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现在政治教学上,就是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精神升华,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体验和感受的权利,适时进行熏陶、示范、启发,从而使学生独立地感受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培养出有人性、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关键词: 政治课堂 教学理念 教学资源 教学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政治是一门人文学科,政治课堂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的陶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一度成为鸡肋,甚至作为教学主导的老师、主体的学生也认为这是虚无的东西。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可以说是政治作为一门人文教育的回归,更体现了政治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精神中的巨大作用。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体现在政治教学上,就是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精神升华,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体验和感受的权利,适时进行熏陶、示范、启发,从而独立地感受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培养出有个性、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在今天的政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升华学生的情感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只注重灌输、传递,成为课堂的主角。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砍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认为它可有可无;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直接从教学参考书上照搬,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并不进行落实;有的教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很大,往往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实施……“死记硬背”几乎成了政治的代名词,机械的训练已经麻木了学生的神经,更不要说去体会丰富的情感了。我认为高中生正处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教师必须把握良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政治教师要研究、挖掘教材蕴含的精神营养,确定本课的目标是:能给学生何种思想感悟?在情感上能产生什么体验?能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启示?最终,传达的信息要能使今天的学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思”和“悟”。而一旦教师通过课堂情感的引导,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同感,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就能产生积极的认知活动了。
当然,教学理念的转变会有暂时的不适应,甚至有阵痛,但从学生的发展要求、政治教学的出路、课程改革的方向看,“变”是政治教学的出路所在。
二、利用有效教学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的施行,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去开发、拓展课程资源,对教学进行整合。教师根据新课程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兴趣,开发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出恰当的学习活动,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做到去思、去回味。
(一)挖掘课本情感资源
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只是空洞地说教,则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借助大量真实的素材,给学生以情感上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情感资源,“以情动人”。如在教学《价值与价值观》一课中,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开始,就播放一段《感动中国》纪录片,这给学生以极大的思想震撼和视觉冲击,学生思绪万千,真可谓“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情愈深”。
(二)挖掘乡土教学资源
在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时,我特别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它具有亲和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信度高、易取、有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就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句容几十万农民口中:“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赵亚夫,以及“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残奥会亚军许娟。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乡土课程资源引入教学,能让学生感到政治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乡土资源比文字、数据甚至从网络上下载过来的图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创新教学形式,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样需要创新。面对同样的课程内容,用同样的授课方式去教,面对不同年代的学生,“重复昨天的故事”,是很难用旧船票登上“新客船”的,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教学形式也须与时俱进。
(一)在互换角色中体验“情感”
好的课堂应是情智相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的情感不断流泻,去燃烧智慧的火花。在政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换位思考,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当局者来思考:如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中设计一个的互动环节“连线总理”,学生们争相发言:有的表达了对总理的敬仰之情;有的希望总理尽快解决老百姓食品安全问题;有的学生表达了对腐败现象的愤慨,希望总理严惩腐败分子……学生在互动、体验、共鸣中情感得到丰富和提升。
(二)在交流中体验“情感
思想观点只有经过交流,才能相互取长补短;只有经过辩论,才会趋于明晰。如组织学生辩论:“权力需不需要监督?”要求学生准备材料,组织语言表达,要注意反驳对方。在辩论中,学生踊跃发言,你来我往,既展示了自己,又得到了收获;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使情感和智慧得到了发展。
(三)在生活中体验“情感
生活即教育。政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政治教学中,应精心设计生活化情境,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学习情境资源。例如,在经济生活“信用工具与外汇”一框中,我就将学生使用校园卡“一卡通”在食堂就餐、在校园购物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以此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很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
四、以生为本,塑健全人格。
以生为本,要求在教育上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过去,政治教师由于知识、阅历程度远远丰富于学生,因而牢牢把握着课堂上的话语权,学生大部分只有接受和记忆,没有多少能平等表达思想的机会。这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从而造成个性的缺失,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从心理上排斥政治学习。这些与我们要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创造性的人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环境塑造人,在学校和课堂这个环境中,只有平等、民主的氛围才能塑造出具有平等、民主观念的学生;只有师生间平等地交流,才能造就出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学生的思想才能充分表达,才能彰显出学生各自的个性。
新课程实施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经历了一场的感悟:或因困惑而思索;或“辩而论道”,侃侃而语;或分工合作,求得同感;或思索而浮想联翩,或回味而反复咀嚼。有一种激情在胸,欲待喷涌,有一种向往催你前行……果真如此,则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能够实现,政治课堂的活力也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3]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
关键词: 政治课堂 教学理念 教学资源 教学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思想政治是一门人文学科,政治课堂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的陶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一度成为鸡肋,甚至作为教学主导的老师、主体的学生也认为这是虚无的东西。新世纪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可以说是政治作为一门人文教育的回归,更体现了政治学科在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精神中的巨大作用。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体现在政治教学上,就是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精神升华,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体验和感受的权利,适时进行熏陶、示范、启发,从而独立地感受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不断培养出有个性、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在今天的政治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升华学生的情感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学理念,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只注重灌输、传递,成为课堂的主角。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砍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认为它可有可无;有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直接从教学参考书上照搬,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并不进行落实;有的教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随意性很大,往往受突发事件的影响而实施……“死记硬背”几乎成了政治的代名词,机械的训练已经麻木了学生的神经,更不要说去体会丰富的情感了。我认为高中生正处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要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知识更重要,教师必须把握良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待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本身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理解。政治教师要研究、挖掘教材蕴含的精神营养,确定本课的目标是:能给学生何种思想感悟?在情感上能产生什么体验?能给学生什么样的价值启示?最终,传达的信息要能使今天的学生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思”和“悟”。而一旦教师通过课堂情感的引导,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同感,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也就能产生积极的认知活动了。
当然,教学理念的转变会有暂时的不适应,甚至有阵痛,但从学生的发展要求、政治教学的出路、课程改革的方向看,“变”是政治教学的出路所在。
二、利用有效教学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的施行,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去开发、拓展课程资源,对教学进行整合。教师根据新课程教学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学习兴趣,开发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出恰当的学习活动,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做到去思、去回味。
(一)挖掘课本情感资源
政治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如果只是空洞地说教,则不仅枯燥无味,而且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必须借助大量真实的素材,给学生以情感上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情感资源,“以情动人”。如在教学《价值与价值观》一课中,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一开始,就播放一段《感动中国》纪录片,这给学生以极大的思想震撼和视觉冲击,学生思绪万千,真可谓“寓义于情,而义愈至;寓情于境,而情愈深”。
(二)挖掘乡土教学资源
在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情感资源时,我特别重视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它具有亲和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信度高、易取、有价值,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我就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句容几十万农民口中:“要致富,找亚夫,找到亚夫准能富”的赵亚夫,以及“镇江市十大杰出青年”残奥会亚军许娟。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乡土课程资源引入教学,能让学生感到政治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乡土资源比文字、数据甚至从网络上下载过来的图片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创新教学形式,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政治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样需要创新。面对同样的课程内容,用同样的授课方式去教,面对不同年代的学生,“重复昨天的故事”,是很难用旧船票登上“新客船”的,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群体,教学形式也须与时俱进。
(一)在互换角色中体验“情感”
好的课堂应是情智相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的情感不断流泻,去燃烧智慧的火花。在政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换位思考,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当局者来思考:如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中设计一个的互动环节“连线总理”,学生们争相发言:有的表达了对总理的敬仰之情;有的希望总理尽快解决老百姓食品安全问题;有的学生表达了对腐败现象的愤慨,希望总理严惩腐败分子……学生在互动、体验、共鸣中情感得到丰富和提升。
(二)在交流中体验“情感
思想观点只有经过交流,才能相互取长补短;只有经过辩论,才会趋于明晰。如组织学生辩论:“权力需不需要监督?”要求学生准备材料,组织语言表达,要注意反驳对方。在辩论中,学生踊跃发言,你来我往,既展示了自己,又得到了收获;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使情感和智慧得到了发展。
(三)在生活中体验“情感
生活即教育。政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政治教学中,应精心设计生活化情境,拉近与生活的距离,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和挖掘学习情境资源。例如,在经济生活“信用工具与外汇”一框中,我就将学生使用校园卡“一卡通”在食堂就餐、在校园购物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以此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情境,使学生感同身受,很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致高涨。
四、以生为本,塑健全人格。
以生为本,要求在教育上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过去,政治教师由于知识、阅历程度远远丰富于学生,因而牢牢把握着课堂上的话语权,学生大部分只有接受和记忆,没有多少能平等表达思想的机会。这一方面造成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从而造成个性的缺失,另一方面又使学生从心理上排斥政治学习。这些与我们要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创造性的人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环境塑造人,在学校和课堂这个环境中,只有平等、民主的氛围才能塑造出具有平等、民主观念的学生;只有师生间平等地交流,才能造就出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学生的思想才能充分表达,才能彰显出学生各自的个性。
新课程实施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经历了一场的感悟:或因困惑而思索;或“辩而论道”,侃侃而语;或分工合作,求得同感;或思索而浮想联翩,或回味而反复咀嚼。有一种激情在胸,欲待喷涌,有一种向往催你前行……果真如此,则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能够实现,政治课堂的活力也将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
[3]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