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淮海经济区作为处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一个较特殊区域,近年来成员市政府间交往日趋频繁,经济联系不断增强,联合机制不断完善,经济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当前,如何使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走出低谷,并且服务全国经济,是摆在经济区各成员市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重要意义
淮海经济区在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蓝图上既跨沿海经济带,又属陇兰经济带,这两个经济带都是国家规划重点发展的区域经济带。因此,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具有战略导向上的必要性和经济发展上的迫切性。
一是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对我国黄金海岸的完整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二是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对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起着导向作用;三是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对四省加快现代化步伐起着后发快进作用。
二、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主要因素
经济落后地区从根本上解决落后面貌,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工业经济具有高财富值、高就业率、高税费率、高利润率和高产业关联度。淮海经济区欠发达主要是由于工业化滞后,在淮海经济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行政壁垒是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政治因素
淮海经济区的20个成员市隶属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同时也是四省经济发展的边缘区域。由于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省是独立的行政单元,省与省之间很少发生经济和社会交往,由此地域分割、互不往来的行政壁垒尽管市场经济是无限空间经济,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刚刚建立,在很多方面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痕迹,要完全打破行政壁垒,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要真正实现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必须有国家政策上的扶持。
2.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载体因素
市场经济是都市化经济,是城市配置资源的经济,是城市带动影响辐射的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区域内是否有能够带动、拉动、驱动、推动这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城市经济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技术供应、市场集中度、服务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给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必需条件,一般情况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滞后、工业化水平较低、支撑工业化和集聚生产要素能力强,成为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载体因素。
3.要素外流是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经济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发配置、自由流动的,呈现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聚集的态势,从而形成发达地区要素倍增、欠发达地区要素递减的局面,这就是经济运行中的“马太效应”。长期以来,淮海地区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地区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不断流向发达地区,使这一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淮海地区的生产要素外流,是影响这一地区低谷隆起的经济因素。
4.土壤、气候条件相对较差是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自然因素
淮河是我国的重要气候分界线,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淮海地区主要处在淮河以北地区,历史上曾是著名的黄泛区,黄河在此多次泛滥改道,导致土壤含沙量碱性较重,土质较为瘠薄。
三、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战略定位
淮海经济区要发展,必须依靠20个成员市彼此联动。坚持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激活科技源、拉长产业链、构筑都市群、推动大物流、搞活大市场,最终实现淮海地区的发展。
产业链战略。淮海经济区产业链发展需要通过政府、产业、社会、市场多维协同作用,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从经济协同转向核心能力协同,地域集群转向核心能力集群,经济创造转向核心能力创造,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区域核心能力、区域核心品牌、行业需求特征、高新技术水平为标准进行分类重点扶持,建立起跨地区,具有世界级和国内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群,以此为基础适时进行产业链延伸,构筑企业集群区域。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产业特色为基础,选择以机械制造为龙头,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特色生态农业,以医药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电力业,以金融、房地产、商贸、物流、旅游等为特色的第三产业等为战略重点,激活存量、优势发展。
城市群战略。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和载体,其经济的繁荣和发达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目前,淮海经济区的城市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部分指标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微差。淮海经济区城市整体实力不足是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不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实施淮海城市群战略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提高淮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带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建立点轴开发模式,强化龙头城市,培养极点城市,以此构建开放、合理、有序的城市群体系是整体优化淮海城市结构的战略关键;以徐州城市群为基础,加强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强化龙头城市对地区的辐射拉动功能,挖掘极点城市潜能,促进城市特色发展是功能强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从发展与制度两个层面加强淮海经济区共建,拆除市场壁垒,建立双赢机制的协同发展战略,是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关键。
大物流战略。目前,淮海经济区物流业由于受到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加上市场发育滞后,物流企业处于小、多、散、弱的状况,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各部门独立运作、缺乏协调发展,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和技术装备的落后,割断了现代物流的内在联系,影响了现代物流的服务功能。淮海经济区传统企业较多,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淮海经濟区的物流业、区位优势、集约优势仍未得到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因资源缺乏整合,整体水平比较低,以致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淮海经济区需要主动、快速地积极应对物流全球化、电子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系统化发展的挑战,淮海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及整个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淮海经济区的物流战略,需要从规划上整体布局、全面设计。进一步整合管理和技术等物流资源,构筑系统化、集成化和规模化的物流平台,依靠电子商务、信启、技术等科学技术缓解物流发展的瓶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为市场提供全面的供应,提供内容丰富、覆盖地区更广的物流服务,从整体上增强淮海经济区物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使物流产业朝系统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仓储运输综合化方向发展,促进物流业进一步高效经济运行,促进产业以及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大市场战略。由于历史的原因,淮海经济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效益。淮海地区适宜以开放型市场 的建设为模式,以商品市场建设为基础,以金融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一系列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为支撑,以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市场竞争为重点,并通过20个成员市的协调机制,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对区域市场进行集成,从而形成一个开放有度、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的淮海大市场体系,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居民、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扩大消费、推动商品市场的发展。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善用人环境、造就人才,继续壮大淮海人才大市场,使其成为人才集中和流通的统一性市场,消除20个市间人才交流的障碍,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淮海人才大市场体系。建立以产权交易为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在此基础上的招商引资共有平台,构筑起淮海资本市场,利用产权手段租金科技成果的转化。
除这四个战略以外,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整合区域资源、优化组合区域资源。发挥交通便利、腹地广阔的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区外的资源和市场,以开放促发展,不仅引进区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速本区的经济发展。挖掘和整合淮海经济区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自然生态及古文化旅游品牌,带动该地区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联手保护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区内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通过建设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等措施减少城市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环境执法,严格新建工业项目的环境审批,对已有的各种严重污染企业要坚决关停并转,其余的企业也必须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达标排放,在农村,推广科学施肥,控制网箱养殖的盲目发展,力争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削减,根据政府财力,抓住重点,逐步开始对被污染流域的综合治理。
四、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主要对策
1.联合呼吁将振兴淮海经济区列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 申请国家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
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事关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事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整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振兴淮海经济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把这一重大战略问题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建议全国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及苏鲁豫皖省、市领导联合行动,共同呼吁,将加快淮海经济区发展列入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对这一地区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要像支持西部开发那样,切实加大对这一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要经过多方努力,使这一地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面貌,实现与“长三角”和“环勃海”两大经济区的共同繁荣。
2.建立区域党政高层峰会制度,共同磋商淮海经济区的振兴发展大计
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归根结底要靠该区域自身的争取和努力,加强区域内行政实体间的互通往来。要借鉴国际和国内区域合作典型做法,如欧盟取消内部关税,实现共同市场等做法对促进淮海经济区合作,打造一体淮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再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合作也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这就要求,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的领导层能够就合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协作研究,使合作与发展紧密相连,相互融合,进而不断地把区域合作推向深入。
3.调节政府行为,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般来说,各市政府的制度安排都是以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的。虽然这种有利于本区域发展的制度安排最终也会促进整个淮海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由于区域的广阔性和行政的分割性,会使得某些制度安排的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会使得作出各项制度安排的成本和各项制度安排间的摩擦成本增大。如果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政府在作出制度安排时,能从经济一体化和提高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相互协调、统一规划,就可以大大降低这些成本,并能产生制度安排和制度实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此,一个高效率的协调机制的存在,可以减少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的阻力。
4.建立既明確分工又相互依存的市场体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将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更为有效。苏、鲁、豫、皖四省由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经济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这就要求有一个使经济要素自由、合理流动的统一的市场体系,即要求整体区域的市场体系一体化。这不仅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更主要的是可以促进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使分工与合作通过市场来完成,从而使之在区域内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因此,必须建立起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跨区域的市场体系格局,实现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等各类市场的一体化,通过加快市场化的进程来促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5.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将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目前,淮海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调整工业结构,增强工业经济活力。以四省各自的优势产业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搞好工业园区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必然选择。一是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改造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和优先发展一批产业化前景广阔、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跨越式发展。三是要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程。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调研,降低生产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四是要全面调整工业所有制结构,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有限资源向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集中,支持支柱产业优先增长,培植龙头企业。
6.以城市群的构建为重点,将区域经济发展由“增长点”向“增长轴”转变
淮海经济区地缘上属于同构板块,城市群的形成将有助于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加速加快了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使不同城市的经济联结起来。特别是江苏省决定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山东省提出济宁都市圈战略、安徽省提出皖北崛起战略、河南省提出豫东大三角战略,这些战略对形成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板块城市群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应加快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步伐,同时大力进行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网络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包括交通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商品流通系统、金融系统等等的一体化建设。
关键词:淮海经济区;区域经济发展
一、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重要意义
淮海经济区在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蓝图上既跨沿海经济带,又属陇兰经济带,这两个经济带都是国家规划重点发展的区域经济带。因此,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具有战略导向上的必要性和经济发展上的迫切性。
一是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对我国黄金海岸的完整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二是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对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起着导向作用;三是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对四省加快现代化步伐起着后发快进作用。
二、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主要因素
经济落后地区从根本上解决落后面貌,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工业经济具有高财富值、高就业率、高税费率、高利润率和高产业关联度。淮海经济区欠发达主要是由于工业化滞后,在淮海经济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1.行政壁垒是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政治因素
淮海经济区的20个成员市隶属于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同时也是四省经济发展的边缘区域。由于我国现行的行政体制,省是独立的行政单元,省与省之间很少发生经济和社会交往,由此地域分割、互不往来的行政壁垒尽管市场经济是无限空间经济,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刚刚建立,在很多方面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痕迹,要完全打破行政壁垒,还将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要真正实现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必须有国家政策上的扶持。
2.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载体因素
市场经济是都市化经济,是城市配置资源的经济,是城市带动影响辐射的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区域内是否有能够带动、拉动、驱动、推动这个区域中心城市的规模。城市经济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技术供应、市场集中度、服务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给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了必需条件,一般情况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同步发展。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滞后、工业化水平较低、支撑工业化和集聚生产要素能力强,成为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载体因素。
3.要素外流是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经济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在市场中自发配置、自由流动的,呈现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聚集的态势,从而形成发达地区要素倍增、欠发达地区要素递减的局面,这就是经济运行中的“马太效应”。长期以来,淮海地区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地区的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人才、资源等不断流向发达地区,使这一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淮海地区的生产要素外流,是影响这一地区低谷隆起的经济因素。
4.土壤、气候条件相对较差是影响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自然因素
淮河是我国的重要气候分界线,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的农业生产条件差异较大。淮海地区主要处在淮河以北地区,历史上曾是著名的黄泛区,黄河在此多次泛滥改道,导致土壤含沙量碱性较重,土质较为瘠薄。
三、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战略定位
淮海经济区要发展,必须依靠20个成员市彼此联动。坚持突出特色,集成资源、整体优化、联动推进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激活科技源、拉长产业链、构筑都市群、推动大物流、搞活大市场,最终实现淮海地区的发展。
产业链战略。淮海经济区产业链发展需要通过政府、产业、社会、市场多维协同作用,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实现从经济协同转向核心能力协同,地域集群转向核心能力集群,经济创造转向核心能力创造,形成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以区域核心能力、区域核心品牌、行业需求特征、高新技术水平为标准进行分类重点扶持,建立起跨地区,具有世界级和国内先进水平的龙头企业群,以此为基础适时进行产业链延伸,构筑企业集群区域。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产业特色为基础,选择以机械制造为龙头,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的特色生态农业,以医药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水电为重点的能源电力业,以金融、房地产、商贸、物流、旅游等为特色的第三产业等为战略重点,激活存量、优势发展。
城市群战略。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中心和载体,其经济的繁荣和发达程度直接决定和影响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目前,淮海经济区的城市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部分指标和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微差。淮海经济区城市整体实力不足是淮海经济区发展水平不高的关键因素之一。实施淮海城市群战略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提高淮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带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建立点轴开发模式,强化龙头城市,培养极点城市,以此构建开放、合理、有序的城市群体系是整体优化淮海城市结构的战略关键;以徐州城市群为基础,加强龙头城市现代化建设,强化龙头城市对地区的辐射拉动功能,挖掘极点城市潜能,促进城市特色发展是功能强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从发展与制度两个层面加强淮海经济区共建,拆除市场壁垒,建立双赢机制的协同发展战略,是淮海经济区发展的关键。
大物流战略。目前,淮海经济区物流业由于受到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加上市场发育滞后,物流企业处于小、多、散、弱的状况,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服务网络。各部门独立运作、缺乏协调发展,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和技术装备的落后,割断了现代物流的内在联系,影响了现代物流的服务功能。淮海经济区传统企业较多,在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淮海经濟区的物流业、区位优势、集约优势仍未得到充分发挥。物流企业因资源缺乏整合,整体水平比较低,以致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淮海经济区需要主动、快速地积极应对物流全球化、电子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系统化发展的挑战,淮海经济区物流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及整个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淮海经济区的物流战略,需要从规划上整体布局、全面设计。进一步整合管理和技术等物流资源,构筑系统化、集成化和规模化的物流平台,依靠电子商务、信启、技术等科学技术缓解物流发展的瓶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能力,为市场提供全面的供应,提供内容丰富、覆盖地区更广的物流服务,从整体上增强淮海经济区物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竞争力,使物流产业朝系统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以及仓储运输综合化方向发展,促进物流业进一步高效经济运行,促进产业以及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大市场战略。由于历史的原因,淮海经济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经济效益。淮海地区适宜以开放型市场 的建设为模式,以商品市场建设为基础,以金融市场、人才市场、技术市场等一系列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为支撑,以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市场竞争为重点,并通过20个成员市的协调机制,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对区域市场进行集成,从而形成一个开放有度、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统一开放的淮海大市场体系,强力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高居民、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扩大消费、推动商品市场的发展。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改善用人环境、造就人才,继续壮大淮海人才大市场,使其成为人才集中和流通的统一性市场,消除20个市间人才交流的障碍,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淮海人才大市场体系。建立以产权交易为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在此基础上的招商引资共有平台,构筑起淮海资本市场,利用产权手段租金科技成果的转化。
除这四个战略以外,淮海经济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整合区域资源、优化组合区域资源。发挥交通便利、腹地广阔的优势,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区外的资源和市场,以开放促发展,不仅引进区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加速本区的经济发展。挖掘和整合淮海经济区的旅游资源,精心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自然生态及古文化旅游品牌,带动该地区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联手保护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区内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通过建设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厂等措施减少城市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环境执法,严格新建工业项目的环境审批,对已有的各种严重污染企业要坚决关停并转,其余的企业也必须改进生产工艺,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达标排放,在农村,推广科学施肥,控制网箱养殖的盲目发展,力争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削减,根据政府财力,抓住重点,逐步开始对被污染流域的综合治理。
四、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主要对策
1.联合呼吁将振兴淮海经济区列入国家的“十二五”规划 申请国家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
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事关革命老区脱贫致富,事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整体推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振兴淮海经济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尽快把这一重大战略问题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建议全国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及苏鲁豫皖省、市领导联合行动,共同呼吁,将加快淮海经济区发展列入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对这一地区给予特殊的扶持政策。要像支持西部开发那样,切实加大对这一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力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要经过多方努力,使这一地区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面貌,实现与“长三角”和“环勃海”两大经济区的共同繁荣。
2.建立区域党政高层峰会制度,共同磋商淮海经济区的振兴发展大计
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归根结底要靠该区域自身的争取和努力,加强区域内行政实体间的互通往来。要借鉴国际和国内区域合作典型做法,如欧盟取消内部关税,实现共同市场等做法对促进淮海经济区合作,打造一体淮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再如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合作也有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这就要求,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的领导层能够就合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强协作研究,使合作与发展紧密相连,相互融合,进而不断地把区域合作推向深入。
3.调节政府行为,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般来说,各市政府的制度安排都是以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的。虽然这种有利于本区域发展的制度安排最终也会促进整个淮海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由于区域的广阔性和行政的分割性,会使得某些制度安排的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也会使得作出各项制度安排的成本和各项制度安排间的摩擦成本增大。如果淮海经济区各成员市政府在作出制度安排时,能从经济一体化和提高整体效益的角度出发,相互协调、统一规划,就可以大大降低这些成本,并能产生制度安排和制度实施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因此,一个高效率的协调机制的存在,可以减少制度选择和制度安排的阻力。
4.建立既明確分工又相互依存的市场体系,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内合理流动
市场是资源配置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一体化的市场体系将使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更为有效。苏、鲁、豫、皖四省由于资源禀赋、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经济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要素在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这就要求有一个使经济要素自由、合理流动的统一的市场体系,即要求整体区域的市场体系一体化。这不仅可以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更主要的是可以促进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使分工与合作通过市场来完成,从而使之在区域内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佳。因此,必须建立起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跨区域的市场体系格局,实现商品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产权市场等各类市场的一体化,通过加快市场化的进程来促进淮海经济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5.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搞好工业园区建设,将区域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目前,淮海经济区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加速推进时期。加速工业化进程的首要任务就是调整工业结构,增强工业经济活力。以四省各自的优势产业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搞好工业园区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淮海经济区低谷隆起的必然选择。一是要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改造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二是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选择和优先发展一批产业化前景广阔、具有市场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跨越式发展。三是要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程。在工业企业中大力推广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缩短开发调研,降低生产成本,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四是要全面调整工业所有制结构,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促进有限资源向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集中,支持支柱产业优先增长,培植龙头企业。
6.以城市群的构建为重点,将区域经济发展由“增长点”向“增长轴”转变
淮海经济区地缘上属于同构板块,城市群的形成将有助于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的加速加快了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使不同城市的经济联结起来。特别是江苏省决定加快东陇海产业带建设、山东省提出济宁都市圈战略、安徽省提出皖北崛起战略、河南省提出豫东大三角战略,这些战略对形成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四板块城市群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应加快淮海经济区城市化步伐,同时大力进行淮海经济区各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网络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包括交通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商品流通系统、金融系统等等的一体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