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情草木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g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天地之气,吸日月甘露,草木的自然特性与人的精神品质有许多类似之处,人们常常用它们来寄寓情感,陶冶情操。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应该都有这样一幅美景图吧;“花开在树上时花瓣向上,花托比花瓣重,因此从树上落下,在空中保持原状,六出的花瓣成了螺旋桨,一路旋转掉下”,树下观花落的那个人,必有颗闲寂的心;惠灵顿写午夜十二点钟,接到朋友的电话,告诉他将有迁徙的鸟群飞过,他推户,开窗,在夜晚的阴翳和寂静之中,辨析着各类鸟群的细微区别……
  真正的人,才知道草木的好,才有着对微物琐屑的自珍。
  美文开路
  北京的树
  肖复兴
  如今,到北京来,想看到真正的老树,除了皇家园林或古寺,就要到硕果仅存的老四合院了。
  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鲁迅先生住的补树书屋前那棵老槐树。那时,鲁迅写东西写累了。常摇着蒲扇到那棵槐树下乘凉,“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呐喊》自序)。那棵槐树现在还是虬干苍劲,枝叶参天,起码有一百多岁了。
  在上斜街金井胡同的吴兴会馆里。还能够看到当年沈家本先生住在这里就有的那棵老皂荚树,两人怀抱才抱得过来,真粗,树皮皴裂如沟壑纵横,枝干遒劲似龙蛇腾空而舞的样子,让人想起沈家本,这位清末维新变法中的修律大臣,我国法学奠基者的形象,和这棵皂荚树的形象是那样的吻合。据说,在整个北京城,这么又粗又老的皂荚树屈指可数。
  在离宣武门不远的校场口头条,那是一条很闹中取静的小胡同,在这条胡同的47号,是学者也是我们汇文中学的老学长吴晓铃先生的家。他家的小院里,有两株老合欢树,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活着。那年,我特意去那里,不是为拜访吴先生,因为吴先生已经仙逝,而是为看那两株合欢树。合欢树长得很高,探出墙外,毛茸茸的花影,斑斑点点地正辉映大门上一副吴先生手书的金文体的门联“弘文世无匹,大器善为师”。那花和这字,才如剑鞘相配,相得益彰。如诗如画,世上无匹。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着了迷一般,像一个胡同串子,到处寻找老院子里硕果仅存的老树,都说树有年轮,树的历史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沧桑的历史。树的枝叶花朵和果实,最能见证北京四合院缤纷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已经越来越少的老树,是老四合院的活化石。老院不会说话,老屋不会说话,迎风抖动的满树的树叶会说话呀。说老实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都不是上述的那些树,而是一棵杜梨树。
  那是十二年前的夏天,我是在紧靠着前门楼子的长巷上头条的湖北会馆里,看到的这棵杜梨树,枝叶参天,高出院墙好多,密密的叶子摇晃着天空浮起一片浓郁的绿云,春天的时候,它会开满满一树白白的花朵,煞是明亮照眼。虽然,在它的四周盖起了好多小厨房,本来轩豁的院子显得很狭窄,但人们还是给它留下了足够宽敞的空间。我知道,人口的膨胀,住房的困难,好多院子的那些好树和老树,都被无奈地砍掉,盖起了房子。前些年,刘恒的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被改成电影,英文的名字叫作《屋子里的树》,是讲没有舍得把院子的树砍掉,盖房子时把树盖进房子里面了,因此,可以看出湖北会馆里的人们没有把这棵杜梨树砍掉盖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事,也是值得尊敬的事。
  那天,很巧,从杜梨树前的一间小屋里,走出来一位老太太,正是种这棵杜梨树的主人。她告诉我已经87岁。不到十岁搬进这院子来的时候,她种下了这棵杜梨树。也就是说,这棵杜梨树有将近80年的历史了。
  那位老太太让我难忘,还在于她对我讲过这样一段话。那天,我对她说:“您就不盼着拆迁住进楼房里去?起码楼里有空调,这夏天住在这大杂院里,多热呀!”她瞥瞥我,说:“你沒住过四合院?”然后,她指指那棵杜梨树,又说:“哪个四合院里没有树?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有多少树叶就有多少把扇子。只要有风,每一片树叶都把风给你扇过来了。”老太太的这番话,我一直记得,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住在四合院里,晚上坐在院子里的大树下乘凉,真的是每一片树叶都像是一把扇子。把小凉风给你吹了过来,自然风和空调里制造出来的风不一样。
  (选自《文汇报》2017年8月31日,有删改)
  技法鉴赏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层次分明,带着敬畏之心有详有略地叙述。作者先简要介绍三棵古树,一是绍兴会馆的老槐树,二是吴兴会馆里的老皂荚树,三是吴晓铃先生家的合欢树。再详写杜梨树及那位令人难忘的老太太。她的一番话更是令“我”记忆犹新。古树,不仅是天然的空调,更是时光老人的使者,守候着院落,守候着城市,演绎出生命的传奇。
  (指导并置评:舒曼)
  学子仿作
  野菊花
  龚晓皓
  常听人说:“大山的精灵是野菊花。”虽不生在大山中,但那野菊花仍时时牵动我的心弦。
  老家在江边,说是江,也只不过是长江主干道的一条支流罢了。江边有一条长长的堤坝,经历了几度春来,几番秋去,当仲春的朝阳柔柔地洒向大地时,野菊花便欣欣然地挺直了自己弱小的身躯,硬是给两边无边无际的绿色中强加上了星星点点的黄,掩映在草丛中,给这大堤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它没有桂花那独特的、摄人心魄的芳香,也没有牡丹那红得发艳、一妒群芳的颜色,但它就是那样,就是那样静静地伫立在那里,毫不张扬,却招人喜爱,这是独属于它的风格,纤细的茎柔而韧,随风摇曳;娇小的花瓣流光溢彩,淡黄的花蕊里,一汪汪露水亮晶晶,似落非落,摇摇欲坠,既有梅之洁,兰之幽,又有菊之雅,莲之清,一切都是那么的富有神韵。
  这便是野菊花,不同于菊花的典雅高贵,它放荡不羁。漫山遍野,随处可见。它似乎跟菊花没有半点关联,也许是命名人马虎,让它误认了这个“远房亲戚”。它就是一种极其普通又让人赏心悦目的山间野花。   山涧底,悬崖边,峡谷中,礦山里,田畴旁,随处可见它那超凡脱俗的俊俏面庞。无论星星零落,一枝独秀,或蔓延数丈,赫然巨簇,皆不媚不俗,不卑不亢,凛凛然有君子之风。虽沙石粗砾,土地贫瘠,环境恶劣,但她只知倔强生长,对生活憧憬着,她深知只有与命运抗争才会有前方的路。
  为了每天都能看到这“大山的精灵”。我便挖了两株,想带回家种。爸爸说:“野菊花在花盆里是种不活的。”我将信将疑,仍然给予百般呵护。几天后,看着它渐渐枯萎的花瓣,心中很不是滋味。野菊花的心是向着山野的,花盆无论如何也禁锢不住它狂放的心。
  菊花在花盆中甚是好养,甚至开得更艳,这也更加彰显出这对“亲戚”的不同性格,心向前路,不受束缚,这才是真正的野菊花。
  点评
  作者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与桂花、牡丹相较,描写野菊花的颜色与芳香;与梅、兰、莲相比,强调四者的共同点,赞扬了野菊花的神韵;最后与菊花作比较,突出野菊花的“放荡不羁,无拘无束”。在比较中,野菊花的姿态生动起来,作者对野菊花的喜爱之情也不知不觉地溢于字里行间,
  (指导并置评:张兴武)
  花满阴香
  李佩航
  六月到了,它也该花开满树了吧。
  它,一棵阴香树。听爷爷说,老家本来很多的,后来要修路。砍了不少,而它正好在老家院子旁,所幸也就留下来了。说着说着,爷爷还谈起了许多关于我与这棵阴香的趣事,现在听来也着实可笑。
  上一次见它,是两年前。为了回老家给爷爷庆生,爸妈带我回去了一趟。它,还是老样子,绿油油的叶,像一顶大大的礼帽扣在它细长的枝干上,时而风过,树叶婆娑。
  天气凉爽时,我便喜欢搬把椅子,倚靠着阴香树,望着来来往往的车流人流,细数落叶。它就像我的好友,一直陪伴我成长。
  接近傍晚,太阳渐渐西下,余晖散落在大地,门前的河流一如既往向前流动,世界一片枯黄,颇有几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每次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有几只小鸟从远处飞来,栖息在阴香树上,叽叽喳喳欢快地叫着,给这个走向黑夜的世界添几分生气。
  我伸手抚过阴香树的躯干,一条条凹凸不平的树纹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树根处,好像有几条与之截然不同的痕迹,仔细一看,原来是我和儿时玩伴的名字。一道道别扭的刻痕,构成了一个个稚气的汉字。如今,所剩的,也只有这些无意留下的痕迹了。
  时间流逝,两年里发生了很多,爷爷去世,老房变卖,奶奶也随着爸爸到城里住。儿时的所有,现在也只剩记忆和那颗阴香树了。
  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
  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物是人非,也只怕物非人离去。阴香树,如今你还好吗?还有顽童与你淘气吗?会有人嫌你碍路,指责你吗?在你树上建巢的鸟儿,到了傍晚,还回来看你吗?会有人倚靠你,欣赏风景吗?
  我托风捎给你的思念,你收到了吗?
  在城里,我见过许多阴香,你,认识它们吗?
  六月到了,你应花开满树了吧。
  点评
  儿时阴香树下乘凉。与玩伴在树干上刻下的名字……美好的时光里都能找得到阴香树的身影,它是旧时光的载体,城市里的阴香都不及它身负的独特意义,结尾部分以第二人称来行文,就好像在和阴香对话,情感真挚,能唤起读者心中潜藏的那份恋旧情怀。
  (指导并置评:张兴武)
其他文献
奶奶的真诚感动上天,她的干涸的眼睛里,又滋出了新鲜的津液,奇异的来自天国的光辉在她的眼里闪烁,奶奶又看到了父亲金黄的脸蛋和酷似爷爷的那两只眼睛。奶奶嘴唇激动,叫一声豆官,父亲兴奋地大叫:“娘,你好了!你不要死,我已经把你的血堵住了,它已经不流了!我就去叫爹,叫他来看看你,娘,你可不能死,你等着我爹!”  父亲跑走了。父亲的脚步声变成了轻柔的低语,变成了方才听到过的来自天国的音乐。奶奶听到了宇宙的声
期刊
古代游记始于魏晋,盛于唐宋,是我国古代文学园地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学习古代游记对于提升高中生审美水平,提升写作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就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游记的写作。  明确的文体是个性的载体。高一学生在写作方面,还存在文体意识不强的问题。经常写出“四不像”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一篇山水游记,文体特征非常鲜明。文中作者记叙了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以衬托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
期刊
人生很长,长得看不见尽头,人生很窄,窄得像巷子里的小道。  高中生活繁忙压抑,日常枯燥的学习让很多学子都看不清前路,曾经清晰的目标,也渐渐变得模糊。  在一个满天星辰的夜晚,当你仰望天空,你是否还能隐隐地感受到赤诚的初心?  我想到了曹文轩的《根鸟》,书中的主人公根鸟在出山打猎时发现了一个纸条,纸条上说一个名叫紫烟的姑娘困在遥远的长满百合花的山谷上,至此寻找山谷成了他的人生目标。根鸟踏上未知路途后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我想我差不多是条废咸鱼了”“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如今,曾经在年轻人当中,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年轻人中流行的“小确幸”不知何时起变成了“小确丧”,甚至有人称之为“丧文化”:一种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麻木地活下去的颓废心态。近年来流行的“葛优瘫”表情包、《感觉身体被掏空》等就是其代表。  这种现象引起一些人的担忧,他们大多规劝年轻人要葆有
期刊
歪着脑袋,肌肉和韧带处于放松状态,这是葛优在《我爱我家》中扮演的“二混子”季春生在和平家蹭吃蹭喝的经典剧照姿势。经过引申解读,“葛优躺”的表情包和图片成为“爆款”,奇迹般走红网络,甚至被年轻人赋予了某种精神喻意。  其实,“葛优躺”的社会文化现象并非孤例,由一只会笑的青蛙变成了一张丧脸“悲伤蛙”,正是这张丧脸让佩佩从无名的漫画角色摇身一变,成了红遍全球“丧界”的表情包。“长腿儿的咸鱼”也爆红网络,
期刊
每年一到秋天,外婆就开始忙活春节的吃食。这其中,最难忘的就要数地瓜干了。這是我关于外婆最深的记忆。(行文简单,导入的情感不足。)  外婆将一年里储藏的地瓜除去外皮,在柴堆下用温火煮熟,常常要从夜里煮到清晨。等到快天亮的时候,外婆便摸黑起床,又开始接下来的工序。那会儿,我成了外婆的跟屁虫,整日粘着外婆,看她忙前忙后。经过一夜的烹煮,地瓜化成了一锅金黄的地瓜泥。我禁不住馋,跑去偷尝一口,那味道别提有多
期刊
状物是记叙文写作的内容之一,状物出彩,主要是追求一個“状物逼真”,具体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方法一:状物抓特点  物,都有其独到的特点,花有花的姿态,草有草的体形,区别不同的物体,首先要抓紧这个物体的特征。这也是“状物逼真”的第一步。比如写花,不同的花就有不同的姿态:水仙有它的淡雅,玫瑰有它的艳丽,牡丹有它的高贵等等。这些不同的花,可从颜色、花瓣、枝干等不同的角度入手,从细节处勾勒各自的特点,即
期刊
上林湖,像一位羞涩的女子,静卧在群山的怀抱中。黛青的湖水像一面镜子,倒映着千峰绿色,远远望去,湖山浑然一体,近了,又让人觉得山溶化在了水中。  我闲依在船栏上,感受着湖风的轻拂,回望深邃的湖水,当真有种“山重水復”“柳暗花明”的欣喜。船工介绍,曾有神仙路过此地,流连这秀丽的风光,便在山中开辟洞府,长留于此。所以这里的风光才如此旖旎,瓷文化才这般兴盛。我眯眼思量:且不论这传说的可信程度,若按迷信的说
期刊
大自然的神奇,不仅表现在其变化万千,更表现在她的井然有序;不仅表现在其令人神往,更表现在她的促人深思。你看,春的温和,夏的炎热,秋的凉爽,冬的苦寒,让人领略到了世间的多种温度;春的萌发,夏的繁茂,秋的成熟,冬的积蓄,让人体悟到了人生的浮沉变化……大音希声,大自然以季节的轮转、气温的炎凉、草木的荣枯向我们揭示了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本质。让我们循着季节的脚步,静心体悟大自然给我们的晶莹的暗示吧!  午饭
期刊
外婆离开我已很久了。向着记忆深处的迷雾走去,关于外婆的画面很多都淡得看不出线条和色彩来了,唯有外婆做的地瓜干的味道仍如山间清亮的淙淙小溪似的 ,至今萦绕在心头舌尖。  还记得每年暮秋之时,外婆便开始忙活春节的吃食。将一年里储藏的地瓜除去土黄且粗糙的外皮,在柴堆上用温火煮熟,柴火燃烧时劈里啪啦,如同乐声,勾起了我的食欲。地瓜要从晚上一直煮到清晨,黎明将至时,外婆再继续后面的工序。经过漫长的一夜,地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