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所。在这种“根”文化熏染之下,当下河南大学生更应具有文化自信、注重文化安全,而引导河南大学生认同、接受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状况调查
2018年上半年,笔者通过在河南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问题进行随机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當下,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其生命力建立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科学地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走访调查中,笔者对河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等相关问题的回答进行了分析、梳理,现总结如下:1.一小部分大学生承认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2.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能指导他们理解现实问题;3.部分大学生表示希望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感到迷茫;4.大部分学生表示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急需多学习、多实践。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是不够的,需要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多加历练。
(二)过度关注大众文化,对经典文化比较淡漠
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文化类型,其更能体现通俗性、流行性和娱乐性。在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很少阅读经典原著,更多地是去阅读那些改编、翻译过的古典书籍,例如《老子》《庄子》漫画,翻译成白话诗的《诗经》;另外,笔者还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以前主流意识形态树立起的偶像式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等)不甚关注,却更多地关注所谓明星们的“八卦”,甚或软件游戏中那些虚构的主角。这些调查结果令人忧虑,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势必导致不少大学生思想肤浅、精神空虚。因此,笔者认为,对经典文化的弘扬迫在眉睫,尤其是它们所秉承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应得到当代大学生的尊重和维护。
(三)针对西方文化入侵的警惕性不高
西方学者伯努瓦指出:“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志、声音、图像和软件。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也就是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售卖文化产品来输出他们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笔者在访谈时深刻感受到,部分大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影视大片、娱乐节目和饮食文化感兴趣,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由此可见,西方文化的入侵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而大学生是一个思想多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群体,对于西方文化的入侵缺乏抵抗力和辨别力。
二、文化安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的实质是国家文化利益安全。国家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反映的是国家作为整体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需要。而国家文化安全最关切的就是国家文化利益是否遭到损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是否具有现实的平等地位。
作为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也就是它可以依靠价值认同整合各个行为主体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就其根本而言,就是它能够通过以价值认同为核心的文化认同,整合民族精神、强化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我们要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建设,就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三、文化安全视角下培育河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
高校是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不能偏离这一基本要求。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
一要找准结合点,在各学科中广泛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系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殿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分析热点、讨论疑点,客观理性地分析社会涌现的文化思潮,正确地评价社会现象,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环境,起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灵魂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可通过历史课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必然性;在文学鉴赏中突出作品的价值观等,在各学科课程中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二要变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以灵活采用社会实例讨论、主题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只有先从情感上关心或关注某事物,才有可能主动积极思考,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辨析,进而才能把正确的价值观付诸实践活动。
2.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群体精神,反映学校的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学术风范等。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举办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坚持组织好优秀的传统活动项目,鼓励创设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新型活动项目。二要创立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品牌意识,要结合学校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积极探索开展品牌文化建设,提高组织水平,提升文化内涵,扩大活动影响。三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利用纪念日、重大节日等时机开展各种实践和宣传活动,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如,充分利用河南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郏县曹沟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安阳林州的红旗渠、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及许世友将军故里等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增强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创新媒体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媒介在推进主流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我们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坚持宣传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如,加强我国发展成就的宣传,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激勵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努力挖掘历史宝藏;教师要关注时代发展,要重点宣传反映改革创新、爱国主义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以鲜活事例感染人心。二是创新手段,强化公众参与。传播是一个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互动过程,受众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能在参与和体验中达成共识。目前,各种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良好的共享平台,我们可以就重大事件、重要时刻、热点问题、特殊现象等,利用微信、微博等形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三是设置价值观议程,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价值观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媒通过选择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这些价值观念被公众认可,良好的议程设置能有效引导价值观认同。这就需要媒介把关人确定价值传播所讨论的事件及其议题次序,更需要在参与讨论的人群中培育意见领袖,以利于引导他人的价值取向。
当前,传媒平台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难免混杂着一些腐化堕落的内容和价值观念,危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对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净化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扶持培育一些传播主流声音、受群众欢迎、影响力大的传播媒介。河南文明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河南文明网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贴近群众,直面民生, 曾成功策划“中国好人榜”河南好人评选、我们的节日、向国旗敬礼专题、“爱祖国、知国情”网上知识竞赛、“传承文化、乐享‘非遗’”等系列活动,在河南形成广泛影响力,成为树立河南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三)创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可持续的教育形式,而家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与生活行为规范紧密相关的。
1.坚持言传身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为人父母者要在满足孩子正常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坚持做到言传身教,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领路人;要认识到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性,坚持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父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与时俱进,与子女共同学习和实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以平等和民主原则进行有效沟通
大学生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做到有效的沟通,方法尤为重要。民主和平等是建构父母与子女相互尊重和平等关系的重要原则。父母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观察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引导,以提高子女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的能力。
3.将家庭活动与价值传播相结合
在政府层面,应继续组织全省“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通过评优为家庭价值观教育提供可以操作的标准;在社会层面,可开展勤俭持家博览会、家庭伦理道德知识大奖赛、科学理家、“节能减排”进家庭等活动,提升家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识水平;在社区层面,可开展夫妻婆媳“对夸会”、家庭文化艺术节、家庭运动会等特色活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在家庭内部,应倡导家训、家规,实行家庭成员定期聚会计划等,让孩子从家庭日常生活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应进行强制灌输,而应积极探索学校、媒体、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引导大学生入脑入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河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8-ZZJH-157)
(责编 李光远)
一、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状况调查
2018年上半年,笔者通过在河南部分高校针对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问题进行随机走访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文化安全意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當下,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其生命力建立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之上,科学地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走访调查中,笔者对河南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等相关问题的回答进行了分析、梳理,现总结如下:1.一小部分大学生承认并不了解马克思主义;2.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能指导他们理解现实问题;3.部分大学生表示希望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感到迷茫;4.大部分学生表示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但急需多学习、多实践。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是不够的,需要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多加历练。
(二)过度关注大众文化,对经典文化比较淡漠
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与精英文化相对应的文化类型,其更能体现通俗性、流行性和娱乐性。在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很少阅读经典原著,更多地是去阅读那些改编、翻译过的古典书籍,例如《老子》《庄子》漫画,翻译成白话诗的《诗经》;另外,笔者还发现部分大学生对以前主流意识形态树立起的偶像式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等)不甚关注,却更多地关注所谓明星们的“八卦”,甚或软件游戏中那些虚构的主角。这些调查结果令人忧虑,如果任由这种状况发展,势必导致不少大学生思想肤浅、精神空虚。因此,笔者认为,对经典文化的弘扬迫在眉睫,尤其是它们所秉承的科学和人文精神,应得到当代大学生的尊重和维护。
(三)针对西方文化入侵的警惕性不高
西方学者伯努瓦指出:“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质的新奇事物,即资本主义卖的不再仅仅是商品和货物,它还卖标志、声音、图像和软件。这不仅仅将房间塞满,而且还统治着想象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也就是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售卖文化产品来输出他们的思想理念、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笔者在访谈时深刻感受到,部分大学生对西方国家的影视大片、娱乐节目和饮食文化感兴趣,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由此可见,西方文化的入侵威胁着我国的文化安全,而大学生是一个思想多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群体,对于西方文化的入侵缺乏抵抗力和辨别力。
二、文化安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安全的实质是国家文化利益安全。国家文化利益是国家利益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反映的是国家作为整体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需要。而国家文化安全最关切的就是国家文化利益是否遭到损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是否具有现实的平等地位。
作为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也就是它可以依靠价值认同整合各个行为主体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就其根本而言,就是它能够通过以价值认同为核心的文化认同,整合民族精神、强化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我们要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建设,就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三、文化安全视角下培育河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
高校是培育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教育的全过程。这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要求,不能偏离这一基本要求。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课堂教学中
一要找准结合点,在各学科中广泛渗透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系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殿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分析热点、讨论疑点,客观理性地分析社会涌现的文化思潮,正确地评价社会现象,帮助学生从理论高度科学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环境,起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灵魂的作用。不仅如此,还可通过历史课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必然性;在文学鉴赏中突出作品的价值观等,在各学科课程中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二要变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以灵活采用社会实例讨论、主题演讲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模式,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只有先从情感上关心或关注某事物,才有可能主动积极思考,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辨析,进而才能把正确的价值观付诸实践活动。
2.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大学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群体精神,反映学校的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学术风范等。在高校精神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举办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坚持组织好优秀的传统活动项目,鼓励创设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新型活动项目。二要创立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品牌意识,要结合学校特色、地方特色、行业特色,积极探索开展品牌文化建设,提高组织水平,提升文化内涵,扩大活动影响。三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利用纪念日、重大节日等时机开展各种实践和宣传活动,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如,充分利用河南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到郏县曹沟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安阳林州的红旗渠、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及许世友将军故里等红色基地参观学习,增强学生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创新媒体文化,引导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众媒介在推进主流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我们应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坚持宣传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如,加强我国发展成就的宣传,激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和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激勵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努力挖掘历史宝藏;教师要关注时代发展,要重点宣传反映改革创新、爱国主义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以鲜活事例感染人心。二是创新手段,强化公众参与。传播是一个传播者和被传播者的互动过程,受众通过广泛深入的讨论,能在参与和体验中达成共识。目前,各种新媒体为大众提供了良好的共享平台,我们可以就重大事件、重要时刻、热点问题、特殊现象等,利用微信、微博等形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三是设置价值观议程,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价值观议程设置是指大众传媒通过选择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这些价值观念被公众认可,良好的议程设置能有效引导价值观认同。这就需要媒介把关人确定价值传播所讨论的事件及其议题次序,更需要在参与讨论的人群中培育意见领袖,以利于引导他人的价值取向。
当前,传媒平台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难免混杂着一些腐化堕落的内容和价值观念,危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对此,政府一方面应加大力度净化舆论环境,另一方面,要扶持培育一些传播主流声音、受群众欢迎、影响力大的传播媒介。河南文明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如,河南文明网最大的特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贴近群众,直面民生, 曾成功策划“中国好人榜”河南好人评选、我们的节日、向国旗敬礼专题、“爱祖国、知国情”网上知识竞赛、“传承文化、乐享‘非遗’”等系列活动,在河南形成广泛影响力,成为树立河南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
(三)创建良好的家庭文化,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可持续的教育形式,而家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与生活行为规范紧密相关的。
1.坚持言传身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为人父母者要在满足孩子正常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坚持做到言传身教,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领路人;要认识到孩子存在个体差异性,坚持做到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父母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与时俱进,与子女共同学习和实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以平等和民主原则进行有效沟通
大学生有独立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要做到有效的沟通,方法尤为重要。民主和平等是建构父母与子女相互尊重和平等关系的重要原则。父母应该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气氛,经常与孩子进行交流,观察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引导,以提高子女明辨是非、善恶、荣辱的能力。
3.将家庭活动与价值传播相结合
在政府层面,应继续组织全省“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通过评优为家庭价值观教育提供可以操作的标准;在社会层面,可开展勤俭持家博览会、家庭伦理道德知识大奖赛、科学理家、“节能减排”进家庭等活动,提升家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知识水平;在社区层面,可开展夫妻婆媳“对夸会”、家庭文化艺术节、家庭运动会等特色活动,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在家庭内部,应倡导家训、家规,实行家庭成员定期聚会计划等,让孩子从家庭日常生活中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应进行强制灌输,而应积极探索学校、媒体、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以引导大学生入脑入心,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河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8-ZZJH-157)
(责编 李光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