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创新教育存在问题浅探

来源 :当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要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探讨一下高中化学创新教育现状,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创新教育缺少延续性。
  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公开课的教学中为了求新,突出素质教育的理念,才会准备创新教学设计,平时很少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由于要将好的创新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往往要耗费教师大量的精力,不仅要准备课件,有时又要准备实验,对于化学分组实验教学,不仅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还要在课前耗费很长时间去准备分组实验的用品。平时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如果要再进行创新教育,教师精力显然有所不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偶尔几次的创新教学,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不是积极地思考,而是习惯于从书本上寻找答案或等待老师的结论,从而失去主动思考探究的机会。创新教学中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进行交流讨论,自己得出一些观点和结论。从应试教育角度来说,不如直接通过几个练习来巩固知识行之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教育对于教师就缺少吸引力,公开课的教学就变成作秀、虚假的表演,形成了老师越少使用创新方式教育,学生也就越缺少培养创新能力机会的现状,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流于形式,缺少创新教育的延续性。
  二、创新教育缺少创新的深度。
  由于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生活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为了便于学生的思考,往往会限定思考的范围,局限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使得创新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如:讲盐类水解时,有老师会提出如下设计。
  已知:NH4Cl溶液显酸性,CH3COONH4溶液接近中性。若①若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NH4Cl溶液,有何现象?②若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CH3COONH4溶液,有何现象?
  通过这一设计去讲盐类水解的有关知识,虽然有别传统的教学设计,能激发起学生思维去作深层次的思考。有创新,作为创新习题还好,但作为课堂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显不足。这只是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解决,而忽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如果改为“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NH4Cl溶液,有何现象?如何解释?”学生回答现象:白色沉淀溶解。理由是NH4Cl溶液显酸性。这时引导学生质疑,这一解释是否一定合理。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还有这样一种情况:NH4++OH-NH3·H2O,使c(OH-)不断减少,促使Mg(OH)2的电离不断向正方向移动,从而使Mg(OH)2不断溶解。究竟是哪一种可能,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在学生设计过程中讨论遇到的困难,及时给出“NH4Cl溶液显酸性,CH3COONH4溶液接近中性”这一信息。学生根据信息会设计出“把少量的Mg(OH)2沉淀中加入浓的CH3COONH4溶液,观察现象。”这一对比实验。最终得出:Mg(OH)2沉淀溶解,不是NH4+水解产生的H+起作用,而是NH4+和OH-起作用。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势,不依赖权威,敢于质疑,从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是创新思维的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要使得创新思维有深度,就要求学生要有生活体验和感悟,要有创新意识。
  三、创新教育缺少一种民主的学习氛围。
  创新教育的一种很好的组织形式就是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互帮互助共同学习。1959年,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心理的安全与自由”这两个概念。他认为,这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在一般情况下,具有高创造性的人常常会具有偏离文化常模的倾向,如果社会能给予他们充分的容忍和有力的支持,那么这些具有高创造性的人就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从而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对学生也是如此,当学生处于一个高度容忍与支持他们的创新教学情景中时,就不会感受偏离常规的危机感,也就不必为自己的创新意识设防,从而能更好的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而小组成员能围在一起交流讨论,就能为他们创设出一种安全、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样就能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积极性。目前各高中学校普遍存在班级的学生比较多,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很难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讨论交流,这就使得课堂教学只能使一部分学生动起来,不能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老师有一些好的创意,也很难付诸实施。
  另外目前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自主支配的空余时间较少,在这种分秒必争的高度紧张状态下,学生哪有时间博览群书,醉心实验呢?创新的空间和时间都得不到保障,创新之花也就很难绽放。
  四、创新教育缺少比较好的评价机制。
  目前的评价方式单一化,学生的能力只看分数。现在的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成绩,不得不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基础知识和一些单纯的记忆内容。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思维上有很强的定势,大大降低了创新思维的敏锐性;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直接接受既定事实,缺少感悟,缺少质疑,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
  面对以上的教学现状,我们该如何解决呢?
  造成上述问题,关键在于评价机制的局限。我认为创新教育首先要改革高考制度,实现高校录取的多元化,使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有大学上。其次要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认可。对于化学学科评价,可建立化学小档案,设立化学奖项使学生在化学方面的创新能力得到认可,让学生有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对于化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开放化学实验室,让学生多做一些与生活有关的趣味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果每周能用一节课开展有关化学知识的课题研究那就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第三,应改革教学内容为学生减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能够自主支配,有更多地体验和感悟生活的机会。因为缺少基础的体验和感悟,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对于学生来说只有通过体验和感悟后,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质疑,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其他文献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问题又可用数学  知识来解决。,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
期刊
摘 要: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全面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高尚道德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实用性,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关键字:初中数学 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前瞻性地指出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是当前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 培养 合作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和许多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课改实验中。我从事的是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近年来对合作学习进行了一点尝试。合作学习是针对教
期刊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中指出“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基于此,各个版本的教材相应地设置了不少探究活动或实验供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不过,在实际教学中,生物实验探究学习是生物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下面几种情况。  一、教师对实验
期刊
摘 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文章主要阐述了在初中数学实际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 培养 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因此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很好
期刊
参加工作多年,我一直在初中英语教学的第一线打拼。在工作中,我发现学困生特别是英语学困生的大比例存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我从事十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对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作简要的分析并提出对策,旨在抛砖引玉。  所谓学习困难学生,是指那些在品质、知识、能力、方法等要素及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和学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或者在水
期刊
数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高度的抽象,这个特征决定了数学学习必须通过具体的数学作业才能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掌握数学方法。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一、当前数学作业设计中的一些现象及启示  这样的现象经常在校园出现:每天一大早,几名学生早早来到学校,早来的目的就是抓紧把作业抄好;到了交作业的时间,有几名同学迟迟不肯
期刊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根据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协调之中,进行自主探求知识的活动,可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实行开放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性学习。  一、 让学生尽可能去“想”。  培养学生一个“敢”字,鼓励他们毫无顾及的尽情去想,合理的去想。如学《圆明园的毁灭》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普遍重视、讲究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情景设置、音乐渲染、故事讲述……各种方法轮番上阵,金鸣铜响,热闹非凡。教师激情四溅,学生兴趣盎然,语文课堂的开端一派“虎头”旺相。与导入相对应的每堂课的结束阶段却常常被忽视,匆匆结事,草草收场,,一副"蛇尾"的惨样。殊不知,课堂小结是课堂有效教学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小结做得
期刊
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认识它、研究它,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一个具有广泛而浓厚兴趣的人,就会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学得广,钻得深,学习起来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要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相反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那么,如何让学生快乐轻松地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