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分层加剧,基层矛盾凸显,突发事件不断增多,考验城市社区稳定。面对国内艰巨繁重的改革与发展任务,社区稳定及其相关研究十分重要。当前城市社区稳定面临着民生问题、社区矛盾、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生产、社区应急管理等问题和挑战,这些社区风险防范与化解的方式主要有:加强社区维稳研究,解决基层民生问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强化公共安全教育等。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会维稳; 社区治理; 风险化解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7.04.0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9月19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城市社区是基层政权和群众链接点,上传民意,下行政令,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处于特殊而又关键的位置。[1]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异质性增强,基层矛盾和风险加大,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给城市社区维稳带来严峻挑战。开展城市社区维稳工作调研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是学界义务和执政所需,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社区维稳相关研究综述
维稳即维护社会稳定,是结合我国国情而开展的旨在维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维稳之于学界并非新课题,且当下维稳研究已经出现了两个转变:一是由从关心“堵”向关心“疏”转变;二是由“刚性稳定”研究向“韧性稳定”转换,主要关注社会分配、行政改革、司法改革等维度。就社区维稳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社区维稳主体研究
1. 党组织在基层维稳中的作用研究。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居于领导地位,在基层维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杨帅,关志强(2016)提出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维稳中的领导作用,加强社区维稳队伍建设。[2]
2. 社会组织在社区维稳中的作用研究。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亦是重要的维稳主体,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如,郭小刚(2013)将社会组织视为社区维稳核心主体,建议加快社会组织发展并发挥其在维稳中的积极作用。[3]
3. 企业在社区维稳中的作用研究。企业可调动社会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基层社会维稳中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如,杜党勇(2013)分析了村改制公司对基层稳定的影响,提出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达到维护基层稳定目的。[4]夏黑训(2016)则研究了社区商户在维稳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商户联保的基层维稳模式。[5]
4. 基层民众参与社区维稳研究。社区居民是最重要的维稳主体,公众参与是发挥民众主体作用的最重要方式。如,刘桂琴(2011)提出:要促进居民参与,建立覆盖整个社区的维稳网络体系。[6]
5. 家庭在社区维稳中的作用研究。家庭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单元,同样是社区维稳的重要力量。如,陈奇彪(2015)提出:家庭在整个社会稳定中地位重要,社区维稳工作绝不可忽视居民家庭的作用。[7]從目前研究看,多数学者提出要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如,马树颜(2013)提出要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构建多元共治模式;[8]祁丹华(2014)提出要动员共建单位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维稳工作。[9]
(二)社区维稳基本内容研究
1.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如,孙勇(2010)结合社区稳定形势和人民调解内容最新变化主张构建基层社区的“大调解”格局,化解矛盾纠纷;[10]杨萍(2011)提出:要继续发挥传统的人民调解制度在维护社区稳定中作用。[11]
2. 关注上访群体,完善信访制度。如,史书铄(2013)提出:通过完善信访制度,破解“信访不信法”难题;[12]曹彦(2011)和王燕(2015)则探讨了如何运用社会介入知识为上访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上访群众需求。[13] [14]
3. 加强社区反恐,维护基层稳定。如,刘学武(2010)提出要借助社区警务和社区群众力量,做好基层反恐,减少和抑制犯罪,打造维稳合力;[15]王林(2015)则是介绍了美国社区反恐经验及其对我国社区维稳的启示。[16]
4. 提高社区应急管理水平,确保社区稳定。如,刘万振等(2011)指出了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对于社区维稳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17]祁丹华(2014)指出:要结合社区突发事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水平,达到维稳目的。[9]
(三)社区维稳路径与方法研究
1.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强化社区维稳源头治理。如,史书铄(2013)指出:民生问题事关社区稳定,要时刻关注民生,为社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达到源头治理目的。[12]
2.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缓解社区维稳压力。如,黎满云(2012)指出:人口流动给社区维稳带来挑战,亟须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18]齐晶(2015)提出:流动人口管理应从“防范式、规范式”向“引导式、教育式”转变,增进流动人口对社区的了解和认同,促进社区稳定;[19]陈奇彪(2015)认为,对于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而言,尤其要增强其社区归属感和依赖感,为社区稳定奠定基础;[7]杨帅、关志强(2016)指出:依据社区人口状况对居民家庭实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缓解维稳压力。[2]
3. 强化社区队伍建设,夯实社区维稳工作基础。如,黎满云(2012)提出要从完善社区用人制度、加强基层社区干部培训、降低社区干部流动性等方面加强社区维稳队伍建设,为维稳提供人力保障。[18] 4. 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维稳。如,林炳兰,郭丽(2010)主张把社区维稳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尤其要重视法治理念普及;[20]陆海岩(2013)提出:要从立法、执法、守法三方面探索社区维稳工作的法治路径;[21]陈奇彪(2015)指出:实现社区维稳必须高举法制旗帜,建立和完善社区维稳法规;[7]段奕竹等(2015)主张重视对社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和能力。[22]
5. 借助信息化和网格化管理方式,全面掌控社区维稳动态。如,董大全、王淑华(2015)提出构建警务情报信息应用平台以提高社区维稳工作效率;[23]段奕竹等(2015)提出打造新型“网格化”服务型管理工作模式,做好社区维稳工作。[22]此外,也有学者对发挥社区矫正和检察机关作用表示了关注。如,吴尚敏(2014)指出:作为刑罚的执行方式,社区矫正在基层维稳中蕴涵着重要价值;[24]陈俊(2010)指出要发挥检察机关在化解基层矛盾中的作用。[25]
综上,目前学界对社区维稳关注度较高,相关研究也较为全面,并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社区维稳研究内容涵盖了维稳主体、维稳内容和维稳方式等方面;二是社区维稳研究视角和方法多元。既有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分析,多数研究是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但从城市化视角研究社区维稳的系统性和深度不够;三是从研究对象来看,既有城市社区维稳研究也有农村社区维稳研究;既有边疆民族社区维稳问题研究也有非民族地区社区维稳研究,但民族社区维稳研究多于一般社区。
二、影响城市社区稳定的因素与基层维稳挑战
(一)民生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民生问题事关民众生存和发展,是个体需求的体现,也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民生问题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涵盖人的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涉及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方方面面。社区民生问题可分为两类:一是与居民生存和生活有关的问题,如,社区生活垃圾处理、违章建筑整治、社区棚户区改造、食品药品安全、居民间关系处理等;二是与居民发展相关的问题,如社区居民就业、子女入学教育、社区居民权利实现等等。然而,尽管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政策话语体系的核心元素,但仍有诸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与民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转型力度不断加大,民生问题容易出现新旧叠加和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资源分配不均加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影响社会公平与正义,凝结社区居民负面情绪。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等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解决无效和低效势必成为社区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社区矛盾纠纷复杂且数量增多
基层社区矛盾纠纷数量大,类型多。传统的社区矛盾纠纷,如居民邻里间矛盾与纠纷、家庭矛盾纠纷、业主与物业管理方矛盾纠纷、社区商户间矛盾纠纷、房屋租住方矛盾纠纷等依然大量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涉及领域广泛和调处难度加大等新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尤为突出。此类矛盾纠纷涉及政府部门、承包商、施工单位和居民团体等多个主体,加之社区居民个体维权意识增强,各主体如缺乏有效协商沟通,会使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态势,结果难以控制。同时,传统的矛盾纠纷又与新的矛盾纠纷交织,诱发诸多不可控和不安全因素,大大超出了社区现有调节能力。基层矛盾纠纷在遭遇居民非理性表达、政府或社区工作人员简单处理甚至粗暴对待等状况时,极易引发冲突,成为威胁社区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管理难度大
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其管理工作也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流动人口和出租房数量不断增多。以青岛市为例,招商引资和外来项目进入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据统计,截止2016年全市总人口数达920.4万,而登记流动人口已超过200万人,其规模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流动人口和出租房信息又难以收集、统计和掌控。加上相关管理主体多,责任不明确,呈现出“相关信息散乱,管理方式陈旧,服务水平低下”局面。就出租房屋管理而言,不但数量庞大,租住交易隐蔽且数据掌控难,极易引发水电、租金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登记难、追踪难,考验社区治安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社会违法犯罪中80%以上的犯罪嫌疑人是流动人口,且二者数量与社会治安案件数量成正比。尤其是一旦社区流动人口中的高危群体脱离了政府管理和社区服务视线,无疑会放大社区风险。
(四)安全生产事故冲击城市社区稳定
安全生产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突然发生的,给生命财产造成经济损失的事件。安全生产事故会对周边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也是任何社区都会面临的严峻考验。城市社区常见的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发生在违规生产经营活动和油气等地管线运输过程中,高发于社区小作坊及小窝点,危化品与易燃易爆品的违规储放也是重要诱发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安全生产基础脆弱,事故频发多发,类型多样,反复出现,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和安全,冲击居民安全感,影响社区稳定。如,2013年的青岛“11·22”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就伤及周围居民多人,对刘公岛路、舟山岛街、斋堂岛街周边社区生活设施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在2015年的天津 “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就有周边居民遇难;事故受损的建筑物中,就有居民1类住宅91幢、2类住宅129幢、居民公寓11幢。上述事故也警示着我们,社区正承受着生产事故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五)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城市社区在聚集人员、资源和财富的同时,也会面临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冲击。而社区是突发事件的最直接承受者和第一现场,也是应急管理的前沿阵地。当前,社区应急管理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和恢复重建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社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应急管理主体单一,责任不明确;二是社区应急预案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和足够演练;三是居民应急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四是应急救援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足,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不断加大,基层各类突发事件多发频发且耦合度不断加大,考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水平,是影响社区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青岛市黄岛区城市社区维稳工作经验
(一)以党建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社区虽小,民生为大。服务民生是党的根本宗旨,系各级党组织的职责和义务。青岛市黄岛区实施了“民生党建工程”,以党建引领民生,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
1. 建立党群服务工作站,构建党群服务组织网络体系。黄岛区长江路街道树立了“以党建促民生,以服务赢民心”指导思想,在每个社区设立党群服务工作站,构建社区民生服务网,把解决好“养老、帮困、助学”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社区党群服务工作站不仅充分发挥了社区党员辐射带动和榜样示范作用,也有利于汇聚强大的和谐正能量,筑牢服务群众的基层前沿阵地。
2. 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为了让基层群众感受到党组织温暖,拉近社区与居民距离,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机制。目前,该街道374名党员与社区群众建立了联系;开展了“三亮三带三评三满意”活动,即街道党员在社区“亮身份、亮承诺、亮岗位”,“ 带好家庭、带好邻居、带好楼道”,每半年通过“党员自评、支部测评、群众测评”环节,最终评选出“自己满意、支部满意、群众满意”的优秀党员。
3. 针对社区不同群体,开展系列品牌活动。黄岛区针对社区务工人员、孤寡老人、烈士遗属和青年创业者等不同群体开展了以服务民生为主旨的品牌活动,切实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居民水平。如,针对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开展的“衣暖人心,冬日暖阳”行动;针对社区老年人的“情系夕阳,惠民为老”活动;为解决社区独居老人就餐问题的"助老大食堂";旨在促进居民参与社区共建的“走亲连心”活动和 “家风、民风、社风”专项提升行动等。
(二)重视矛盾纠纷调节和信访工作,有效化解基层矛盾
矛盾纠纷影响社区稳定,完善信访制度是社区维稳的基础工作。
1. 构建矛盾纠纷调节机制。如,黄岛区临港经济区针对村居改造和大规模征地拆迁所产生的社区矛盾纠纷,构建“评理听证”工作机制,在区管委设立“评理大厅”,在社区设立“说理茶馆”,组织了社区评理听证团,为基层群众提供倾诉平台,让矛盾纠纷在群说、群议中得以化解;建立了“一网格、一律师”机制,聘请专业律师进管区、到网格,为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依法缓解基层矛盾。
2. 创新基层信访制度。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出台了“信访十二条”,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引导来访人通过诉讼、调解、仲裁等多种途径解决现实问题;辛安街道设立公眾投诉中心,社区群众可就其切身利益问题向中心进行电话咨询和投诉;中心对咨询投诉进行分类,明确部门责任,向街道和各职能部门及时转办,事后认真调查、向咨询方或投诉人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同时,创办“公众投诉舆情专报”,每月进行一次汇总分析,突出焦点、重点和难点,有效化解基层矛盾。
(三)强化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缓解社区维稳压力
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是城市社区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黄岛区本着“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确立了“掌握百分百信息,提供百分百服务”的工作目标,以信息管理为切入点,建立起“街道负责、社区实施、物业配合、业主参与”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模式。该区各镇街及社区积极创新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方式。如,滨海街道办事处将流动人口管理与物业管理相融合,借助网格员、社工以及辅警等基层力量,促进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建立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群,构筑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核查精细化和管理精准化。红石崖街道重视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的综合治理,提高街道职能部门内部统筹协调能力,把管理和服务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房管人+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在各社区设立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专门机构,设立办公场所,配备专职人员,扎实推进基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的组织网络建设;开展了流动人口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发挥好典型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营造社区稳定氛围
当下,城市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影响基层社区稳定。黄岛区结合企业多,安全隐患多的现实,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加强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如,灵山卫街道结合其位于城郊结合部,老旧厂房多、私搭乱建多、经营业户多、小型企业多、消防基础脆弱等现实,构建啄木鸟式排查机制,尤其注重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零缝隙排查,掌握隐患风险分布。该街道2016年全年先后排查出各类隐患5000余处。
2. 加强社区安全隐患整治。如,铁山街道在安全生产方面采取了“卡咽喉、疗全身”式的“一步到位”工作法。2016年,该街道联合区消防大队对18家消防安全存在突出问题的企业果断断电、停产。后经消防领域专家复查,对其中10家通过验收的企业恢复供电、生产;对检查未通过的8家企业继续断电、停产,直至整改合格;对辖区内269家企业中的188家C级企业、15家D级企业(约占辖区企业总数的3/4)实行“挂牌亮丑”,让企业有感,让社会知晓,为维护社区安全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加强应急演练和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社区安全稳定关乎居民安全与幸福,居民应急能力事关社区稳定。黄岛区本着“常态化应急、专业化操作、普及化教育”的思路,注重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构筑社区公共安全防线。
1. 加强应急培训,提高应急专业水平。如,黄岛区为提升应急指挥能力而举办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官培训班;为提升现场应急和救援能力而举办“第一响应人培训班”;针对镇(街道)应急专业人员的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针对食品安全和疫病防治应急处置的“食品安全事故暨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培训会”;面向社区工作人员的应急自救体验式培训;面向社区幼儿园负责人的安全管理培训等等。
2. 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实战能力。黄岛区应急预案演练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一是常规性演练。如地震应急演练、疫病防控与医疗事故演练等。二是季节性演练。如春季消防疏散演练、夏季汛期城区防汛演练、海水浴场防溺水演练等。三是港区生产演练。如,港区内船载危险品泄漏事故应急演练、LNG储罐泄漏事故应急演练等。四是重大活动专项演练。如,青岛啤酒节应急演练等。 3. 普及应急知识,提高群众应急素质。黄岛区牢固树立“全民应急”理念,以“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为目标,加大应急宣教力度,切实提高居民应急素质。如,黄岛区开展的“应急大篷车进社区”、社区居民一站式应急交互体验活动、百姓最关心的地震科普知识有奖征集活动、“家在西海岸,平安永相伴”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等,在营造“人人学应急、人人懂应急、人人会应急”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逃生、自救、互救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启示与启发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目的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到2020年城镇化预计将突破60%,每年有近20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落脚社区。社区稳定关乎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考验社会治理水平。
(一)加强社区维稳研究,促进相关成果转化
1. 重视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学界围绕社区维稳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当前维稳形势和未来趋势来看,需推进以下几方面研究。其一,社区维稳环境研究。社区维稳环境影响主体偏好,形塑制度安排,关乎行为选择。为此,既要分析城市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宏观背景,也要分析社区所处区域及社区类型等特点。其二,社区维稳行为研究。应从社区属性出发,深入研究社区维稳各主体的职责义务与相互间关系、社区维稳基本策略选择与优化等内容。其三,社区维稳机制研究。如社区风险测量机制、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社区维稳激励、考核与联动机制等,重点研究机制构建路径与创新。其四,社区维稳创新路径研究。主要包括社区维稳的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保障和支撑体系创新等内容。
2. 促进成果转化。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维稳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研究中的结论和建议,能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此,要对当前的相关研究尤其是结合城市化大背景的社区维稳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借鉴相关成果,实现城市社区维稳创新目的,以适应新常态,满足新需求。
(二)解决基层民生问题,维护城市社区稳定
1. 深刻认识基层民生需求变化。社区民生问题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衣、食、住、用、行等為表征,解决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满足物质需求,相对单一;精神层面涵盖了正当权益维护、文化生活满足和幸福感获得等内容,解决生活质量提升问题,满足精神需求,相对多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基层民生需求已经有了新变化,正在出现从单一而又相对容易满足的物质需求向多元而又复杂的精神需求转变。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对这种转变及其未来趋势有深刻认识。
2. 切实做好基层社区民生工作。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视生活生存为底线,切实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以发展提升为导向,打破制度藩篱和体制壁垒,设计完善民生政策,调整政策偏差,整合各方力量,构建社区民生服务网络;其次,广大基层社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百姓关心问题,绘制出本社区民生图和时间序列表,掌握民生问题空间分布和解题优先序列;要针对社区不同群体,建立民生档案,促进社区民生工作精准化。
(三)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1. 提高社区风险防控水平。城市社区风险聚集,风险形成和演变机理复杂。为此,要结合当前社区公共安全形势,加大投入力度,重视现代新技术运用,促进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构筑牢固防线;要认真解决好影响社区稳定的风险与隐患,做到排查到位、分析到位、方案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化解社区风险隐患;要完善家族、亲友和邻里参与的社区人民调解制度,减少社区纠纷和矛盾冲突,打造和谐家园;要依法理性对待民众诉求,掌握基层信访信息,加强信访问题分析研判和评估,提升信访工作精准化水平;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共筑政府、媒体和公众联动的网络舆情防火墙,优化舆情生态,确保社区稳定。
2. 提高社区应急管理水平。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容易给社区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为此,要结合社区突发事件特点,切实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并加强预案演练;在现有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基础上,结合社区公共安全需要,加强防暴处突、消防救援和治安防范队伍建设,打造社区应急力量;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环保、安监等相关部门应急资源能够在社区“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实时获取,促进资源共享。
3. 加强社区人口和房屋管理。针对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增多的现实,基层镇街要树立“管理+服务”的理念,一方面准确掌握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的数量和性质,将流动人口信息与出租房信息、企业用工信息共享,做好分类,为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的调查走访,把握需求,建立服务台账,为社区流动人口生产生活提供贴心周到服务,解决实际困难,让流动人口能在社区住得下、稳得住,并获得自身发展。
(四)强化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风险意识
1. 加强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协调能力。社区干部是社区维稳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承担社区治理重要责任。要发挥基层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教育机构作用,或依托社区周边高校建立社区干部学院或举办社区干部培训班,开展社区干部提升的专题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的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
2. 加强居民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市民应对能力。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能力素质的人面对突发事件会采取不同措施,提高全民公共安全素质是社区维稳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因此,要加强各部门在公共安全知识普及方面的合作,丰富宣传和知识普及形式,推动应急知识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头脑,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继锋.街区制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挑战与应对[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21.
[2]杨帅,关志强.城市社区维稳现状与对策探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 当代经济,2016,(9):46-47.
[3]郭小刚.基层社区公益组织社会维稳功能解析——以沈阳市为例[J].辽宁经济,2013,(12):62-63.
[4]杜党勇.完善村改制公司综治维稳机制,夯实社区平安基石[J].探求,2013,(152):71-73.
[5]夏黑训.社区商户“十户联保”之基层反恐维稳与民族团结创新机制实践考察[J].社会经纬,2016,(4):133-138.
[6]刘桂琴.浅谈如何做好转型期社区维稳工作[J].探求,2013,(S1):71-73.
[7]陈奇彪.论新疆城镇社区维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社科论坛,2015,(4):59-62.
[8]马树颜.基层维稳视角下城市社区多元共治模式的构建——以济南市历下区燕山街道办事处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2):125-127.
[9]祁丹华.如何做好转型期社区维稳工作[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4):96.
[10]孙勇.社区维稳工作中的人民调解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11]杨萍.城市社区调解在社会维稳中的现实功能研究——以上海田子坊郭英俊人民调解工作室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24.
[12]史书铄.健全维稳机制 建设平安社区——基于历城区山大路街道办事处平安建设工作的现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6):126-128.
[13]曹彦.试论上访群体的社区维稳及社会工作的介入[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6-59.
[14]王燕.上访群体的社区维稳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企业导报,2015,(10):190.
[15]刘学武.论社区警务在我区反恐维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13.
[16]王林.美国社区反恐的理论、经验及启示[J].桂海论丛,2015,(3):120-124.
[17]刘万振,陈兴立.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重庆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2011, (3):78-85.
[18]黎满云.加强新疆乌鲁木齐市社区维稳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2,(1):39-41.
[19]齐晶.改善社区治理 增强维稳能力——对某省社区稳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人民论坛,2015,(32):234-236.
[20]林炳兰,郭丽.对社区维稳工作中的法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3):121.
[21]陆海岩.城镇社区维稳工作的难点与法治解决路径——基于新疆地区的调查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3,(1):37-41.
[22]段奕竹,杨涛.浅谈如何做好偏远石油社区维稳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8):127.
[23]董大全,王淑华.反恐维稳社区警务新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56-159.
[24]吴尚敏.浅析防城港市社区矫正与社会维稳[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92-95.
[25]陈俊.检察机关推进基层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经济, 2010,(10):75-76.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关键词: 城市社区; 社会维稳; 社区治理; 风险化解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7.04.00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在2017年9月19日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稳定也是硬道理,抓发展、抓稳定两手都要硬。城市社区是基层政权和群众链接点,上传民意,下行政令,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处于特殊而又关键的位置。[1]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社会稳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社区异质性增强,基层矛盾和风险加大,突发事件不断增多,给城市社区维稳带来严峻挑战。开展城市社区维稳工作调研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是学界义务和执政所需,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社区维稳相关研究综述
维稳即维护社会稳定,是结合我国国情而开展的旨在维持社会稳定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维稳之于学界并非新课题,且当下维稳研究已经出现了两个转变:一是由从关心“堵”向关心“疏”转变;二是由“刚性稳定”研究向“韧性稳定”转换,主要关注社会分配、行政改革、司法改革等维度。就社区维稳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社区维稳主体研究
1. 党组织在基层维稳中的作用研究。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居于领导地位,在基层维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杨帅,关志强(2016)提出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维稳中的领导作用,加强社区维稳队伍建设。[2]
2. 社会组织在社区维稳中的作用研究。社会组织具有民间性、自愿性、自治性等特征,亦是重要的维稳主体,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如,郭小刚(2013)将社会组织视为社区维稳核心主体,建议加快社会组织发展并发挥其在维稳中的积极作用。[3]
3. 企业在社区维稳中的作用研究。企业可调动社会要素,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基层社会维稳中不可忽视的主体之一。如,杜党勇(2013)分析了村改制公司对基层稳定的影响,提出通过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达到维护基层稳定目的。[4]夏黑训(2016)则研究了社区商户在维稳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商户联保的基层维稳模式。[5]
4. 基层民众参与社区维稳研究。社区居民是最重要的维稳主体,公众参与是发挥民众主体作用的最重要方式。如,刘桂琴(2011)提出:要促进居民参与,建立覆盖整个社区的维稳网络体系。[6]
5. 家庭在社区维稳中的作用研究。家庭是构成社区的基本单元,同样是社区维稳的重要力量。如,陈奇彪(2015)提出:家庭在整个社会稳定中地位重要,社区维稳工作绝不可忽视居民家庭的作用。[7]從目前研究看,多数学者提出要促进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如,马树颜(2013)提出要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构建多元共治模式;[8]祁丹华(2014)提出要动员共建单位和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社区维稳工作。[9]
(二)社区维稳基本内容研究
1. 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化解基层矛盾纠纷。如,孙勇(2010)结合社区稳定形势和人民调解内容最新变化主张构建基层社区的“大调解”格局,化解矛盾纠纷;[10]杨萍(2011)提出:要继续发挥传统的人民调解制度在维护社区稳定中作用。[11]
2. 关注上访群体,完善信访制度。如,史书铄(2013)提出:通过完善信访制度,破解“信访不信法”难题;[12]曹彦(2011)和王燕(2015)则探讨了如何运用社会介入知识为上访者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上访群众需求。[13] [14]
3. 加强社区反恐,维护基层稳定。如,刘学武(2010)提出要借助社区警务和社区群众力量,做好基层反恐,减少和抑制犯罪,打造维稳合力;[15]王林(2015)则是介绍了美国社区反恐经验及其对我国社区维稳的启示。[16]
4. 提高社区应急管理水平,确保社区稳定。如,刘万振等(2011)指出了加强社区应急能力建设对于社区维稳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17]祁丹华(2014)指出:要结合社区突发事件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水平,达到维稳目的。[9]
(三)社区维稳路径与方法研究
1.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强化社区维稳源头治理。如,史书铄(2013)指出:民生问题事关社区稳定,要时刻关注民生,为社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达到源头治理目的。[12]
2.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缓解社区维稳压力。如,黎满云(2012)指出:人口流动给社区维稳带来挑战,亟须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18]齐晶(2015)提出:流动人口管理应从“防范式、规范式”向“引导式、教育式”转变,增进流动人口对社区的了解和认同,促进社区稳定;[19]陈奇彪(2015)认为,对于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而言,尤其要增强其社区归属感和依赖感,为社区稳定奠定基础;[7]杨帅、关志强(2016)指出:依据社区人口状况对居民家庭实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缓解维稳压力。[2]
3. 强化社区队伍建设,夯实社区维稳工作基础。如,黎满云(2012)提出要从完善社区用人制度、加强基层社区干部培训、降低社区干部流动性等方面加强社区维稳队伍建设,为维稳提供人力保障。[18] 4. 加强法制建设,坚持依法维稳。如,林炳兰,郭丽(2010)主张把社区维稳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尤其要重视法治理念普及;[20]陆海岩(2013)提出:要从立法、执法、守法三方面探索社区维稳工作的法治路径;[21]陈奇彪(2015)指出:实现社区维稳必须高举法制旗帜,建立和完善社区维稳法规;[7]段奕竹等(2015)主张重视对社区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法律素质和能力。[22]
5. 借助信息化和网格化管理方式,全面掌控社区维稳动态。如,董大全、王淑华(2015)提出构建警务情报信息应用平台以提高社区维稳工作效率;[23]段奕竹等(2015)提出打造新型“网格化”服务型管理工作模式,做好社区维稳工作。[22]此外,也有学者对发挥社区矫正和检察机关作用表示了关注。如,吴尚敏(2014)指出:作为刑罚的执行方式,社区矫正在基层维稳中蕴涵着重要价值;[24]陈俊(2010)指出要发挥检察机关在化解基层矛盾中的作用。[25]
综上,目前学界对社区维稳关注度较高,相关研究也较为全面,并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社区维稳研究内容涵盖了维稳主体、维稳内容和维稳方式等方面;二是社区维稳研究视角和方法多元。既有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分析,多数研究是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但从城市化视角研究社区维稳的系统性和深度不够;三是从研究对象来看,既有城市社区维稳研究也有农村社区维稳研究;既有边疆民族社区维稳问题研究也有非民族地区社区维稳研究,但民族社区维稳研究多于一般社区。
二、影响城市社区稳定的因素与基层维稳挑战
(一)民生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民生问题事关民众生存和发展,是个体需求的体现,也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民生问题与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涵盖人的生、老、病、死和衣、食、住、行,涉及教育、就业、住房、养老、医疗等方方面面。社区民生问题可分为两类:一是与居民生存和生活有关的问题,如,社区生活垃圾处理、违章建筑整治、社区棚户区改造、食品药品安全、居民间关系处理等;二是与居民发展相关的问题,如社区居民就业、子女入学教育、社区居民权利实现等等。然而,尽管民生问题是党和国家政策话语体系的核心元素,但仍有诸多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与民众需求还有较大差距。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社会转型力度不断加大,民生问题容易出现新旧叠加和相互交织的复杂局面,资源分配不均加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影响社会公平与正义,凝结社区居民负面情绪。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和公共安全等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解决无效和低效势必成为社区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社区矛盾纠纷复杂且数量增多
基层社区矛盾纠纷数量大,类型多。传统的社区矛盾纠纷,如居民邻里间矛盾与纠纷、家庭矛盾纠纷、业主与物业管理方矛盾纠纷、社区商户间矛盾纠纷、房屋租住方矛盾纠纷等依然大量存在。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区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涉及领域广泛和调处难度加大等新特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尤为突出。此类矛盾纠纷涉及政府部门、承包商、施工单位和居民团体等多个主体,加之社区居民个体维权意识增强,各主体如缺乏有效协商沟通,会使矛盾纠纷呈现出复杂态势,结果难以控制。同时,传统的矛盾纠纷又与新的矛盾纠纷交织,诱发诸多不可控和不安全因素,大大超出了社区现有调节能力。基层矛盾纠纷在遭遇居民非理性表达、政府或社区工作人员简单处理甚至粗暴对待等状况时,极易引发冲突,成为威胁社区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管理难度大
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是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其管理工作也是社區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流动人口和出租房数量不断增多。以青岛市为例,招商引资和外来项目进入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据统计,截止2016年全市总人口数达920.4万,而登记流动人口已超过200万人,其规模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流动人口和出租房信息又难以收集、统计和掌控。加上相关管理主体多,责任不明确,呈现出“相关信息散乱,管理方式陈旧,服务水平低下”局面。就出租房屋管理而言,不但数量庞大,租住交易隐蔽且数据掌控难,极易引发水电、租金等方面的矛盾纠纷。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登记难、追踪难,考验社区治安环境。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社会违法犯罪中80%以上的犯罪嫌疑人是流动人口,且二者数量与社会治安案件数量成正比。尤其是一旦社区流动人口中的高危群体脱离了政府管理和社区服务视线,无疑会放大社区风险。
(四)安全生产事故冲击城市社区稳定
安全生产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突然发生的,给生命财产造成经济损失的事件。安全生产事故会对周边生活设施和生活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也是任何社区都会面临的严峻考验。城市社区常见的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发生在违规生产经营活动和油气等地管线运输过程中,高发于社区小作坊及小窝点,危化品与易燃易爆品的违规储放也是重要诱发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城市安全生产基础脆弱,事故频发多发,类型多样,反复出现,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财产和安全,冲击居民安全感,影响社区稳定。如,2013年的青岛“11·22”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就伤及周围居民多人,对刘公岛路、舟山岛街、斋堂岛街周边社区生活设施及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破坏;在2015年的天津 “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就有周边居民遇难;事故受损的建筑物中,就有居民1类住宅91幢、2类住宅129幢、居民公寓11幢。上述事故也警示着我们,社区正承受着生产事故带来的巨大压力和严峻考验。
(五)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城市社区在聚集人员、资源和财富的同时,也会面临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冲击。而社区是突发事件的最直接承受者和第一现场,也是应急管理的前沿阵地。当前,社区应急管理在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和恢复重建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社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健全,应急管理主体单一,责任不明确;二是社区应急预案流于形式,缺乏操作性和足够演练;三是居民应急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提升;四是应急救援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足,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有待提升。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不断加大,基层各类突发事件多发频发且耦合度不断加大,考验城市社区应急管理水平,是影响社区稳定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青岛市黄岛区城市社区维稳工作经验
(一)以党建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社区虽小,民生为大。服务民生是党的根本宗旨,系各级党组织的职责和义务。青岛市黄岛区实施了“民生党建工程”,以党建引领民生,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
1. 建立党群服务工作站,构建党群服务组织网络体系。黄岛区长江路街道树立了“以党建促民生,以服务赢民心”指导思想,在每个社区设立党群服务工作站,构建社区民生服务网,把解决好“养老、帮困、助学”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社区党群服务工作站不仅充分发挥了社区党员辐射带动和榜样示范作用,也有利于汇聚强大的和谐正能量,筑牢服务群众的基层前沿阵地。
2. 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为了让基层群众感受到党组织温暖,拉近社区与居民距离,黄岛区长江路街道建立了党员联系群众机制。目前,该街道374名党员与社区群众建立了联系;开展了“三亮三带三评三满意”活动,即街道党员在社区“亮身份、亮承诺、亮岗位”,“ 带好家庭、带好邻居、带好楼道”,每半年通过“党员自评、支部测评、群众测评”环节,最终评选出“自己满意、支部满意、群众满意”的优秀党员。
3. 针对社区不同群体,开展系列品牌活动。黄岛区针对社区务工人员、孤寡老人、烈士遗属和青年创业者等不同群体开展了以服务民生为主旨的品牌活动,切实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提升服务居民水平。如,针对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开展的“衣暖人心,冬日暖阳”行动;针对社区老年人的“情系夕阳,惠民为老”活动;为解决社区独居老人就餐问题的"助老大食堂";旨在促进居民参与社区共建的“走亲连心”活动和 “家风、民风、社风”专项提升行动等。
(二)重视矛盾纠纷调节和信访工作,有效化解基层矛盾
矛盾纠纷影响社区稳定,完善信访制度是社区维稳的基础工作。
1. 构建矛盾纠纷调节机制。如,黄岛区临港经济区针对村居改造和大规模征地拆迁所产生的社区矛盾纠纷,构建“评理听证”工作机制,在区管委设立“评理大厅”,在社区设立“说理茶馆”,组织了社区评理听证团,为基层群众提供倾诉平台,让矛盾纠纷在群说、群议中得以化解;建立了“一网格、一律师”机制,聘请专业律师进管区、到网格,为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依法缓解基层矛盾。
2. 创新基层信访制度。如,黄岛区红石崖街道出台了“信访十二条”,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引导来访人通过诉讼、调解、仲裁等多种途径解决现实问题;辛安街道设立公眾投诉中心,社区群众可就其切身利益问题向中心进行电话咨询和投诉;中心对咨询投诉进行分类,明确部门责任,向街道和各职能部门及时转办,事后认真调查、向咨询方或投诉人及时反馈处理结果;同时,创办“公众投诉舆情专报”,每月进行一次汇总分析,突出焦点、重点和难点,有效化解基层矛盾。
(三)强化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缓解社区维稳压力
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是城市社区维稳工作的重要内容。为此,黄岛区本着“服务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确立了“掌握百分百信息,提供百分百服务”的工作目标,以信息管理为切入点,建立起“街道负责、社区实施、物业配合、业主参与”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模式。该区各镇街及社区积极创新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方式。如,滨海街道办事处将流动人口管理与物业管理相融合,借助网格员、社工以及辅警等基层力量,促进社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建立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信息群,构筑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核查精细化和管理精准化。红石崖街道重视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的综合治理,提高街道职能部门内部统筹协调能力,把管理和服务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房管人+自我服务”的长效机制;在各社区设立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服务专门机构,设立办公场所,配备专职人员,扎实推进基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的组织网络建设;开展了流动人口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发挥好典型辐射带动作用。
(四)加强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整改,营造社区稳定氛围
当下,城市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影响基层社区稳定。黄岛区结合企业多,安全隐患多的现实,采取了如下措施。
1. 加强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如,灵山卫街道结合其位于城郊结合部,老旧厂房多、私搭乱建多、经营业户多、小型企业多、消防基础脆弱等现实,构建啄木鸟式排查机制,尤其注重对重点企业、重点区域的零缝隙排查,掌握隐患风险分布。该街道2016年全年先后排查出各类隐患5000余处。
2. 加强社区安全隐患整治。如,铁山街道在安全生产方面采取了“卡咽喉、疗全身”式的“一步到位”工作法。2016年,该街道联合区消防大队对18家消防安全存在突出问题的企业果断断电、停产。后经消防领域专家复查,对其中10家通过验收的企业恢复供电、生产;对检查未通过的8家企业继续断电、停产,直至整改合格;对辖区内269家企业中的188家C级企业、15家D级企业(约占辖区企业总数的3/4)实行“挂牌亮丑”,让企业有感,让社会知晓,为维护社区安全创造了良好条件。
(五)加强应急演练和教育培训,提升基层应急能力
社区安全稳定关乎居民安全与幸福,居民应急能力事关社区稳定。黄岛区本着“常态化应急、专业化操作、普及化教育”的思路,注重提升基层应急能力,构筑社区公共安全防线。
1. 加强应急培训,提高应急专业水平。如,黄岛区为提升应急指挥能力而举办突发事件现场指挥官培训班;为提升现场应急和救援能力而举办“第一响应人培训班”;针对镇(街道)应急专业人员的应急管理专题培训班;针对食品安全和疫病防治应急处置的“食品安全事故暨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培训会”;面向社区工作人员的应急自救体验式培训;面向社区幼儿园负责人的安全管理培训等等。
2. 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实战能力。黄岛区应急预案演练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一是常规性演练。如地震应急演练、疫病防控与医疗事故演练等。二是季节性演练。如春季消防疏散演练、夏季汛期城区防汛演练、海水浴场防溺水演练等。三是港区生产演练。如,港区内船载危险品泄漏事故应急演练、LNG储罐泄漏事故应急演练等。四是重大活动专项演练。如,青岛啤酒节应急演练等。 3. 普及应急知识,提高群众应急素质。黄岛区牢固树立“全民应急”理念,以“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为目标,加大应急宣教力度,切实提高居民应急素质。如,黄岛区开展的“应急大篷车进社区”、社区居民一站式应急交互体验活动、百姓最关心的地震科普知识有奖征集活动、“家在西海岸,平安永相伴”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等,在营造“人人学应急、人人懂应急、人人会应急”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居民的安全意识、防范意识和逃生、自救、互救能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启示与启发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目的是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到2020年城镇化预计将突破60%,每年有近2000万人从农村进入城市,落脚社区。社区稳定关乎城市化质量和水平,考验社会治理水平。
(一)加强社区维稳研究,促进相关成果转化
1. 重视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学界围绕社区维稳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从当前维稳形势和未来趋势来看,需推进以下几方面研究。其一,社区维稳环境研究。社区维稳环境影响主体偏好,形塑制度安排,关乎行为选择。为此,既要分析城市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宏观背景,也要分析社区所处区域及社区类型等特点。其二,社区维稳行为研究。应从社区属性出发,深入研究社区维稳各主体的职责义务与相互间关系、社区维稳基本策略选择与优化等内容。其三,社区维稳机制研究。如社区风险测量机制、突发事件处置机制、社区维稳激励、考核与联动机制等,重点研究机制构建路径与创新。其四,社区维稳创新路径研究。主要包括社区维稳的理念创新、组织结构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保障和支撑体系创新等内容。
2. 促进成果转化。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服务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维稳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研究中的结论和建议,能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此,要对当前的相关研究尤其是结合城市化大背景的社区维稳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借鉴相关成果,实现城市社区维稳创新目的,以适应新常态,满足新需求。
(二)解决基层民生问题,维护城市社区稳定
1. 深刻认识基层民生需求变化。社区民生问题可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以衣、食、住、用、行等為表征,解决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满足物质需求,相对单一;精神层面涵盖了正当权益维护、文化生活满足和幸福感获得等内容,解决生活质量提升问题,满足精神需求,相对多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基层民生需求已经有了新变化,正在出现从单一而又相对容易满足的物质需求向多元而又复杂的精神需求转变。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对这种转变及其未来趋势有深刻认识。
2. 切实做好基层社区民生工作。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视生活生存为底线,切实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以发展提升为导向,打破制度藩篱和体制壁垒,设计完善民生政策,调整政策偏差,整合各方力量,构建社区民生服务网络;其次,广大基层社区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百姓关心问题,绘制出本社区民生图和时间序列表,掌握民生问题空间分布和解题优先序列;要针对社区不同群体,建立民生档案,促进社区民生工作精准化。
(三)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1. 提高社区风险防控水平。城市社区风险聚集,风险形成和演变机理复杂。为此,要结合当前社区公共安全形势,加大投入力度,重视现代新技术运用,促进人防、物防和技防结合,构筑牢固防线;要认真解决好影响社区稳定的风险与隐患,做到排查到位、分析到位、方案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化解社区风险隐患;要完善家族、亲友和邻里参与的社区人民调解制度,减少社区纠纷和矛盾冲突,打造和谐家园;要依法理性对待民众诉求,掌握基层信访信息,加强信访问题分析研判和评估,提升信访工作精准化水平;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共筑政府、媒体和公众联动的网络舆情防火墙,优化舆情生态,确保社区稳定。
2. 提高社区应急管理水平。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容易给社区居民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为此,要结合社区突发事件特点,切实完善社区应急预案并加强预案演练;在现有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基础上,结合社区公共安全需要,加强防暴处突、消防救援和治安防范队伍建设,打造社区应急力量;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环保、安监等相关部门应急资源能够在社区“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实时获取,促进资源共享。
3. 加强社区人口和房屋管理。针对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增多的现实,基层镇街要树立“管理+服务”的理念,一方面准确掌握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的数量和性质,将流动人口信息与出租房信息、企业用工信息共享,做好分类,为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的调查走访,把握需求,建立服务台账,为社区流动人口生产生活提供贴心周到服务,解决实际困难,让流动人口能在社区住得下、稳得住,并获得自身发展。
(四)强化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公众风险意识
1. 加强社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协调能力。社区干部是社区维稳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承担社区治理重要责任。要发挥基层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教育机构作用,或依托社区周边高校建立社区干部学院或举办社区干部培训班,开展社区干部提升的专题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的决策能力和应对能力。
2. 加强居民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市民应对能力。不同知识背景和不同能力素质的人面对突发事件会采取不同措施,提高全民公共安全素质是社区维稳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因此,要加强各部门在公共安全知识普及方面的合作,丰富宣传和知识普及形式,推动应急知识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头脑,提高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参考文献: [1]陆继锋.街区制对城市社区公共安全的挑战与应对[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3):21.
[2]杨帅,关志强.城市社区维稳现状与对策探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 当代经济,2016,(9):46-47.
[3]郭小刚.基层社区公益组织社会维稳功能解析——以沈阳市为例[J].辽宁经济,2013,(12):62-63.
[4]杜党勇.完善村改制公司综治维稳机制,夯实社区平安基石[J].探求,2013,(152):71-73.
[5]夏黑训.社区商户“十户联保”之基层反恐维稳与民族团结创新机制实践考察[J].社会经纬,2016,(4):133-138.
[6]刘桂琴.浅谈如何做好转型期社区维稳工作[J].探求,2013,(S1):71-73.
[7]陈奇彪.论新疆城镇社区维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社科论坛,2015,(4):59-62.
[8]马树颜.基层维稳视角下城市社区多元共治模式的构建——以济南市历下区燕山街道办事处为例[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2):125-127.
[9]祁丹华.如何做好转型期社区维稳工作[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4):96.
[10]孙勇.社区维稳工作中的人民调解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11]杨萍.城市社区调解在社会维稳中的现实功能研究——以上海田子坊郭英俊人民调解工作室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2011,(19):124.
[12]史书铄.健全维稳机制 建设平安社区——基于历城区山大路街道办事处平安建设工作的现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3,(6):126-128.
[13]曹彦.试论上访群体的社区维稳及社会工作的介入[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56-59.
[14]王燕.上访群体的社区维稳与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企业导报,2015,(10):190.
[15]刘学武.论社区警务在我区反恐维稳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9-13.
[16]王林.美国社区反恐的理论、经验及启示[J].桂海论丛,2015,(3):120-124.
[17]刘万振,陈兴立.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重庆市社区应急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行政法学研究,2011, (3):78-85.
[18]黎满云.加强新疆乌鲁木齐市社区维稳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2,(1):39-41.
[19]齐晶.改善社区治理 增强维稳能力——对某省社区稳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人民论坛,2015,(32):234-236.
[20]林炳兰,郭丽.对社区维稳工作中的法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3):121.
[21]陆海岩.城镇社区维稳工作的难点与法治解决路径——基于新疆地区的调查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3,(1):37-41.
[22]段奕竹,杨涛.浅谈如何做好偏远石油社区维稳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8):127.
[23]董大全,王淑华.反恐维稳社区警务新模式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56-159.
[24]吴尚敏.浅析防城港市社区矫正与社会维稳[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4):92-95.
[25]陈俊.检察机关推进基层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经济, 2010,(10):75-76.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