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复业为开端,长达30多年的产品演进将我国个人理财市场从线下引向线上、从同质化引向个性化、从分散化引向综合化,产品丰富度、机构专业度、用户参与度稳步提升。
总的来说,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时间为1990年之前。在这一阶段,我国市场的理财产品极其匮乏,除了银行储蓄和国库券,投资者没有更多选择,但在这一阶段,保险业开始恢复,股票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可称为股票时代。这一阶段从1990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其间,上交所、深交所相继成立,2000年总市值达到4.8万亿元,接近当年GDP的一半。
第三阶段为2001~2012年,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是百家争鸣。在这一阶段,房市启动,银行理财产品、开放式基金、资产管理计划、QDII基金相继发行,信托公司回归主业,P2P理财模式出现,我国理财市场产品得到极大丰富。
第四阶段为2013年至今,可称之为大资管—互联网时代。在这一阶段,互联网理财拉开大幕,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快速涌现;原有资产管理业务边界不断拓展,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到来。
综合多方调研及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总规模已达90亿元(图2)。投资人数上,合并计算门槛最低的公募基金、保险和银行理财,全国典型投资者人数约在4亿~5亿人,投资者人均拥有基本理财资产约10万元,全国人均拥有基本理财资产约4万元。
从大类看,我国的个人理财产品包括:保险、银行理财、信托、资管计划、基金、房产和P2P网贷等,每类还可细分。图3展示了主要的个人理财产品类别及其对应的潜在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近30万亿元,如图4所示。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配置,前三大类资产共占投资余额的89.10%,如图5所示。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发公募产品的基金管理公司达113家,公募基金数量3820只,资产规模总计 9.18万亿元,资产规模较2015年年末增加 7722亿元,增幅 9.19%。2016全年新发基金1151只,发行数量创历史新高,新发总规模1.08万亿份,远低于2015年的1.64万亿份,单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9.41亿份,创下历史新低。2016年公募基金發行数量和基金净值分别见图6、图7。
债券型基金在2016年表现抢眼,其规模突破1万亿元,增幅达153%。这一方面反映出股灾过后投资者更偏向获取稳健收益;另一方面反映出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保险等机构大量资金开始转投债券基金。
从基金规模占比看,货币基金仍占据主导地位,混合型基金占比位居次席;股票型基金占比略有下降。货币规模占比不足50%,一方面是因为债券型基金占比大幅上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投资者期望获取更高收益。
2016年,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0959.10亿元,同比增长27.50%(图8)。其中,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8724.50亿元,同比增长9.12%;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7442.22亿元,同比增长31.7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042.50亿元,同比增长67.71%;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49.89亿元,同比增长17.99%。
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151169.16亿元,较年初增长22.31%(图9)。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3744.14亿元,较年初增长28.48%;寿险公司总资产124369.88亿元,较年初增长25.22%;再保险公司总资产2761.29亿元,较年初减少46.77%;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426.29亿元,较年初增长20.97%。
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掀起了互联网理财的热潮,随后互联网基金理财、P2P理财、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众筹等新颖的理财方式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截至2016年年底,互联网理财的市场规模增至2.6万亿元,参与用户达到2亿~3亿人,用户基础基本确立,产品日益丰富,并仍在源源不断创新理财产品结构和理财服务形式,见图10。
2016年,宝类产品(对接货币基金的余额理财产品)是各个收入家庭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首选,P2P理财产品是各阶层的第二选择。我国P2P网贷累计交易规模超过2万亿元,理财余额超过8000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P2P网贷收益较高,吸引了大量互联网理财人,以至于许多投资者将P2P网贷视为互联网理财的代名词。事实上,互联网理财的概念非常广泛,包含宝类产品、P2P、众筹等多类产品。理财人应合理看待P2P理财,在多类产品上合理分散资金、分散风险,而不宜把高风险的P2P理财作为互联网理财的唯一途径。
总的来说,我国理财市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时间为1990年之前。在这一阶段,我国市场的理财产品极其匮乏,除了银行储蓄和国库券,投资者没有更多选择,但在这一阶段,保险业开始恢复,股票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可称为股票时代。这一阶段从1990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其间,上交所、深交所相继成立,2000年总市值达到4.8万亿元,接近当年GDP的一半。
第三阶段为2001~2012年,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是百家争鸣。在这一阶段,房市启动,银行理财产品、开放式基金、资产管理计划、QDII基金相继发行,信托公司回归主业,P2P理财模式出现,我国理财市场产品得到极大丰富。
第四阶段为2013年至今,可称之为大资管—互联网时代。在这一阶段,互联网理财拉开大幕,各种互联网理财产品快速涌现;原有资产管理业务边界不断拓展,混业经营的大资管时代到来。
综合多方调研及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总规模已达90亿元(图2)。投资人数上,合并计算门槛最低的公募基金、保险和银行理财,全国典型投资者人数约在4亿~5亿人,投资者人均拥有基本理财资产约10万元,全国人均拥有基本理财资产约4万元。
从大类看,我国的个人理财产品包括:保险、银行理财、信托、资管计划、基金、房产和P2P网贷等,每类还可细分。图3展示了主要的个人理财产品类别及其对应的潜在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银行理财资金账面余额近30万亿元,如图4所示。债券及货币市场工具、银行存款、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配置,前三大类资产共占投资余额的89.10%,如图5所示。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发公募产品的基金管理公司达113家,公募基金数量3820只,资产规模总计 9.18万亿元,资产规模较2015年年末增加 7722亿元,增幅 9.19%。2016全年新发基金1151只,发行数量创历史新高,新发总规模1.08万亿份,远低于2015年的1.64万亿份,单只基金平均发行份额9.41亿份,创下历史新低。2016年公募基金發行数量和基金净值分别见图6、图7。
债券型基金在2016年表现抢眼,其规模突破1万亿元,增幅达153%。这一方面反映出股灾过后投资者更偏向获取稳健收益;另一方面反映出在“资产荒”的背景下,银行、保险等机构大量资金开始转投债券基金。
从基金规模占比看,货币基金仍占据主导地位,混合型基金占比位居次席;股票型基金占比略有下降。货币规模占比不足50%,一方面是因为债券型基金占比大幅上升;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投资者期望获取更高收益。
2016年,我国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0959.10亿元,同比增长27.50%(图8)。其中,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8724.50亿元,同比增长9.12%;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7442.22亿元,同比增长31.7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042.50亿元,同比增长67.71%;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749.89亿元,同比增长17.99%。
截至2016年年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151169.16亿元,较年初增长22.31%(图9)。其中,产险公司总资产23744.14亿元,较年初增长28.48%;寿险公司总资产124369.88亿元,较年初增长25.22%;再保险公司总资产2761.29亿元,较年初减少46.77%;资产管理公司总资产426.29亿元,较年初增长20.97%。
20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掀起了互联网理财的热潮,随后互联网基金理财、P2P理财、互联网保险理财、产品众筹等新颖的理财方式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截至2016年年底,互联网理财的市场规模增至2.6万亿元,参与用户达到2亿~3亿人,用户基础基本确立,产品日益丰富,并仍在源源不断创新理财产品结构和理财服务形式,见图10。
2016年,宝类产品(对接货币基金的余额理财产品)是各个收入家庭购买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首选,P2P理财产品是各阶层的第二选择。我国P2P网贷累计交易规模超过2万亿元,理财余额超过8000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P2P网贷收益较高,吸引了大量互联网理财人,以至于许多投资者将P2P网贷视为互联网理财的代名词。事实上,互联网理财的概念非常广泛,包含宝类产品、P2P、众筹等多类产品。理财人应合理看待P2P理财,在多类产品上合理分散资金、分散风险,而不宜把高风险的P2P理财作为互联网理财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