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灶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602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的冬日总是阴冷潮湿,下午6点左右的天色更是透出几分落寞,夜未深,却已黑,人未眠,盼暖意。这个时刻,去老虎灶泡开水,冰凉的手指提着竹壳热水瓶,半截式绒线手套如何焐得暖,黑灯心绒棉布鞋踩在干硬的台硌路上,希望着脚快一点像开水一样热起来。
  在定量供应的时代,晚饭后,家家的煤球炉子都早早地封了,最多留一个渐烬的煤饼,焐一小锅晚归人的饭菜。需用开水了,1分一瓶,就到老虎灶去泡。老虎灶半夜12点才打烊,早上6点即开门,过日子是少不了它的。也不知去老虎灶泡了多少瓶开水了,只是少时冬夜的记忆里总弥漫着那团水气,那股水龙头一开,腾地一冲而上的热气。
  
  老虎灶其实大名该叫熟水店、汤水店,为什么叫老虎灶,大概是它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老虎的嘴大张,灶尾又竖起一根烟囱管,仿佛老虎翘尾巴,由此得名吧。也不独江南水乡一带的市井风情,西北也有老虎灶一说。只是,西北地区的老虎灶多指家里的灶头样式,三眼灶为普通,煮饭烧菜沸水,四眼五眼显家底,是为家庭使用。而盘踞江南的老虎灶则属公共消费空间,休戚相关日常民生。自然,老虎灶不会在南京路淮海路烟气弥漫,总是现于窄街小路,那里的居住条件不怎么令人满意,厨房要合用,煤气管子还没通过来,大量烧水如何可能,如何舍得?老虎灶仿佛自家厨房的另一只炉子,天天旺着火,早晚都热烘烘的。这日子也就一天天地过下去了。
  老虎灶单靠泡水,利自是薄的,一般腾挪得开的老虎灶总会设几张桌子,权为茶室,老茶客一早把着一紫砂壶粗茶聊天谈讲。有的则设有盆堂,热水现成,浴资便宜,逼仄弄堂居家正好洗个舒坦。有的老虎灶场子更大的,前室辟为书场,每天两场,老虎灶不比电影院输了人气。资料显示,上海自建埠伊始,老虎灶就盘踞市街了。上世纪50年代初,鼎盛期全市共有2000多家老虎灶。以后随着供水系统的不断完善逐年递减。直到90年代中期,市区的老虎灶渐渐式微。至2003年,市区基本已绝老虎灶。住房条件改善后的日子,老虎灶的温暖不过是岁月里的记忆了。
  曾经在1997年冬日的某个黄昏踏访过一间老虎灶,在泰康路上。市区老虎灶早已别梦依稀乏见身影,眼前的这家也已不复少时所见的砖石结构的传统老虎灶样式,以几个大铁皮箱组成。泰康路的傍晚很热闹,菜市场的喧闹意犹未尽,只见陆续有人来泡水,腾起一股股水雾;店内一侧男女主人数着分币,内屋有两堆木柴木屑,白铁水桶空着,男主人说这家老虎灶有50多年历史了,女主人则补充道:“我们结婚后一直管着。”两人人到中年,他们生命的很多时候是隐现于老虎灶的烟气中的。只是,烟气也很快就要散了。随后几年,泰康路创意产业名声在外,菜市场也搬了迁,老虎灶自然就消失了。那对老虎灶夫妻不知换了何种营生。
  不啻上海,江南一些城市市区的老虎灶也渐次消失,尚剩市郊结合部和市区老新村的一些,如无锡镇江等。但似乎已非温暖的诠释,而成了环保的拦路虎了。木柴燃料产生的烟气,引起附近市民的不满,连上老虎灶去泡水的人也时遭白眼。无锡市政府为此在2003年发文《关于在城区范围内专项整治“老虎灶”的通告》。如何方便市民,又不污染环境,还照顾到老虎灶经营者的生存,老虎灶却成了难挠的“痒”了。
  也是90年代后期,又走进少时常去的那间老虎灶,屋子依旧,锅炉闲置,管理者竟然还是那个男人,只是弯腰搭脑垂垂老矣。临河的书场空空荡荡,曾经,旗袍长衫的说书人在一室的烟雾茶气里浮着模糊的面容,苏白钻出棉布帘子跑到老虎灶上叮咚作响,泡水的人听起来虽然糯味薄了,耳感还是润的。熄了火的老虎灶,棉被也裹不住满室的凉。
  在踏访泰康路老虎灶之后的没多少时日,在城市里又与“老虎灶”相逢了。是江西中路一家打着老虎灶招牌的小吃馆。青砖老虎灶砌在了店堂一角,样式倒是老旧,但似乎更像江南农村中的那种大灶,热气腾腾着的却非沸水,代之以油豆腐线粉汤和糯米烧卖等小吃。环视店堂,八仙桌、长条凳、雕花窗棂、旧木壶桶做成的灯,老虎灶不过是这家老上海与江南乡间客堂相融意蕴的小吃馆的引子罢,配上丝竹弹词,吃着猪油菜饭臭豆腐的老年顾客恍若儿时光阴重现。虽不是地道的旧时光景,但正如店内小戏台上那幅对联写的“话家常重温老虎灶,谈天地再圆旧时梦”那样,让人藉此份由物晕染的气息感觉往日的时光。这样的老虎灶或许是更富90年代城市特征的象征了。空间移置,情感投射,一些怀旧里的惆怅,一些今日生活的满足,谁也不会真的再想体验冬夜去老虎灶的冰冷感觉,可是回望的温暖是人性对时光的追忆和修饰的方式。好比笼上来的水气雾烟,在迷朦里,是甘愿地被濡湿了。
  
其他文献
从湖南路一路走过,会发现一些安安静静的不知名的弄堂,不走进去,还真不知道原来里面弯弯曲曲,大有乾坤呐。沟通高邮路和湖南路的高邮路5弄就是这样的弄堂。  午后,从湖南路一端走进去,弄堂里极静,看不到人影。譬如童年的暑假,被家里的大人逼着躺在席子上,先是不愿意的,然而,几分钟的光景,也就睡去了。  这弄堂,先是窄窄的一段,一臂的高墙装着铁丝网,肥绿的枝叶越过墙头,直刺刺的,碰到对面人家的窗户玻璃。弄堂
期刊
以前的录音机,现在的80后们是不大会认识的。要知道这种录音机在当时可是风靡一时的。  我是1979年的4月份结的婚。那时,流行的是电唱机和喇叭箱。普通人家同时拥有电唱机和喇叭箱,是很可以骄傲一阵子的。我的两个同事自告奋勇给我做了一个喇叭箱,一个朋友将他刚买来的电唱机转让了给我。结婚期间,喇叭箱里整天放的是“小二黑结婚”和“真是乐死人”。我的婚房正好沿街面,所以看的人特别多。那段时间,心情的确很好。
期刊
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绒线编织曾经是中国女性中最为普及的“手工艺术”,几乎到了人人能持针,个个会编织的境界。    绒线编织作为手工艺的一朵奇葩,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曾经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史上抹下重彩浓墨的一笔。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机械化程度的节节攀升,风靡女性世界的绒线编织已风光不再,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笔者收藏的《编物初步》手册,正是这一段难忘历史的实物见证。 
期刊
笔者生于古城苏州,青少年时期也在苏州度过,长期的文化浸润和故乡的情结,使我对江南水乡和古镇情有独钟。像周庄、甪直、同里、南浔、朱家角等,大都多次探访,并有记述。上海金山的枫泾,我曾途经驻足,但未及游览,最近得暇,便特地前往观光。  枫泾居于吴越交汇之处,建镇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一向有吴越名镇之称,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为上海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她与其它江南古镇相仿,“小桥、流水
期刊
在我钟情的极少数画家中,有一位“敢为天下先”的长者,他的诗心让人感动,他为艺术所做出的“殉道”般的努力,让我静默悟对,其作品的色彩或绚烂或清醇或淡雅的鲜明风格让人难以忘却。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上海美协的“海平线”画展上,初次读到他的《荷》、《红叶小鸟》,就被那别样的韵味,优雅的情调所吸引。他舍弃传统笔墨,创造“独一无二”的制作手法,成为当时人们争议的焦点,他就是——陈家泠。  几年后,我在
期刊
烟斗  文/烟斗这玩意儿,吸起来较麻烦,随身带烟丝盒,吸时打开烟丝盒,取一撮烟丝装进烟斗,按结实,再点火燃着烟丝,方可吸烟,一桶吸罢,不过瘾,再那样程序重吸,不像吸香烟,拔出一支叼在嘴上,打火机一响,就可吸了,方便利索,对比之下,烟斗当然被淘汰了。  我不抽烟,可和烟斗却有一段“烟缘”,至今想想,也颇有趣。  1960年我在浦东南路塘桥西一所小学执教,秋季开学,调来了一位代课体育教师,姓汤,25岁
期刊
今年五月份我有幸成为中国和德国文化交流的使者,来到了德国北部的大城市汉堡,并在那里逗留了三个月。作为第一次出国访问的我来说,乘坐十多个小时的飞机,来到地球的另一侧,认识了许多原以为这辈子都遇不上的人,倒是一件蛮有点意思的事情。  那天,我下了汉莎航空公司的飞机,已经是德国时间晚上八点了,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走出飞机场,一看,汉堡的天空竟然还很亮,一点没有暗下来的意思。马路很干净,两旁的树木浓密,像
期刊
今年,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获奖名单中,《你好香港》立于优秀纪录片奖一栏,这是导演陈真第三次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即中国电影的最高荣誉奖了,之前是电影纪录片《布达拉宫》、《千秋三峡》。1984年,为了自己的梦想,在上海生活了20年的陈真离开了自己的故乡,来到北京,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事长纪录片创作,成为了中国新纪录片运动最早的参与者。他参与拍摄的有:系列片《黄河》、《中国人》、《周恩来》、《儿女英
期刊
五角场曾是上海“下只角”的代名词,是国民政府大上海计划失败的“杰作”。作为上海的一块风水宝地,解放后它已成为代表杨浦区商业繁华的地标。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上海各界的关注,而今的五角场已名扬海外,迎来了新一轮的大发展。  早在民国18年(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实施《大上海计划》,筑有相交的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翔殷路、黄兴路五条交通干道,俗称五角场。那时估计除了当地人以外,对于去上海旅游的人来说,
期刊
“青春”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热词,它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生人群集体对历史的缅怀有关。它虽然被无数人用不同的方式书写过、阐释过,但它由于特殊时代的印记总是让人怦然心动。唐颖的《初夜》就是这样一本记述那段复杂、多彩甚至动荡的时光的小说。  女性的成长是《初夜》的主要母题,这种成长与具体的时代有着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就是时代的一种符号特征。作品以蝶心(蝶来)从一个小女孩长成一个女人的几十年时间为跨度,以极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