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航产业快速发展急需通用航空高技能人才,在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培养实践中,以校企协同创新的视角,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关键词:协同创新 通用航空器维修 人才培养
0 引言
2012年《國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加大空域管理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目标是“使通用航空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飞行、机务、空管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2014年11月,备受瞩目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系列改革思路更加激发了通航市场的活力。这也意味着基于通航产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而当前通用航空业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尤其在通用航空器维修领域,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9月28日正式成立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成为国内首个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探索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以校企协同创新的视角,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为通航行业的快速发展储备高技能人才。
1 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1 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用航空器维修领域对人才的类型、层次、培养方式比一般民用航空维修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前国内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培养,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人才培养的微观层面,即关于个别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探讨与分析方面。对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一是国内航空院校,但院校在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培养的专业面十分有限,很难满足行业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求。二是通航企业利用通用航空器厂家的服务体系对员工进行短期的个别项目的培训,虽见效快但成本高,不易形成长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1.2 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
作为国内首个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探索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上遇到一些问题。
1.2.1 人才需求以小批量、个性化为主
通用航空行业特点造就了通航企业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由于通用航空起步晚、发展慢、政策严,所以国内的通用航空企业普遍规模小,机型多,业务种类多,这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小批量、个性化,对目前通航维修人才培养方案的同质化定位提出了挑战,需要探索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1.2.2 通航师资的行业经验、背景不足
目前通航师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于原来民用航空大型飞机设计、制造、维修等专业,在从事多年民用飞机的维修教学后转为通用航空器维修的教学工作,行业背景欠缺。第二,近年工作的具有通航专业背景的老师普遍缺少在通航企业实习、培训的经验,对通用航空器维修的人才教育方向、重点把握有所欠缺。
1.2.3 通航教学资源的短缺
与该院累计超过三十年的、在行业内已经成熟的民用航空维修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培训教材相比,与该院已经拥有的涉及各类、各品牌、各系列的民用航空器、民用航空器发动机的可供实习的实物相比,通用航空器维修没有成熟的培训教材、没有适合的实训设施,适应市场、行业的各类软硬教学资源短缺。
2 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
基于上述问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传统的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院自身优势,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企业共同探索建立面向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校企协同共搭信息交流桥
邀请通航企业专家到学院举办讲座、论坛、宣讲会,内容涉及职业规划、就业理念、维修动态、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向学校及学生传达最新行业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一方面使学生对通航企业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兴趣,及时更新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人才急需问题,缩短人才培养到就业上岗的周期。
2.2 校企协同共建专业核心课程
学院与广州宏诚飞机维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学院设立通用飞机维修培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整合双方资源,校企携手教学联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与职业素质,将校企合作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校在校内的教学过程更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通用航空器维修概论》以及《通用航空器机型维护》为试点,学院与企业共建课程开发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专业老师的教学经验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生产经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共享企业资源,按生产实际过程编写实训项目。在教学实施阶段,合理设计教学周,争取聘用企业师资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种企业直接参与日常教学活动,不仅切实做到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而且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专业老师获取企业生产经验,提高实操技能。
2.3 校企协同共享优质行业专家
通用航空器维修需要国外的先进经验,对维修人员的英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航企业和学校共同聘请国外的行业专家,一方面提供对企业的生产指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2.4 校企协同共赢行业专业培训
以国际上知名企业为主,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双赢”发展为原则,吸引企业资金、设备、航材等投入,共建融学生实训、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通用航空维修实训基地”,满足在校生技能培养、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实现校内实训、岗位生产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该校和世界上最大的通用航空制造企业美国德事隆集团旗下的Bell直升机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建立Bell公司在中国的维修培训中心,此次合作充分整合了双方的资源,避免了学校独自承办维修中心缺乏条件,Bell独自为中国客户服务成本太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创出了一条为中国通用航空行业服务的新路,也为通用航空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崭新的模式,为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3 结束语
校企协同创新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可行,不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协同育人必将是未来校企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趋势之一,它必将产生人才培养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男星,王春春.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流大学[J].大学(学术版),2011(8):4-9.
[2]胡中锋.试论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绩效评估目标[J].高教探索,2013(1):8-9,12.
[3]2013年中国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统计分析报告[R].2013.
[4]董艳.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及国外经验借鉴[J].山东电大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张柳(1973-),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从事通用航空器维修一线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研究工作;龚煜,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薛建海,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协同创新 通用航空器维修 人才培养
0 引言
2012年《國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加大空域管理改革力度,大力发展通用航空”,目标是“使通用航空实现规模化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通用航空”,要“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飞行、机务、空管等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力度。”2014年11月,备受瞩目的“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一系列改革思路更加激发了通航市场的活力。这也意味着基于通航产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而当前通用航空业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尤其在通用航空器维修领域,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基于行业标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是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9月28日正式成立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成为国内首个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探索通用航空维修人才培养的实践中,以校企协同创新的视角,打破人才培养的瓶颈,为通航行业的快速发展储备高技能人才。
1 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1 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通用航空器维修领域对人才的类型、层次、培养方式比一般民用航空维修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而当前国内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培养,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人才培养的微观层面,即关于个别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探讨与分析方面。对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一是国内航空院校,但院校在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培养的专业面十分有限,很难满足行业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需求。二是通航企业利用通用航空器厂家的服务体系对员工进行短期的个别项目的培训,虽见效快但成本高,不易形成长效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1.2 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
作为国内首个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人才的高职院校,在探索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道路上遇到一些问题。
1.2.1 人才需求以小批量、个性化为主
通用航空行业特点造就了通航企业需要多类型,多层次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由于通用航空起步晚、发展慢、政策严,所以国内的通用航空企业普遍规模小,机型多,业务种类多,这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为小批量、个性化,对目前通航维修人才培养方案的同质化定位提出了挑战,需要探索适应这种市场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1.2.2 通航师资的行业经验、背景不足
目前通航师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师资力量来自于原来民用航空大型飞机设计、制造、维修等专业,在从事多年民用飞机的维修教学后转为通用航空器维修的教学工作,行业背景欠缺。第二,近年工作的具有通航专业背景的老师普遍缺少在通航企业实习、培训的经验,对通用航空器维修的人才教育方向、重点把握有所欠缺。
1.2.3 通航教学资源的短缺
与该院累计超过三十年的、在行业内已经成熟的民用航空维修教学经验、教学模式、培训教材相比,与该院已经拥有的涉及各类、各品牌、各系列的民用航空器、民用航空器发动机的可供实习的实物相比,通用航空器维修没有成熟的培训教材、没有适合的实训设施,适应市场、行业的各类软硬教学资源短缺。
2 校企协同创新培养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
基于上述问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传统的封闭孤立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院自身优势,综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和企业共同探索建立面向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1 校企协同共搭信息交流桥
邀请通航企业专家到学院举办讲座、论坛、宣讲会,内容涉及职业规划、就业理念、维修动态、企业管理等多方面,向学校及学生传达最新行业知识,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一方面使学生对通航企业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学生探索专业知识的兴趣,及时更新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为企业解决人才急需问题,缩短人才培养到就业上岗的周期。
2.2 校企协同共建专业核心课程
学院与广州宏诚飞机维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学院设立通用飞机维修培训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整合双方资源,校企携手教学联动,提高学生专业基础与职业素质,将校企合作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使学校在校内的教学过程更贴近企业,符合企业的实际需要。以《通用航空器维修概论》以及《通用航空器机型维护》为试点,学院与企业共建课程开发团队,充分利用学校专业老师的教学经验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生产经验,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共享企业资源,按生产实际过程编写实训项目。在教学实施阶段,合理设计教学周,争取聘用企业师资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种企业直接参与日常教学活动,不仅切实做到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而且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专业老师获取企业生产经验,提高实操技能。
2.3 校企协同共享优质行业专家
通用航空器维修需要国外的先进经验,对维修人员的英语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航企业和学校共同聘请国外的行业专家,一方面提供对企业的生产指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校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2.4 校企协同共赢行业专业培训
以国际上知名企业为主,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双赢”发展为原则,吸引企业资金、设备、航材等投入,共建融学生实训、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通用航空维修实训基地”,满足在校生技能培养、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实现校内实训、岗位生产实习的有机衔接和融通。该校和世界上最大的通用航空制造企业美国德事隆集团旗下的Bell直升机公司达成协议,合作建立Bell公司在中国的维修培训中心,此次合作充分整合了双方的资源,避免了学校独自承办维修中心缺乏条件,Bell独自为中国客户服务成本太高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创出了一条为中国通用航空行业服务的新路,也为通用航空人才培养提供一种崭新的模式,为通用航空器维修专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提供了经验借鉴。
3 结束语
校企协同创新通用航空器维修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可行,不但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推动了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目的的协同育人必将是未来校企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趋势之一,它必将产生人才培养的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男星,王春春.加强协同创新建设一流大学[J].大学(学术版),2011(8):4-9.
[2]胡中锋.试论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绩效评估目标[J].高教探索,2013(1):8-9,12.
[3]2013年中国民用航空安全信息统计分析报告[R].2013.
[4]董艳.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及国外经验借鉴[J].山东电大学报,2007(3).
作者简介:
张柳(1973-),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从事通用航空器维修一线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研究工作;龚煜,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讲师;薛建海,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