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焕然一新的背后
2004年8月,宕昌县第一中学乔迁新校区,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作为当时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杨俊义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相反,他感到了无比沉重的压力。
刚从旧校区搬迁到新城区的新校区,学校里除了一栋教学楼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校园还没有彻底建好,校园里到处是石头。很多老师住在新校区对面旧农中废弃的破教室里,周围杂草丛生,平时老鼠在旧顶棚里跑来跑去。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下雨时,屋子外面下大雨,屋子里面下小雨。
当时,学校没有自来水,老师们只能用桶子从井里打水,但打上来的水味道很腥,遇上雨天,打上来的都是黄泥浆;学校周围也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去县城也极为不方便,交通工具只有当地人所说的“奔奔车”……
学校里简易的厕所,单砖砌墙,没有门,顶上搭石棉瓦。3000多人的学校,学生们上厕所就像打仗,吵闹拥挤,争分夺秒。没有操场,只有两个活动室,学生们每四周可以到活动室上一节体育课。没有自行车棚,停车位置也没有,再不要说学生食堂了。
这就是宕昌一中当时的状况。
三四年后,当人们来到宕昌一中时,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走进校门,正对面雄伟的教学大楼上“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八个钛金隶书大字熠熠生辉;中央大道两旁,草坪如茵,花团锦簇,秀石假山和汉白玉雕塑左右相对,隐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校园广播音质纯美,乐声悠扬。
前后几年的变化,真可谓“换了一个模样”,作为校长的杨俊义是功不可没的。
那几年里,杨俊义四处奔走,多方协调,精心预算,亲自与厂商反复讨价还价,能少花一块钱就是节省一块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最少的钱多办事、办好事”,在短短的四年内,取暖设施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建成了,供水供电系统有了,校园硬化、绿化、美化了,实验室、图书室、地下车库、水冲式厕所、教职工家属楼等基础设一应俱全,校园广播里悠扬的音乐飘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成为新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杨俊义说,县财政无力投资,学校建设任务重,所以只能自己想办法,学校挤一点,建筑商垫一点搞基建,同时还发动师生自力更生搞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相继修建了花园草坪、雕塑假山、校园广播、文化长廊景观灯。对师生来说,这种参与和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爱校如家的情怀。
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硬道理
校园建好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怎么样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又萦绕在杨俊义的心头,成了他每天思考的问题。
向管理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杨俊义的思路清晰了。
杨俊义在管理上打破常规,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和实行了一套符合本校实际且行之有效的“三维一体”的管理网络。在学校行政体系中实行“领导包级负责制”主导的年级组管理机制,即,三位副校长各包一个年级,全盘负责本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在教研教改工作中确立以教导处为龙头,以教研组为主体,以年级学科小组为单位的机制。在学生管理上实行政教处一团委学生会一值周检查小组一班主任四级联动机制。这三个管理机制无缝对接,使学校各部门联成一个整体,交互配合,上下联动,职责明确,点面结合,工作无死角,管理无盲区。
2007年6月,宕昌一中率先在全县实施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教师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缺编教师考调增补制等用人和分配制度。同年10月,进行党支部委员“公推直选”,建立了“校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健全了党务、政务、教务、财务以及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评优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学校内部活力,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
为了争创陇南市一流学校,宕昌一中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竞争型、务实型、创新型、清廉型“五型校园”活动,努力打造团结、廉洁、高效、文明、和谐的学校新形象,建设一支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杨俊义说:“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多了,新进的年轻教师也很多,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大专生,还有一部分基层调上来的教师,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高中教学。”
对此,杨俊义多次召集教导处,各年级组长认真分析教师结构,制定了新老教师互帮互促方案和“青蓝帮扶工程”,让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的党员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教活动,促使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把骨干教师、老教师与年青教师搭配开来,采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结合”的帮扶措施。
与此同时,学校每年都要安排高三老师去外地参加高考研讨会,了解高考信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邀请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的本校毕业生和清华、北大社会实践生来校为高三学生举办“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专题报告会和高考座谈会。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和改革,成为宕昌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源头活水。2007年~2009年,宕昌一中先后荣获陇南市高考综合质量一、二、三等奖和宕昌县先进学校称号。2010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36人,首破百人大关,绝对上线率超过全市平均值,再创本校记录,评比名次居全市前列。弘扬校园文化关爱每一个学生
为了弘扬校园文化,激励师生学习热情,学校成立了校报、校刊编辑部,创办《宕昌一中报》《新校园》《教师论文集》《教学简报》《团学简报》等五份报刊,师生踊跃投稿,争相传阅。这些校报校刊已成为师生互相交流、锻炼提高的一个良好平台,2009年荣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校报校刊评比特等奖和一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宕昌县是一个贫困县,学校里贫困学生比较多。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弃学。”杨俊义说,这是学校的方针。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尊重是前提,关爱是核心,理解是内需,公平是原则,激励是动力”的新型师生关系理念,否则,教育就无法向内涵式发展。
去年,杨俊义听到有一位!学生一学期只花了20多元钱,他就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来交流,在交流中,他了解到,这位学生已有一星期没有吃到一顿饱饭了。
在交谈结束后,杨俊义立刻给这位学生送去一袋洋芋、30斤面粉和20元钱。其实,在这些年中,杨俊义遇到的类似事例有很多,“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我都感到心痛”。
对于贫困生,杨俊义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大力的帮助照顾,而且引导学校各科室、各年级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精神品质的教育培养,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发奋学习,努力成才,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四年来,在他个人和其他老师及学校的救助下,挽留辍学学生已有80多人。
迁校三年多来,学校减免贫困生学杂费20多万元。并先后联系台湾、广州和本县开源铅锌矿等客商和企业为贫困生捐助资金达10多万元,同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落实社会各界资助资金20多万元,挽救了30多位即将辍学的学困生,极大地鼓舞了贫困生的自信心。有一大批当年打算辍学的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杨俊义说:“每当看到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时,我的心里感到非常满足,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编辑:陈富样
2004年8月,宕昌县第一中学乔迁新校区,在这个大喜的日子里,作为当时主持工作的副校长,杨俊义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相反,他感到了无比沉重的压力。
刚从旧校区搬迁到新城区的新校区,学校里除了一栋教学楼之外,几乎什么都没有了。校园还没有彻底建好,校园里到处是石头。很多老师住在新校区对面旧农中废弃的破教室里,周围杂草丛生,平时老鼠在旧顶棚里跑来跑去。由于房屋年久失修,下雨时,屋子外面下大雨,屋子里面下小雨。
当时,学校没有自来水,老师们只能用桶子从井里打水,但打上来的水味道很腥,遇上雨天,打上来的都是黄泥浆;学校周围也没有一家像样的餐馆,去县城也极为不方便,交通工具只有当地人所说的“奔奔车”……
学校里简易的厕所,单砖砌墙,没有门,顶上搭石棉瓦。3000多人的学校,学生们上厕所就像打仗,吵闹拥挤,争分夺秒。没有操场,只有两个活动室,学生们每四周可以到活动室上一节体育课。没有自行车棚,停车位置也没有,再不要说学生食堂了。
这就是宕昌一中当时的状况。
三四年后,当人们来到宕昌一中时,人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
走进校门,正对面雄伟的教学大楼上“厚德、博学、励志、笃行”八个钛金隶书大字熠熠生辉;中央大道两旁,草坪如茵,花团锦簇,秀石假山和汉白玉雕塑左右相对,隐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之意;校园广播音质纯美,乐声悠扬。
前后几年的变化,真可谓“换了一个模样”,作为校长的杨俊义是功不可没的。
那几年里,杨俊义四处奔走,多方协调,精心预算,亲自与厂商反复讨价还价,能少花一块钱就是节省一块钱,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最少的钱多办事、办好事”,在短短的四年内,取暖设施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建成了,供水供电系统有了,校园硬化、绿化、美化了,实验室、图书室、地下车库、水冲式厕所、教职工家属楼等基础设一应俱全,校园广播里悠扬的音乐飘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成为新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
杨俊义说,县财政无力投资,学校建设任务重,所以只能自己想办法,学校挤一点,建筑商垫一点搞基建,同时还发动师生自力更生搞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相继修建了花园草坪、雕塑假山、校园广播、文化长廊景观灯。对师生来说,这种参与和实践可以培养他们爱校如家的情怀。
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硬道理
校园建好了,办学条件提高了,怎么样提高教学质量,这一问题又萦绕在杨俊义的心头,成了他每天思考的问题。
向管理要质量,向改革要质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杨俊义的思路清晰了。
杨俊义在管理上打破常规,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和实行了一套符合本校实际且行之有效的“三维一体”的管理网络。在学校行政体系中实行“领导包级负责制”主导的年级组管理机制,即,三位副校长各包一个年级,全盘负责本年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在教研教改工作中确立以教导处为龙头,以教研组为主体,以年级学科小组为单位的机制。在学生管理上实行政教处一团委学生会一值周检查小组一班主任四级联动机制。这三个管理机制无缝对接,使学校各部门联成一个整体,交互配合,上下联动,职责明确,点面结合,工作无死角,管理无盲区。
2007年6月,宕昌一中率先在全县实施了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制、教师全员聘用制、绩效工资制、缺编教师考调增补制等用人和分配制度。同年10月,进行党支部委员“公推直选”,建立了“校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健全了党务、政务、教务、财务以及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评优等规章制度,进一步激发了学校内部活力,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
为了争创陇南市一流学校,宕昌一中开展了创建学习型、竞争型、务实型、创新型、清廉型“五型校园”活动,努力打造团结、廉洁、高效、文明、和谐的学校新形象,建设一支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杨俊义说:“随着学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学生多了,新进的年轻教师也很多,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大专生,还有一部分基层调上来的教师,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高中教学。”
对此,杨俊义多次召集教导处,各年级组长认真分析教师结构,制定了新老教师互帮互促方案和“青蓝帮扶工程”,让教龄长、教学经验丰富的党员教师与青年教师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教活动,促使他们尽快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把骨干教师、老教师与年青教师搭配开来,采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新老结合”的帮扶措施。
与此同时,学校每年都要安排高三老师去外地参加高考研讨会,了解高考信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邀请考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大学等重点大学的本校毕业生和清华、北大社会实践生来校为高三学生举办“发奋学习,立志成才”的专题报告会和高考座谈会。
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措施和改革,成为宕昌一中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源头活水。2007年~2009年,宕昌一中先后荣获陇南市高考综合质量一、二、三等奖和宕昌县先进学校称号。2010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达到136人,首破百人大关,绝对上线率超过全市平均值,再创本校记录,评比名次居全市前列。弘扬校园文化关爱每一个学生
为了弘扬校园文化,激励师生学习热情,学校成立了校报、校刊编辑部,创办《宕昌一中报》《新校园》《教师论文集》《教学简报》《团学简报》等五份报刊,师生踊跃投稿,争相传阅。这些校报校刊已成为师生互相交流、锻炼提高的一个良好平台,2009年荣获全国第三届中小学校报校刊评比特等奖和一等奖,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宕昌县是一个贫困县,学校里贫困学生比较多。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辍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弃学。”杨俊义说,这是学校的方针。每一位教师都要树立“尊重是前提,关爱是核心,理解是内需,公平是原则,激励是动力”的新型师生关系理念,否则,教育就无法向内涵式发展。
去年,杨俊义听到有一位!学生一学期只花了20多元钱,他就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来交流,在交流中,他了解到,这位学生已有一星期没有吃到一顿饱饭了。
在交谈结束后,杨俊义立刻给这位学生送去一袋洋芋、30斤面粉和20元钱。其实,在这些年中,杨俊义遇到的类似事例有很多,“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我都感到心痛”。
对于贫困生,杨俊义不仅在生活上给予大力的帮助照顾,而且引导学校各科室、各年级组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精神品质的教育培养,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发奋学习,努力成才,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四年来,在他个人和其他老师及学校的救助下,挽留辍学学生已有80多人。
迁校三年多来,学校减免贫困生学杂费20多万元。并先后联系台湾、广州和本县开源铅锌矿等客商和企业为贫困生捐助资金达10多万元,同时积极配合上级部门落实社会各界资助资金20多万元,挽救了30多位即将辍学的学困生,极大地鼓舞了贫困生的自信心。有一大批当年打算辍学的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
杨俊义说:“每当看到农村孩子考上大学,用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时,我的心里感到非常满足,我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编辑:陈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