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知非的荣光与悲哀

来源 :廉政瞭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4年的申花到2002年的F1,郁知非给上海绘就了一副至酷至炫的体育面孔,这也让他成为中国名气最大的体育商人。他的成功得益于其在上海政商两界的深厚人脉,然而成也人脉,败也人脉,无论郁知非如何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最终还是被上海反腐的漩涡卷了进去。
  
  郁知非曾把自己比作许文强,那个从十六铺码头开疆辟土、最后又折戟上海滩的硬汉。如今一语成谶。
  2006年10月10日晚上,上海市茂名南路59号锦江饭店,前国足张玉宁的婚礼上,上海国际赛场总经理郁知非最后一次公开亮相。一身黑色西装的他,周游于老友新朋间,习惯性地右手插袋,左手比划。
  第二天,在见诸申城各大报刊的婚礼报道上,他的名字被刻意忽略,只在一份体育类日报上,被不经意地提及,头衔是前申花总经理。此前,在国庆期间的F1大奖赛上,上海的各大报刊已收到有关通知,不得在F1报道中出现其名字和照片,“我们知道,他肯定要出事了”。
  一周后,官方媒体披露其被有关部门传召协助调查,自此不见踪影。
  从中国足球大佬,到成为F1教父,郁知非一直走得十分顺利。他突然落马令一些老友不解。老申花足球队球员祁宏回忆,“那天他热情地拍拍这个肩膀拍拍那个肩膀的,没看出有什么事。”10月18日,上海一家媒体报道他被调查的原因是“涉及上海腐败案及上赛场(上海国际赛场有限公司的简称)运作中存在的违规操作事宜”。
  2007年5月,沉寂半年的郁知非名字再度出现于大报小刊:经上海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上海市纪委、市监察委决定,对郁知非给予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从街办企业起步
  
  1969年,17岁的上海青年郁知非,顺应当时“一片红”的潮流,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当了9年兵,1978年回到上海。在正式“就业”之前,他一边收废品,一边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大专的课程。
  1980年代初,下乡返城的知青们找不到工作,以街道为单位成立生产组,成了解决工作的办法之一。郁知非参加的那个里弄生产组,开创了一个街办企业的奇迹,1983年成立了三灵电机厂,先后生产了电子琴、空调用的风扇等电气产品,并于1993年改名为上海申花集团。郁知非也从最初的销售科长逐渐成长为申花集团的董事长。
  “郁知非善于社交、口齿伶俐,在领导那里非常兜得转。转折点是申请到了洗衣机的生产指标。”一位郁知非的好友说,“当时是计划经济,产品奇缺,能生产出来,就有市场。”随后,洗衣机和热水器成了申花集团的主要盈利产品。
  1993年下半年,上海确立了发展足球产业的方针,分管领导是后来贵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的陈良宇。
  “当时上海著名企业不少,市里希望能有企业拿出钱来搞足球产业,但能直接拍板拿出几百万搞足球的,没有。”那位郁知非的好友回忆道,“而郁知非又是一个非常听领导话的人,再加上从1991年开始,就曾经两次赞助申花足球队的前身上海足球队,最终,他肩负起了借足球打出上海新精神面貌的重担。”
  1993年12月10日,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正式成立,隶属于申花集团。这是中国职业足球的第一个俱乐部,郁知非任董事长。在郁知非和时任主教练徐根宝的合作下,“抢逼围”的战术让上海足球一下子从“软脚蟹”变成了甲A冠军。
  
  副手是陈良宇之子
  
  郁知非在申花足球俱乐部顺风顺水的过程,也正是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黄金时期。申花是中国首家职业足球俱乐部,并且是做得最优秀的俱乐部之一。不过,申花在足球上的成功离不开另一个人,那就是时任申花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的陈维力,其父是陈良宇。
  “陈维力在队里的时候,是郁知非与其父联系的桥梁。陈良宇很多对球队的指示,都是通过陈维力传达。在陈维力离开球队之后,郁知非和陈维力父亲直接沟通的桥梁就没有了。”接近郁知非的人士回忆。
  1999年是郁知非充分展现自己体育经营才能的一年。他运作了曼联与申花队的商业比赛,差不多赚了1600万元,被誉为中国足坛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商业比赛。不为人知的是,此时的郁知非已经是强弩之末。
  “郁知非对外宣称申花俱乐部一直赢利,别的俱乐部都亏钱,就他能赚钱?实际上,大概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亏损都近1000万。但要承认,这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了。”那位郁知非的好友,揭示了这个中国唯一一个号称赢利的足球俱乐部的另一面。
  该人士对郁知非这段职业生涯的总结就是:历史把他推到了那个位置,他似乎并没有太多选择的权利,大家在底下吃力地将外表光鲜的他举得高高的。
  郁知非在1998年的时候曾拿着一个假冒“路易·威登”皮包,还以为别人看不出,但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那是假的。被熟人指出后,他马上就不再用那包了。“外表光鲜之下的郁知非,其实有很多并不被人知的辛酸之处。”
  
  十年足球转头空
  
  世事风云变幻。1999年,在郁知非领导下的申花足球到达巅峰之时,他领导的申花集团却戛然滑向另一个方向。
  “我们的企业从开始搞足球的时候,就不太行了。”一位还在申花电器专卖店工作的老员工回忆道。
  “到了2000年,把申花集团分为电器和足球两块,实际上,那时候的申花在产品上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力了,很多员工够了50岁的就直接退休了,郁知非的太太也是那时退休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虽然郁知非是天才的体育经理人,但是做企业,他欠缺的东西太多了,他的能力仅体现在营销上。”
  为了改变申花经营上的颓势,申花也曾投资过生产烟用过滤嘴的PP树脂项目,但因多种原因以巨亏告终。申花还投资了几个小房地产项目,可惜1990年代初的上海房地产市场,还是个发育不良的孩子,根本没有10年后的风光际遇。
  在申花集团经营状况日益恶化的同时,申花俱乐部的运营费用却节节上升。到后来,申花俱乐部每年运营费用突增至近亿元。
  如此当然难以为继。郁知非1997年就着手引进国外的体育产业投资者。“但他在这方面的谈判,就太业余了,每每喊出天价,认为申花足球的无形资产价值11亿元,两成的股权也动辄几个亿,引资当然失败。”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2001年12月16日,上海申花队主场2∶0击败辽宁队,圆了联赛亚军之梦。3天后,申花被上海SVA(上海广电)集团收购。当时,郁知非大哭。
  “虽然名字仍然保留了申花的名字,但实际上,申花已经不存在了。”一位接近郁知非的人说,“那意味着,郁知非苦心经营近10年的足球事业没有了。”
  从申花离开后,“原来的单位没工资可领,又没有新单位接收,整整闲了3个多月的时间。”郁一个熟人回忆。赋闲的郁知非曾被一位摄影记者捕捉到其当时的一张照片——灰头土脸的样子。几个月后,郁知非加盟F1,偶遇此记者,打趣道:“我被你拍得像通缉犯一样,现在重获自由了。”
  
  成败F1
  
  2002年2月,上海国际赛场有限公司成立。5月,郁知非在上海久事公司董事长兼上海国际赛场董事长张桂娟邀请
  下,出任该公司的副总经理(后升为总经理)。
  上海国际赛场规划面积共5.3平方公里,由赛车场区、商业博览区、文化娱乐区和发展预留区几块组成,其中赛车场占地面积为2.5平方公里,商业博览、文化娱乐、发展预留等配套区占地2.8平方公里。赛场的主要收益是票务、广告收入、出租赛场,但年总收入不会超过5亿元,而上赛场每年的基本维护投资等接近6亿元。因此,郁知非们心知肚明,即便不计收回超过30亿元的初始投资,靠运作F1无法养活上赛场。于是,有关部门的眼睛瞄向了上赛场周边的房地产市场。
  在事先未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的情况下,上海市有关部门先行正式确立运作F1项目时,也是上海房地产由缓慢增长向急速攀升之时。上海房价2002年一年的涨幅就超过其前3年的涨幅。2002年,嘉定上赛场周边地价每亩8万元至12万元,而2004年每亩最高200万元。
  郁知非主管F1运营的日子,看似光鲜,但个中压力,亦不足为外人道。“越走,发现越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逐渐从老板成了一个标准的打工者。”一位郁知非的好友对记者评论他观察到的郁知非。
  “他真正后悔的时候,就是在F1的时候。”该人士说。据此人回忆,在申花集团、申花足球俱乐部之时,郁知非均有机会通过企业的改制来确定其老板的地位,“申花集团本就是集体企业,政策上是允许成为创建这个企业的108位元老共同持有的企业,但郁知非没想过这个事情。”
  “到了F1,郁知非发现,要权没权,要钱没钱,这与以前可拍板的“一把手”的心理落差极大,给人打工的日子的确不好过。”此人回忆道。
  郁知非上任不久,即开始面临外界的质疑。2004年,即F1进入中国的第一年,已有媒体质疑上海F1赛事举办权费用过高,“与欧洲各站比赛相比,上海几乎付出了3倍的费用购买举办权,有点不可思议。”文章还批评,上海赛道的总投资高达3亿美元,是目前F1各站赛事中最昂贵的赛道,比巴林站赛道的2.3亿美元还要高。
  此文一出,郁知非亦频频被追问。他事后在与朋友聊天时,曾自觉委屈,辩解自己加盟F1时,申办和建设事项已经完成,且他只主管赛事推广工作,无涉其他。
  郁知非在推广F1时曾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一条肩膀是博尼·埃克莱斯通(国际汽联主席),一条肩膀就是上海这座城市。”更准确的说,巨人的肩膀是其在上海的人脉,就是官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当这条肩膀崩塌之后,郁知非再也不是中国体坛的拿破仑了。
其他文献
美国华裔市长林恩成,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三次出任市长,又三次退位,现在又准备干第四任。这位华裔市长的为官之道就是:想挣钱就不要当市长。   面对华裔市长林恩成在美国的“做官之道”,笔者颇有感慨。  首先,我佩服林恩成“竞选市长的理由”。他解释说:“很多人竞选市长,一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二是为了报效社会,体现个人价值。所以,想赚钱就不要当市长。”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林恩成虽然工资很低,但他还是干
已经有好几年了吧,各方都在呼吁官员申报个人收入情况,但不知什么原因,相关的制度却一直得不到推进。不过,其它一些内容的“申报”却也屡见报端。比如,最近两天,先是山西太原市规定,领导干部子女出国上学费用来源要进行申报;然后是广州市纪委要求,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开展一次申报登记。这些都是好事--毕竟比什么都不申报强。然而,无论申报什么,恐怕都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些东西能让咱老百姓知道不? 
14年前就住上别墅的村,如今不但没有更加富裕,反而满眼“土气”、外债难还。  14年前,陕西省三原县大程镇东周村的村民以“超前的勇气和超前的消费”,比许多城市居民还要早地住上了别墅。一时间,东周村声名鹊起,被人们称为“陕西第一村”,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接待十多批客人。  然而时隔10年之后,记者最近再次走进东周村时,眼前的情景让人难以置信:当年的“别墅村”竟然变得“土气”
期刊
一个怀揣单位介绍信、手拿记者证的“新闻工作者”在山西大同采访途中被殴打至死。记者被打原本不是啥新鲜事儿,可能是因为打死了人,所以,这事儿被闹大了。  我在山西呆过一阵儿,虽然说不上十分了解,但对于那方水土多少还是有些发言权。就在前不久,我的一位老同事还在力邀我加入挣钱行列,并且毫不掩饰地告诉我,就是去挣煤老板的钱。对于怎么挣煤老板的钱,那个同事没说,因为他晓得对于曾深入当地煤层的我来说,这算不上什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典型甲亢病例临床诊断不难,但某些甲亢患者无突眼及甲状腺肿大不明显,仅局限于某一系统有突出表现,掩盖了甲亢本身症状,往往误诊为其他系统疾病。本文
在个性官员们为中国政坛吹进阵阵新风、带来新气象的同时,也因为其张扬的个性引来了争议。有人认为,个性官员过多地使用强硬的行政手段来实现他们的施政目的,即所谓的“铁腕”执政,这是一种典型的人治行为,与社会的民主化、法治化的发展方向不一致。有人担心个性官员们推行的改革会形成孤岛效应,缺乏制度保证而不能稳定推行,担心人走政息。更有人认为,政策权威不能仅靠个性官员来捍卫。    人治?法治?    尽管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