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意境——诗歌教学的根本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wen0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以其凝练优美的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每首诗歌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生命。入境,是品读诗歌的根本。只有注重对意境的透析,把握作者作品的情感,才能使学生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鉴赏境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引发学生思维,架起诗歌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去领悟诗歌中的意境美,在诗情画意中让生命诗意地栖居。
  
  一、多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 “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处理好一个“读”字,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
  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诵读时,应抓住情境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宁,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诵读要充满感染力,使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
  
  二、品字词,领悟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现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到头来,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合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美谈。古诗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表达出丰富的意蕴。一首诗往往有诗眼来透露诗旨的一些关键字词,诗人常常会借助这些字词来展现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细细咀嚼,品位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诗歌的意境,在古诗的教学中极为关键。擅长教学古诗的教师往往能抓住诗眼来组织教学,提领一顿而百毛皆顺。
  
  三、析意象,走进诗歌的意境
  
  意象,就是情意(思想感情)和物象(物体的形象)的组合。当一个意象进入诗歌作品之后,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往往寄托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种种意象,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结合意象原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环境、写作背景,展开想象去理解作品。
  如教学杜甫的《春望》,让学生找出意象,学生马上找到了“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这些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看到,在这一幅惨淡的画面中有战乱时叛军焚烧后留下的残破,有草木丛生,失去往日锦绣的皇城,有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有凄凉婉转,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更有一位白发怆然,忧国忧民的诗人,作者将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满目萧条之景融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展现出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情景凄凉、沉郁顿挫,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
  
  四、勤练笔,融入诗歌的意境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要用足用活”,充分发挥课文教材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托,进行语言模仿的训练,以读促思,以读促写并且是由浅至深地写,循序而渐进,起到知识迁移与情感迁移的双重效果。
  教《雨说》,重点品读7—8节,学生找出了“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对这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象力的詩句加以品评,于是我就用“ 见了我笑 啊”句式让学生补充诗句,学生诗兴大发,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回答“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颊啊”,“石榴见了我笑破了肚皮啊”,“小溪见了我笑亮了嗓子啊”……此处的训练,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更是对诗歌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意境,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在品味诗境之后,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仿造诗句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虽然初中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并不丰富或深刻,但他们自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写诗,可以让学生“生吞活剥”,可以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还可以让学生“不拘一格”“天马行空”。比如一学生活学活用,改写《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争吵。夜来麻将声,输钱知多少?”讽刺了当前赌风日盛的社会现实。
  鼓励学生仿造创作体式,将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凝聚成短小隽永的诗句,以此练笔,从短到长,由粗到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有利于学生融入诗境中,对学生文学素养的积淀和提高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语文教学中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好的导语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
期刊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 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写字、识字
期刊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新变化。多媒体网络教学以资源的海量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等优势使语文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发现、获取、重整、分析、利用和创造信息提高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整体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了当务之急。    一、听说教学    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体现在文字的可以记载和流传,更体现在日常的口语交际中。但传统教学中“听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足以说明读的作用。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往往也不能取得良好效果。为了提高一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主线,同时结合其它训练活动。     一、在读中结合看图训练     一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
期刊
语文教学要讲究方法,教学方法既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好与不好全在于使用是否恰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模式化。要根据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下面本人就此浅谈几点:     一、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在教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
期刊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贯彻以赏识为主的原则,因为它是比惩罚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措施。  根据这一原理,我在作文教学中注意运用赏识,把它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积极强化手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因为它可以激发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识字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 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并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学习汉字的愿望。这么多的识字量,怎样才使学生记住这些字并喜欢学习汉字呢?下来我就来谈谈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的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在游戏中进行识字教学    1、猜谜语识字   教学中利用汉字的特点设计猜谜语这样的智力游戏帮助学生识字,例如:教学“六”时,字谜为“一点一
期刊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方法。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前一段我省各地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
期刊
教育必须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面对改革,作为百科之首的语文改革也是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必须改变旧有的模式,重新思考“语文”这一课题理念,真正地设计好自己的每一节课,让学生不仅从这一课学到应有的知识,又能兴趣盎然,沉浸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真正地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语文课堂气氛,达到以乐激趣,增长知识的目的,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