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937年中国正处在动荡时期,内忧外患,国难当头,英雄儿女前赴后继奋起救亡。华东之大,却难以安放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无数热血青年满怀救国激情投笔从戎,上海光华大学学子同样胸怀赤子之心,也将投入当中。上海光华大学是民国时代上海一所著名的综合性私立大学,1925年6月3日创建,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这一日现在也是华东师范大学每年的纪念日,“光华”二字寓“光我中华”之意,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以日月卿云为校旗,红白为校色,“知行合一”为校训(1930年改为“格致诚正”)。首任校长是爱国教育家、文献家张寿镛,著名学者胡适、徐志摩、钱钟书、田汉、黄炎培等都曾在此任教。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因学校地处战区,校舍全部被日军炸毁,但学校仍坚持租房上课,未曾间断,并同时在四川成都成立分部,1945年抗战胜利后,上海本部得以恢复,1951年10月与大夏大学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曾就读于光华大学的知名人士有乔石、荣毅仁、周而复(周德)、尉健行、汪道涵等,当时很有影响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光华大学也成立小组,创办进步刊物《文字丛报》《小说家》,编辑有聂绀弩、马子华、田间、王元享、周而复(周德)等人。
1937年4月三十名学子即将各自奔赴北京、天津、山东等地,人生如浮萍,聚散两茫茫,蓦然回首,同窗之情难舍,风无定,人无常,再相聚可能遥遥无期,在分别之际,特署名铸于文房用品墨盒之上以作纪念。借以一物演绎依依离别之情。所铸名者人均一方,共定制三十方,时隔多年有的失落,有的损坏。我有幸2017年8月20日于中国刻铜艺术群友“冲锋”购得一方,2018年6月20日于朋友赵小鹏购得一方,其中后者为“原光”墨盒未曾使用,收第二方时经圈内“考证大师”梁云坤证实方才得知盒面铸名之人中有周德(系原文化部副部长)。在此感谢群友惠让,感谢梁兄考证。
墨盒面左起刻有“丁丑仲春光大学友以科学会之主持有燕鲁之行聚散萍踪特署名铸此以作纪念”,依次刻有三十名光华学子之名,墨盒形状为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厚2.7厘米,材质为黄铜,整体外层为镀铬工艺,是在黄铜的表面加工上一种金属层,为的是更美观,也能更好地保护墨盒表面防止腐蚀。盒面上所刻“光大”即指原上海光华大学,三十名学子中周德即是周而复,作家、书法家,原文化部副部长。
为什么说周德即是周而复?经多方查阅,在河南大学百年校庆网站,2012年9月24日刊有周而复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汴梁一梦》,原文是:“那时,河南大学在南京招生。报名投考容易,难的是要有一张高中毕业文凭。我们想了一个主意:用我哥哥周祖庥的高中文凭,冒名顶替报名投考。考试后,成绩符合录取标准,一举成功。我改名周祖庥和同学一道前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汴梁。至今流传所谓“开封古城,十朝都会”: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此外西汉的梁孝王、元末红巾军刘福通和朱元璋都一度在开封定都。河南大学位于龙亭后侧铁塔附近,拥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我考的是中文系,想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进行研究,如中国文学史、散文、诗词方面。在这座古代名城安安静静地读四年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为祖国文艺事业略尽绵力,是我的厚望和志趣。一天黄昏时分,我从课堂回宿舍的路上,看到布告栏里贴了一张新的校方布告,赫然发现布告上有周祖庥三个字,立即停足审视内容,那上面写的是,查中文系学生周祖庥高中毕业文凭并非本人,着即开除学籍……这簡单几个字,如突出的一阵惊雷,把我的美梦击得粉碎,接着天空暗淡下来,校园和大地仿佛陷入一片昏暗的夜色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我不气馁,虽然仿佛被打倒在地,旋即站了起来,伸直了腰杆,前去拜访卢前先生,向他陈述那张布告内容和我利用哥哥文凭投考河南大学的实情。他为我抱不平,气呼呼地说,文凭虽说是假的,并非本人,可是考试成绩却是真的,学校要录取的是“文凭”还是本人考试成绩?他叹了一口气说,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我们无权无势,有什么话好说?他耸耸肩,表示身为教授也无法挽回校方已公布的布告。他沉思了一下,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先设法弄一张高中文凭,再考大学。他有个朋友在上海办建国中学,可以介绍我立即去插高三下学期,读到明年即可取得高中毕业文凭。我拿着卢先生的介绍信,悄悄黯然告别开封前往上海,顶替建国中学高三下学期班上周德名额,再读高中。第二年暑假取得高中毕业文凭,投考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从此,原名周祖式不用了,也不冒充周祖庥了,进入大学以后,大家都叫我周德……”
周而复(周德),原名周祖式(1914-2004),安徽旌德人,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作家、书法家。原任文化部副部长。
1937年4月三十名学子即将各自奔赴北京、天津、山东等地,人生如浮萍,聚散两茫茫,蓦然回首,同窗之情难舍,风无定,人无常,再相聚可能遥遥无期,在分别之际,特署名铸于文房用品墨盒之上以作纪念。借以一物演绎依依离别之情。所铸名者人均一方,共定制三十方,时隔多年有的失落,有的损坏。我有幸2017年8月20日于中国刻铜艺术群友“冲锋”购得一方,2018年6月20日于朋友赵小鹏购得一方,其中后者为“原光”墨盒未曾使用,收第二方时经圈内“考证大师”梁云坤证实方才得知盒面铸名之人中有周德(系原文化部副部长)。在此感谢群友惠让,感谢梁兄考证。
墨盒面左起刻有“丁丑仲春光大学友以科学会之主持有燕鲁之行聚散萍踪特署名铸此以作纪念”,依次刻有三十名光华学子之名,墨盒形状为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厚2.7厘米,材质为黄铜,整体外层为镀铬工艺,是在黄铜的表面加工上一种金属层,为的是更美观,也能更好地保护墨盒表面防止腐蚀。盒面上所刻“光大”即指原上海光华大学,三十名学子中周德即是周而复,作家、书法家,原文化部副部长。
为什么说周德即是周而复?经多方查阅,在河南大学百年校庆网站,2012年9月24日刊有周而复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为《汴梁一梦》,原文是:“那时,河南大学在南京招生。报名投考容易,难的是要有一张高中毕业文凭。我们想了一个主意:用我哥哥周祖庥的高中文凭,冒名顶替报名投考。考试后,成绩符合录取标准,一举成功。我改名周祖庥和同学一道前往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名城汴梁。至今流传所谓“开封古城,十朝都会”: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此外西汉的梁孝王、元末红巾军刘福通和朱元璋都一度在开封定都。河南大学位于龙亭后侧铁塔附近,拥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教授。我考的是中文系,想在中国古典文学方面进行研究,如中国文学史、散文、诗词方面。在这座古代名城安安静静地读四年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为祖国文艺事业略尽绵力,是我的厚望和志趣。一天黄昏时分,我从课堂回宿舍的路上,看到布告栏里贴了一张新的校方布告,赫然发现布告上有周祖庥三个字,立即停足审视内容,那上面写的是,查中文系学生周祖庥高中毕业文凭并非本人,着即开除学籍……这簡单几个字,如突出的一阵惊雷,把我的美梦击得粉碎,接着天空暗淡下来,校园和大地仿佛陷入一片昏暗的夜色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受到沉重的打击。我不气馁,虽然仿佛被打倒在地,旋即站了起来,伸直了腰杆,前去拜访卢前先生,向他陈述那张布告内容和我利用哥哥文凭投考河南大学的实情。他为我抱不平,气呼呼地说,文凭虽说是假的,并非本人,可是考试成绩却是真的,学校要录取的是“文凭”还是本人考试成绩?他叹了一口气说,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我们无权无势,有什么话好说?他耸耸肩,表示身为教授也无法挽回校方已公布的布告。他沉思了一下,说:现在只有一个办法,先设法弄一张高中文凭,再考大学。他有个朋友在上海办建国中学,可以介绍我立即去插高三下学期,读到明年即可取得高中毕业文凭。我拿着卢先生的介绍信,悄悄黯然告别开封前往上海,顶替建国中学高三下学期班上周德名额,再读高中。第二年暑假取得高中毕业文凭,投考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从此,原名周祖式不用了,也不冒充周祖庥了,进入大学以后,大家都叫我周德……”
周而复(周德),原名周祖式(1914-2004),安徽旌德人,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毕业,作家、书法家。原任文化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