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国际广播就成了为国家政府服务的工具,各国政府十分看重这种媒介,将之视为贯彻政治意图、争取国际舆论的有效手段。本文回顾了国际广播的发展历程,归纳了国际广播的基本功能,并从三个方面对国际广播上述功能的特征作了分析。
一、国际广播的发展历程
1927年荷兰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对外广播电台,用于为海外荷兰侨民服务;1929年苏联开办莫斯科广播电台,主要是对外广播苏维埃共和国的成就。此后,德国(1929)、意大利(1930)、法国和梵蒂冈(1931)、英国(1932)、日本和比利时(1934)等國家也相继开办为海外领地服务的国际广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已有27个国家办起了国际广播。
二战期间,国际广播成为当时为战争服务的最好工具。交战国在军事较量的同时对国际广播尤为重视,纷纷利用国际广播宣传各自战争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鼓舞国民士气,并攻击敌国,瓦解敌国军心。在轴心国阵营,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执政后就将刚刚出现的广播列为战争宣传工具,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宣传;日本的“东京玫瑰”在二战期间负责招降宣传和瓦解、涣散美军的作战意志,被美国视为来自日本的重要威胁之一;意大利虽在战争期间也急剧扩大了国际广播的对象区域,但在战争宣传方面不如德国和法国娴熟。在同盟国阵营,英国广播公司在二战期间成为西方世界声誉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电台于1942年成立并迅速发展,是美国进行战争宣传的重要力量;苏联的莫斯科广播电台为揭露法西斯宣传和动员被占领国人民斗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战结束初期,美英等国的国际广播经历了短暂的收缩阶段。作为战时新闻局的下属机构,由于二战后战时新闻局被解散,美国之音的生存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此外,由于二战后经济实力严重衰退,英国政府对国际广播也采取收缩方针,压缩经费并停办了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些语言节目。
冷战期间,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的政治格局,这为美英等国的国际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美苏对抗的加剧,国际广播实际上成为美国政府散播反共宣传的唯一可行的工具,除美国之音外,美国又建立了专门负责对东欧国家广播的自由欧洲电台(RFE)和专门负责对苏联广播的自由电台(RL),用于开展削弱共产主义和驳斥苏联的宣传活动;英国政府也通过新建海外转播台和增加语种等方式,在冷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保持着强大的国际广播实力,通过建立干扰台破坏美英等国的对苏广播宣传,并积极开展反西方宣传。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东西方国家之间尖锐对峙的关系逐步趋向于沟通互助的合作关系,世界冲突和矛盾也由政治的主流逐步演变为经济与文化的主流。伴随通信卫星、电话、传真的普及、数字媒介技术的变革,以及国际旅游、移民、国际会议的增加,国际信息的流动不断增强,人们对新闻和信息的接收能力及判断力不断提高,客观上使二战与冷战时期纯粹的、赤裸裸的战争宣传和意识形态宣传失去了市场,国际广播进入了政治、经济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期。
二、国际广播的基本功能
从诞生之初向海外殖民领地广播和为海外侨民服务,到当前帮助传播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国际广播具有多重功能,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即为殖民统治和海外侨民服务、传播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战争和意识形态宣传、传递客观的时事新闻、传递本国的政策和政治主张、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为殖民统治和海外侨民服务
国际广播的这一功能包含为殖民统治服务和为海外侨民服务两个层面,对于在海外有殖民地的国家而言,这两者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这些广播通常使用本国语言,利用短波广播转播国内的节目内容,供海外侨民收听,也兼作对殖民地人民的殖民宣传。世界上最早开办的荷兰对外广播电台使用荷兰语向其海外殖民地东印度等地进行广播,提供荷兰国内的新闻,供他们及时了解本国情况。之后,法国、日本、英国和日本等也相继开办对海外领地的广播。
对于没有海外殖民地的国家而言,单纯为海外侨民服务是其国际广播的主要功能。例如,挪威的国际广播之所以使用挪威语、英语和西班牙语全天24小时播音,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其一,由于渔业和海上采油业十分发达,挪威的海上作业人员占全国人口的很大比例,为了让这些长期在海上工作的人员了解国内发生的一切,就需要用短波对海上广播,因此,挪威国际广播电台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本国在海上作业的人员服务。其二,由于挪威地处北欧,冬季漫长,大批领养老金的挪威人喜欢到西班牙过冬,因此,挪威的国际广播也会开办对这些侨民服务的英语和西班牙语节目。我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汉语普通话广播,以及广州话、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温州话五种方言广播也是仅仅发挥服务海外侨民的功能,而不存在进行殖民统治的功能。
(二)传播本民族语言文字
语言教学节目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各国国际广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向外国民众传播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宣传本国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扩大本国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英国BBC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办语言教学节目的国际广播电台,1939年BBC正式对阿拉伯语开办英语广播节目,并于1949年成立了“英语讲座”部。20世纪60年代,BBC已经用13种语言播出英语教学节目;到80年代末,全世界有120个国家,数以百万人通过BBC广播学习英语,有100多个国家的240家电台和电视台重播它的英语教学节目,BBC还在50多个国家设置了代办处销售教材。除此之外,日本NHK和美国之音等国际广播电台都十分重视语言教学节目,通过广播开办语言讲座、录制教学节目、编写语言教学课本等方式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我国的国际广播电台除了各语言部门开设《学汉语》《汉语教学》《学说中国话》等语言教学节目之外,还通过开办了广播孔子课堂,开发《每日汉语》《实景汉语》等多语种教材,以及搭建无线广播、网络传播、互联网电视、IPTV等多媒体、多终端的语言教学平台的方式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 (三)开展战争和意识形态宣传
国际广播是国际政治斗争的直接产物,各国将其作为争取国际舆论和开展对外斗争的重要手段。二战时期,轴心国和同盟国阵营均将国际广播作为战争宣传的工具,通过增加语种等方式,使用多种语言向世界宣传本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以达到瓦解敌方和争取民众支持的目的,国际广播的战争宣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冷战时期,莫斯科广播电台和美国之音,以及美国建立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等作为东西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广播媒体,均不遗余力地向对方宣传各自的内外政策,并通过各种方式干扰对方的宣传,将国际广播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广播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并未消失,而是通过比较隐晦的方式持续存在。例如,美国之音在总结冷战宣传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对华广播的“新闻强化战略”,即“强化渠道只能解决让受众‘听得清、听得好’的问题,而要让受众‘爱听、愿听、接受和相信’,就必须针对受众需求实施相应的宣传战略”,该战略的基本内核甚至部分构成要素与其在冷战时期的各项战略并无差异,这更像是美国为对华广播打造得更精致、伪装得更巧妙、对受众欺骗性更大的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战略。
(四)传递客观的时事新闻
虽然国际广播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的功能并没有消失,但是随着国际信息流动不断增强,人们对新闻和信息的接收及判断能力逐渐增强,二战和冷战时期的宣传方式显然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为了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国际广播媒体始终要在客观报道事实信息和扮演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之间寻求平衡,即使是宣传本国的政策,也会巧妙地采取貌似客观的姿态对时事新闻加以报道和评论,并宣称自身报道的客观性。例如,美国《国际广播法》等若干文件均规定,作为全球性“官方”电台的“美国之音”负责“向全球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国际、地区及各国的重要新闻尤其是美国的新闻”,且美国之音自身也宣传其为独立的新闻媒体,让听众相信其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公正”。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重大冲突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国际广播媒体发布的关于事件的客观信息确实能够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本国之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相关情况。尤其是对媒介技术较为落后和信息匮乏的地区而言,国际广播媒体对相关事件所作的真实客观的报道能够帮助这里的民众形成对于外部世界的正确认识。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宗旨中,“向世界介绍中国”和“向世界报道世界”即蕴含着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和向世界准确客观地报道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涵义。
(五)传递本国的政策和政治主张
国际广播的这一功能包含传递本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传递本国在反恐、环保等各项国际事务上所持的政治主张。其中,前者是指国际广播能够促进本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互动,帮助其他国家形成对于本国政策的准确认知、理解和信任等,进而提升本国的国际声望并塑造有利于推行本国政策的国际舆论环境。例如,面对部分西方国家的警惕以及沿线国家的疑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取多种传播手段帮助各国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和用意,让其他国家感受到该倡议将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努力消除各国对该倡议的误解,强化了他们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与支持。
传递本国的政治主张强调的是本国政府对国际事务所持的主张,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到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这项中国的国际主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和热烈反响。BBC等国际广播媒体公开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这一中国主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支持全球化进程的演讲,在此关键时刻,我国的国际广播媒体更应该紧紧围绕这一政治主张来进行布局和传播。
(六)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
传递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国际广播媒体的重要功能,当前各国愈加重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国,都在努力宣扬它们的文化。例如,英国将文化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英国政府和媒体紧密结合,形成了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强大的对外文化传媒体系。其中,BBC通过打造电视剧品牌节目,向全球讲述经典的英国故事,无形中也传播了英国的价值观念。此外,随着国际传播中信息的广泛流动,世界上已经很少有文化可以独立存在而不受他国文化的影响,国际广播作为主流的传统媒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承担着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责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立的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宗旨,成功地将一批中国优秀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和纪录片译制成了多种外语版本,对加强中华文化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七)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国家形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上,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本国的国际媒体和国外媒体,其中,国际广播即是一個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塑造者。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仅使用65种语言全天候向世界传播,而且还坚持合作传播,通过与对象国主流媒体合作,实现“借船出海”“借筒传声”,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通过与全球100多家主流媒体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传播实效。
三、国际广播功能的特征
国际广播的基本功能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本文论及的国际广播的功能在整个历史时期一般都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在特定的时期,国际广播在某一方面的功能会比较突出,例如为海外侨民服务自始至终都国际广播的功能之一,但是在二战和冷战期间,国际广播的战争宣传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最为突出。当前,国际广播在传递本国的政策和政治主张、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等关乎公共外交方面的功能在多重功能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国际广播的多重功能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它们之间是或多或少存在相交叉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某些功能的实现也会促进其他功能的实现,例如传递本国语言文化、传递客观的时事信息、传递本国的政策和政治主张,以及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功能的组成部分,它们对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大有益处。
其三,在不同时期,国际广播的某个或某些功能虽然看似消失了,但这些功能只是在表现形式方面产生了变化而已,例如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国际广播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并没有消失,而是采用比较隐晦的手法,通过宣扬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
一、国际广播的发展历程
1927年荷兰开办了世界上第一座对外广播电台,用于为海外荷兰侨民服务;1929年苏联开办莫斯科广播电台,主要是对外广播苏维埃共和国的成就。此后,德国(1929)、意大利(1930)、法国和梵蒂冈(1931)、英国(1932)、日本和比利时(1934)等國家也相继开办为海外领地服务的国际广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已有27个国家办起了国际广播。
二战期间,国际广播成为当时为战争服务的最好工具。交战国在军事较量的同时对国际广播尤为重视,纷纷利用国际广播宣传各自战争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鼓舞国民士气,并攻击敌国,瓦解敌国军心。在轴心国阵营,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执政后就将刚刚出现的广播列为战争宣传工具,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法西斯军国主义的宣传;日本的“东京玫瑰”在二战期间负责招降宣传和瓦解、涣散美军的作战意志,被美国视为来自日本的重要威胁之一;意大利虽在战争期间也急剧扩大了国际广播的对象区域,但在战争宣传方面不如德国和法国娴熟。在同盟国阵营,英国广播公司在二战期间成为西方世界声誉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广播电台;美国之音电台于1942年成立并迅速发展,是美国进行战争宣传的重要力量;苏联的莫斯科广播电台为揭露法西斯宣传和动员被占领国人民斗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战结束初期,美英等国的国际广播经历了短暂的收缩阶段。作为战时新闻局的下属机构,由于二战后战时新闻局被解散,美国之音的生存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此外,由于二战后经济实力严重衰退,英国政府对国际广播也采取收缩方针,压缩经费并停办了英国广播公司的一些语言节目。
冷战期间,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的政治格局,这为美英等国的国际广播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美苏对抗的加剧,国际广播实际上成为美国政府散播反共宣传的唯一可行的工具,除美国之音外,美国又建立了专门负责对东欧国家广播的自由欧洲电台(RFE)和专门负责对苏联广播的自由电台(RL),用于开展削弱共产主义和驳斥苏联的宣传活动;英国政府也通过新建海外转播台和增加语种等方式,在冷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保持着强大的国际广播实力,通过建立干扰台破坏美英等国的对苏广播宣传,并积极开展反西方宣传。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往东西方国家之间尖锐对峙的关系逐步趋向于沟通互助的合作关系,世界冲突和矛盾也由政治的主流逐步演变为经济与文化的主流。伴随通信卫星、电话、传真的普及、数字媒介技术的变革,以及国际旅游、移民、国际会议的增加,国际信息的流动不断增强,人们对新闻和信息的接收能力及判断力不断提高,客观上使二战与冷战时期纯粹的、赤裸裸的战争宣传和意识形态宣传失去了市场,国际广播进入了政治、经济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期。
二、国际广播的基本功能
从诞生之初向海外殖民领地广播和为海外侨民服务,到当前帮助传播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国际广播具有多重功能,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即为殖民统治和海外侨民服务、传播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战争和意识形态宣传、传递客观的时事新闻、传递本国的政策和政治主张、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一)为殖民统治和海外侨民服务
国际广播的这一功能包含为殖民统治服务和为海外侨民服务两个层面,对于在海外有殖民地的国家而言,这两者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这些广播通常使用本国语言,利用短波广播转播国内的节目内容,供海外侨民收听,也兼作对殖民地人民的殖民宣传。世界上最早开办的荷兰对外广播电台使用荷兰语向其海外殖民地东印度等地进行广播,提供荷兰国内的新闻,供他们及时了解本国情况。之后,法国、日本、英国和日本等也相继开办对海外领地的广播。
对于没有海外殖民地的国家而言,单纯为海外侨民服务是其国际广播的主要功能。例如,挪威的国际广播之所以使用挪威语、英语和西班牙语全天24小时播音,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其一,由于渔业和海上采油业十分发达,挪威的海上作业人员占全国人口的很大比例,为了让这些长期在海上工作的人员了解国内发生的一切,就需要用短波对海上广播,因此,挪威国际广播电台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本国在海上作业的人员服务。其二,由于挪威地处北欧,冬季漫长,大批领养老金的挪威人喜欢到西班牙过冬,因此,挪威的国际广播也会开办对这些侨民服务的英语和西班牙语节目。我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汉语普通话广播,以及广州话、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温州话五种方言广播也是仅仅发挥服务海外侨民的功能,而不存在进行殖民统治的功能。
(二)传播本民族语言文字
语言教学节目具有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各国国际广播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向外国民众传播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不仅是宣传本国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扩大本国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英国BBC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办语言教学节目的国际广播电台,1939年BBC正式对阿拉伯语开办英语广播节目,并于1949年成立了“英语讲座”部。20世纪60年代,BBC已经用13种语言播出英语教学节目;到80年代末,全世界有120个国家,数以百万人通过BBC广播学习英语,有100多个国家的240家电台和电视台重播它的英语教学节目,BBC还在50多个国家设置了代办处销售教材。除此之外,日本NHK和美国之音等国际广播电台都十分重视语言教学节目,通过广播开办语言讲座、录制教学节目、编写语言教学课本等方式传播本国的语言文化。我国的国际广播电台除了各语言部门开设《学汉语》《汉语教学》《学说中国话》等语言教学节目之外,还通过开办了广播孔子课堂,开发《每日汉语》《实景汉语》等多语种教材,以及搭建无线广播、网络传播、互联网电视、IPTV等多媒体、多终端的语言教学平台的方式传播中国的语言文化。 (三)开展战争和意识形态宣传
国际广播是国际政治斗争的直接产物,各国将其作为争取国际舆论和开展对外斗争的重要手段。二战时期,轴心国和同盟国阵营均将国际广播作为战争宣传的工具,通过增加语种等方式,使用多种语言向世界宣传本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以达到瓦解敌方和争取民众支持的目的,国际广播的战争宣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冷战时期,莫斯科广播电台和美国之音,以及美国建立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等作为东西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广播媒体,均不遗余力地向对方宣传各自的内外政策,并通过各种方式干扰对方的宣传,将国际广播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冷战结束之后,国际广播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并未消失,而是通过比较隐晦的方式持续存在。例如,美国之音在总结冷战宣传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提出对华广播的“新闻强化战略”,即“强化渠道只能解决让受众‘听得清、听得好’的问题,而要让受众‘爱听、愿听、接受和相信’,就必须针对受众需求实施相应的宣传战略”,该战略的基本内核甚至部分构成要素与其在冷战时期的各项战略并无差异,这更像是美国为对华广播打造得更精致、伪装得更巧妙、对受众欺骗性更大的进行意识形态宣传的战略。
(四)传递客观的时事新闻
虽然国际广播在意识形态宣传方面的功能并没有消失,但是随着国际信息流动不断增强,人们对新闻和信息的接收及判断能力逐渐增强,二战和冷战时期的宣传方式显然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土壤。为了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较强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国际广播媒体始终要在客观报道事实信息和扮演国家意识形态宣传工具之间寻求平衡,即使是宣传本国的政策,也会巧妙地采取貌似客观的姿态对时事新闻加以报道和评论,并宣称自身报道的客观性。例如,美国《国际广播法》等若干文件均规定,作为全球性“官方”电台的“美国之音”负责“向全球听众提供‘准确、可靠的’国际、地区及各国的重要新闻尤其是美国的新闻”,且美国之音自身也宣传其为独立的新闻媒体,让听众相信其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和公正”。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在重大冲突或突发事件发生时,国际广播媒体发布的关于事件的客观信息确实能够帮助人们及时了解本国之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相关情况。尤其是对媒介技术较为落后和信息匮乏的地区而言,国际广播媒体对相关事件所作的真实客观的报道能够帮助这里的民众形成对于外部世界的正确认识。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宗旨中,“向世界介绍中国”和“向世界报道世界”即蕴含着向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和向世界准确客观地报道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件的涵义。
(五)传递本国的政策和政治主张
国际广播的这一功能包含传递本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和传递本国在反恐、环保等各项国际事务上所持的政治主张。其中,前者是指国际广播能够促进本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互动,帮助其他国家形成对于本国政策的准确认知、理解和信任等,进而提升本国的国际声望并塑造有利于推行本国政策的国际舆论环境。例如,面对部分西方国家的警惕以及沿线国家的疑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采取多种传播手段帮助各国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和用意,让其他国家感受到该倡议将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努力消除各国对该倡议的误解,强化了他们对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与支持。
传递本国的政治主张强调的是本国政府对国际事务所持的主张,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到要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这项中国的国际主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回应和热烈反响。BBC等国际广播媒体公开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这一中国主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支持全球化进程的演讲,在此关键时刻,我国的国际广播媒体更应该紧紧围绕这一政治主张来进行布局和传播。
(六)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
传递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是国际广播媒体的重要功能,当前各国愈加重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大国,都在努力宣扬它们的文化。例如,英国将文化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英国政府和媒体紧密结合,形成了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强大的对外文化传媒体系。其中,BBC通过打造电视剧品牌节目,向全球讲述经典的英国故事,无形中也传播了英国的价值观念。此外,随着国际传播中信息的广泛流动,世界上已经很少有文化可以独立存在而不受他国文化的影响,国际广播作为主流的传统媒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承担着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责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成立的国家多语种影视译制基地,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宗旨,成功地将一批中国优秀的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和纪录片译制成了多种外语版本,对加强中华文化传播,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七)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地理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可分为国内形象与国际形象,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国家形象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国家的实际状况,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在国家形象的传播和塑造上,媒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本国的国际媒体和国外媒体,其中,国际广播即是一個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塑造者。例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不仅使用65种语言全天候向世界传播,而且还坚持合作传播,通过与对象国主流媒体合作,实现“借船出海”“借筒传声”,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通过与全球100多家主流媒体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方面取得了明显的传播实效。
三、国际广播功能的特征
国际广播的基本功能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其一,本文论及的国际广播的功能在整个历史时期一般都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在特定的时期,国际广播在某一方面的功能会比较突出,例如为海外侨民服务自始至终都国际广播的功能之一,但是在二战和冷战期间,国际广播的战争宣传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最为突出。当前,国际广播在传递本国的政策和政治主张、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等关乎公共外交方面的功能在多重功能中占据主导地位。
其二,国际广播的多重功能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它们之间是或多或少存在相交叉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某些功能的实现也会促进其他功能的实现,例如传递本国语言文化、传递客观的时事信息、传递本国的政策和政治主张,以及传播本国文化和价值观念等都可以被认为是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功能的组成部分,它们对塑造良好国家形象大有益处。
其三,在不同时期,国际广播的某个或某些功能虽然看似消失了,但这些功能只是在表现形式方面产生了变化而已,例如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国际广播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并没有消失,而是采用比较隐晦的手法,通过宣扬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促进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版面所限,本文略去作者所加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