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代表着和平,代表着生命,代表着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旺盛的活力,和谐美好的希望。因此,我校以“绿色文化”作为特色校园活动,源自“绿色和谐,持续发展;以生为本,向导与服务并重”的办学理念,藉以绿色文化特色,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自己在绿色文化土壤和教育中成长为热爱生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至善至美的合格人才。“绿色文化”这一办学特色,其主旨是在环境影响下,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培育环境道德意识和践行环境道德行为,让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文化。
一、“绿色文化”特色校园活动规划的原则
1. 主题性原则
活动的设计都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标,要符合学校特色文化的需求,体现办学特色,同时要讲求活动教育的渗透性。不能够大杂烩似的,觉得别人的好,就马上拿来,或许“山寨”活动也能达至某些教育目标,但“万国”牌活动恰恰淹没了自身的特色。像我校“绿色行动指引”中的活动设置就表现了鲜明的主题特征,紧紧围绕“环保”“环境”展开,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2. 系统性原则
活动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初一初二的学生心理、活动力、承受力等都有所不同,那么在活动的设置上就要注意梯度性,同时又为下一阶段做好过渡,这样就会呈现出阶段性、层次性和连贯性特点。活动教育不是一两次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统,综合起来的系统性螺旋上升的特点,就会达成至完整且行之有效的系列教育目标,同时也有利于进行经验总结,为下一年更上一层楼提供积累。
3. 全面性原则
从规模上说,可分为大型活动、中型活动、小型活动和个体活动,但在具体开展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参与对象往往不够广泛,更多的同学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被动参与,而不是真正参与活动本身。作为一种群体教育活动,就要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活动,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上面下功夫,让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投入到不同的活动中去,从而发挥活动教育功能。
4. 地域性原则
特色活动的开展,要不断地挖掘校内校外周边资源,就地取材,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心灵上的认同和亲近,累积起来的成果也更能强化自身的特色。同时,作为一间有历史渊源的老校,之所以选择自己的特色,一定是建立在沉淀传承之上,并不断挖掘、归纳和创新。
二、“绿色文化”校园活动设计的内容
1. 浅层次“绿色文化”知识型活动
此类活动以普及相关知识为主,参与面要广泛,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强化“绿色文化”特色,夯实文化活动的群众基础。例如,我校就开展了围绕“绿色文化”如下的师生性全员参与的活动。
“绿色名言警句”的撰写,以班为单位全员参与,评选优秀警句制作牌匾悬挂在校园的走廊、楼梯,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集册成书,便以永久保存。
环保知识全员赛,以笔试展开,挑选优秀选手参加全校型的竞答对抗赛,既普及知识又增强影响力,还可以展现选手的舞台风采。
强力推行垃圾分类活动,以班为单位定期定点投放,做好相关登记以备未来表彰,同时在各班选拔有创意的“环保回收创意展”,突出资源循环功能。
环保(专家)讲座,可以请外来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也可以在校内培育有兴趣的教师、学生承担相应的任务。
2. 中层次“绿色文化”竞争型活动
此类活动属于精英赛性质,既能强化绿色环保等相关知识,又能展示参与学生风采,提高影响力,而且还能够发现人才并加以培养,进而代表学校参加上一级别的各类竞赛活动,从而在外树立和强化学校特色形象。我校中层次“绿色文化”竞争型活动主要开展了如下的活动。
环保讲演比赛,各班选拔有兴趣又有才华的学生参与,在学校层面上进行相关指导,从而发挥榜样学生的综合作用。
艺术节系列活动。年末的“文艺汇演”要求加入学校特色题材型的节目内容,指定“摄影、书法活动”的主题,要围绕学校特色文化展开。
3. 深层次“绿色文化”探究型活动
深层次“绿色文化”探究型活动类似于挑战赛性质,参与面不适合全员范围,但也不能过于狭隘,在全校范围看要有一定规模,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一定能展现出本校明显的“绿色文化”特色。
组织教师编写与“盆景培育”相关的校本教材《盆景与花卉种植与管理手册》。同时学校设立一个专门培育基地,学生按事先的安排进行盆景的培育工作,成品用来布置校园环境,比如校道、走廊、舞台等。并围绕盆景作品开发出新的系列活动,形成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
组织学生撰写参与绿色文化活动的感悟作品。学生根据参与相关活动的切身经历,用文字形成自己的独特体会和感悟,以备形成档案材料,从而积累学校特色文化底蕴。
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造就绿色教师,学校采用“请、送、搭;传、帮、带”等方法,遵循“一视同仁,量才使用”,“创造竞争环境,促人进取”,“互尊互信,民主化管理”等原则,既看条件,又看变化和发展,既作定量分析,又作定性分析,既作形成性评价,又作终结性评价,以实现绿色教师应具备的目标。
4. 打造“一一五中特色”的绿色校园文化景观
建设“绿心轨迹”。
主要在进入校门右则建设,以木雕和浮雕相结合,展现我校发展和建设经历,办学理念、校徽、校旗、校歌等学校标识。
建设“绿色长廊”。
主要在主校道右侧建设一系列浮雕,结合学校文化发展和绿色文化氛围为主,配以校道左侧种植的一排十几株绿树,通过自然美和人文美,给人一种和谐之绿的美感。
建设“绿色公园”。
主要在校道拐角、运动场周边及教学楼周边,建设以“绿”文化为主体的假山、喷泉、小公园、绿草地等,使人感觉进入的不仅是一所学习知识的学校,更是一座让人心旷神怡、清新优美的公园。 三、“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活动的挖掘
校园文化活动要讲究传承与创新,根据地域特性原则,不断挖掘新的特色文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日积月累,推陈出新。我校根据地域特点的特殊性,开展各类校外的“绿色文化”拓展活动。例如,我校地处白云区太和镇,是城郊物流中心,校园周边有几十间大大小小的物流或货运中心,校门前的广州大道北有川流不息的各类型外来大货车,这必定产生相关的空气污染问题。那么,组织一支学生队伍来探究“本地空气污染状况与大货车污染”的联系,就显得有价值。又如,我校教师宿舍旁有一个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设立的“地下水监测点”,学校旁的“和龙水库”等,我们根据这些资源招收学生组成有自身特色的“地下水质监测”和“预防水资源污染”学生研究队伍并以此展开相关的“绿色文化”活动。
此外,我们可以联系校外相关单位,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学校的“环保义工”队,在社区加强环保宣传,同时参加一些有益的环境清洁活动,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校“绿色文化”特色打造,更有利于社区的宣传。
四、实施“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活动的效果、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系列特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到“环境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更自觉地践行“环保行为”。我们相信,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化,“绿色文化”校园氛围会更加浓厚,“尚绿”精神不断彰显,“绿色理念”将会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生提供无穷的正能量。
育人思路理清之后,“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活动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我校正在不断地探讨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1. “绿色文化”活动课程的现实需要与指导老师短缺的矛盾。创建“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素质教育的范畴,而绝大部分“文化科目”教学的教师对活动特色尤其是“绿色文化”的研究仍较为浅显,必然产生指导老师严重不足的状况。为此,我们采取“构建骨干、分类推进”的策略,逐步解决指导教师的需求,最终达到教师全员参与。
2. “绿色文化”师生实施活动课的新旧观念的矛盾。“绿色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分化出部分时间投入到活动和研究中去,这势必引发课堂学习与活动参与的时间上的矛盾,在起始阶段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或者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而会受到一些学生家长的质疑和阻碍,所以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的分配要拿捏到位,才能两不误。
3. 浓厚的“绿色文化”校园氛围的打造,离不开“显性”文化的建设——即“文化物像化”。较大量的资金投入制约着“显性”文化的建设,对此,我们坚持“量力而为”的原则,分布实施,逐步完善。
一、“绿色文化”特色校园活动规划的原则
1. 主题性原则
活动的设计都要有自己的教育目标,要符合学校特色文化的需求,体现办学特色,同时要讲求活动教育的渗透性。不能够大杂烩似的,觉得别人的好,就马上拿来,或许“山寨”活动也能达至某些教育目标,但“万国”牌活动恰恰淹没了自身的特色。像我校“绿色行动指引”中的活动设置就表现了鲜明的主题特征,紧紧围绕“环保”“环境”展开,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2. 系统性原则
活动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展开,初一初二的学生心理、活动力、承受力等都有所不同,那么在活动的设置上就要注意梯度性,同时又为下一阶段做好过渡,这样就会呈现出阶段性、层次性和连贯性特点。活动教育不是一两次而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系统,综合起来的系统性螺旋上升的特点,就会达成至完整且行之有效的系列教育目标,同时也有利于进行经验总结,为下一年更上一层楼提供积累。
3. 全面性原则
从规模上说,可分为大型活动、中型活动、小型活动和个体活动,但在具体开展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参与对象往往不够广泛,更多的同学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被动参与,而不是真正参与活动本身。作为一种群体教育活动,就要设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活动,从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上面下功夫,让更多的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投入到不同的活动中去,从而发挥活动教育功能。
4. 地域性原则
特色活动的开展,要不断地挖掘校内校外周边资源,就地取材,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心灵上的认同和亲近,累积起来的成果也更能强化自身的特色。同时,作为一间有历史渊源的老校,之所以选择自己的特色,一定是建立在沉淀传承之上,并不断挖掘、归纳和创新。
二、“绿色文化”校园活动设计的内容
1. 浅层次“绿色文化”知识型活动
此类活动以普及相关知识为主,参与面要广泛,体现全员参与的原则,强化“绿色文化”特色,夯实文化活动的群众基础。例如,我校就开展了围绕“绿色文化”如下的师生性全员参与的活动。
“绿色名言警句”的撰写,以班为单位全员参与,评选优秀警句制作牌匾悬挂在校园的走廊、楼梯,形成学校独特的校园文化;同时集册成书,便以永久保存。
环保知识全员赛,以笔试展开,挑选优秀选手参加全校型的竞答对抗赛,既普及知识又增强影响力,还可以展现选手的舞台风采。
强力推行垃圾分类活动,以班为单位定期定点投放,做好相关登记以备未来表彰,同时在各班选拔有创意的“环保回收创意展”,突出资源循环功能。
环保(专家)讲座,可以请外来专家来校开展讲座,也可以在校内培育有兴趣的教师、学生承担相应的任务。
2. 中层次“绿色文化”竞争型活动
此类活动属于精英赛性质,既能强化绿色环保等相关知识,又能展示参与学生风采,提高影响力,而且还能够发现人才并加以培养,进而代表学校参加上一级别的各类竞赛活动,从而在外树立和强化学校特色形象。我校中层次“绿色文化”竞争型活动主要开展了如下的活动。
环保讲演比赛,各班选拔有兴趣又有才华的学生参与,在学校层面上进行相关指导,从而发挥榜样学生的综合作用。
艺术节系列活动。年末的“文艺汇演”要求加入学校特色题材型的节目内容,指定“摄影、书法活动”的主题,要围绕学校特色文化展开。
3. 深层次“绿色文化”探究型活动
深层次“绿色文化”探究型活动类似于挑战赛性质,参与面不适合全员范围,但也不能过于狭隘,在全校范围看要有一定规模,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一定能展现出本校明显的“绿色文化”特色。
组织教师编写与“盆景培育”相关的校本教材《盆景与花卉种植与管理手册》。同时学校设立一个专门培育基地,学生按事先的安排进行盆景的培育工作,成品用来布置校园环境,比如校道、走廊、舞台等。并围绕盆景作品开发出新的系列活动,形成校园文化的靓丽风景线。
组织学生撰写参与绿色文化活动的感悟作品。学生根据参与相关活动的切身经历,用文字形成自己的独特体会和感悟,以备形成档案材料,从而积累学校特色文化底蕴。
为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造就绿色教师,学校采用“请、送、搭;传、帮、带”等方法,遵循“一视同仁,量才使用”,“创造竞争环境,促人进取”,“互尊互信,民主化管理”等原则,既看条件,又看变化和发展,既作定量分析,又作定性分析,既作形成性评价,又作终结性评价,以实现绿色教师应具备的目标。
4. 打造“一一五中特色”的绿色校园文化景观
建设“绿心轨迹”。
主要在进入校门右则建设,以木雕和浮雕相结合,展现我校发展和建设经历,办学理念、校徽、校旗、校歌等学校标识。
建设“绿色长廊”。
主要在主校道右侧建设一系列浮雕,结合学校文化发展和绿色文化氛围为主,配以校道左侧种植的一排十几株绿树,通过自然美和人文美,给人一种和谐之绿的美感。
建设“绿色公园”。
主要在校道拐角、运动场周边及教学楼周边,建设以“绿”文化为主体的假山、喷泉、小公园、绿草地等,使人感觉进入的不仅是一所学习知识的学校,更是一座让人心旷神怡、清新优美的公园。 三、“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活动的挖掘
校园文化活动要讲究传承与创新,根据地域特性原则,不断挖掘新的特色文化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日积月累,推陈出新。我校根据地域特点的特殊性,开展各类校外的“绿色文化”拓展活动。例如,我校地处白云区太和镇,是城郊物流中心,校园周边有几十间大大小小的物流或货运中心,校门前的广州大道北有川流不息的各类型外来大货车,这必定产生相关的空气污染问题。那么,组织一支学生队伍来探究“本地空气污染状况与大货车污染”的联系,就显得有价值。又如,我校教师宿舍旁有一个广州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设立的“地下水监测点”,学校旁的“和龙水库”等,我们根据这些资源招收学生组成有自身特色的“地下水质监测”和“预防水资源污染”学生研究队伍并以此展开相关的“绿色文化”活动。
此外,我们可以联系校外相关单位,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组织学校的“环保义工”队,在社区加强环保宣传,同时参加一些有益的环境清洁活动,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学校“绿色文化”特色打造,更有利于社区的宣传。
四、实施“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活动的效果、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系列特色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活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到“环境知识”,增强“环境意识”,更自觉地践行“环保行为”。我们相信,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化,“绿色文化”校园氛围会更加浓厚,“尚绿”精神不断彰显,“绿色理念”将会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人生提供无穷的正能量。
育人思路理清之后,“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活动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我校正在不断地探讨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1. “绿色文化”活动课程的现实需要与指导老师短缺的矛盾。创建“绿色文化”校园特色是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是素质教育的范畴,而绝大部分“文化科目”教学的教师对活动特色尤其是“绿色文化”的研究仍较为浅显,必然产生指导老师严重不足的状况。为此,我们采取“构建骨干、分类推进”的策略,逐步解决指导教师的需求,最终达到教师全员参与。
2. “绿色文化”师生实施活动课的新旧观念的矛盾。“绿色文化”特色学校的创建,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分化出部分时间投入到活动和研究中去,这势必引发课堂学习与活动参与的时间上的矛盾,在起始阶段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或者会影响到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而会受到一些学生家长的质疑和阻碍,所以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的分配要拿捏到位,才能两不误。
3. 浓厚的“绿色文化”校园氛围的打造,离不开“显性”文化的建设——即“文化物像化”。较大量的资金投入制约着“显性”文化的建设,对此,我们坚持“量力而为”的原则,分布实施,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