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Hi艺术 图:本刊资料
在“尤伦斯男爵珍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下八件绘画及装置作品,并在前一晚的匡时夜场中也收获郝量、刘野作品的收藏家王兵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感慨:“尤伦斯的时代落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和收藏的接力棒回到国内,十年前,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雪崩式下跌,主要是我们没有自己的学术标准和认知,十年来,中国当地艺术也在重新梳理、洗牌和建构中。”但是,纵观整个2017年春拍,市场观望情绪明显,是否一个新的时代真的已经到来,还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中国香港市场的“西化”之势,从巴塞尔(一级市场)一直延续至春拍(二级市场),香港坐稳了国际艺术市场亚洲重要交易中心的位置,但中国当代艺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却了无生机,被国际化的时代大车轮无情碾压,结合尤伦斯最后收藏的“抛售”,中国当代艺术同喧嚣的二级市场(尤其是超级拍卖行的夜场)渐行渐远。
回到国内,虽然尤伦斯最后一批中国当代艺术藏品成功转至中国藏家体系,于是让很多人感慨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决定权将重回国内,但从整场的成交价和位数不多的几位竞拍者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二级市场将重回小圈子规模,并且在“回底”的道路上似乎还有余地。
中国当代艺术二级市场的一个时代结束,而另一个时代还未开启,市场还需要迷茫多久,还是未知数。
根据香港三家国际拍卖公司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近两年香港艺术市场迅速调整了自身拍品结构,加入大量的西方艺术品试水,从“泛亚洲”开始缩减中国当代艺术比重。正如大未来林舍负责人林岱蔚所说:“香港市场的国际化,从柜台下转到柜台上,表示越来越多人愿意以高单价接收购买西方名家。”如果说拍品结构的调整多少有着国际拍卖行一厢情愿的尝试成分,那么西方艺术品不断地在香港创下成交纪录,似乎给出了香港艺术市场全盘“西化”的信号。
从四月的苏富比夜场,到五月的佳士得,西方艺术品用一个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成交数据吸睛无数。苏富比夜场上安迪·沃霍尔的《毛主席》以9850万港元成交,创下西方当代艺术品之亚洲拍卖记录,巴斯奎特《致水神》以4228.75万港元成交。香港佳士得在去年尝试西方艺术品私洽后,在今年直接组建专场,用11件西方艺术品在夜场对冲亚洲艺术,又何尝不是为西方艺术专场做铺垫。虽然最终成交并没有十分亮眼,但除一件流标外,其余全部成交,也算完成对亚洲市场的摸底。
面对香港拍卖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北京保利国际拍卖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常天鹄认为“港台确有对西方艺术品的需求增量的现象,但只是在亚洲高端艺术品饱和之后的一种好奇选择,或者说逆反追求。同时亚洲的西方艺术品交易还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基础”。资深艺术市场专家李苏桥则认为,因为目前香港二级市场,是由三家拍卖公司主导,三大拍卖行之间的客户资源与市场讯息实际上是有着很大幅度的交叠与互通,所以香港全盘国际化还不能确定,“而如果国际化是块让人流口水的大肥肉,我想保利香港甚至嘉德香港、匡时香港都会迎头赶上,但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保利香港在这方面的举措。”
姐夫拍创始人胡湖则否定得更为坚定:“占大头的始终会是亚洲艺术品,目前增加西方艺术品比重,只是为了补上成交额缺口。其实从这次香港拍卖就可以看出,亚洲藏家并不会随便接盘西方二三流的作品,而如果拍一流的作品,香港并没有伦敦和纽约的优势。”
就算文化认同和地缘优势让西方艺术品在香港不像像伦敦和纽约那样强势,不过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的比重在香港市场日益削减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另一方面,在2017春拍中,两件破亿拍品却分别来自赵无极与曾梵志两位中国艺术家。于是不禁让人们思考,警惕香港市场日趋国际化,到底是在害怕什么?
正如胡湖所说:“中国当代艺术曾经的国际化假象,现在回头看,是一个清晰的局,正如尤伦斯也是一个局。我觉得还是先不要想什么国际化了,先想想我们现在已经或者正在掉进什么局里吧。”一方面,藏家对国际市场既渴望又惶恐,并不知道前方是否也是类似的局,而另一方面随波逐流的国际趣味,让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缺乏理解和认同。
如果曾经辉煌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一个幻影的话,那幻影过去,留给中国当代艺术的还有多少机会?是重回国际市场还是重新自我构建?
近日国际画廊高古轩宣布代理中国艺术家贾蔼力的消息。这是西方画廊又一次高调全权代理中国70后年轻艺术家,似乎招示了国际市场对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重新认可。也论证了艺术市场专家李苏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信心:“中国当代艺术从来没有离开国际市场,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比,从来没有比今天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被西方大牌画廊签约代理,也从来没有比今天更多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在西方各种美术馆与商业空间展览。许多炙手可热的中国艺术家作品藏家要买排队都排不上。”
在他看来,中国当代艺术重回国际二级市场只需要回到相应的市场逻辑中即可实现:“让西方再一次确认我们中国人是认真地开始大把大把的花钱,因为西方的超级大拍卖行是靠佣金过日子,不是靠印图录混日子。注意一下过去几年蒙克和古斯塔夫·克里姆将伟大作品的拍卖结果,都是挪威和奥地利人最后买走,为什么要在伦敦和纽约去拍卖的,因为卖家希望更多的人去抬价。”
相比较而言,北京保利国际拍卖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常天鹄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未来有他自己的看法:“从一季一季的拍品看,视觉审美疲劳。即使没有尤伦斯这种偶然事件的发生,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也大打折扣,一味去抄袭西方怎么可能让西方高看一眼呢?反过来假设一群画水墨的法国人,中国美术界会承认嗎?中国的经济实力与中国目前的交易环境不成正比,地球人都知道哪里是经济增长点,中国当代艺术的出路只能是从东方文化根性上寻找突破,而不是盲目国际化,到人家屁股底下搞个平行展什么的。中国的艺术市场是由中国本土的藏家与艺术家双重自觉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国际的。” 大未来林舍负责人林岱蔚认为目前中国的艺术作品:“抽象艺术方面,铺垫不够,没有梳理出中国的抽象精神;绘画观念方面,则需要更长久的思考和探讨,因为一个潮流的涌现并不能成为一种观念;而中国传统精神方面,能够将传统精神内化,并用当代国际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则非常少。”
姐夫拍创始人如胡湖观察到:“坚挺的艺术家的价格真的是由中国藏家决定的吗?背后的画廊可都是只参加西方艺博会的。”同样在李苏桥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从今年春拍看来,表面上似乎回到中国藏家手中,值得高兴但也没什么太值得太欢欣鼓舞的。”在他看来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定价逻辑是要紧盯着经纪人、画廊主他们的钱袋子有多深来决定的,市场的底是由这部分人筑成。“所以要让一级市场参与者的钱袋子先鼓起来,如果艺术经纪人和画廊主都很穷,比方说一张100万的王广义作品他们都不敢买回,而任由其流标,市场怎么可能好? ”
而具体到如何重构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常天鹄则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定价是根据需求,如果有需求,东西在谁手里都会冲高价;如果没有需求,东西在谁手里都于市无补。问题的关键是谁来制造需求?藏家们的认知是否齐整?中国经历了文革,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基本的信任,一个很小的问题都要分成几派意見,大陆买家最缺乏的是共识。集体维护一个共识比一两次偶然的高价更有现实意义。国内二级市场从现当代艺术的角度看,最大的瓶颈就是变化太快,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了不稳定的特征。这就给之前的买卖判断与之后的判断增加了难度。不过恰恰因为有变化,才给后人以动力,新的机会才能产生。当所有人都看到机会时,那个机会其实是个陷阱。因此,当代艺术并没有普遍的新迹象,却一直真实地、悄悄地颠覆着旧迹象。”
去年秋拍以国际视角开场的保利华谊(上海)到目前为止并未公布春拍信息,或许要等到秋季才能检验这块市场。
但无论从艺博会还是艺术市场的消费层面来看,上海的当代艺术市场正在蠢蠢欲动。去年在上海设立了艺术空间的Hi艺术中心负责人伍劲认为,上海藏家的接受度比较高,同时对当代艺术的消费胃口不局限于中国当代艺术。再加上,当代艺术的多位藏家如王薇、余德耀、乔志兵、周大为等聚集上海,让人们不禁对上海的艺术市场充满了一定的想象。
1巴斯奎特 《致水神》 209.6×274cm 亚克力、油画棒、丝网印刷 1948
成交价:4228.75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7春拍
2安迪·霍沃尔 《毛泽东》 127×106.6cm 油彩 画布 1972~1973
成交价:9850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7春拍
3格哈德?里希特 《抽象画作 (编号687-2)》 125.4×100cm 油彩 画布 1989
成交价:3302万港元 佳士得香港2017年春拍“融艺”专场
4曾梵志 《面具系列 1996 No.6》 199×358.6 cm 油彩画布 1996
成交价:1.0502亿港元 保利香港2017春拍
5张晓刚 《血缘:母与子1号》115×146 cm 油画及相纸拼贴于画布 1993
在2500-3500万港元估价上流拍 香港苏富比2017春拍
6余友涵 《抽象1991-2》 116.5×162cm 压克力 画布 1991
成交价:486万港元 佳士得香港2017春拍
7宇兴 《气泡不会消灭丨时间也不会流向未来》 175×275cm、30×60cm 压克力 画布 (一组共两件) 2014
成交价:118.75万港元,佳士得香港2017春拍由一名新加坡买家手中的号牌竞得
8罗中立《春蚕》 216×140cm 布面 油画 1982
估价RMB 8,000,000~12,000,000 中国嘉德2017春拍
在“尤伦斯男爵珍藏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下八件绘画及装置作品,并在前一晚的匡时夜场中也收获郝量、刘野作品的收藏家王兵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感慨:“尤伦斯的时代落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标准和收藏的接力棒回到国内,十年前,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雪崩式下跌,主要是我们没有自己的学术标准和认知,十年来,中国当地艺术也在重新梳理、洗牌和建构中。”但是,纵观整个2017年春拍,市场观望情绪明显,是否一个新的时代真的已经到来,还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中国香港市场的“西化”之势,从巴塞尔(一级市场)一直延续至春拍(二级市场),香港坐稳了国际艺术市场亚洲重要交易中心的位置,但中国当代艺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却了无生机,被国际化的时代大车轮无情碾压,结合尤伦斯最后收藏的“抛售”,中国当代艺术同喧嚣的二级市场(尤其是超级拍卖行的夜场)渐行渐远。
回到国内,虽然尤伦斯最后一批中国当代艺术藏品成功转至中国藏家体系,于是让很多人感慨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决定权将重回国内,但从整场的成交价和位数不多的几位竞拍者来看,中国当代艺术的二级市场将重回小圈子规模,并且在“回底”的道路上似乎还有余地。
中国当代艺术二级市场的一个时代结束,而另一个时代还未开启,市场还需要迷茫多久,还是未知数。
中国香港,国际市场桥头堡的转向
根据香港三家国际拍卖公司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近两年香港艺术市场迅速调整了自身拍品结构,加入大量的西方艺术品试水,从“泛亚洲”开始缩减中国当代艺术比重。正如大未来林舍负责人林岱蔚所说:“香港市场的国际化,从柜台下转到柜台上,表示越来越多人愿意以高单价接收购买西方名家。”如果说拍品结构的调整多少有着国际拍卖行一厢情愿的尝试成分,那么西方艺术品不断地在香港创下成交纪录,似乎给出了香港艺术市场全盘“西化”的信号。
从四月的苏富比夜场,到五月的佳士得,西方艺术品用一个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成交数据吸睛无数。苏富比夜场上安迪·沃霍尔的《毛主席》以9850万港元成交,创下西方当代艺术品之亚洲拍卖记录,巴斯奎特《致水神》以4228.75万港元成交。香港佳士得在去年尝试西方艺术品私洽后,在今年直接组建专场,用11件西方艺术品在夜场对冲亚洲艺术,又何尝不是为西方艺术专场做铺垫。虽然最终成交并没有十分亮眼,但除一件流标外,其余全部成交,也算完成对亚洲市场的摸底。
面对香港拍卖市场的进一步“国际化”,北京保利国际拍卖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常天鹄认为“港台确有对西方艺术品的需求增量的现象,但只是在亚洲高端艺术品饱和之后的一种好奇选择,或者说逆反追求。同时亚洲的西方艺术品交易还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和经济基础”。资深艺术市场专家李苏桥则认为,因为目前香港二级市场,是由三家拍卖公司主导,三大拍卖行之间的客户资源与市场讯息实际上是有着很大幅度的交叠与互通,所以香港全盘国际化还不能确定,“而如果国际化是块让人流口水的大肥肉,我想保利香港甚至嘉德香港、匡时香港都会迎头赶上,但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保利香港在这方面的举措。”
姐夫拍创始人胡湖则否定得更为坚定:“占大头的始终会是亚洲艺术品,目前增加西方艺术品比重,只是为了补上成交额缺口。其实从这次香港拍卖就可以看出,亚洲藏家并不会随便接盘西方二三流的作品,而如果拍一流的作品,香港并没有伦敦和纽约的优势。”
中国当代艺术 继续国际化还是打破重建?
就算文化认同和地缘优势让西方艺术品在香港不像像伦敦和纽约那样强势,不过中国当代艺术品成交的比重在香港市场日益削减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另一方面,在2017春拍中,两件破亿拍品却分别来自赵无极与曾梵志两位中国艺术家。于是不禁让人们思考,警惕香港市场日趋国际化,到底是在害怕什么?
正如胡湖所说:“中国当代艺术曾经的国际化假象,现在回头看,是一个清晰的局,正如尤伦斯也是一个局。我觉得还是先不要想什么国际化了,先想想我们现在已经或者正在掉进什么局里吧。”一方面,藏家对国际市场既渴望又惶恐,并不知道前方是否也是类似的局,而另一方面随波逐流的国际趣味,让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缺乏理解和认同。
如果曾经辉煌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一个幻影的话,那幻影过去,留给中国当代艺术的还有多少机会?是重回国际市场还是重新自我构建?
近日国际画廊高古轩宣布代理中国艺术家贾蔼力的消息。这是西方画廊又一次高调全权代理中国70后年轻艺术家,似乎招示了国际市场对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重新认可。也论证了艺术市场专家李苏桥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信心:“中国当代艺术从来没有离开国际市场,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相比,从来没有比今天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被西方大牌画廊签约代理,也从来没有比今天更多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在西方各种美术馆与商业空间展览。许多炙手可热的中国艺术家作品藏家要买排队都排不上。”
在他看来,中国当代艺术重回国际二级市场只需要回到相应的市场逻辑中即可实现:“让西方再一次确认我们中国人是认真地开始大把大把的花钱,因为西方的超级大拍卖行是靠佣金过日子,不是靠印图录混日子。注意一下过去几年蒙克和古斯塔夫·克里姆将伟大作品的拍卖结果,都是挪威和奥地利人最后买走,为什么要在伦敦和纽约去拍卖的,因为卖家希望更多的人去抬价。”
相比较而言,北京保利国际拍卖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常天鹄对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未来有他自己的看法:“从一季一季的拍品看,视觉审美疲劳。即使没有尤伦斯这种偶然事件的发生,中国当代艺术的活力也大打折扣,一味去抄袭西方怎么可能让西方高看一眼呢?反过来假设一群画水墨的法国人,中国美术界会承认嗎?中国的经济实力与中国目前的交易环境不成正比,地球人都知道哪里是经济增长点,中国当代艺术的出路只能是从东方文化根性上寻找突破,而不是盲目国际化,到人家屁股底下搞个平行展什么的。中国的艺术市场是由中国本土的藏家与艺术家双重自觉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国际的。” 大未来林舍负责人林岱蔚认为目前中国的艺术作品:“抽象艺术方面,铺垫不够,没有梳理出中国的抽象精神;绘画观念方面,则需要更长久的思考和探讨,因为一个潮流的涌现并不能成为一种观念;而中国传统精神方面,能够将传统精神内化,并用当代国际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家则非常少。”
北京,一次重新建构价值体系的机会
姐夫拍创始人如胡湖观察到:“坚挺的艺术家的价格真的是由中国藏家决定的吗?背后的画廊可都是只参加西方艺博会的。”同样在李苏桥看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从今年春拍看来,表面上似乎回到中国藏家手中,值得高兴但也没什么太值得太欢欣鼓舞的。”在他看来中国当代艺术拍卖市场的定价逻辑是要紧盯着经纪人、画廊主他们的钱袋子有多深来决定的,市场的底是由这部分人筑成。“所以要让一级市场参与者的钱袋子先鼓起来,如果艺术经纪人和画廊主都很穷,比方说一张100万的王广义作品他们都不敢买回,而任由其流标,市场怎么可能好? ”
而具体到如何重构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系,常天鹄则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定价是根据需求,如果有需求,东西在谁手里都会冲高价;如果没有需求,东西在谁手里都于市无补。问题的关键是谁来制造需求?藏家们的认知是否齐整?中国经历了文革,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基本的信任,一个很小的问题都要分成几派意見,大陆买家最缺乏的是共识。集体维护一个共识比一两次偶然的高价更有现实意义。国内二级市场从现当代艺术的角度看,最大的瓶颈就是变化太快,在某种程度上也呈现了不稳定的特征。这就给之前的买卖判断与之后的判断增加了难度。不过恰恰因为有变化,才给后人以动力,新的机会才能产生。当所有人都看到机会时,那个机会其实是个陷阱。因此,当代艺术并没有普遍的新迹象,却一直真实地、悄悄地颠覆着旧迹象。”
下一站上海,会有惊喜吗?
去年秋拍以国际视角开场的保利华谊(上海)到目前为止并未公布春拍信息,或许要等到秋季才能检验这块市场。
但无论从艺博会还是艺术市场的消费层面来看,上海的当代艺术市场正在蠢蠢欲动。去年在上海设立了艺术空间的Hi艺术中心负责人伍劲认为,上海藏家的接受度比较高,同时对当代艺术的消费胃口不局限于中国当代艺术。再加上,当代艺术的多位藏家如王薇、余德耀、乔志兵、周大为等聚集上海,让人们不禁对上海的艺术市场充满了一定的想象。
1巴斯奎特 《致水神》 209.6×274cm 亚克力、油画棒、丝网印刷 1948
成交价:4228.75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7春拍
2安迪·霍沃尔 《毛泽东》 127×106.6cm 油彩 画布 1972~1973
成交价:9850万港元 香港苏富比2017春拍
3格哈德?里希特 《抽象画作 (编号687-2)》 125.4×100cm 油彩 画布 1989
成交价:3302万港元 佳士得香港2017年春拍“融艺”专场
4曾梵志 《面具系列 1996 No.6》 199×358.6 cm 油彩画布 1996
成交价:1.0502亿港元 保利香港2017春拍
5张晓刚 《血缘:母与子1号》115×146 cm 油画及相纸拼贴于画布 1993
在2500-3500万港元估价上流拍 香港苏富比2017春拍
6余友涵 《抽象1991-2》 116.5×162cm 压克力 画布 1991
成交价:486万港元 佳士得香港2017春拍
7宇兴 《气泡不会消灭丨时间也不会流向未来》 175×275cm、30×60cm 压克力 画布 (一组共两件) 2014
成交价:118.75万港元,佳士得香港2017春拍由一名新加坡买家手中的号牌竞得
8罗中立《春蚕》 216×140cm 布面 油画 1982
估价RMB 8,000,000~12,000,000 中国嘉德2017春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