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对幼儿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创设良好的环境应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和教育相适应。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而这里所说的良好环境又是实现教育目标、保证幼儿身心健康,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根据这一条例,幼儿园应积极开拓空间,为幼儿创设出适合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环境。
目前教育界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越来越重视。专家们认为:幼儿只有在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所以可以说环境创设直接关系到幼儿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影响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与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幼儿的生活。
幼儿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就能创造怎样的环境模式。因此,环境创设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近来随着《规程》和《纲要》精神的步步深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重视幼儿的实践活动”等观点已被广泛接受。所以我园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时空布置格局,突出区角活动的地位。但是由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有一定的新颖性,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环境创设就失去了更好的教育和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为了使环境创设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教育和发展,我们班创设了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自然状态,幼儿可以自主行动不受控制,实际上教师将整个教育目标、教育意图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的预设来实现。
一、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应该是有目的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并且应从幼儿的生活中提炼得来
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环境创设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并要考虑到本班幼儿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兴趣需要,使材料充分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教师应通过观察、询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
从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眼光来创设环境。墙面布置平面图、立体图、实物相互搭配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幼儿对认识事物的直观作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愉快、自主的情绪下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幼儿园的墙面布置,老师可结合教育目标,老师与幼儿一起利用废旧牛皮纸、小麦秸、瓜子皮、玉米秸等,经过剪、贴、涂色、拼、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天》主题图;各班的墙面布置一改过去老师剪、贴、画等装饰的做法,而是用师生捡来的树皮、树叶、松果等,大家齐动手,一棵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果树就被“移”到了活动室的墙上。不但形象逼真,美化了活动室,而且变废为宝,还在操作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同时还满足了幼儿感受秋天、了解秋天的愿望,亲身体验到秋天的特征等。
新入园的幼儿最喜欢“娃娃家”,这不仅仅是因为各种毛茸茸的小玩具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更是因为娃娃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幼儿对家庭生活的依恋,这种依恋会从活动中体现出来。例如:在一次“娃娃家”的游戏中,马碧君小朋友一直在柜子里翻东西,这个动作持续很久,像是在找什么东西。我观察了很长时间便主动去问她,得知她在找镜子,我并没有很快找来镜子给她,而是提出了问题:没有镜子该怎么办呢?她拉着我便向外走,我问她去哪儿?她说:“要去超市买镜子”……后来在游戏过后的小结中,她提出要在“娃娃家”的旁边设置一个“小超市”,好方便买东西。在与她的交谈中,我得知她在模仿母亲上班前的一个习惯性过程,而这个过程来源于她的生活。这件事情以后,我们经常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习惯,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措施。
二、明确环境创设所能实现的教育价值,抓住幼儿的兴奋点,搜集环境创设的素材,明确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很多教师在环境创设和投放材料时都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少能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入手,并且对投放的材料所能达到的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很少去考虑,因此就无法有效的判断幼儿当前的水平,更无法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我曾经投放过“颜色配对”的游戏材料,这一游戏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对颜色的区分能力,但是效果并不好,很多幼儿都不能正确的区分,其失败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没有判断好大多数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没有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入手,更没有从所要达到的兴趣目标和内容上考虑,因此导致材料投放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后来我将颜色配对简化,针对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做到颜色配对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单一到多样,慢慢加大练习难度,受到幼儿的喜爱。看来要有效地引导幼儿与材料的对话,必须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以及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并分期分批、由易到难、由浅至深,将材料操作层次化,满足幼儿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只有抓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幼儿现有的水平考虑,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才能抓住孩子的兴奋点,收到良好的效果。
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是蕴含在环境之中,而且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把空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布置。使孩子们置身于环境之中,把活动室多余的物品搬出去,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进去。给孩子自己支配的空间,并能利用自由的时间去整理、布置。日本很早就在幼儿园课程中提出:把环境的创设定位在“和幼儿一起创造充实的生活”,也就是说,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而仅仅由教师单方面策划、忙碌,布置好了之后对幼儿说一声“请进”的做法,只会在无形之中扼杀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精神。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如果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并请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不仅能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愿望,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动物怎样过冬》活动中,就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布置教室,在一面墙上布置冬天的景色,在大树上挖许多可开关的洞,并让幼儿自己选、剪一些旧画书中的各种动物图片或添画一些动物。教师再按过冬的方式把各种动物分别摆放在不同地方,这就为幼儿寻找答案设置了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让幼儿寻找动物。他们发现了蚂蚁、松鼠、蜜蜂的房里堆满了食物,它们躲在家里“又吃又玩”;在洞里找到闭眼的熊、蛇、青蛙、刺猬等。幼儿通过寻找、观察、讨论,总结出动物“存粮食”、“冬眠”、“换皮袄”等过冬方式。由此可见,幼儿活动后的成果,随时都呈现在眼前,成就感得到了鼓励和增强。
三、抓住时机,利用指导的智慧和技巧,让孩子们的缺点从生活环境中改掉
对幼儿实施教育,首先就在于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并帮助幼儿适应环境、参与环境,使每个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个体发展。每一位幼儿都可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活动空间,都按个人的方式来活动,那么他们发生争抢时该怎么办呢?有一次观察活动中就出现了一件这样的事:我们在生物角养了几只小蜗牛,小朋友们正看得入神,妮妮伸出小手把蜗牛拿走了,后来小蜗牛缩进了壳里,妮妮也看不成了,一生气就把小蜗牛踩死了。通过这件小事就能看出这名幼儿在家里被宠坏了,独霸意识比较强烈。经过这件事后,我就把小蜗牛摆在幼儿吃饭的小饭桌上,跟他们讨论小蜗牛为什么会不喜欢我们了?寻找蜗牛缩在壳里的原因。后来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都不再用手去摸小蜗牛了,而是让小蜗牛自己去找 “小朋友”,在后面的活动中我发现妮妮也得到了教训。所以只有在观察中才能发现孩子是在一天天的长大,是在逐步的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幼儿生活的互动关系是了解幼儿的唯一途径,教师通过环境来观察幼儿,而幼儿也在环境中获取知识,教师结合合理的环境调整和改变,将幼儿的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必要时还可以延伸形成专题探索活动。抓住幼儿的生活来创设环境,给幼儿一个安全的港湾,也使他们将自由、智慧、艺术融汇于成长环境之中,使他们从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并获取信息,有更多机会与他人沟通。
目前教育界对幼儿园环境创设越来越重视。专家们认为:幼儿只有在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所以可以说环境创设直接关系到幼儿认知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影响幼儿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并与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幼儿的生活。
幼儿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就能创造怎样的环境模式。因此,环境创设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近来随着《规程》和《纲要》精神的步步深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重视幼儿的实践活动”等观点已被广泛接受。所以我园打破了原有的教育时空布置格局,突出区角活动的地位。但是由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有一定的新颖性,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环境创设就失去了更好的教育和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为了使环境创设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教育和发展,我们班创设了一种开放性的、低结构性的自然状态,幼儿可以自主行动不受控制,实际上教师将整个教育目标、教育意图通过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活动内容的预设来实现。
一、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应该是有目的的,是幼儿感兴趣的,并且应从幼儿的生活中提炼得来
小班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的环境创设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并要考虑到本班幼儿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及兴趣需要,使材料充分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教师应通过观察、询问的方式引发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
从幼儿的角度,以幼儿的眼光来创设环境。墙面布置平面图、立体图、实物相互搭配有机结合,充分体现幼儿对认识事物的直观作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在愉快、自主的情绪下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幼儿园的墙面布置,老师可结合教育目标,老师与幼儿一起利用废旧牛皮纸、小麦秸、瓜子皮、玉米秸等,经过剪、贴、涂色、拼、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天》主题图;各班的墙面布置一改过去老师剪、贴、画等装饰的做法,而是用师生捡来的树皮、树叶、松果等,大家齐动手,一棵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果树就被“移”到了活动室的墙上。不但形象逼真,美化了活动室,而且变废为宝,还在操作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这里得到了升华,同时还满足了幼儿感受秋天、了解秋天的愿望,亲身体验到秋天的特征等。
新入园的幼儿最喜欢“娃娃家”,这不仅仅是因为各种毛茸茸的小玩具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更是因为娃娃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满足幼儿对家庭生活的依恋,这种依恋会从活动中体现出来。例如:在一次“娃娃家”的游戏中,马碧君小朋友一直在柜子里翻东西,这个动作持续很久,像是在找什么东西。我观察了很长时间便主动去问她,得知她在找镜子,我并没有很快找来镜子给她,而是提出了问题:没有镜子该怎么办呢?她拉着我便向外走,我问她去哪儿?她说:“要去超市买镜子”……后来在游戏过后的小结中,她提出要在“娃娃家”的旁边设置一个“小超市”,好方便买东西。在与她的交谈中,我得知她在模仿母亲上班前的一个习惯性过程,而这个过程来源于她的生活。这件事情以后,我们经常与家长交流,了解孩子的习惯,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措施。
二、明确环境创设所能实现的教育价值,抓住幼儿的兴奋点,搜集环境创设的素材,明确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很多教师在环境创设和投放材料时都有很大的盲目性,很少能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入手,并且对投放的材料所能达到的的教育目标和内容很少去考虑,因此就无法有效的判断幼儿当前的水平,更无法引导幼儿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我曾经投放过“颜色配对”的游戏材料,这一游戏主要是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对颜色的区分能力,但是效果并不好,很多幼儿都不能正确的区分,其失败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我没有判断好大多数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没有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入手,更没有从所要达到的兴趣目标和内容上考虑,因此导致材料投放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后来我将颜色配对简化,针对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做到颜色配对由易到难、由浅至深、由单一到多样,慢慢加大练习难度,受到幼儿的喜爱。看来要有效地引导幼儿与材料的对话,必须考虑幼儿之间的差异,以及幼儿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并分期分批、由易到难、由浅至深,将材料操作层次化,满足幼儿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只有抓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幼儿现有的水平考虑,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才能抓住孩子的兴奋点,收到良好的效果。
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是蕴含在环境之中,而且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把空间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布置。使孩子们置身于环境之中,把活动室多余的物品搬出去,让幼儿把自己的作品放进去。给孩子自己支配的空间,并能利用自由的时间去整理、布置。日本很早就在幼儿园课程中提出:把环境的创设定位在“和幼儿一起创造充实的生活”,也就是说,环境创设是教师与幼儿合作、幼儿能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教育过程。而仅仅由教师单方面策划、忙碌,布置好了之后对幼儿说一声“请进”的做法,只会在无形之中扼杀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精神。教师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如果采纳和吸收幼儿的建议,并请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不仅能给幼儿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愿望,增强幼儿的环境保护意识。如在《动物怎样过冬》活动中,就可以让幼儿一起参与布置教室,在一面墙上布置冬天的景色,在大树上挖许多可开关的洞,并让幼儿自己选、剪一些旧画书中的各种动物图片或添画一些动物。教师再按过冬的方式把各种动物分别摆放在不同地方,这就为幼儿寻找答案设置了情景。在这个情景中让幼儿寻找动物。他们发现了蚂蚁、松鼠、蜜蜂的房里堆满了食物,它们躲在家里“又吃又玩”;在洞里找到闭眼的熊、蛇、青蛙、刺猬等。幼儿通过寻找、观察、讨论,总结出动物“存粮食”、“冬眠”、“换皮袄”等过冬方式。由此可见,幼儿活动后的成果,随时都呈现在眼前,成就感得到了鼓励和增强。
三、抓住时机,利用指导的智慧和技巧,让孩子们的缺点从生活环境中改掉
对幼儿实施教育,首先就在于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并帮助幼儿适应环境、参与环境,使每个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个体发展。每一位幼儿都可视为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活动空间,都按个人的方式来活动,那么他们发生争抢时该怎么办呢?有一次观察活动中就出现了一件这样的事:我们在生物角养了几只小蜗牛,小朋友们正看得入神,妮妮伸出小手把蜗牛拿走了,后来小蜗牛缩进了壳里,妮妮也看不成了,一生气就把小蜗牛踩死了。通过这件小事就能看出这名幼儿在家里被宠坏了,独霸意识比较强烈。经过这件事后,我就把小蜗牛摆在幼儿吃饭的小饭桌上,跟他们讨论小蜗牛为什么会不喜欢我们了?寻找蜗牛缩在壳里的原因。后来小朋友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都不再用手去摸小蜗牛了,而是让小蜗牛自己去找 “小朋友”,在后面的活动中我发现妮妮也得到了教训。所以只有在观察中才能发现孩子是在一天天的长大,是在逐步的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幼儿生活的互动关系是了解幼儿的唯一途径,教师通过环境来观察幼儿,而幼儿也在环境中获取知识,教师结合合理的环境调整和改变,将幼儿的兴趣从好奇引向研究,必要时还可以延伸形成专题探索活动。抓住幼儿的生活来创设环境,给幼儿一个安全的港湾,也使他们将自由、智慧、艺术融汇于成长环境之中,使他们从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提出问题并获取信息,有更多机会与他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