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怎样用好议论文中的记叙
1.叙议交融,亦叙亦议。议论文中运用例证法,须忌油水分离,防止进入先是大段的“叙”,接着是生硬的“议”的误区,学会叙中有议、亦叙亦议的行文技法,尽量把观点隐于叙述之中,在叙述中融入考生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倾向。如满分作文《理性地评价他人的生活》运用的例证法涉及陈伟、曹可凡、冯唐等热点人物,但文章并不给人堆砌事例之感,相反,读者会随着考生的叙述走向思想高地。究其原因,“叙议交融,亦叙亦议”这一技法的运用功不可没。例如写冯唐的一段:
有些人往往未见其人,未闻其事,就根据媒体说法,想当然地对他人的生活进行一面之词的评价;或是人云亦云,不论是非,复制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观点。冯唐的书在发行初期颇受非议,不少人甚至没有看过他的书,就说一个医学博士搞什么文学创作,评价他的文章思维混乱。而当他用冷静、深刻的文字不断触动更多人,展现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时,他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理解。回想当年那些流言蜚語或不理智的评价,是多么的可笑。是的,盲目的评价一旦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风气,那将会是多么的可怕!
考生没有将集“作家”“医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等头衔于一身的冯唐的特殊经历展开来写,而是巧妙地在叙述“医学博士——作家——遭遇非议——终获理解”的过程时,将自己的观点融入进去,语句中包含着考生或赞美、或批评的情感倾向,且都能与考生的观点“理性地评价他人的生活”相连接,做到了事与理相容,叙与议互通,让读者“知事”与“明理”同行,“亦叙亦议”技法的论证魅力在此大放异彩。
2.删除枝叶,定向叙述。很多考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到了考场上引用这些事例时却不善取舍,不忍“割爱”,只会全盘照抄,结果当然拖沓冗长,叙议分离,指向模糊。如作文《崇尚民族气节》以梅兰芳为例:
梅兰芳从小勤学苦练练就的一副好嗓子,使他的京剧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演出的《霸王别姬》等剧倾倒了无数观众。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日伪军高价请他演戏,梅兰芳愤然拒绝。他从舞台上消失了,但一颗爱国赤心并未消失,从哪儿看出来呢?就是他留起胡须以示抗议。
压缩这段文字的方法是:对准论点,理出主干,定向落笔,删除枝叶,简化语句,优化句式。运用这些方法修改,上述文字只需一句话即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战爆发后愤然拒绝沦陷区的敌伪军高价要他演戏的命令,并蓄须明志,昭示天下,表现出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修改后的文字只有一句话,却简洁有力。
3.叙有文采,兼有哲理。这是叙议结合的高级境界。如优秀作文《创新,请迈好第一步》,中心论点是“当代文人之‘创新’须以贴近时代、关注现实为‘第一步’”,其中有一段边叙边议的精彩文字:
黄土坡,破窑洞,北风吹。路遥把他的第一步扎根在黄土高坡迷眼的风沙里,把自己定位为农民文学的平凡作家。他踏出了这一步,便似踏尽了他的一生,从容不迫地诠释了农村百姓悲欢离合的人世百态。大西北的风沙啊,将漠北的尘泥吹到了黄土高坡,叠成越来越高的土丘。路遥将他的第一步烙印在苍凉的黄色泥土上,便注定了他的方向只能是高坡上那个亮着煤灯、烤着灶火的“平凡的世界”。
考生“叙”得概括而有方向,且运用比拟、引用、列锦等修辞手法,凸显出文采和地域特色;“议”由“叙”生且含哲思,让读者沉浸于关于“生活与文学”“初心与愿景”等命题的哲理思考之中。
二、怎样用好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或边叙边议,或先叙后议、先议后叙,或采用“议——叙——议”结构。不论采用何种形式,记叙文中的议论都须精准简明,凸显主旨,富有新意。下面介绍两种常用技法:
1.叙事“画龙”,议论“点睛”。这里的“点睛”一般在文章收尾处。如面对关于“青春不朽”与“青春未必不朽”这个文题,考生以“永远的三弦琴”为题述说“爷爷”以琴养家和对三弦琴的追求与痴迷的故事,将较为零散的材料“不露声色”地打造成一条待飞之“龙”。“说琴——断琴——修琴——弹琴——取琴——还琴”,行文一路设“包袱”,线索延伸至结尾“议琴”:
我蓦地明白了爷爷坚持住在乡下的原因,想必只有那儿还留着年轻时的梦,留着三弦的最后一批听众吧!我把爷爷的琴抚了抚,在墙架上摆好,纪念这辈子没有弹完的青春。
考生用一句“我蓦地明白……”引出议论,由“抚琴摆琴”引出“纪念……青春”这一“点睛”之句,亮出主旨:永远的琴声,永远的青春,永远的梦想!至此,“议”由事生,“龙”因“议”活。这就是叙事“画龙”、议论“点睛”带来的艺术魅力。
2.多向“发声”,渐次深化。如满分作文《苦瓜的智慧》第一层生动展示苦瓜幼苗的出生与攀爬,一句富有诗意的议论“它的智慧与坚守,使它有了放飞梦想的天空”初点文题,令读者期待“智慧”的深层内涵。作文第二层生动细腻、富有情趣地述说幼苗继续生长的经历后,“我明白了”一句由叙转议,从“认准目标,凝心聚力”这一角度“发声”,揭示苦瓜的生存智慧,文旨进了一层。苦瓜还有哪些生存智慧值得分享呢?作文第三层笔锋一转,让苦瓜藤蔓经历生死考验,引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而议论中的叹词“哦”、副词“又”“更”揭示了苦瓜更为可贵的生存智慧与品质,文旨在用语变化中又进了一层。然而考生意犹未尽,又一次调转笔锋“发声”,出人意料地让苦瓜走出生死考验,进入情味盎然的“生活乐园”,由此亮出新的生活智慧:
不几日,它长得愈发茂盛了,叶片也大了许多。怎么还有许多小生命在叶片上爬动?仔细一看,呀,原来这里还是个“乐园”呢——蚂蚁在这儿急匆匆找食物,蜘蛛在这儿拽着细丝儿荡秋千,小飞虫在这儿起起落落躲猫猫……哦,我再次明白,苦瓜借出几张叶片,为昆虫们营造一个热闹欢乐、自由有趣的家,也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了色彩。此时,我顿悟:我们这些被重负担、快节奏伤得身心疲惫、郁闷的中学生,面对大自然这样的生活智慧,在叹一声“羡慕”的同时,是否应该进行一番心灵安抚和深刻反思呢?
此处“发声”的特点是改变议论角度和方式,由物及己,深入内心,揭示大自然“智慧”对人类的启示意义。“顿悟”一词与前文“明白”比较,强度更高,内涵更深;一句设问“是否应该……呢”是考生发自内心的倾吐和真诚的呼喊,而“心灵安抚和深刻反思”则触及当今社会热点,触发读者深层次思索,从而显示出立意的新颖与深刻。此文本是述说一种植物的生长历程,却给读者带来如此丰富的生活智慧,正是由于记叙文中运用了“多向‘发声’,渐次深化”这一技法,使记叙与议论“互通互补,相辅相成”。
1.叙议交融,亦叙亦议。议论文中运用例证法,须忌油水分离,防止进入先是大段的“叙”,接着是生硬的“议”的误区,学会叙中有议、亦叙亦议的行文技法,尽量把观点隐于叙述之中,在叙述中融入考生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倾向。如满分作文《理性地评价他人的生活》运用的例证法涉及陈伟、曹可凡、冯唐等热点人物,但文章并不给人堆砌事例之感,相反,读者会随着考生的叙述走向思想高地。究其原因,“叙议交融,亦叙亦议”这一技法的运用功不可没。例如写冯唐的一段:
有些人往往未见其人,未闻其事,就根据媒体说法,想当然地对他人的生活进行一面之词的评价;或是人云亦云,不论是非,复制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观点。冯唐的书在发行初期颇受非议,不少人甚至没有看过他的书,就说一个医学博士搞什么文学创作,评价他的文章思维混乱。而当他用冷静、深刻的文字不断触动更多人,展现自己不一样的生活时,他才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理解。回想当年那些流言蜚語或不理智的评价,是多么的可笑。是的,盲目的评价一旦成了一种习惯,一种风气,那将会是多么的可怕!
考生没有将集“作家”“医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伙人”等头衔于一身的冯唐的特殊经历展开来写,而是巧妙地在叙述“医学博士——作家——遭遇非议——终获理解”的过程时,将自己的观点融入进去,语句中包含着考生或赞美、或批评的情感倾向,且都能与考生的观点“理性地评价他人的生活”相连接,做到了事与理相容,叙与议互通,让读者“知事”与“明理”同行,“亦叙亦议”技法的论证魅力在此大放异彩。
2.删除枝叶,定向叙述。很多考生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到了考场上引用这些事例时却不善取舍,不忍“割爱”,只会全盘照抄,结果当然拖沓冗长,叙议分离,指向模糊。如作文《崇尚民族气节》以梅兰芳为例:
梅兰芳从小勤学苦练练就的一副好嗓子,使他的京剧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演出的《霸王别姬》等剧倾倒了无数观众。抗战爆发后,沦陷区的日伪军高价请他演戏,梅兰芳愤然拒绝。他从舞台上消失了,但一颗爱国赤心并未消失,从哪儿看出来呢?就是他留起胡须以示抗议。
压缩这段文字的方法是:对准论点,理出主干,定向落笔,删除枝叶,简化语句,优化句式。运用这些方法修改,上述文字只需一句话即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抗战爆发后愤然拒绝沦陷区的敌伪军高价要他演戏的命令,并蓄须明志,昭示天下,表现出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修改后的文字只有一句话,却简洁有力。
3.叙有文采,兼有哲理。这是叙议结合的高级境界。如优秀作文《创新,请迈好第一步》,中心论点是“当代文人之‘创新’须以贴近时代、关注现实为‘第一步’”,其中有一段边叙边议的精彩文字:
黄土坡,破窑洞,北风吹。路遥把他的第一步扎根在黄土高坡迷眼的风沙里,把自己定位为农民文学的平凡作家。他踏出了这一步,便似踏尽了他的一生,从容不迫地诠释了农村百姓悲欢离合的人世百态。大西北的风沙啊,将漠北的尘泥吹到了黄土高坡,叠成越来越高的土丘。路遥将他的第一步烙印在苍凉的黄色泥土上,便注定了他的方向只能是高坡上那个亮着煤灯、烤着灶火的“平凡的世界”。
考生“叙”得概括而有方向,且运用比拟、引用、列锦等修辞手法,凸显出文采和地域特色;“议”由“叙”生且含哲思,让读者沉浸于关于“生活与文学”“初心与愿景”等命题的哲理思考之中。
二、怎样用好记叙文中的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可以有多种结构形式,或边叙边议,或先叙后议、先议后叙,或采用“议——叙——议”结构。不论采用何种形式,记叙文中的议论都须精准简明,凸显主旨,富有新意。下面介绍两种常用技法:
1.叙事“画龙”,议论“点睛”。这里的“点睛”一般在文章收尾处。如面对关于“青春不朽”与“青春未必不朽”这个文题,考生以“永远的三弦琴”为题述说“爷爷”以琴养家和对三弦琴的追求与痴迷的故事,将较为零散的材料“不露声色”地打造成一条待飞之“龙”。“说琴——断琴——修琴——弹琴——取琴——还琴”,行文一路设“包袱”,线索延伸至结尾“议琴”:
我蓦地明白了爷爷坚持住在乡下的原因,想必只有那儿还留着年轻时的梦,留着三弦的最后一批听众吧!我把爷爷的琴抚了抚,在墙架上摆好,纪念这辈子没有弹完的青春。
考生用一句“我蓦地明白……”引出议论,由“抚琴摆琴”引出“纪念……青春”这一“点睛”之句,亮出主旨:永远的琴声,永远的青春,永远的梦想!至此,“议”由事生,“龙”因“议”活。这就是叙事“画龙”、议论“点睛”带来的艺术魅力。
2.多向“发声”,渐次深化。如满分作文《苦瓜的智慧》第一层生动展示苦瓜幼苗的出生与攀爬,一句富有诗意的议论“它的智慧与坚守,使它有了放飞梦想的天空”初点文题,令读者期待“智慧”的深层内涵。作文第二层生动细腻、富有情趣地述说幼苗继续生长的经历后,“我明白了”一句由叙转议,从“认准目标,凝心聚力”这一角度“发声”,揭示苦瓜的生存智慧,文旨进了一层。苦瓜还有哪些生存智慧值得分享呢?作文第三层笔锋一转,让苦瓜藤蔓经历生死考验,引用、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妙用,增强了叙述的生动性,而议论中的叹词“哦”、副词“又”“更”揭示了苦瓜更为可贵的生存智慧与品质,文旨在用语变化中又进了一层。然而考生意犹未尽,又一次调转笔锋“发声”,出人意料地让苦瓜走出生死考验,进入情味盎然的“生活乐园”,由此亮出新的生活智慧:
不几日,它长得愈发茂盛了,叶片也大了许多。怎么还有许多小生命在叶片上爬动?仔细一看,呀,原来这里还是个“乐园”呢——蚂蚁在这儿急匆匆找食物,蜘蛛在这儿拽着细丝儿荡秋千,小飞虫在这儿起起落落躲猫猫……哦,我再次明白,苦瓜借出几张叶片,为昆虫们营造一个热闹欢乐、自由有趣的家,也为自己的生命增添了色彩。此时,我顿悟:我们这些被重负担、快节奏伤得身心疲惫、郁闷的中学生,面对大自然这样的生活智慧,在叹一声“羡慕”的同时,是否应该进行一番心灵安抚和深刻反思呢?
此处“发声”的特点是改变议论角度和方式,由物及己,深入内心,揭示大自然“智慧”对人类的启示意义。“顿悟”一词与前文“明白”比较,强度更高,内涵更深;一句设问“是否应该……呢”是考生发自内心的倾吐和真诚的呼喊,而“心灵安抚和深刻反思”则触及当今社会热点,触发读者深层次思索,从而显示出立意的新颖与深刻。此文本是述说一种植物的生长历程,却给读者带来如此丰富的生活智慧,正是由于记叙文中运用了“多向‘发声’,渐次深化”这一技法,使记叙与议论“互通互补,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