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网时人们常常会碰到“梗”这个字,什么是“梗”?它是怎样形成的?反映了怎样的网络文化特点?
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句赞美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
由此可见,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的,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在具体使用中,“梗”有时候也会作为合成词后缀出现,这种合成词往往有两类:一类指固定套路、固定橋段,如“武侠梗”,指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套路,比如主角突遇危险时,不仅化险为夷还能功力大增。另一类指具体来源,如“历史梗”,指来自正史或稗官野史中的典故;“地域梗”,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典故。
“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
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以及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发一轮“造句”风潮。
“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字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流浪地球》,联想到这句话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中,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年轻人自发的选择。
(选自《人民日报》)
【解读】
“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传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
举个例子,“最美逆行”这个“梗”,最初源自网友拍摄的一张照片——消防队员逆着疏散的人流冲进火场的背影。后来经过一些画手、写手们的演绎,逐渐成为一个通用的“梗”,用来赞美各行各业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英雄们。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网友们自发地将这句赞美献给了广大医护人员,这些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逆行者”。
由此可见,网络用语“梗”意指被反复引用、不断演绎的,信息量丰富的桥段或流行语。有一种观点认为,“梗”是网络世界对相声术语“哏”的误用,但相比“哏”强调伏笔和幽默,“梗”含有语义浓缩之意,这一点与典故、成语更加接近。在具体使用中,“梗”有时候也会作为合成词后缀出现,这种合成词往往有两类:一类指固定套路、固定橋段,如“武侠梗”,指武侠小说中常见的套路,比如主角突遇危险时,不仅化险为夷还能功力大增。另一类指具体来源,如“历史梗”,指来自正史或稗官野史中的典故;“地域梗”,指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典故。
“梗”的生成与传播,通常源于一件趣事或者一句当事人无意的话。它以互联网为媒介,同时是典型的用户生产内容理念的体现。各类逸闻趣事在和流行文化交汇融合的过程中,通过广大网民自发参与和创造,不断转化语义、增加内涵,最终被提炼成一个相对简洁凝练的词语或者一张图片、一个表情包,由此进入网络流行文化序列。
以“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为例,这个近年来颇为流行的“梗”,出自电影《流浪地球》中“北京第三区交通委”发布的安全行车提醒。影片故事主线是主人公为拯救地球向赤道地区运送燃料,伴随运输车一次次启动,“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的提醒不断重复,一时间家喻户晓。由于上映时正逢春节,各地交通以及消防部门的官方微博也纷纷化用这个“梗”,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安全,随即在网络中引发一轮“造句”风潮。
“梗”的流行,体现出社交网络对当代网民交互方式和表达习惯的重构。当前,线上文字交流已成为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同时,人们面对面交谈时微妙的情绪、表情和肢体动作,被大大折损。“梗”和普通文字不同,它的本质是经过压缩后的语义模块,包含着层次丰富的所指,这种丰富性多少补偿了线上交流带来的信息磨损。比如,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这样的表述出现,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流浪地球》,联想到这句话的“出处”,联想到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而不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
社交软件、短视频分享平台……网络社交很多时候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对同一个“梗”的默契使用,能迅速拉近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让彼此共享的网络空间多了一份轻松和亲切。对于“网络原住民”而言,“梗”的存在与使用更是如影随形。这一代人从小生活在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多种媒介交互并行的环境中,单一的文字媒介无法满足他们对信息传输速度和密度的需求。创造“梗”,使用“梗”,传播“梗”,是网络社交中许多年轻人自发的选择。
(选自《人民日报》)
【解读】
“梗”一经诞生,就不断在网络中流传并进入线下日常生活,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语言。“梗”可以增加交流的默契和效率,因而成为互联网时代传播人与人之间善意和正能量的新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