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角戏”是一种闽北光泽县乡村数百年来流行的传统地方小戏,它距今约300年,是由清中叶江西采茶戏等戏种发展而来,以其贴近生活、内容朴实、诙谐有趣而一直深受农民的欢迎。本文主要对闽北光泽三角戏代表剧目《清水塘》进行分析,探求闽北光泽“三角戏”的艺术特征,探索其深厚的民族蕴藉。
【关键词】三角戏 《清水塘》 艺术特征
已近300年历史的光泽三角戏也曾被誉为全国戏曲种类中的“全国一枝花”。何谓“三角戏”?指的是光泽三角戏角色极少,虽然有时加上串角,老生、青衣等,人数可达七人,但通常只有生、旦、丑或小生、花旦、青衣、花脸等三四个角色。再加上出台戏路走向呈三角形,所以称为“三角戏”。据有关资料和民间传说显示,其产生过程与戏剧祖师田公元帅有直接关系。田公元帅名叫雷海青,是唐朝著名宫廷乐视。在光泽民间传说中,雷海青早年未入宫时就因为演戏名满天下,一次途经闽赣边境一个小村庄时,看到一家后院有一对青年男女在学演戏,于是就上前点拨。雷海青扮生,女的扮旦,男的扮丑。雷海青以当地采茶戏的曲调教了他们一个小戏就走了,这个小戏就成了“三角形”的雏型。至今,光泽三角戏在开演前还保留祭祀田公元帅的仪式。
据统计,在传统的140多部剧目中有70﹪左右的剧名与江西采茶戏同名,由此也能判定三角戏确是由江西采茶戏发展演变而来。由于光泽地处福建北部,与江西赣州相邻。因此,光泽三角戏起源于赣南采茶戏。形成于乾隆以后,主要流传于闽北光泽一带,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光泽三角戏日臻完善成熟,至今仍保存着诸多的小戏,如《进店》、《砂子岗》、《三字经》等,主要演员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而两三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的大戏仅有《凤凰山》、《清水塘》、《过界岭》、《桃妹反情》等,在传统剧目中所占比例较小,演出的角色可多至7人,主要是增加老生和青衣的人数。这些戏目虽然数目不多,却因篇幅较长,能较好的展现三角戏的一些特点。
一、光泽“三角戏”《清水塘》的艺术特征
(一)光泽“三角戏”的取材特点。
赣南采茶戏来源于民间,题材上多表现下层群众。因此闽北光泽三角戏取材也沿袭了采茶戏的取材特点,绝少正剧与悲剧,主要是教育人多行善,扶弱助困,勤劳致富,忠贞爱情等,有劝世意义等反应下层群众现实生活的题材。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角色中没有官,没有皇帝,都是小人物,家中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和小商贩、财主、员外等,以最简单的道具,最朴实又滑稽的语言,最日常的剧情来表达农民最真实的生活。内容大都是反映农民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代表剧目有《进店》,《三字经》,《凤凰山》,这些剧目一般都具有喜剧色彩。还有男欢女爱情戏的剧目,如:《桃妹反情》,《过界岭》,《砂子岗》等。同时,三角戏中也不乏一些涉及神话人物及题材的剧目,《清水塘》就是这类剧目的典型代表。这些题材贴近生活,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一般三角戏剧团可以演出两种戏种,一种就是所谓的“风流戏”即三角戏,一种是所谓的“大戏”即有皇帝有官员的戏。但并不属于三角戏的范畴。“大戏”比较复杂,道具服装也比較多。
(二)光泽“三角戏”的语言特点。
客赣方言是客家话与赣方言的统称,江西地方戏曲剧本的台词中有大量客赣方言。光泽地处福建最北部,与江西接壤。三角戏又由赣南采茶戏演变而来,语言受江西方言影响。光泽三角戏大部分唱词、对白采用江西方言主要是赣州方言,部分对白运用到普通话和光泽本地方言。唱词、对白幽默诙谐,不时引人发笑。
(三)光泽“三角戏”的道具和服装特点。
光泽三角戏的道具非常简单,除了舞台必需的一些道具如:八仙桌、八仙椅、供奉祖先的案台。剧团中
供奉的多为田公祖师,即唐朝宫廷著名乐师雷海清。
八仙桌上摆放的贡品很有讲究。其上放着盛饭的工具(光泽方言中念镇(zhen)),镇上面还贴了八卦符,镇里面盛满了生米,还放置着化上脸谱的生鸡蛋,鸡蛋上的脸谱有各种表情,喜怒哀乐。据老艺人们说这是传下来的规矩,必须要花上脸谱,而且脸谱还要是不同的表情,笑脸的预示大家每天都过得很好,而丑恶一点的就有驱邪避灾的含义在里面。后面是一把红剪刀倒插在米中,一把直尺立在剪刀后面,直尺后面还有一面镜子,镜子也是有驱邪避灾,赶走不“干净”东西的意思。镇的旁边呢是由竹子支撑起来的红色白色黄色绿色的彩带和田公祖师的神位。桌上还要放置果盘,冰糖,豆腐还有一个煮熟了的猪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呢?剧团的团长说这是传了很久的规矩了。镇是光泽人民最常用的蒸饭工具,同时也有“镇住邪恶的意思”而剪刀、尺子、鸡蛋、镜子等代表了人民的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食物。在民间也有驱邪的说法。摆上这些东西一方面是延续传统同时也有驱邪和祈求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康,百姓安居乐业的含义。光泽三角戏的服装也非常朴素,通常只有裙、衫、袄等接近生活的服装。
二、结语
光泽三角戏起源于江西赣南采茶戏,结合光泽当地的语言、音乐、文化经过300余年的融合与演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特色。其主要特点非常明显:
(一)三角戏的取材大都来自民间。
在三角戏中,没有皇帝也没有官,有的只是农民日常的生活劳动、邻里乡间的家长里短、还有青年男女间的男欢女爱。
(二)三角戏的语言。
保留了部分赣南方言,结合光泽本地话加上普通话形成了三种语言同时出现在一种戏曲中的景象,即使不懂方言的人也能大致了解演员的唱词及剧情的发展。
(三)三角戏的节奏。
三角戏的节奏以中速为主,旋律采用民族五声调式来创作,伴奏乐器简单且无特殊技巧与难度,唱腔独特,且每段唱词的最后一句都重复一遍;随着电子琴等电声乐器的加入,光泽三角戏的伴奏音乐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现代生活。
(四)道具和服装非常简单。
舞台上的基本道具只有八仙桌,案台等,具有一定的祭祀和祈福意义。服装只有简单的衫衬,袄等。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没有严格的程式。这更是表明了三角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戏也更提升了三角戏的内在文化内涵及气质。
(五)舞台走位基本以三角形为主。
演员台位呈三角形不断变换,一个演员上台到中央前唱两句,后台过门时,另一个演员从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又是打击乐过门,最后一个演员便从台中央走到台左边唱第四句。看似单调,却也保留着民间原始艺术的纯朴性。
【关键词】三角戏 《清水塘》 艺术特征
已近300年历史的光泽三角戏也曾被誉为全国戏曲种类中的“全国一枝花”。何谓“三角戏”?指的是光泽三角戏角色极少,虽然有时加上串角,老生、青衣等,人数可达七人,但通常只有生、旦、丑或小生、花旦、青衣、花脸等三四个角色。再加上出台戏路走向呈三角形,所以称为“三角戏”。据有关资料和民间传说显示,其产生过程与戏剧祖师田公元帅有直接关系。田公元帅名叫雷海青,是唐朝著名宫廷乐视。在光泽民间传说中,雷海青早年未入宫时就因为演戏名满天下,一次途经闽赣边境一个小村庄时,看到一家后院有一对青年男女在学演戏,于是就上前点拨。雷海青扮生,女的扮旦,男的扮丑。雷海青以当地采茶戏的曲调教了他们一个小戏就走了,这个小戏就成了“三角形”的雏型。至今,光泽三角戏在开演前还保留祭祀田公元帅的仪式。
据统计,在传统的140多部剧目中有70﹪左右的剧名与江西采茶戏同名,由此也能判定三角戏确是由江西采茶戏发展演变而来。由于光泽地处福建北部,与江西赣州相邻。因此,光泽三角戏起源于赣南采茶戏。形成于乾隆以后,主要流传于闽北光泽一带,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光泽三角戏日臻完善成熟,至今仍保存着诸多的小戏,如《进店》、《砂子岗》、《三字经》等,主要演员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而两三个小时甚至四个小时的大戏仅有《凤凰山》、《清水塘》、《过界岭》、《桃妹反情》等,在传统剧目中所占比例较小,演出的角色可多至7人,主要是增加老生和青衣的人数。这些戏目虽然数目不多,却因篇幅较长,能较好的展现三角戏的一些特点。
一、光泽“三角戏”《清水塘》的艺术特征
(一)光泽“三角戏”的取材特点。
赣南采茶戏来源于民间,题材上多表现下层群众。因此闽北光泽三角戏取材也沿袭了采茶戏的取材特点,绝少正剧与悲剧,主要是教育人多行善,扶弱助困,勤劳致富,忠贞爱情等,有劝世意义等反应下层群众现实生活的题材。没有波澜壮阔的场景,也没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角色中没有官,没有皇帝,都是小人物,家中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和小商贩、财主、员外等,以最简单的道具,最朴实又滑稽的语言,最日常的剧情来表达农民最真实的生活。内容大都是反映农民家庭日常生活场景。代表剧目有《进店》,《三字经》,《凤凰山》,这些剧目一般都具有喜剧色彩。还有男欢女爱情戏的剧目,如:《桃妹反情》,《过界岭》,《砂子岗》等。同时,三角戏中也不乏一些涉及神话人物及题材的剧目,《清水塘》就是这类剧目的典型代表。这些题材贴近生活,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一般三角戏剧团可以演出两种戏种,一种就是所谓的“风流戏”即三角戏,一种是所谓的“大戏”即有皇帝有官员的戏。但并不属于三角戏的范畴。“大戏”比较复杂,道具服装也比較多。
(二)光泽“三角戏”的语言特点。
客赣方言是客家话与赣方言的统称,江西地方戏曲剧本的台词中有大量客赣方言。光泽地处福建最北部,与江西接壤。三角戏又由赣南采茶戏演变而来,语言受江西方言影响。光泽三角戏大部分唱词、对白采用江西方言主要是赣州方言,部分对白运用到普通话和光泽本地方言。唱词、对白幽默诙谐,不时引人发笑。
(三)光泽“三角戏”的道具和服装特点。
光泽三角戏的道具非常简单,除了舞台必需的一些道具如:八仙桌、八仙椅、供奉祖先的案台。剧团中
供奉的多为田公祖师,即唐朝宫廷著名乐师雷海清。
八仙桌上摆放的贡品很有讲究。其上放着盛饭的工具(光泽方言中念镇(zhen)),镇上面还贴了八卦符,镇里面盛满了生米,还放置着化上脸谱的生鸡蛋,鸡蛋上的脸谱有各种表情,喜怒哀乐。据老艺人们说这是传下来的规矩,必须要花上脸谱,而且脸谱还要是不同的表情,笑脸的预示大家每天都过得很好,而丑恶一点的就有驱邪避灾的含义在里面。后面是一把红剪刀倒插在米中,一把直尺立在剪刀后面,直尺后面还有一面镜子,镜子也是有驱邪避灾,赶走不“干净”东西的意思。镇的旁边呢是由竹子支撑起来的红色白色黄色绿色的彩带和田公祖师的神位。桌上还要放置果盘,冰糖,豆腐还有一个煮熟了的猪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呢?剧团的团长说这是传了很久的规矩了。镇是光泽人民最常用的蒸饭工具,同时也有“镇住邪恶的意思”而剪刀、尺子、鸡蛋、镜子等代表了人民的最基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食物。在民间也有驱邪的说法。摆上这些东西一方面是延续传统同时也有驱邪和祈求人民的生活幸福安康,百姓安居乐业的含义。光泽三角戏的服装也非常朴素,通常只有裙、衫、袄等接近生活的服装。
二、结语
光泽三角戏起源于江西赣南采茶戏,结合光泽当地的语言、音乐、文化经过300余年的融合与演变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特色。其主要特点非常明显:
(一)三角戏的取材大都来自民间。
在三角戏中,没有皇帝也没有官,有的只是农民日常的生活劳动、邻里乡间的家长里短、还有青年男女间的男欢女爱。
(二)三角戏的语言。
保留了部分赣南方言,结合光泽本地话加上普通话形成了三种语言同时出现在一种戏曲中的景象,即使不懂方言的人也能大致了解演员的唱词及剧情的发展。
(三)三角戏的节奏。
三角戏的节奏以中速为主,旋律采用民族五声调式来创作,伴奏乐器简单且无特殊技巧与难度,唱腔独特,且每段唱词的最后一句都重复一遍;随着电子琴等电声乐器的加入,光泽三角戏的伴奏音乐变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贴近现代生活。
(四)道具和服装非常简单。
舞台上的基本道具只有八仙桌,案台等,具有一定的祭祀和祈福意义。服装只有简单的衫衬,袄等。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活泼自由,没有严格的程式。这更是表明了三角戏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戏也更提升了三角戏的内在文化内涵及气质。
(五)舞台走位基本以三角形为主。
演员台位呈三角形不断变换,一个演员上台到中央前唱两句,后台过门时,另一个演员从右方走到台中央唱第三句,接着又是打击乐过门,最后一个演员便从台中央走到台左边唱第四句。看似单调,却也保留着民间原始艺术的纯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