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南的冬日总是阴冷潮湿,下午6点左右的天色更是透出几分落寞,夜未深,却已黑,人未眠,盼暖意。这个时刻,去老虎灶泡开水,冰凉的手指提着竹壳热水瓶,半截式绒线手套如何焐得暖,黑灯心绒棉布鞋踩在干硬的台硌路上,希望着脚快一点像开水一样热起来。
在定量供应的时代,晚饭后,家家的煤球炉子都早早地封了,最多留一个渐烬的煤饼,焐一小锅晚归人的饭菜。需用开水了,1分一瓶,就到老虎灶去泡。老虎灶半夜12点才打烊,早上6点即开门,过日子是少不了它的。也不知去老虎灶泡了多少瓶开水了,只是少时冬夜的记忆里总弥漫着那团水气,那股水龙头一开,腾地一冲而上的热气。
老虎灶其实大名该叫熟水店、汤水店,为什么叫老虎灶,大概是它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老虎的嘴大张,灶尾又竖起一根烟囱管,仿佛老虎翘尾巴,由此得名吧。也不独江南水乡一带的市井风情,西北也有老虎灶一说。只是,西北地区的老虎灶多指家里的灶头样式,三眼灶为普通,煮饭烧菜沸水,四眼五眼显家底,是为家庭使用。而盘踞江南的老虎灶则属公共消费空间,休戚相关日常民生。自然,老虎灶不会在南京路淮海路烟气弥漫,总是现于窄街小路,那里的居住条件不怎么令人满意,厨房要合用,煤气管子还没通过来,大量烧水如何可能,如何舍得?老虎灶仿佛自家厨房的另一只炉子,天天旺着火,早晚都热烘烘的。这日子也就一天天地过下去了。
老虎灶单靠泡水,利自是薄的,一般腾挪得开的老虎灶总会设几张桌子,权为茶室,老茶客一早把着一紫砂壶粗茶聊天谈讲。有的则设有盆堂,热水现成,浴资便宜,逼仄弄堂居家正好洗个舒坦。有的老虎灶场子更大的,前室辟为书场,每天两场,老虎灶不比电影院输了人气。资料显示,上海自建埠伊始,老虎灶就盘踞市街了。上世纪50年代初,鼎盛期全市共有2000多家老虎灶。以后随着供水系统的不断完善逐年递减。直到90年代中期,市区的老虎灶渐渐式微。至2003年,市区基本已绝老虎灶。住房条件改善后的日子,老虎灶的温暖不过是岁月里的记忆了。
曾经在1997年冬日的某个黄昏踏访过一间老虎灶,在泰康路上。市区老虎灶早已别梦依稀乏见身影,眼前的这家也已不复少时所见的砖石结构的传统老虎灶样式,以几个大铁皮箱组成。泰康路的傍晚很热闹,菜市场的喧闹意犹未尽,只见陆续有人来泡水,腾起一股股水雾;店内一侧男女主人数着分币,内屋有两堆木柴木屑,白铁水桶空着,男主人说这家老虎灶有50多年历史了,女主人则补充道:“我们结婚后一直管着。”两人人到中年,他们生命的很多时候是隐现于老虎灶的烟气中的。只是,烟气也很快就要散了。随后几年,泰康路创意产业名声在外,菜市场也搬了迁,老虎灶自然就消失了。那对老虎灶夫妻不知换了何种营生。
不啻上海,江南一些城市市区的老虎灶也渐次消失,尚剩市郊结合部和市区老新村的一些,如无锡镇江等。但似乎已非温暖的诠释,而成了环保的拦路虎了。木柴燃料产生的烟气,引起附近市民的不满,连上老虎灶去泡水的人也时遭白眼。无锡市政府为此在2003年发文《关于在城区范围内专项整治“老虎灶”的通告》。如何方便市民,又不污染环境,还照顾到老虎灶经营者的生存,老虎灶却成了难挠的“痒”了。
也是90年代后期,又走进少时常去的那间老虎灶,屋子依旧,锅炉闲置,管理者竟然还是那个男人,只是弯腰搭脑垂垂老矣。临河的书场空空荡荡,曾经,旗袍长衫的说书人在一室的烟雾茶气里浮着模糊的面容,苏白钻出棉布帘子跑到老虎灶上叮咚作响,泡水的人听起来虽然糯味薄了,耳感还是润的。熄了火的老虎灶,棉被也裹不住满室的凉。
在踏访泰康路老虎灶之后的没多少时日,在城市里又与“老虎灶”相逢了。是江西中路一家打着老虎灶招牌的小吃馆。青砖老虎灶砌在了店堂一角,样式倒是老旧,但似乎更像江南农村中的那种大灶,热气腾腾着的却非沸水,代之以油豆腐线粉汤和糯米烧卖等小吃。环视店堂,八仙桌、长条凳、雕花窗棂、旧木壶桶做成的灯,老虎灶不过是这家老上海与江南乡间客堂相融意蕴的小吃馆的引子罢,配上丝竹弹词,吃着猪油菜饭臭豆腐的老年顾客恍若儿时光阴重现。虽不是地道的旧时光景,但正如店内小戏台上那幅对联写的“话家常重温老虎灶,谈天地再圆旧时梦”那样,让人藉此份由物晕染的气息感觉往日的时光。这样的老虎灶或许是更富90年代城市特征的象征了。空间移置,情感投射,一些怀旧里的惆怅,一些今日生活的满足,谁也不会真的再想体验冬夜去老虎灶的冰冷感觉,可是回望的温暖是人性对时光的追忆和修饰的方式。好比笼上来的水气雾烟,在迷朦里,是甘愿地被濡湿了。
在定量供应的时代,晚饭后,家家的煤球炉子都早早地封了,最多留一个渐烬的煤饼,焐一小锅晚归人的饭菜。需用开水了,1分一瓶,就到老虎灶去泡。老虎灶半夜12点才打烊,早上6点即开门,过日子是少不了它的。也不知去老虎灶泡了多少瓶开水了,只是少时冬夜的记忆里总弥漫着那团水气,那股水龙头一开,腾地一冲而上的热气。
老虎灶其实大名该叫熟水店、汤水店,为什么叫老虎灶,大概是它烧水处的炉膛口开在正前方,如老虎的嘴大张,灶尾又竖起一根烟囱管,仿佛老虎翘尾巴,由此得名吧。也不独江南水乡一带的市井风情,西北也有老虎灶一说。只是,西北地区的老虎灶多指家里的灶头样式,三眼灶为普通,煮饭烧菜沸水,四眼五眼显家底,是为家庭使用。而盘踞江南的老虎灶则属公共消费空间,休戚相关日常民生。自然,老虎灶不会在南京路淮海路烟气弥漫,总是现于窄街小路,那里的居住条件不怎么令人满意,厨房要合用,煤气管子还没通过来,大量烧水如何可能,如何舍得?老虎灶仿佛自家厨房的另一只炉子,天天旺着火,早晚都热烘烘的。这日子也就一天天地过下去了。
老虎灶单靠泡水,利自是薄的,一般腾挪得开的老虎灶总会设几张桌子,权为茶室,老茶客一早把着一紫砂壶粗茶聊天谈讲。有的则设有盆堂,热水现成,浴资便宜,逼仄弄堂居家正好洗个舒坦。有的老虎灶场子更大的,前室辟为书场,每天两场,老虎灶不比电影院输了人气。资料显示,上海自建埠伊始,老虎灶就盘踞市街了。上世纪50年代初,鼎盛期全市共有2000多家老虎灶。以后随着供水系统的不断完善逐年递减。直到90年代中期,市区的老虎灶渐渐式微。至2003年,市区基本已绝老虎灶。住房条件改善后的日子,老虎灶的温暖不过是岁月里的记忆了。
曾经在1997年冬日的某个黄昏踏访过一间老虎灶,在泰康路上。市区老虎灶早已别梦依稀乏见身影,眼前的这家也已不复少时所见的砖石结构的传统老虎灶样式,以几个大铁皮箱组成。泰康路的傍晚很热闹,菜市场的喧闹意犹未尽,只见陆续有人来泡水,腾起一股股水雾;店内一侧男女主人数着分币,内屋有两堆木柴木屑,白铁水桶空着,男主人说这家老虎灶有50多年历史了,女主人则补充道:“我们结婚后一直管着。”两人人到中年,他们生命的很多时候是隐现于老虎灶的烟气中的。只是,烟气也很快就要散了。随后几年,泰康路创意产业名声在外,菜市场也搬了迁,老虎灶自然就消失了。那对老虎灶夫妻不知换了何种营生。
不啻上海,江南一些城市市区的老虎灶也渐次消失,尚剩市郊结合部和市区老新村的一些,如无锡镇江等。但似乎已非温暖的诠释,而成了环保的拦路虎了。木柴燃料产生的烟气,引起附近市民的不满,连上老虎灶去泡水的人也时遭白眼。无锡市政府为此在2003年发文《关于在城区范围内专项整治“老虎灶”的通告》。如何方便市民,又不污染环境,还照顾到老虎灶经营者的生存,老虎灶却成了难挠的“痒”了。
也是90年代后期,又走进少时常去的那间老虎灶,屋子依旧,锅炉闲置,管理者竟然还是那个男人,只是弯腰搭脑垂垂老矣。临河的书场空空荡荡,曾经,旗袍长衫的说书人在一室的烟雾茶气里浮着模糊的面容,苏白钻出棉布帘子跑到老虎灶上叮咚作响,泡水的人听起来虽然糯味薄了,耳感还是润的。熄了火的老虎灶,棉被也裹不住满室的凉。
在踏访泰康路老虎灶之后的没多少时日,在城市里又与“老虎灶”相逢了。是江西中路一家打着老虎灶招牌的小吃馆。青砖老虎灶砌在了店堂一角,样式倒是老旧,但似乎更像江南农村中的那种大灶,热气腾腾着的却非沸水,代之以油豆腐线粉汤和糯米烧卖等小吃。环视店堂,八仙桌、长条凳、雕花窗棂、旧木壶桶做成的灯,老虎灶不过是这家老上海与江南乡间客堂相融意蕴的小吃馆的引子罢,配上丝竹弹词,吃着猪油菜饭臭豆腐的老年顾客恍若儿时光阴重现。虽不是地道的旧时光景,但正如店内小戏台上那幅对联写的“话家常重温老虎灶,谈天地再圆旧时梦”那样,让人藉此份由物晕染的气息感觉往日的时光。这样的老虎灶或许是更富90年代城市特征的象征了。空间移置,情感投射,一些怀旧里的惆怅,一些今日生活的满足,谁也不会真的再想体验冬夜去老虎灶的冰冷感觉,可是回望的温暖是人性对时光的追忆和修饰的方式。好比笼上来的水气雾烟,在迷朦里,是甘愿地被濡湿了。