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压力让你喘不过气?想从烦乱的生活中抽身离去?不妨到精神病院去坐坐!
这是一条解压的新途径,当然,前提是:您得先承受敢吃螃蟹的压力。
高级白领、私营企业主在在充满竞争的大城市里往往承受更大的压力,如今,他们中的一些人找到了一条解压抗压的新途径——住进精神卫生中心。记者从全国首创开放式病房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了解到,约30%的病人是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的白领,而开放式病房里,比例最多的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厌食症的病人。
让我人间蒸发一下吧。
misia是某大型外企的高管,先生是一家大公司的副总经理,物质生活富足,为许多人所羡慕,但卢女士内心常被不安、孤独所缠绕。misia在单位里高高在上,朋友多是商界同行,不会轻易暴露内心的脆弱;先生工作非常忙,向他倾诉于事无补;健身、旅游、K歌只能解一时之忧,而且甚至就是在这样的娱乐中,misia还是要保持她“女强人”的形象,她憎恨这样的“面具生活”,失眠、没胃口、体重下降、做事没兴趣,感觉自己开始衰老,各种压力诱发了抑郁症。
当朋友介绍精神卫生中心主治医师给她认识时,她说了一句:“我真心盼望可以‘人间蒸发’一段时间,那样对我也许有好处。”接下来,misia住进了开放式的心身科病房,每周参加两次动力团体治疗、催眠治疗,每天有医生和她进行支持性谈话。每天下午她或在老师带领下唱歌、跳舞,或是画画做手工。非治疗时间可以外出,周末还能回家。“在那儿简直就像度假”,misia这样形容地在精卫中心的生活,身心完全放松后,她找回了快乐。
今年30岁的anna是一家私营企业业主,是众人眼中的商业天才,但生意场的不稳定令她充满不安全感。三年前她开始出现各种强迫思维,:嘴里甜甜的,就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连续检查五六遍抽屉锁,还担心账本没放好;和客户签合同后,还反复打电话确认条款,以致对方厌烦,影响项目进行。经精神卫生中心医生诊断,anna已患上强迫症,建议他住院治疗。anna听说要进精神病院,开始很迟疑,但也没有其他办法缓解病症,于是她对外宣称自己出国度假,悄悄住进医院单人病房,他意外发现整个治疗氛围让人舒服、放松,而疗效比真正的“度假”好上数倍。
白领们还有些讳疾忌医
“以往我们建议一些病人住院,他们的反应往往是:我神经没毛病,干嘛要住院’。”一位精神科的医师说,很多病人因此延误治疗,“特别是一些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更机会提精神病院几个字。”当然,这种情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整个社会对心理治疗的观念越来越客观,而高学历、高收人人群更是观念转变较快的人群,他们对心理疾病的病耻感不再那么强烈。”医生分析,“开放式的绿色病房、专业化的治疗、人性化的护理等.都促使承受高压的城市白领愿意走进精神卫生中心,打理自己的心灵世界,只有患者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才能更快康复”。
那么是不是进来的人都有了“精神病”呢?北京和上海的医生都解释道,选择住进“开放式病房”的人意识都十分清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他们大多只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或者是某件应激性的刺激事件而形成了一些比较难以自我调节的心理问题。因此自愿来到这里,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并寻求系统的环境支持。这里基本上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介于现在的舆论环境和个人的隐私需要,医生还建议病人可以以出国探亲,修假为借口,暗地里进行住院治疗。
忘掉那些关于精神病院的阴森回忆
你记忆中的精神病院是什么样子?灰冷的空间,到处散步着游走的白衣病人,走廊上回荡着哭声与哀嚎?如果因为这种陈见而拒绝治疗那么你就错了。在北京一家精神病医院你可以看到若干间平整规矩的砖房围成一圈,在中间留出一个可以洒满阳光的天井。天井中暖灰色的墙壁和砖红色的地面,在光线的作用下显得十分自然柔和。病区内的走廊里铺设着印有绿色碎石图案的地砖,加上雪白的墙面,很清新明快的感觉。在围成一圈的各个房间上都挂有不同的门牌,有“探视室”、“心理治疗室”、“观察室”等等功能各异的分类。这个看起来既舒适又温暖的小院落,就是国内大型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设立的“开放式病房”“开放式病房”不实行封闭式管理,它隶属于“心理科”,真正的名字是“心理治疗病房”,配备了临床专科医生及心理治疗师。这里就医的病人以年轻人为主,30%都是白领。 前来问诊者都有着明显“神经症”。住院者“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并非真的“精神病患者”,出入完全自由。目前国内的不少精神医疗专科医院都尝试开设这类病房。
休息和度假可以代替住院吗?
传统的旅游度假减压方式,虽然宜人的风景可能会对焦虑症患者放松心情有所帮助,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因为其自身识别“快乐”的能力已经减弱,即使面对再多的美好景色也无济于事。如果选择待在家中修整,可能依旧躲不过诸如探望、造访之类的干扰,收效甚微。职业人士为了缓解生活中由于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所造成的困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入住专业精神医疗机构的开放式病房。另一方面,由于医院为患者的隐私严格保密,因此可以使人确实从社会交往和工作的压力中抽离出来,实现真正的休憩和放松。另一方面,依托医院正规专业医护人员的诊断和系统引导,有助于对症下药,使人尽早恢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但是,这种“住院”方式投入的金钱成本也较为昂贵,需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才可以负担和享受。
哪些人不适合去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的特殊氛围和治疗方式,并不符合100%适用性原则,特别是那些心理极易受到暗示的人,尤其不建议通过此种方式减压。这类人往往对外界环境的抗干扰能力很差,容易形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结果。比如一个抑郁的人,如果与他同屋的人在情绪上都比他消沉悲观,那么他的情况有可能得不到任何好转,反而会恶化。另外,尽管近年来精神卫生事业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但“精神病院”依然是被不少人讳莫如深的“特殊地点”。因此,当一个心理极易受暗示的人住进“开放式病房”后,虽然他的日常起居不受干涉,整个治疗过程也纯属自愿,但依然会隐约怀有某种“我住在精神病院,是否就是精神病患者”的担忧。这种心理会使他背负更加沉重的压力,直接影响到他和医护人员的沟通以及后期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