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并在许多中小学推进到纵深,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改革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让教师失去了原有的安全舒适环境,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情绪发生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和相关教育研究大都忽视了情绪的存在,低估了情绪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课堂;情绪;不良情绪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并在许多中小学推进到纵深,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改革的实施,一方面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教学自由和自主选择权,为其进一步的提升自己,施展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才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改革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也让教师失去了原有的安全、舒适的环境,承受着更重的心理压力。[1]
一、教师常见不良情绪的表现
通过《正负情绪量表》的数据分析和教师日常不良情绪表现的分类汇总,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常见的不良情绪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低落沮丧、愤怒、紧张焦虑等。
1、低落沮丧。情绪低落是调查中教师提及次数较多也是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情绪状态,是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沮丧,是一种生活状态,它的情感基调是由灰暗、沉重等不愉快的因素组成的,属于轻微发作的抑郁症。低落沮丧者会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生活单调乏味,缺乏兴趣;做事无精打采,效率低下;心情烦闷,郁郁寡欢。情绪上的低落也会对其认知和行为带来不良的影响,如食欲减退,思维迟缓,工作、学习效率低下等。
2、愤怒。研究表明,当强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或者阻止的时候,不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来说,都会导致愤怒的产生。所以愤怒是自身反抗意向的标志,也是相应态度的表明。愤怒有令人兴奋的特性,适度愤怒的体验和表达是积极的,有助于人们采取行动,提高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提高个体感觉的敏锐度,增强勇气和自信心;过度的愤怒会给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感,干扰大脑的正常思维,分散注意力,甚至失去理智,诱发多种疾病,不利于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紧张焦虑。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紧张的程度常与生活变化的大小成比例;焦虑是人们面临不安或者危险的情境时所产生的反应。焦虑一般分为特质焦虑和情境焦虑,特质焦虑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具有持久性;情境焦虑由具体的情境诱发产生,因情境而异,具有暂时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得不到学生的有效反馈或者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热情高涨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无动于衷、消极应付形成鲜明的对比。[2]
二、不良情绪的负效应
1、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教师的情绪状态攸关其个人的身心健康。处在良好情绪中的教师身心愉悦,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完整的传遞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完善发展;而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的教师常常以心烦、焦虑、压抑沮丧等形式表现出来,长此以往,便会出现诸多的心理和生理疾病。
2、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会开阔自己备课时的思路,结合已有的知识点,把新旧知识点贯通起来,起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把自己的知识完整的输出给学生。教师良好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共同上好每一堂课。反之,处在不良情绪状态中的教师,常常为烦躁、沮丧、焦虑等情绪所困,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教学中,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性,影响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输出能力。
3、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情绪既是人与人彼此之间共同相处的“润滑剂”,也可能成为影响破坏人际关系的无形杀手。教师情绪伴随着教学发展过程的始终,是决定教学质量、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假如处在负性的情绪体验下,便会不自觉的将焦虑、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带入到教学中来,造成一种压抑的“低气压”式的课堂气氛。而学生也会受到这些不良情绪的感染,逐渐对教师产生疏离感,怯于和教师的交流沟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也不敢向教师倾诉,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
三、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改进策略1、教师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增强。
(1)教师要增强自身情绪觉察的敏感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能敏感觉察自身的情绪,也要能够及时的体察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课堂中要展现最真实的自我,以真实为基础,真正关注自身的情绪,同时,教师要观察和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觉察不良情绪,并及时分析这些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
(2)在情绪觉察的基础上,鼓励自身和学生将自己的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师生之间在交流时,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等手段。师生共同找到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齐心协力的解决问题。
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3]等,还要有管
理组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将知识完整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强大自己的内心,提高完善心理素质,以应对改革中需要承受的负担和肩负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充分展现教学幽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歧视学生,对学生平等一致,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做独立完整的个体,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和谐相处;其次,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的做到“做中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金玲.初中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朱朕红.教师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研究—以××初中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 尹弘飚.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8(4).
关键词:教师;课堂;情绪;不良情绪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并在许多中小学推进到纵深,教师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改革的实施,一方面意味着教师有更多的教学自由和自主选择权,为其进一步的提升自己,施展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才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改革的不稳定、不确定性也让教师失去了原有的安全、舒适的环境,承受着更重的心理压力。[1]
一、教师常见不良情绪的表现
通过《正负情绪量表》的数据分析和教师日常不良情绪表现的分类汇总,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常见的不良情绪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低落沮丧、愤怒、紧张焦虑等。
1、低落沮丧。情绪低落是调查中教师提及次数较多也是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情绪状态,是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沮丧,是一种生活状态,它的情感基调是由灰暗、沉重等不愉快的因素组成的,属于轻微发作的抑郁症。低落沮丧者会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生活单调乏味,缺乏兴趣;做事无精打采,效率低下;心情烦闷,郁郁寡欢。情绪上的低落也会对其认知和行为带来不良的影响,如食欲减退,思维迟缓,工作、学习效率低下等。
2、愤怒。研究表明,当强烈的愿望受到限制或者阻止的时候,不论对于儿童还是成年人来说,都会导致愤怒的产生。所以愤怒是自身反抗意向的标志,也是相应态度的表明。愤怒有令人兴奋的特性,适度愤怒的体验和表达是积极的,有助于人们采取行动,提高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提高个体感觉的敏锐度,增强勇气和自信心;过度的愤怒会给人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不适感,干扰大脑的正常思维,分散注意力,甚至失去理智,诱发多种疾病,不利于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紧张焦虑。紧张是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紧张的程度常与生活变化的大小成比例;焦虑是人们面临不安或者危险的情境时所产生的反应。焦虑一般分为特质焦虑和情境焦虑,特质焦虑是人格特质的一部分,具有持久性;情境焦虑由具体的情境诱发产生,因情境而异,具有暂时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得不到学生的有效反馈或者缺乏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热情高涨的课堂讲授与学生的无动于衷、消极应付形成鲜明的对比。[2]
二、不良情绪的负效应
1、不利于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教师的情绪状态攸关其个人的身心健康。处在良好情绪中的教师身心愉悦,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完整的传遞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自身身心的健康完善发展;而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的教师常常以心烦、焦虑、压抑沮丧等形式表现出来,长此以往,便会出现诸多的心理和生理疾病。
2、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处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中会开阔自己备课时的思路,结合已有的知识点,把新旧知识点贯通起来,起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把自己的知识完整的输出给学生。教师良好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们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共同上好每一堂课。反之,处在不良情绪状态中的教师,常常为烦躁、沮丧、焦虑等情绪所困,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教学中,思维混乱、缺乏逻辑性,影响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输出能力。
3、师生关系紧张对立。情绪既是人与人彼此之间共同相处的“润滑剂”,也可能成为影响破坏人际关系的无形杀手。教师情绪伴随着教学发展过程的始终,是决定教学质量、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假如处在负性的情绪体验下,便会不自觉的将焦虑、烦躁、愤怒等不良情绪带入到教学中来,造成一种压抑的“低气压”式的课堂气氛。而学生也会受到这些不良情绪的感染,逐渐对教师产生疏离感,怯于和教师的交流沟通,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也不敢向教师倾诉,师生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
三、教师课堂不良情绪的改进策略1、教师课堂教学调控能力的增强。
(1)教师要增强自身情绪觉察的敏感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能敏感觉察自身的情绪,也要能够及时的体察学生的情绪。教师在课堂中要展现最真实的自我,以真实为基础,真正关注自身的情绪,同时,教师要观察和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觉察不良情绪,并及时分析这些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及可能造成的危害。
(2)在情绪觉察的基础上,鼓励自身和学生将自己的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师生之间在交流时,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恰当运用表扬和鼓励等手段。师生共同找到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齐心协力的解决问题。
2、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专业知识,如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3]等,还要有管
理组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将知识完整系统的传授给学生。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更要强大自己的内心,提高完善心理素质,以应对改革中需要承受的负担和肩负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要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充分展现教学幽默,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平等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歧视学生,对学生平等一致,争取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首先,教师要把学生当做独立完整的个体,把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与学生和谐相处;其次,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的做到“做中学”,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唐金玲.初中教师课堂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 朱朕红.教师情绪管理能力提升研究—以××初中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 尹弘飚.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