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全球治理的挑战与中国方案选择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l8727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乎全球治理的具有战略高度和世界情怀的宏大时代课题。从全球治理现实出发,"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的全球治理理念表征着全球治理的多重挑战,其现实指向性是在全球治理中维护共同利益,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与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有着质的不同的治理方案,无论是从人类制度的多样性来看,还是从中国在国际体系内的发展目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来看,都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寻求替代现行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只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治理方案的可能性选择。
其他文献
本刊自2017年第1期开始,文章注释规范要求如下:1.经典著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2.党内重要文献资料:《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00,495-500页。3.中文期刊论文:徐勇:《国家整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载于《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4.中文析出文献:袁正清:《中国的建构主义研究》,载于王逸舟编(著)《中国国际关系研究(1995—2005)》,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理论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市场理论,更与时俱进地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分析了铁路和海运等交通工具在世界市场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借助现代的交通工具,推动沿线国家更紧密地融为一体,不同的是后者更加注重共建和共享。在性质诊断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眼中的世界市场是非正义的,它被少数国家所垄断,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中国共产党则更加积极地看待世界市场,认为人类社会可以构建互利共赢的世界市场。因此,具体到自由贸易问题,马克思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问题,体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融会贯通和科学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运用和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问题;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论断;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观点;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以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带动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提出了要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战略目标和具体任务。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保障。同时,要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任务,通
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也是每个人的应有权利。自由具有历史性、阶级性,与人的社会属性密不可分。自由的实现依赖于法律的保障,但是自由并非无所约束,法律保护自由但也是自由的界限。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马克思关于自由与法的思想对于当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启示,即人民自由权利的实现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阶级性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法治建设是不断发展完善的长期过程。
习近平"美好生活论"是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语境的表达和发展。"美好生活论"不仅遵循了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的科学论断,而且结合中国实践经验和世界发展问题提出一系列新认识,即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社会主义生产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劳动解放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并在应对全球劳动问题方面展现出世界意义。"美好生活论"系统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如何科学推进劳动解放的问题,完善和充实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劳动解放的理论预判,使马克思劳
面对"共时性"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苏联探索形成了一套重工业优先的资源调配和社会发展体系,开辟了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这一道路没有真正解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在二战后逐渐陷入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学习苏联模式,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另一方面也陷入了相应的困境。改革开放后中国对现代化和社会主义都进行了再认识,实现了二者关系的变革和协调,进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对现代化的认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突出了生产力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的有机统一,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有新的发展,形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等各个方面。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深厚的历史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创新,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丰富与发展,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的时代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民族事务治理也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定位了民族问题研究的维度与视角,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理论方法与概念议题亦随之更新。概念议题的变迁是因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实际需要,这不是传统的民族国家或现代国家概念所能解释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应该成为新的理论方法。以此,才能解释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工具选择与政策意蕴。以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为概念议题是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主题与方向,其内在含义是以政党为核心的文化政治共同体,以国家统一与民
对革命一语的内涵理解具有时代局限和现实挑战。从狭隘历史视野出发对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所作出的理解,是在实践性经验基础上抽象出的非全面理性认知。它对各类以及各阶段的革命话语与革命任务凭借的是模糊化处理方式。这样就难以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整体性或宏观性上,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蕴。而各类革命话语是具有耦合联动效应的统一体,具有时空的连贯性和独特的目标性,而使其统一的载体是中国共产党,其方式是政党的自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