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入湖段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源的铅同位素示踪

来源 :环境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715362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多接收等离子质谱仪(MC-ICP-MS)对沅江入湖段河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与铅同位素进行分析,评价了重金属富集程度,并示踪分析重金属污染源.结果表明,上层(0~52 cm)沉积物明显富集Bi、Cd、Cr、Mn、Ni、Cu、Zn、Pb等多种重金属,中层(52~172 cm)、下层(172~268 cm)沉积物中Mn、Cd富集明显.垂直方向上,重金属的富集具有自下而上富集程度明显增强、富集的元素种类明显增多的变化特征,暗示近年来人为活动增强引起沉积物污染程度增强.沉积物铅同位素比值变化范围大,其206Pb/207Pb、208Pb/207Pb比值变化范围依次为1.1310~1.2040、2.3321~2.4932,并以相对富放射成因的U铅和Th铅为特征.上层沉积物铅同位素比值变化大,且自下而上升高或降低的变化明显,沉积物铅含量高对应206Pb/207Pb比值低,铅含量低则对应206Pb/207Pb比值高;中层、下层沉积物铅同位素比值变化小,且中层、下层沉积物铅含量高低与206Pb/207Pb比值高低无明显对应变化关系.铅同位素示踪分析表明,沉积物中的铅来源主要包括燃煤、柴油、铅锌矿矿石等人为源铅,以及来自板溪群板岩、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等自然源铅.沉积物存在Bi、Cd、Mn、Cu、Zn、Ba、Pb等重金属的复合污染,且这些重金属与Pb有相似的来源,既有燃煤、柴油和铅锌矿矿石等人为源的贡献,又有黑色页岩、板岩等自然源的影响.
其他文献
历经百年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肩负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研究进一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思想。在此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思想的研究也得以不断深化和发展,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同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研究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更好的指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本文
介绍了玄武岩纤维(BF)对混凝土高温损伤的抑制机理,从力学性能、质量损失、微观结构方面综述了玄武岩纤维混凝土(BFRC)的耐高温性能,并基于BFRC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于2020年8月对福建省西南(闽西南)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7种主要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富集因子法对调查海域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Cd、As、Cr含量符合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而Pb、Cu和Zn含量较高,分别有11.8%、23.5%和17.6%的站位超过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
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技术上是一种前沿的制备技术,不仅解决了建筑垃圾难处理的问题,还为废旧纤维循坏利用提出了新思路,可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概述了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配制原则,总结了混凝土的配制技术,具体分析了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耐久性能。
本文测定了雷州半岛近海43个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Hg、Cu、Zn、Cd、Pb和Cr)和类金属元素(As)的含量,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风险等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站位中Hg、Cu、Zn、Cd、Pb、Cr和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37×10-6、15.62×10-6、66.33×10-6、0.13×10-6、26.71×10-6、59.54×10-6和11
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表明陆海统筹是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的焦点。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陆地,统筹陆海生态环境治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当前广西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仍面临着法律依据不足,陆海统筹执行力度不够,司法救济不足等问题。全文除前言及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广西北部湾海洋生态环境陆海
2016年4月2日,代工企业界巨头鸿海集团与日本夏普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并购签约仪式,正式将夏普并入鸿海集团子公司。此次跨国并购案是日本大型机电企业首次吸收外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本文将梳理相关资料,对鸿海并购夏普的策略进行研究分析,以了解其未来的经营发展布局策略,进而为我国代工企业并购转型提供一些思路。
“日新月异”是技术创新最真实的写照。在技术创新中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具代表性,成就突出,令人瞩目。大数据技术作为计算机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融合性产物,具有鲜明的特征,容量更大、连接更广、低时延特性更突出。在大数据技术加持下,我国5G通信网络也进入高速发展期,拉开万物互联、信息快速流通的新序幕。文章主要对大数据技术在5G通信网络中的具体应用情况进行论述,通过解读大数据技术,分析其在5G通信网络技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