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在川南泸州,养育我的小村叫“老黄沟”。那是一个清香美丽的丘陵小村。据说我出生时还不到六斤,奶奶因此很是担心,曾找来八字先生为我算命,都说我带不大。于是。父亲张罗着要给我契一个干爹干妈什么的,怕真的带不大。大伯听说后根本不信,说好眉好眼的娃儿哪有带不大的道理?从此对我疼爱有加。我上有一位哥哥,在我之后又有了一位妹妹。大伯有一天对我父母说:“这老二干脆就算我抱养吧,大了我再还给你们!”父母自然求之不得,索性做了个顺水人情。于是我五岁时成了大伯的“孩子”。乡下有句俗语: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我给大伯抱养时大哥哭闹得挺厉害。说是父母偏心才将我抱给大伯的——因为我们眼中的大伯心眼非常好。跟着他一定有“粑粑吃”(好日子过)。
大伯对我确实不错。他从不责罚我不说,还时常教我做人的道理。童年时,我与他同睡在那间拾掇得清爽整洁的小屋,听他讲水浒、聊三国,那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总将我带到一个个奇异的世界。每逢下雨天。我便端一只小凳坐在屋檐下,看大伯编织一件件篾货……大伯是个手巧的篾匠,他编的背篼、筲箕、蒸笼等做工精细、样式好看。加上售价偏低。在村里一直很抢手。那时七天才赶一次集,大伯编的篾货有些供不应求。不少村里人便上门来购买。而每七天一次的赶集是我们三兄妹最快乐的日子。这一天。晌午回家的大伯必然买回当时出产的水果和时令小吃……我们吃了许多的爆米花,以及同龄小孩难以经常吃到的糖果。时至今日,那份欢欣与香甜,仍然留存于记忆深处,让我们久久回味。后来小镇实行三天一集。大伯依然买回各种好吃的零食,直到我十七岁那年,我和大哥远走他乡……
大伯中等个头略显清瘦,可干起活来却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我八岁那年,小妹也上了学,三个娃儿上学和生活都成了大问题。在两家的生活都很拮据的情况下,大伯索性提出与我们家合二为一。无论是挑泥肥还是打谷子的体力活。大伯总是争着干,为的是在大集体多挣点工分。邻居的三娘就常摸着我的头说,长大了可要孝顺你大伯啊,你大伯对你们三兄妹有多亲哟。大伯就在一旁无声地笑了……
然而生活依旧艰难。只有每晚临睡前,大伯与我耍笑时,沉闷的脸上才露出难得的笑意。见我瘦,大伯总会变着戏法从灶膛里掏出一个烧红薯或桐子叶粑粑为我“改善生活”。临睡之前,他会教我练一会书法。他说一个读书人写不好毛笔字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读书人,古人就有“字是门头书是屋”的说法。可惜我无此天赋和爱好,负了大伯的一片苦心。大伯屋里有个暗红色的木柜,里面装满了各类繁体字的书籍。就在少年时代,我跟着大伯读了不少的文学名著,也识了不少繁体字——以至后来村里掌罗盘看风水的陈阴阳说我识得古文,差点说动我父母,要收我为徒。
稍稍懂事后,我知道了大伯的一些经历。因我曾祖父和爷爷都是迂腐得近乎刻板的私塾先生,秉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一心要将大伯这个长孙长子培养成龙。所以大伯吃了不少“家法”的苦。其实大伯的“之乎者也”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可惜的是小小年纪即为情所困,十四岁时,他就与村里一名叫“小姣”的女子相好,终有一天被我爷爷知道后动了“家法”。不久,小姣因“名声欠佳”远嫁他乡,从此大伯再不提娶媳妇的事,以至终生未娶。许多时候,读大伯那沧桑的容颜和略显深邃的眼神,我想,大伯心中一定还留存着对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恋的追忆吧!小时候,我被三娘“逗”了后,就真的像三娘说的那样去向大伯“要”伯娘。大伯就摸着我的头说:“格老子你一个小娃儿懂个啥子哟?”眼神则分明露出神往和惆怅来……
我很喜欢大伯飘逸简约的毛笔字。少年时。他第一次教我写毛笔字。写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时我还似懂非懂。几年前,一到春节。大伯还会到集上摆个摊,为乡民书写由自己构思好的春联。每幅收费一到二元不等。可近来一些印刷好的春联占领了市场,大伯便不再去写对联了。今年春节回家。向大伯提及写毛笔字的事,大伯只是淡淡地说:“还写啥,都过时了!”言语间更多的是怅然和失落之情!
如今的大伯,已是华发满头,背也驼了。但他却依然下地种田。春节前夕,他锄地时崴了脚,我买些补品去看他,没说上两句,他又同我讲起大道理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你别怪我说话啰嗦,你现时正是爬坡上坎拉上水船的时候,可别不知天干地支地过日子。在城里过日子,就像坐在青石板上,哪样都要钱,该省就省……”大年初一,我们几个晚辈去给他拜年。大伯从积攒的零散钱中抖索着给每个晚辈发了十元的利是。我们不受,说大伯你留着买些补品吧,他就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些娃儿,已是好久没吃到我买的糖果了……在大伯眼中,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我想,人是不可能不怀旧的。在我十七岁远走他乡之前,许多的记忆都付诸阙如了,而关于大伯的点点滴滴却顽强地填补着那段空白。今年是大伯的七十寿辰。我却身在南方而无法亲自为他老人家祝寿——我的好大伯,请您原谅我,让我在这千里之外为您送上一份祝福吧:祝您老人家健康长寿,平平安安!
责编 鄢文江
大伯对我确实不错。他从不责罚我不说,还时常教我做人的道理。童年时,我与他同睡在那间拾掇得清爽整洁的小屋,听他讲水浒、聊三国,那一个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总将我带到一个个奇异的世界。每逢下雨天。我便端一只小凳坐在屋檐下,看大伯编织一件件篾货……大伯是个手巧的篾匠,他编的背篼、筲箕、蒸笼等做工精细、样式好看。加上售价偏低。在村里一直很抢手。那时七天才赶一次集,大伯编的篾货有些供不应求。不少村里人便上门来购买。而每七天一次的赶集是我们三兄妹最快乐的日子。这一天。晌午回家的大伯必然买回当时出产的水果和时令小吃……我们吃了许多的爆米花,以及同龄小孩难以经常吃到的糖果。时至今日,那份欢欣与香甜,仍然留存于记忆深处,让我们久久回味。后来小镇实行三天一集。大伯依然买回各种好吃的零食,直到我十七岁那年,我和大哥远走他乡……
大伯中等个头略显清瘦,可干起活来却似乎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我八岁那年,小妹也上了学,三个娃儿上学和生活都成了大问题。在两家的生活都很拮据的情况下,大伯索性提出与我们家合二为一。无论是挑泥肥还是打谷子的体力活。大伯总是争着干,为的是在大集体多挣点工分。邻居的三娘就常摸着我的头说,长大了可要孝顺你大伯啊,你大伯对你们三兄妹有多亲哟。大伯就在一旁无声地笑了……
然而生活依旧艰难。只有每晚临睡前,大伯与我耍笑时,沉闷的脸上才露出难得的笑意。见我瘦,大伯总会变着戏法从灶膛里掏出一个烧红薯或桐子叶粑粑为我“改善生活”。临睡之前,他会教我练一会书法。他说一个读书人写不好毛笔字算不上一个合格的读书人,古人就有“字是门头书是屋”的说法。可惜我无此天赋和爱好,负了大伯的一片苦心。大伯屋里有个暗红色的木柜,里面装满了各类繁体字的书籍。就在少年时代,我跟着大伯读了不少的文学名著,也识了不少繁体字——以至后来村里掌罗盘看风水的陈阴阳说我识得古文,差点说动我父母,要收我为徒。
稍稍懂事后,我知道了大伯的一些经历。因我曾祖父和爷爷都是迂腐得近乎刻板的私塾先生,秉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一心要将大伯这个长孙长子培养成龙。所以大伯吃了不少“家法”的苦。其实大伯的“之乎者也”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可惜的是小小年纪即为情所困,十四岁时,他就与村里一名叫“小姣”的女子相好,终有一天被我爷爷知道后动了“家法”。不久,小姣因“名声欠佳”远嫁他乡,从此大伯再不提娶媳妇的事,以至终生未娶。许多时候,读大伯那沧桑的容颜和略显深邃的眼神,我想,大伯心中一定还留存着对那份刻骨铭心的爱恋的追忆吧!小时候,我被三娘“逗”了后,就真的像三娘说的那样去向大伯“要”伯娘。大伯就摸着我的头说:“格老子你一个小娃儿懂个啥子哟?”眼神则分明露出神往和惆怅来……
我很喜欢大伯飘逸简约的毛笔字。少年时。他第一次教我写毛笔字。写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时我还似懂非懂。几年前,一到春节。大伯还会到集上摆个摊,为乡民书写由自己构思好的春联。每幅收费一到二元不等。可近来一些印刷好的春联占领了市场,大伯便不再去写对联了。今年春节回家。向大伯提及写毛笔字的事,大伯只是淡淡地说:“还写啥,都过时了!”言语间更多的是怅然和失落之情!
如今的大伯,已是华发满头,背也驼了。但他却依然下地种田。春节前夕,他锄地时崴了脚,我买些补品去看他,没说上两句,他又同我讲起大道理来:“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你别怪我说话啰嗦,你现时正是爬坡上坎拉上水船的时候,可别不知天干地支地过日子。在城里过日子,就像坐在青石板上,哪样都要钱,该省就省……”大年初一,我们几个晚辈去给他拜年。大伯从积攒的零散钱中抖索着给每个晚辈发了十元的利是。我们不受,说大伯你留着买些补品吧,他就有些生气地说,你们这些娃儿,已是好久没吃到我买的糖果了……在大伯眼中,我们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我想,人是不可能不怀旧的。在我十七岁远走他乡之前,许多的记忆都付诸阙如了,而关于大伯的点点滴滴却顽强地填补着那段空白。今年是大伯的七十寿辰。我却身在南方而无法亲自为他老人家祝寿——我的好大伯,请您原谅我,让我在这千里之外为您送上一份祝福吧:祝您老人家健康长寿,平平安安!
责编 鄢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