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省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省域层面的落实和体现,是立足省域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體系、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治理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省域治理水平显著提高,许多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不仅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为全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作出了探索、积累了经验。当前,国家治理的新要求、时代变革的新趋势、全省人民的新期盼,对省域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立足现有的良好基础乘势而上,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转到系统集成、积厚成势上来,以系统化布局优化全省社会治理整体架构,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建构科学合理、覆盖全面、运转有效的社会治理整体布局,不断提高我省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着力强化“全周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不仅是在疫情“大考”下,针对补齐城市治理体系短板和弱项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着眼于完善城乡治理体系提出的新理念新主张,为新时代我省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全周期管理”意识是指城市治理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将城市社会看成一个有机共同体,将城市治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治理逻辑,整体性和周期性地把握每一个部分发展和每一个阶段工作,并采取与全局相一致又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做到城市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有机性。“全周期管理”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要求以系统集成的方式方法,建构社会治理完整链条,从源头到末梢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管控,打造多主体、跨区域、差异化社会治理新格局。要求全面加强源头治理、动态监管、应急处置,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企业责任,完善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要求加快完善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一体化,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防范转型。要求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全力消除监管盲区、化解风险隐患、压降安全事故。要求科学防控公共卫生风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
着力培育“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使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呈现出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强的特征,单靠党委和政府的力量难以实现社会治理效能最大化。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起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种主体的治理合力,寻求社会意愿和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领导机制。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推动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共治格局。完善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和治理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指挥体系。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构建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社会治理链条。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全面运用、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深入推进“万村善治”工程,有效保障农民群众各项权利。深化“三社联动”,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
着力追求“高质量”。社会治理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也是省域治理的重大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省也正处在城乡关系重构、产业深度调整、区域布局优化的阶段,新时代、新方位,既为社会治理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严峻风险挑战。要针对社会领域的新风险新矛盾,大力推进治理标准高质量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工作格局。要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深入开展反恐怖反分裂反邪教斗争,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铲除影响政治安全的土壤。要加快升级完善防控体系。坚持依法严打方针,打、防、管、控、建并举,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以开展专项斗争为牵引,着力治乱点、补短板、除隐患。要着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全面落实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风险防控责任“四项机制”,健全矛盾风险跨区域联动机制、跨领域综合治理机制。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方式在化解矛盾中的作用。要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长效机制,织密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从最突出的问题防起、从最基础的环节抓起、从最明显的短板补起,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着力打好“组合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也是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政治建设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引领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要把政治建设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提高政治觉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加大安全生产、生态环境、食品药品、交通安全等民生领域执法力度,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充分发挥执法司法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道德具有深切、持久的引领力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江苏特点、彰显时代精神的德治体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要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村(居)委会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智能化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要积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助推社会治理决策科学化、防控一体化、服务便捷化。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段培华
着力强化“全周期”。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这不仅是在疫情“大考”下,针对补齐城市治理体系短板和弱项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着眼于完善城乡治理体系提出的新理念新主张,为新时代我省推进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全周期管理”意识是指城市治理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将城市社会看成一个有机共同体,将城市治理视为一项系统工程,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治理逻辑,整体性和周期性地把握每一个部分发展和每一个阶段工作,并采取与全局相一致又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做到城市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稳定性、持续性和有机性。“全周期管理”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要求以系统集成的方式方法,建构社会治理完整链条,从源头到末梢实现全流程、全要素管控,打造多主体、跨区域、差异化社会治理新格局。要求全面加强源头治理、动态监管、应急处置,严格落实属地责任、部门责任、企业责任,完善全覆盖、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公共安全监管机制,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要求加快完善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城乡公共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一体化,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事后应对向事前防范转型。要求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隐患常态化排查整治机制,全力消除监管盲区、化解风险隐患、压降安全事故。要求科学防控公共卫生风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
着力培育“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使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呈现出跨界性、关联性、复杂性强的特征,单靠党委和政府的力量难以实现社会治理效能最大化。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起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种主体的治理合力,寻求社会意愿和诉求的最大公约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领导机制。健全党委领导体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推动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共治格局。完善集约高效的政府负责体制和治理机制,依法引导和规范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指挥体系。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构建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的社会治理链条。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深入推进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全面运用、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深入推进“万村善治”工程,有效保障农民群众各项权利。深化“三社联动”,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
着力追求“高质量”。社会治理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也是省域治理的重大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省也正处在城乡关系重构、产业深度调整、区域布局优化的阶段,新时代、新方位,既为社会治理带来重大战略机遇,也给社会治理带来严峻风险挑战。要针对社会领域的新风险新矛盾,大力推进治理标准高质量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社会治理工作格局。要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深入开展反恐怖反分裂反邪教斗争,依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和有害信息,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管理,铲除影响政治安全的土壤。要加快升级完善防控体系。坚持依法严打方针,打、防、管、控、建并举,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以开展专项斗争为牵引,着力治乱点、补短板、除隐患。要着力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全面落实风险研判、决策风险评估、风险防控协同、风险防控责任“四项机制”,健全矛盾风险跨区域联动机制、跨领域综合治理机制。学习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充分发挥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诉讼等方式在化解矛盾中的作用。要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长效机制,织密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从最突出的问题防起、从最基础的环节抓起、从最明显的短板补起,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着力打好“组合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既是思想观念的彻底转变,也是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充分发挥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作用,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政治建设在社会治理中具有引领性、决定性、根本性作用。要把政治建设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提高政治觉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法治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加强社会治理领域立法,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化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和管理监督制约体系。加大安全生产、生态环境、食品药品、交通安全等民生领域执法力度,加强产权司法保护。充分发挥执法司法规范社会行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作用。道德具有深切、持久的引领力量。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江苏特点、彰显时代精神的德治体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要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村(居)委会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作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智能化是社会治理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要积极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加快打造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助推社会治理决策科学化、防控一体化、服务便捷化。
(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段培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