媒体间的合作关系;没想到通过这次活动的传播,让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又有了更深更好的改变;没想到通过专访,中国官员的亲民形象给俄罗斯民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以创新思维丰富合作框架,促进全面对话交流
通过三次互访交流,中俄区域间媒体已形成默契,活动规模、覆盖范围以及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交流形式,得到了俄罗斯同行们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回应,他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并且希望能够持续下去。《太平洋之星》报评论员捷里洛女士表示:“我参加了三次这种媒体交流活动,得到了我需要的相关信息,并且两国媒体尤其两国区域间媒体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希望能加深并延续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双方的合作目前仍处于试水的阶段,很多愿望和设想在操作层面可能会遇到政策性的阻滞。要想持续为中俄区域媒体交流框架填充新内容、创造新模式,不仅需要开放的观念和改革的勇气,更需要政策上的支持。例如,作为联系两国媒体的纽带,双方新闻主管部门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展,除了通过总领事馆和互发电子邮件沟通之外,定期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十分必要。再有,双方媒体希望以互换版面、互换时段、联合采访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通过项目合作扩大在对象国的影响力。但在具体技术环节上,对对方提供信息的选择权极可能影响信息传播的容量和效果。为此,应持续为中俄区域媒体交流框架填充内容,不断创新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模式,全方位、多渠道推动双方务实合作,借助合作的资源和渠道,推进对俄传播本土化进程,提高中国媒体在俄罗斯受众中的可信度、说服力和影响力。
以资源整合推动信息落地,营造良好周边舆论环境
随着中俄元首频繁会晤和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从主流来看,远东媒体和民众看好中国道路和中俄关系,越来越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重大政策走向,也越来越关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以及俄罗斯人在中国经商、留学及人身安全等现实问题。俄方媒体对我国信息需求量的迅速增长,以及对加强合作的强烈愿望,既反映出远东地区对中国的看法趋于理性,又折射出他们更为开放的观念转变。而另一方面,远东地区涉华舆论并非风平浪静,一些杂音并未因中俄关系的发展而沉寂,随着越境捕鱼、非法采伐等事件的发生,“中国能源掠夺”、“中国殖民远东”等负面舆论不时兴起,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远东居民对中国的误信和误判。目前,我国对俄远东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且信息量不足,加强双方媒体交流合作既符合中俄关系发展的大局利益,也满足俄媒自身发展的需要。为此,应以我国周边战略和理念为指导,借助俄罗斯当地传媒,加强对远东地区的信息输出和热点舆论引导,积极宣传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对外政策,以及“亲、诚、惠、容”的理念,讲述好中俄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营造平等互信、互利合作的周边舆论环境。
在本次活动中,我们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自治区对俄媒体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多方合作关系,形成对俄宣传协作体。这种跨省横向组团交流的方式,能够整合对俄信息传播渠道,明确信息发布“出口”。通过建立沟通机制以及定期互换稿件等方式,东北地区媒体信息资源得以共享,进而有效扩大了对俄传播的“信息源”。另一方面,我们在对俄信息落地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突破。黑龙江电视台分别与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驻哈巴和海参崴分公司商定,每周向俄方传送《你好,俄罗斯》俄语节目,每日传送反映中国及黑龙江经济、文化及百姓生活的中文节目,经俄方编辑后播出。此外,东北网、《黑龙江经济报》、《黑龙江日报》、《伙伴》杂志、《图们江报》、满洲里俄语新闻中心都与俄媒达成了不同程度的信息互换与交流合作意向。
以媒体交流促进经贸合作,打造对俄经贸桥头堡
黑龙江既是中央周边战略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对俄经贸合作的桥头堡。随着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沿边开发和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俄经贸转型升级已成为亟需推进的重要产业之一。媒体既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传播者,也是两国经贸合作的参与者。围绕周边总体战略布局,与俄通社-塔斯社、国际文传电讯社、《俄罗斯报》等主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加强对“中俄博览会”等重大经贸展会以及在俄投资项目的宣传推介,提高“龙江声音”在俄罗斯主流社会的影响力;发挥龙江地缘和人文优势,加强对俄罗斯远东地区涉华舆情的收集研判,为对俄合作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此外,以中俄区域媒体交流为抓手,协调组织两国合作媒体,及时互换经贸信息,积极为龙江对俄沿边开发开放和经贸合作转型升级牵线搭台。
在此次媒体的交流与采访之中,我们将黑龙江沿边开发开放和对俄经贸转型升级巧妙地融入进去,引起了俄罗斯媒体及民众的浓厚兴趣。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远东分公司总经理什维德琴科表示:“通过与中方的技术合作,我们将在2014年‘中俄博览会’期间,组织较大规模的采编队伍,首次对这一展会进行现场转播。”东北网、《伙伴》杂志、《黑龙江日报》、《黑龙江经济报》、满洲里俄语新闻中心还分别与海参崴的“中国旅游网”达成了旅游信息和广告互换意向,计划共同开发黑龙江和俄罗斯远东的旅游市场。
以实际行动践行诚信理念,展示中国友善形象
国家形象是全民合影,需要全民塑造,媒体人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作用更是不可小觑。在本次中俄媒体交流中,中方代表团始终坚持平等互信、互惠互利的原则,从与俄方认真洽谈合作项目,到与远东人文大学的师生们进行对话交流,媒体代表的一言一行,既践行了“亲、诚、惠、容”的理念,又展示了中国媒体人亲和友善、严谨务实的形象,赢得了俄方官员及媒体的赞誉。俄罗斯远东媒体相继以“媒体架桥梁 邻居胜远亲”“阿穆尔河洪水之灾促进中俄两国记者亲密合作”“俄罗斯媒体与中国媒体共同探讨合作前景”“中国+俄罗斯=媒体人的友谊”等为题进行了深度报道。《远东经贸》杂志总编日罗金娜说:“这几天我看到了太多关于此次活动的报道,很想对你们进行一次采访,同时也希望这样的活动下一次能先在海参崴举办。”全俄国家广播电视公司远东分公司总经理什维德琴科说:“没想到这次活动实实在在地建立了媒体间的合作关系;没想到通过这次活动的传播,让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又有了更深更好的改变;没想到通过专访,中国官员的亲民形象给俄罗斯民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以创新思维丰富合作框架,促进全面对话交流
通过三次互访交流,中俄区域间媒体已形成默契,活动规模、覆盖范围以及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种交流形式,得到了俄罗斯同行们的广泛认可和积极回应,他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并且希望能够持续下去。《太平洋之星》报评论员捷里洛女士表示:“我参加了三次这种媒体交流活动,得到了我需要的相关信息,并且两国媒体尤其两国区域间媒体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希望能加深并延续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双方的合作目前仍处于试水的阶段,很多愿望和设想在操作层面可能会遇到政策性的阻滞。要想持续为中俄区域媒体交流框架填充新内容、创造新模式,不仅需要开放的观念和改革的勇气,更需要政策上的支持。例如,作为联系两国媒体的纽带,双方新闻主管部门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展,除了通过总领事馆和互发电子邮件沟通之外,定期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对话交流十分必要。再有,双方媒体希望以互换版面、互换时段、联合采访等方式实现信息共享,通过项目合作扩大在对象国的影响力。但在具体技术环节上,对对方提供信息的选择权极可能影响信息传播的容量和效果。为此,应持续为中俄区域媒体交流框架填充内容,不断创新符合双方利益的合作模式,全方位、多渠道推动双方务实合作,借助合作的资源和渠道,推进对俄传播本土化进程,提高中国媒体在俄罗斯受众中的可信度、说服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