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讨一下高中化学创新教育现状,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创新教育缺少延续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为了求新,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才会准备创新教学设计,平时很少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要将好的创新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往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不仅要准备课件,有时又要准备实验,对于化学分组实验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还要在课前耗费很长时间去准备分组实验的用品。平时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如果要再进行创新教育,教师精力显然有所不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偶尔几次的创新教学,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不是积极地思考,而是习惯于从书本上寻找答案或等待老师的结论,从而失去主动思考探究的机会。创新教学中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自己得出一些观点和结论。从应试教育角度来说,不如直接通过几个练习来巩固知识行之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育对于教师就缺少吸引力,公开课的教学就变成作秀、虚假的表演,形成了老师越少使用创新方式教育,学生也就越缺少培养创新能力机会的现状,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缺少创新教育的延续性。
二、创新教育缺少创新的深度。
由于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生活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为了便于学生的思考,往往会限定思考的范围,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创新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如:讲盐类水解时,有老师会提出如下设计。
已知:NH4Cl溶液显酸性,CH3COONH4溶液接近中性。若①若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NH4Cl溶液,有何现象?②若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CH3COONH4溶液,有何现象?
通过这一设计去讲盐类水解的有关知识,虽然有别传统的教学设计,能激发起学生思维去作深层次的思考。有创新,作为创新习题还好,但作为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显不足。这只是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而忽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如果改为“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NH4Cl溶液,有何现象?如何解释?”学生回答现象:白色沉淀溶解。理由是NH4Cl溶液显酸性。这时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解释是否一定合理。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还有这样一种情况:NH4++OH-NH3·H2O,使c(OH-)不断减少,促使Mg(OH)2的电离不断向正方向移动,从而使Mg(OH)2不断溶解。究竟是哪一种可能,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学生设计过程中讨论遇到的困难,及时给出“NH4Cl溶液显酸性,CH3COONH4溶液接近中性”这一信息。学生根据信息会设计出“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CH3COONH4溶液,观察现象。”这一对比实验。最终得出:Mg(OH)2沉淀溶解,不是NH4+水解产生的H+起作用,而是NH4+和OH-起作用。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不依赖权威,敢于质疑,从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要使得创新思维有深度,就要求学生要有生活体验和感悟,要有创新意识。
三、创新教育缺少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
创新教育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就是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互帮互助共同学习。1959年,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心理的安全与自由”这两个概念。他认为,这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具有高创造性的人常常会具有偏离文化常模的倾向,如果社会能给予他们充分的容忍和有力的支持,那么这些具有高创造性的人就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从而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对学生也是如此,当学生处于一个高度容忍与支持他们的创新教学情景中时,就不会感受偏离常规的危机感,也就不必为自己的创新意识设防,从而能更好的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而小组成员能围在一起交流讨论,就能为他们创设出一种安全、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样就能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目前各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班级的学生比较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很难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讨论交流,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动起来,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老师有一些好的创意,也很难付诸实施。
另外目前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自主支配的空余时间较少,在这种分秒必争的高度紧张状态下,学生哪有时间博览群书,醉心实验呢?创新的空间和时间都得不到保障,创新之花也就很难绽放。
四、创新教育缺少比较好的评价机制。
目前的评价方式单一化,学生的能力只看分数。现在的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得不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一些单纯的记忆内容。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思维上有很强的定势,大大降低了创新思维的敏锐性;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直接接受既定事实,缺少感悟,缺少质疑,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
面对以上的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造成上述问题,关键在于评价机制的局限。我认为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高考制度,实现高校录取的多元化,使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有大学上。其次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认可。对于化学学科评价,可建立化学小档案,设立化学奖项使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认可,让学生有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趣味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每周能用一节课开展有关化学知识的课题研究那就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应改革教学内容为学生减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能够自主支配,有更多地体验和感悟生活的机会。因为缺少基础的体验和感悟,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通过体验和感悟后,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一、创新教育缺少延续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为了求新,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才会准备创新教学设计,平时很少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要将好的创新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往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不仅要准备课件,有时又要准备实验,对于化学分组实验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还要在课前耗费很长时间去准备分组实验的用品。平时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如果要再进行创新教育,教师精力显然有所不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偶尔几次的创新教学,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不是积极地思考,而是习惯于从书本上寻找答案或等待老师的结论,从而失去主动思考探究的机会。创新教学中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自己得出一些观点和结论。从应试教育角度来说,不如直接通过几个练习来巩固知识行之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育对于教师就缺少吸引力,公开课的教学就变成作秀、虚假的表演,形成了老师越少使用创新方式教育,学生也就越缺少培养创新能力机会的现状,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缺少创新教育的延续性。
二、创新教育缺少创新的深度。
由于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生活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为了便于学生的思考,往往会限定思考的范围,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创新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如:讲盐类水解时,有老师会提出如下设计。
已知:NH4Cl溶液显酸性,CH3COONH4溶液接近中性。若①若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NH4Cl溶液,有何现象?②若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CH3COONH4溶液,有何现象?
通过这一设计去讲盐类水解的有关知识,虽然有别传统的教学设计,能激发起学生思维去作深层次的思考。有创新,作为创新习题还好,但作为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显不足。这只是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而忽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如果改为“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NH4Cl溶液,有何现象?如何解释?”学生回答现象:白色沉淀溶解。理由是NH4Cl溶液显酸性。这时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解释是否一定合理。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还有这样一种情况:NH4++OH-NH3·H2O,使c(OH-)不断减少,促使Mg(OH)2的电离不断向正方向移动,从而使Mg(OH)2不断溶解。究竟是哪一种可能,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学生设计过程中讨论遇到的困难,及时给出“NH4Cl溶液显酸性,CH3COONH4溶液接近中性”这一信息。学生根据信息会设计出“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CH3COONH4溶液,观察现象。”这一对比实验。最终得出:Mg(OH)2沉淀溶解,不是NH4+水解产生的H+起作用,而是NH4+和OH-起作用。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不依赖权威,敢于质疑,从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要使得创新思维有深度,就要求学生要有生活体验和感悟,要有创新意识。
三、创新教育缺少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
创新教育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就是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互帮互助共同学习。1959年,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心理的安全与自由”这两个概念。他认为,这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具有高创造性的人常常会具有偏离文化常模的倾向,如果社会能给予他们充分的容忍和有力的支持,那么这些具有高创造性的人就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从而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对学生也是如此,当学生处于一个高度容忍与支持他们的创新教学情景中时,就不会感受偏离常规的危机感,也就不必为自己的创新意识设防,从而能更好的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而小组成员能围在一起交流讨论,就能为他们创设出一种安全、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样就能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目前各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班级的学生比较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很难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讨论交流,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动起来,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老师有一些好的创意,也很难付诸实施。
另外目前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自主支配的空余时间较少,在这种分秒必争的高度紧张状态下,学生哪有时间博览群书,醉心实验呢?创新的空间和时间都得不到保障,创新之花也就很难绽放。
四、创新教育缺少比较好的评价机制。
目前的评价方式单一化,学生的能力只看分数。现在的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得不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一些单纯的记忆内容。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思维上有很强的定势,大大降低了创新思维的敏锐性;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直接接受既定事实,缺少感悟,缺少质疑,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
面对以上的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造成上述问题,关键在于评价机制的局限。我认为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高考制度,实现高校录取的多元化,使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有大学上。其次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认可。对于化学学科评价,可建立化学小档案,设立化学奖项使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认可,让学生有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趣味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每周能用一节课开展有关化学知识的课题研究那就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应改革教学内容为学生减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能够自主支配,有更多地体验和感悟生活的机会。因为缺少基础的体验和感悟,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通过体验和感悟后,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