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盗墓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很盛行。当时的王公贵族崇尚厚葬,盗墓贼自然活动猖獗。在无以复计的为敛财而掘墓的盗贼中,亚代汲郡 人不准却是著名的一位。
西亚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春,汲郡人(今属河南)不准多次踏堪古冢,其中一座王侯大墓被他看中,决计盗掘它,发死人财。他准备了·灯、绳、搡铲、石镰、斧、箕等工具,在一个风大月黑的夜晚终于掘通了墓道。进入停椁室后,他点燃了麻灯,颇费手脚地劈开了棺椁。此时灯光微弱,他索性将堆放于墓室的陪葬竹简点燃一部分。燃烧的竹简噼叭作响,十分可怕,不准虽是贼人,也不免下意识地打起多嗦。因为墓穴中十分难熬,他赶紧将金银珠宝、玉器等装入箕内,用搡铲熄灭了火,乘茫茫夜色逃之夭夭了。
盗开古墓(后知是楚襄王墓)里有大批珠宝,还有无数竹简的事很快传到了官府,朝廷遂责令汲郡 地方官捕捉盗贼归案。
西晋开国后,司马炎本是一介武夫,为标榜偃武兴文姿态,曾昭令天下兴学尚儒。当他听说汲郡古墓中有大量竹书后,马上令人将这批竹书运回京都。这批竹书有几十万字,这是我国历史上古简书被发现最多的一次。据《晋书··传》载:这批简书中有“《纪年》十三篇……《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易繇阴阳卦》二篇;……《卦下易经》一篇,《公孙段》二篇,《国语》三篇,《名》三篇,《师春》一篇,《琐语》十一篇,《梁丘藏》一篇,《缴书》二篇,《生封》一篇《大历》三篇,《穆天子传》五篇,《图诗》一篇,杂书十九……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简书折坏,不识名题,漆书皆蝌蚪文……”。
蝌蚪文在汉代已不多见,晋人对这种文字亦难辨识。晋武帝令中书监荀·、中书令和峤、著作郎束哲等进行整理、考订。前后耗时20年,共厘定出古书16种75篇,其中完整的68篇。还有些简册因“烬简断札,文既残缺,不复诠次”,故7篇弃置了,给后世留下遗憾。
汲冢简书的史料价值十分重要。《纪年》(亦称《竹书纪年》十三篇,出于战国时魏国史官之手,为编年体史书。经整理后成二十篇,另《竹书异同》一篇。记事起于夏禹,自周幽王后接晋国,晋亡续记魏国史事至魏襄王二十年止。是简以夏正纪年,所云史事与甲骨、金文多相吻合,可辨史误。过去学术界认为禹杀鲧,系其治水不成;尧是开明主君到晚年能主动禅让王位。而《竹书纪年》恰恰作了相反的记载,从简文分析,实际舜是发动政变,篡位后竟将尧软禁起来,又将其嫡子丹朱流放到远方。至于舜倒尧的细节,《竹书纪年》披露:当时洪水泛滥,尧任命的治水官鲧却没完成任务,这样尧亦有罪责,先打倒鲧,也就扳倒了尧。故舜摆出王者姿态,对鲧兴师问罪,然后是鲧的顶头上司尧也倒霉。舜上台后即把尧重用的共工、欢兜等驱逐流放。但洪水不止,又有大臣荐鲧的儿子禹领导冶水。大禹一改乃父“堵”的办法,采取“疏”为主的方略。他因势利导治水十三年,最后大功告成。可惜的是南宋以后几经兵燹,此书已亡佚,惟晋、隋、唐成书的史书有转引,才使夏朝的一段历史没被湮没。又如《逸周书》,传说是孔子编《尚书》摒弃的部分。其内容与儒家传统说教大相径庭。如它记述周武王伐纣时曾“血流漂杵”,还记周武王亲自砍下纣王头挂在太白旗上。这些显然违背儒家圣者仁政的主张。但至少可以肯定《逸周书》所述史事必有所本,为后人研究上古史提供诸多线索。上述史事汉语晋传世本早已残缺,全靠汲冢出土的《逸周书》加以校补。
谨举以上几例,即知汲冢简书的重要。难怪许多专家学者把它与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经洞经文、诗文,马王堆汉墓帛书,孔壁发现的古文经并称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五大发现。正是这个意义上讲,盗墓贼不准才于青史留名。我国夏代的一段历史作为信史才得以重见天日,这是不幸中万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