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研究在理论界、学术界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热点。现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一、全球化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学界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众说纷纭,这里不加赘述,本文主要选取了关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影响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加以阐述。
(一)全球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罗峰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仅使民主的基本价值理念在全球的维度上传播,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还拓展了民主的内涵,使传统民主制度的运作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他指出传统的以自由主义民主为理念的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之上,而在全球化的年代,一个国家的某种决策有时则会产生跨国界的影响。[1]
徐长安,张德湘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推行以经济、政治、文化为一体的全球化政策,企图实现西方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对全世界思想文化的主宰地位。西方敌对势力鼓吹西方文化中心论,推行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文化霸权”,把资产阶级的政治当成世界政治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文化理论的根本价值,这些给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2]
纪政文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挑战主要表现在:全球化使得“民主政治”这一观念变得模糊起来;西方国家“先发展效应”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负面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创新面临着强大艰巨性;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主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机遇主要表现在: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必备的文明环境;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经济制度基础;.经济全球化同时加快了先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民主素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经济,其发展客观上要求民主政治与之相适应。[3]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任务
徐长安,张德湘指出,必须正确对待西方政治文化。要批判、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保卫国家的文化安全;同时要学习、借鉴西方政治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服务;实现这一过程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中西政治文化交流。[2]
罗峰指出,政治层面上谈全球化并不是说西方的民主模式具有普适意义,其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就是一个“西化”过程。实际上,真正的政治发展模式应是一种与本国本地区相适应的模式,即真正的政治发展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1]
纪政文提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使命。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提高国民素质,确保民主主体的现代化与世界性的统一;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确保民主政治发展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统一;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与外来文化的中国化的统一;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民主政治的共同经验,走适合中国特点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3]
房宁认为,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他指出中国短短几十年创造的发展奇迹已充分证明,中国创建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的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是符合中国绝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人民将继续坚持和发展完善。[4]
二、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学界一致认为,我国的民主制度虽然还不够健全,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张民省从民主政治的社会作用方面阐述了民主政治的保障功能。他认为,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构成了社会政治的骨架和心脏,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民主政治是一种否定等级特权,促进社会正义的政治体制,有利于促进社会正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增强社会信用;民主政治的内在制度、原则和范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5]
程竹汝认为,从理论或实践上看,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首先,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都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多元利益和高度的社会流动性,而民主政治就是一种用和谐的方式控制、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制度体系;其次,利益表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能够完善公共政策、消解社会矛盾和强化政治认同,是夯实和谐社会政治基础的关键;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制度资源,也是夯实和谐社会政治基础的根本之策。[6]
李山,李明雪强调,民主政治可以医治腐败政治,防止政治专制,为建立廉洁、高效、民主、“政通人和”的社会创造条件;民主政治可以形成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安排;民主政治有利于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大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7]
张光辉、董业宏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社会主义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也高度契合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精神预期和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本身的规定性契合;社会主义民主为消除不和谐因子进而实现和谐因子累积提供了方法论依托或工具选择。[8]
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选择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当前和今后很长历史时期内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对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选择,众多的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民主与党的领导研究
刘歌德从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践教训出发,论证“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意。同时指出,和谐社会中讲民主必须要求共产党要民主执政,民主治党,民主治国,培育广大党员的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9]
邱炜煌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民主执政,因为民主贯穿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社会不和谐根源于民主的不健全,表现为党委领导弱化、取代民主等。[10]
房宁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又存在着矛盾和问题。如,党在整体上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但不能排除党的个别组织和少数党员、干部会偏离党的宗旨,出现蜕化变质;党代表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与人民群众中的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个别利益存在差异和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他指出,根本的思路和办法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民主执政,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11]
阎志民提出,从根本上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充分认识并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第二,民主执政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必须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相结合。[12]
(二)完善民主机制
张光辉、董业宏提出要完善民主的政治沟通机制,创设和谐社会矛盾冲突的安全阀;构建新型政治文化,为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种动力支撑;探寻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型动力源,逐步确立最高层次的完善的民主国家制度并自觉外化和实践这种制度精神。[8]
管仕富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充分发挥党员积极性的、有实际权威的评议机制。这种评议机制以民主制度建设为评议的主要内容,采取多方参与、评议住标量化的方法,每年对各级党委的民主建设工作进行评议,以此来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持续推动力,保证其平稳发展,顺利推进。[13]
邱炜煌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的民主机制:人民代表优选机制,民意表达机制,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民情处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10]
张星炜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于“人民民主”和“人民利益”。而在实践中实现这一有机统一的途径在于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党内民主制度的创新;二是人民民主制度的创新;三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创新。他进一步提出,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的途径具体表现在:实行党代表常任制;使党的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党代会常任制下,常委会在党代会闭会期间行使党代会授予的部分决策权,执委会行使执行权、纪委会行使监督权,在党代会领导下的这三个机构并行设置,其成员互不兼任。关于人民民主制度的创新,他提出要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条件成熟时,应当允许和提倡竞选;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示当选人大代表的条件,即明确规定人大代表是代表其选区和选举单位选民的利益和意志执行权力,可以考虑实行代表职业制,适当减少人大代表数量,提高质量;改进和完善人大工作制度,适当延长人大的会期,建立公民旁听人大会议制度;健全人大对其他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制度,加强人大的法律、工作和人事监督制约并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创新,他提出应着力于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强化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建立健全人民政协内的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14]
贺玮认为,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干道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此,要正确处理好党与人大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与落实人大监督权的辩证统一;人大监督权行使要程序化;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要提高人大代表的知识素养,优化人大代表的结构和调整人大常委会监督机构的设置,包括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使其适应日益发展的监督工作需要。[15]
(三)培育和增强民主意识
1、培育和增强民主意识的必要性
张军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既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也是人民民主权利得以实现的精神基础和内在保障。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则具有初始性、主体分布不平衡性、内容层次不全面性和发展状况的矛盾性。[16]
贺玮分析了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现状,指出我国公民民主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有些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公民参与政治的次数和频度都很低;有些公民只讲行使民主权利,却忽视了公民应尽的义务;有些公民法律意识淡漠,不懂得民主是以法制为保障的,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公民的利益;还有些公民仍未跳出“民本”思想的窠臼,不能行使监督的权利,缺乏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等等。[15]
纪政文指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中民主法制思想的缺乏,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的淡薄和民主愿望的不强烈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3]
2、培育和增强民主意识的内涵及途径
张军认为民主意识应包含主人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民主与法制相统一的意识以及对民主政治的自觉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民主意识的途径,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增加生产力总量,为培养和提高民主意识创造经济条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人民民主意识;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政治积极性,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培养和提高人民民主意识。张军关于加强民主意识的途径选择在学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16]
纪政文提出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民主文化和民主经验,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
参考文献:
[1]罗峰.全球化、民主与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 ,(3).
[2]徐长安,张德湘.正确对待西方政治文化[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1)
[3]纪政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东岳论丛,2005,(6).
[4]房宁.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J].青岛日报,2006/ 3/ 18 .
[5]张民省.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J].理论探索.2006,(1).
[6]程竹汝.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J].学习与探索. 2006,(3).
[7]李山,李明雪.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8]张光辉,董业宏.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要——一种基于对二者关系学理分析基础上的探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9]刘歌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讲科学、讲民主、讲法制[J].社会主义论丛.2006,(4).
[10]邱炜煌.依靠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实.2005,(7).
[11]房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改革若干思考[J].社会主义论丛.2006,(9).
[12]阎志民.怎样从根本上提高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1).
[13]管仕富.论党内民主的推进机制[J].理论探讨.2007.(1).
[14]张星炜.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J].社会主义论丛.2005,(3).
[15]贺玮.当代世界民主潮流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J].泰山学院学报.2006 ,(4).
[16]张军.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
一、全球化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学界对于全球化的理解众说纷纭,这里不加赘述,本文主要选取了关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影响的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加以阐述。
(一)全球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罗峰认为,经济全球化不仅使民主的基本价值理念在全球的维度上传播,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还拓展了民主的内涵,使传统民主制度的运作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他指出传统的以自由主义民主为理念的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之上,而在全球化的年代,一个国家的某种决策有时则会产生跨国界的影响。[1]
徐长安,张德湘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推行以经济、政治、文化为一体的全球化政策,企图实现西方政治思想、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对全世界思想文化的主宰地位。西方敌对势力鼓吹西方文化中心论,推行以西方为中心的价值观和“文化霸权”,把资产阶级的政治当成世界政治文化的基本规范和文化理论的根本价值,这些给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2]
纪政文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挑战主要表现在:全球化使得“民主政治”这一观念变得模糊起来;西方国家“先发展效应”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负面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创新面临着强大艰巨性;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主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机遇主要表现在: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必备的文明环境;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经济制度基础;.经济全球化同时加快了先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民主素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民主经济,其发展客观上要求民主政治与之相适应。[3]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任务
徐长安,张德湘指出,必须正确对待西方政治文化。要批判、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保卫国家的文化安全;同时要学习、借鉴西方政治文化中的合理因素,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服务;实现这一过程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中西政治文化交流。[2]
罗峰指出,政治层面上谈全球化并不是说西方的民主模式具有普适意义,其他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就是一个“西化”过程。实际上,真正的政治发展模式应是一种与本国本地区相适应的模式,即真正的政治发展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1]
纪政文提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使命。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提高国民素质,确保民主主体的现代化与世界性的统一;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确保民主政治发展的独立性和有效性的统一;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与外来文化的中国化的统一;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发展民主政治的共同经验,走适合中国特点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3]
房宁认为,中国式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他指出中国短短几十年创造的发展奇迹已充分证明,中国创建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的实际和发展需要的,是符合中国绝大多数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人民将继续坚持和发展完善。[4]
二、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是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学界一致认为,我国的民主制度虽然还不够健全,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政治保障和制度保障。
张民省从民主政治的社会作用方面阐述了民主政治的保障功能。他认为,民主政治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构成了社会政治的骨架和心脏,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民主政治是一种否定等级特权,促进社会正义的政治体制,有利于促进社会正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增强社会信用;民主政治的内在制度、原则和范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5]
程竹汝认为,从理论或实践上看,民主政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首先,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都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多元利益和高度的社会流动性,而民主政治就是一种用和谐的方式控制、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制度体系;其次,利益表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能够完善公共政策、消解社会矛盾和强化政治认同,是夯实和谐社会政治基础的关键;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制度资源,也是夯实和谐社会政治基础的根本之策。[6]
李山,李明雪强调,民主政治可以医治腐败政治,防止政治专制,为建立廉洁、高效、民主、“政通人和”的社会创造条件;民主政治可以形成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安排;民主政治有利于强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大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7]
张光辉、董业宏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社会主义民主,而社会主义民主也高度契合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精神预期和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本身的规定性契合;社会主义民主为消除不和谐因子进而实现和谐因子累积提供了方法论依托或工具选择。[8]
三、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选择
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当前和今后很长历史时期内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对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选择,众多的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民主与党的领导研究
刘歌德从总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践教训出发,论证“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应有之意。同时指出,和谐社会中讲民主必须要求共产党要民主执政,民主治党,民主治国,培育广大党员的民主精神和民主意识。[9]
邱炜煌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民主执政,因为民主贯穿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社会不和谐根源于民主的不健全,表现为党委领导弱化、取代民主等。[10]
房宁认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又存在着矛盾和问题。如,党在整体上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但不能排除党的个别组织和少数党员、干部会偏离党的宗旨,出现蜕化变质;党代表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与人民群众中的不同阶级、阶层和群体的个别利益存在差异和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他指出,根本的思路和办法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推进民主执政,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扩大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11]
阎志民提出,从根本上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要着力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充分认识并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第二,民主执政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必须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相结合。[12]
(二)完善民主机制
张光辉、董业宏提出要完善民主的政治沟通机制,创设和谐社会矛盾冲突的安全阀;构建新型政治文化,为和谐社会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一种动力支撑;探寻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型动力源,逐步确立最高层次的完善的民主国家制度并自觉外化和实践这种制度精神。[8]
管仕富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建设必须建立一个长效的、充分发挥党员积极性的、有实际权威的评议机制。这种评议机制以民主制度建设为评议的主要内容,采取多方参与、评议住标量化的方法,每年对各级党委的民主建设工作进行评议,以此来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持续推动力,保证其平稳发展,顺利推进。[13]
邱炜煌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的民主机制:人民代表优选机制,民意表达机制,民主决策机制,民主监督机制,民情处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10]
张星炜指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于“人民民主”和“人民利益”。而在实践中实现这一有机统一的途径在于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党内民主制度的创新;二是人民民主制度的创新;三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创新。他进一步提出,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创新的途径具体表现在:实行党代表常任制;使党的代表大会真正成为党的最高权力机关;在党代会常任制下,常委会在党代会闭会期间行使党代会授予的部分决策权,执委会行使执行权、纪委会行使监督权,在党代会领导下的这三个机构并行设置,其成员互不兼任。关于人民民主制度的创新,他提出要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行改进和完善:在条件成熟时,应当允许和提倡竞选;要以法律的形式明示当选人大代表的条件,即明确规定人大代表是代表其选区和选举单位选民的利益和意志执行权力,可以考虑实行代表职业制,适当减少人大代表数量,提高质量;改进和完善人大工作制度,适当延长人大的会期,建立公民旁听人大会议制度;健全人大对其他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制度,加强人大的法律、工作和人事监督制约并健全相应的组织机构。关于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创新,他提出应着力于加强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强化民主党派的参政地位。建立健全人民政协内的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14]
贺玮认为,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的主干道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此,要正确处理好党与人大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与落实人大监督权的辩证统一;人大监督权行使要程序化;加强人大自身的建设。要提高人大代表的知识素养,优化人大代表的结构和调整人大常委会监督机构的设置,包括各专门委员会和工作机构,使其适应日益发展的监督工作需要。[15]
(三)培育和增强民主意识
1、培育和增强民主意识的必要性
张军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既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也是人民民主权利得以实现的精神基础和内在保障。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则具有初始性、主体分布不平衡性、内容层次不全面性和发展状况的矛盾性。[16]
贺玮分析了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现状,指出我国公民民主意识淡薄,具体表现在:有些公民政治参与意识不强,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公民参与政治的次数和频度都很低;有些公民只讲行使民主权利,却忽视了公民应尽的义务;有些公民法律意识淡漠,不懂得民主是以法制为保障的,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公民的利益;还有些公民仍未跳出“民本”思想的窠臼,不能行使监督的权利,缺乏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意识等等。[15]
纪政文指出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中民主法制思想的缺乏,人们的民主法制意识的淡薄和民主愿望的不强烈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困难。[3]
2、培育和增强民主意识的内涵及途径
张军认为民主意识应包含主人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民主与法制相统一的意识以及对民主政治的自觉要求等方面。提出了增强民主意识的途径,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努力增加生产力总量,为培养和提高民主意识创造经济条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人民民主意识;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政治积极性,切实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培养和提高人民民主意识。张军关于加强民主意识的途径选择在学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意义。[16]
纪政文提出可以学习其他国家的民主文化和民主经验,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
参考文献:
[1]罗峰.全球化、民主与现代政治文明间的“对话”[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5 ,(3).
[2]徐长安,张德湘.正确对待西方政治文化[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1)
[3]纪政文.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J].东岳论丛,2005,(6).
[4]房宁.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道路[J].青岛日报,2006/ 3/ 18 .
[5]张民省.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J].理论探索.2006,(1).
[6]程竹汝.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J].学习与探索. 2006,(3).
[7]李山,李明雪.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8]张光辉,董业宏.和谐社会视域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要——一种基于对二者关系学理分析基础上的探讨[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
[9]刘歌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讲科学、讲民主、讲法制[J].社会主义论丛.2006,(4).
[10]邱炜煌.依靠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求实.2005,(7).
[11]房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改革若干思考[J].社会主义论丛.2006,(9).
[12]阎志民.怎样从根本上提高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5,(1).
[13]管仕富.论党内民主的推进机制[J].理论探讨.2007.(1).
[14]张星炜.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J].社会主义论丛.2005,(3).
[15]贺玮.当代世界民主潮流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J].泰山学院学报.2006 ,(4).
[16]张军.论社会主义民主意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